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国画) 李可染作 中国美术馆藏
在中国诗词姹紫嫣红的百花园里,毛泽东诗词以其载物之重、用情之深、视野之广、胸襟之阔、格局之大、气象之宏,成为诗坛一处风格独具、光彩照人的风景,也为人类艺术和思想宝库增添了一份无比珍贵的瑰宝。
中国革命的史诗
毛泽东诗词的宏大气象,有三个方面的突出表现。首先是叙事宏大,它记录了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重大事件,蕴含着诗人对中国革命的感怀和思考,是一部系统完整地描绘中国革命的史诗。
1927年,毛泽东受命到湘赣边界领导秋收起义。9月初,毛泽东将湘赣边界军队组建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9月9日,秋收起义爆发。秋收起义和八一南昌起义、广州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是中国人民真正彻底地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发轫,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自己组织起来争取自由解放的创始。
秋收起义后,毛泽东诗兴大发,挥笔写下《西江月·秋收起义》: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1929年12月28日到29日,中共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上杭古田召开。会议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古田会议决议》是党和红军建设的纲领性文献,是党和人民军队建设的里程碑。随着中央苏区不断巩固发展,军事斗争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胜利,先后粉碎了敌人四次大规模“围剿”。
这一时期,毛泽东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经受了革命事业跌宕起伏的严峻考验,在成长为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同时,也成就了一个举世罕见的“马背诗人”。他先后写下《清平乐·蒋桂战争》《采桑子·重阳》《如梦令·元旦》《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菩萨蛮·大柏地》《清平乐·会昌》等一系列不朽诗作,生动记述了对中国革命的忧思、喜悦和礼赞。
1936年2月,毛泽东亲率部队来到位于秦晋高原黄河岸边的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准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此时,正是天寒地冻、大雪纷纷的时节,一幅壮美的北国风光图铺展在诗人面前。毛泽东诗情喷发,挥笔写下《沁园春·雪》。词的上阕,诗人描绘了祖国北方大好河山的奇伟壮丽:“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首词,与诗人1925年秋创作的《沁园春·长沙》一起成为赞美祖国山河的姊妹篇。《沁园春·长沙》是这样描绘祖国南方秀美山川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两首词,一南一北,一秋一冬,连成一幅奇美无比的中华万里江山图。词的下阕,诗人赞叹“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祖国母亲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英雄豪杰。然后,诗人笔锋一转,吟出“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将中国共产党人砸烂旧世界、缔造新中国的担当和自信,中国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重整河山的英勇无畏,展现在世人面前。
1949年4月,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的毛泽东,看到了渡江战役胜利、国民党反动派的“老巢”南京获得解放的捷报,心潮澎湃,写下《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在毛泽东诗文中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它宣告了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受压迫受剥削历史的终结,中国人民主宰自己命运的时代已经到来。
万水千山只等闲
毛泽东诗词的宏大气象,第二个方面的突出表现,是它展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蕴含着藐视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和宣示着革命事业必定胜利的坚定信念。
1930年10月下旬,蒋介石纠集10万兵力,发动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次“围剿”。12月下旬,毛泽东在苏区军民反“围剿”誓师大会上发表动员讲话,讲述克敌制胜的有利条件,并题写表达反“围剿”战略指导思想的大字对联:“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12月30日,毛泽东、朱德指挥红军乘大雾弥漫的有利时机,对进入龙冈包围圈内的敌军主力第18师发起总攻,激战至晚,全歼国民党军第18师师部和2个旅共9000余人,活捉敌前敌总指挥兼师长张辉瓒。1931年1月3日,毛泽东、朱德指挥红一方面军乘胜追击,在东韶歼灭敌军另一主力第50师谭道源师一半兵力。两仗共歼敌15000余人,其他各路国民党军纷纷撤退,这是红军史上第一次大胜利。嗣后,蒋介石集结20万兵力,准备发动对中央苏区新的进攻。在迎战蒋介石第二次大“围剿”之前,毛泽东写下《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100万兵力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大“围剿”。这时,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红军中占据了统治地位,他们拒不接受毛泽东的正确建议,放弃机动灵活的游击战、运动战,实行阵地战、“正规”战。红军在强大的敌人面前处处陷入被动,屡战失利。1934年4月下旬,毛泽东离开瑞金,到中央根据地南线、江西省东南部的会昌调查研究和指导工作。早在1929年,为开辟赣南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就到过会昌,这次重回故地,面对中国革命遭受的严重挫折,毛泽东思绪万千,心潮难以平静,写下《清平乐·会昌》: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这是毛泽东在革命生涯处于逆境时写下的一首词。其中虽难掩诗人心情的郁闷,但他对革命事业仍然充满必胜的信心。一句“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宣示了他蔑视困难、坚如磐石的革命意志,展现了他越挫越勇、坚不可摧的斗争精神。他不但指出中央苏区南线一带“风景这边独好”,更从会昌城外“颠连直接东溟”的高峰,从“更加郁郁葱葱”的南粤,看到了中国革命的挫折是暂时的,人民革命事业的前途是无限光明的。
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诗词的宏大气象,第三个方面的突出表现,是颂扬人间正道,礼赞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世界和平的正义事业,宣示人民革命事业必定胜利的伟大历史观。
1935年冬,中央红军走完长征最后一段行程,即将到达陕北,毛泽东登上岷山峰顶,远望青海一带苍茫的昆仑山脉,有感而作《念奴娇·昆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1958年12月21日,毛泽东对这首词作批注:“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改一句:一截留中国,改为一截还东国。忘记了日本人是不对的。这样,英、美、日都涉及了。”
这首词,毛泽东以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远见卓识,借评说昆仑的“千秋功罪”,宣示中国共产党人建设“太平世界”的崇高追求。诗人痛恨昆仑“夏日消溶,江河横溢”,给人民带来灾害,昭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要用“倚天抽宝剑”那样的力量,把昆仑“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解除帝国主义给世界人民带来的痛苦,还世界人民一个安宁和平的生存和发展环境。这首词,彰显了诗人伸张人间正义的博大胸襟,在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年代,对全党和全国人民,无疑是巨大的激励和鼓舞。
毛泽东诗词,是对党、对人民、对人民军队的伟大颂歌,其中蕴含的伟大力量,必将永远鼓舞和激励着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