文艺

1939,黄河在咆哮

字号+作者:孙彤 来源:解放军报 2023-01-20 12:55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1939年的中国,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抗日战争进入艰难的战略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日本侵略者手中。国民党制定反共、溶共方针,对陕甘宁边区进'...

  1939年的中国,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抗日战争进入艰难的战略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日本侵略者手中。国民党制定反共、溶共方针,对陕甘宁边区进行封锁,扬言“不让一粒粮、一尺布进入边区”。1939年2月2日,在延安党政军生产动员大会上,毛泽东号召大家自己动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困难。边区的部队、机关、学校的生产运动逐渐开展起来,最终发展成大生产运动。人们逐渐看到中国共产党才是拯救民族希望之所在,爱国志士和青年学生纷纷奔向陕北,寻求抗日救国的出路。一时间,天下人心向延安。lvN品论天涯网

  此时,作曲家冼星海正担任鲁迅艺术学院的音乐系主任。1939年的延安,既是中国的革命圣地,也是文艺领域的精神高地。在文艺获得发展的同时,当时的物质却极其匮乏。毛泽东、张闻天、朱德以及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每月的津贴都是5元。鲁迅艺术学院教员的津贴一律是12元,助教6元,这个待遇在当时算是优越,却依然没法让素来爱吃糖的冼星海吃到一颗糖。lvN品论天涯网

  1939年2月18日,除夕夜,延河边的窑洞里,烛火摇曳,诗人光未然的声音时而低沉凝重,时而急促高昂,他一口气朗诵完自己创作的长诗《黄河吟》,酣畅淋漓,情感饱满。他对民族和祖国的热爱都凝结在诗的字里行间,随着他的朗诵,诗句像奔流的黄河水一样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包括冼星海。光未然对冼星海详细讲述了自己在抗战前后的经历和渡黄河的感受。1938年冬,他带领抗敌演剧队第三队从陕西宜川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行军至黄河岸边,他看到惊涛拍岸,掀起万丈狂澜;看到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看到船工在太阳底下挺起黝黑的脊背,与滔天恶浪抗争搏斗,迸发出不屈的力量。船工号子高亢、悠扬,在天地间回荡。黄河岸边,群山之中,游击队员们顽强斗争的抗敌英姿,更强烈地震撼着诗人。“要写一首长诗,献给黄河母亲”,这个念头在25岁的光未然脑海中开始萌芽。1939年1月,光未然抵达延安后,就创作了这首反映中华人民奋勇抗争的诗歌作品。lvN品论天涯网

  两个胸怀远大理想,在救亡风云中振臂高呼,为共同理想并肩战斗的作曲家和诗人,在这片通向革命胜利的圣地产生了共鸣。冼星海顿时才思如泉涌。他“嚯”地一下站了起来,将歌词本子紧紧抓在手中,激动地说:“这个东西由我来谱,我有把握把它谱好!”lvN品论天涯网

  1939年除夕,灵感的火花在光未然和冼星海眼前闪现,他们决心将这首献给黄河母亲的长诗改编成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用奔腾的黄河浪涛鼓励中华儿女勇往直前,不懈奋斗。lvN品论天涯网

  很快,冼星海开始为《黄河大合唱》谱曲。光未然知道冼星海谱曲时有吃糖的爱好,可他跑遍了延安,也没有找到一个卖水果糖的商店,最后借到一袋白糖给冼星海送去。冼星海拿着铅笔写谱,时不时捻一点白糖送到嘴里,转瞬间,白糖的甜蜜融化为美妙的乐章。lvN品论天涯网

  谱曲极耗费精神,困了没有东西提神,冼星海就把黄豆磨成粉拌上少许红糖,被鲁艺师生们称作“土咖啡”;想抽烟时发现烟斗嘴坏了,他就把毛笔的笔尖拔了,将笔杆当烟嘴用。冼星海的创作习惯是,思考一旦成熟就连续几天几夜不休息,直至作品完成。于是,冼星海盘腿坐在炕桌前激情创作,完全沉浸在民族声乐的华章里,眼前不时闪过黄河咆哮、麦浪翻滚、万马奔腾的壮阔景象。他的眼睛熬红了,头发散乱了,嗓子也沙哑了。lvN品论天涯网

  六天六夜,焚膏继晷,灯明灯灭,伴随着白砂糖的甜蜜、“土咖啡”的芬芳以及超长烟杆的烟雾笼罩,冼星海胸中对音乐的感悟和对民族深沉的爱如火山一样喷发出来,新的艺术生命呱呱落地。冼星海完成了全部8个乐章的谱曲,写就了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lvN品论天涯网

  这一年,冼星海34岁,光未然26岁。lvN品论天涯网

  《黄河大合唱》共有8个乐章,雄奇的想象和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汇成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在民族危难之时,伟大的诗人将个体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用最真挚的赤子情怀谱写出爱国的鸿篇巨制。从此,一批又一批的爱国将士在黄河的屈辱、黄河的低吟、黄河的觉醒中,唱着“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走到了抗日战争的最前线,用血肉之躯铸就不朽的丰碑。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在黄河的奔腾、黄河的呼喊中,前仆后继,奏响了伟大时代的最强音。lvN品论天涯网

  又到春节,《黄河大合唱》让我们穿透历史的风云,看到了80多年前的延河之滨、宝塔山下,点点星光聚成点燃理想的熊熊烈火,感受到艺术的力量如星辰大海,照亮心灵。lvN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