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是“世界防治疟疾日”。当前,疟疾仍是全球最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世界疟疾报告2023》显示,2000年至2022年,全球疟疾发病率下降28%,死亡率下降50%,全球疟疾防控成效显著。
但记者近日调研发现,全球疟疾疫情形势依然严峻。业内专家建议,我国在获得消除疟疾认证后,通过科技创新与全球合作,继续积极参与到世界消除疟疾的行动之中,为全球抗疟注入更多动能。这既是我国应对全球健康共同挑战的重要举措,也是巩固疟疾消除成果、保障国家卫生安全的有效手段。
须持续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蚊子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2021年,中国成为30多年来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域第一个获得无疟疾认证的国家。
回顾过去,中国历经70余年不懈努力,从20世纪40年代每年约有3000万疟疾病例,到零病例,再到成功消除疟疾,结束了疟疾在我国肆虐数千年的历史。世界卫生组织曾称赞这是“一项显著的成就”。
然而,我国虽然实现了消除疟疾的目标,但仍然面临疟疾的输入性风险。今年1月就报告了2例输入性疟疾病例:1月18日,山东省烟台市疾控中心鉴定了1例罕见疟疾病例;1月24日,广东省惠州市疾控中心鉴定了1例输入性疟疾病例,经镜检确定该病例为恶性疟。
“我们面临着继续维持无本土原发疟疾感染病例的挑战。”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所长、世界卫生组织消除疟疾研究与培训合作中心主任曹俊提醒说,近年来,随着我国外出务工、经商、旅游以及参与国际交流活动的人员日益增多,输入性疟疾疫情居高不下。
国家疾控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全球疟疾疫情形势依然严峻,我国每年仍有输入性疟疾病例报告,危重症及死亡病例时有发生,再传播风险持续存在。各地要聚焦往返非洲、东南亚等疟疾高流行区务工等重点人群和云南中缅边境等重点地区,普及疟疾防治知识,提高公众的疟疾防护与及时就诊意识。
业内专家表示,疟疾一般不会在人和人之间直接传染,尽管出现输入性病例报告,但造成本土大规模传播的可能性很小,公众不必过于担心。此外,专家强调,我们还要针对我国疟疾防控新形势、新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持续巩固消除疟疾的成果。
抗疟“中国方案”不断涌现
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通过几代中国科研工作者的不断努力,青蒿素、药浸蚊帐和“1-3-7”工作模式等抗疟“中国方案”不断涌现。
青蒿素作为中国抗疟的重要名片,为全球疟疾防治做出了重大贡献。时至今日,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已成为疟疾标准治疗方法,而凝聚中国科研力量的青蒿素类药品出海非洲已成为中国创新药走向世界的重要展示。
复星医药成员企业桂林南药总裁彭小丹介绍说,作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儿童和成人重症疟疾治疗的一线药物,截至2023年底,企业自主研发的注射用青蒿琥酯累计救治了全球超6800万重症疟疾患者,使用口服疟疾预防药物的非洲儿童达到2.58亿人次。
除了药物研发,目前,中国已成为药浸蚊帐的主要生产国;中国探索总结出的“1-3-7”工作模式(即确诊后1日内完成疫情报告,3日内完成病例复核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7日内完成疫点调查和处置)也已被正式写入世界卫生组织技术文件,向全球推广应用。
以“万宝矿产刚果(金)营地疟疾防控项目(2019-2020年)”为例,曹俊介绍说,我们通过采取综合性的疟疾防控措施,如开展基线调查、健康教育、人群服药等方式,使该公司中方员工疟疾发病率降低了50%以上。他认为,通过多管齐下,综合防治项目的成效显著;防治模式的经济学价值已有所呈现,且溢出效应明显;推进“卫企联合”模式,可以促进疟疾防治的联动与常态化。
曹俊表示,中国消除疟疾的实践证明,我国积累了非常有效的疟疾防控经验,通过与疟疾流行国家和地区的实情充分结合,这将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和实践意义。
中国创新助力全球抗疟
《世界疟疾报告2023》显示,2022年全球约有2.49亿例疟疾病例。另有数据显示,在我国,目前每年的输入性疟疾病例中约90%来自非洲地区,还有10%主要来自边境比邻的疟疾流行国家。因此,援助非洲地区及边境国家控制与消除疟疾意义重大。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发展合作研究所所长王泺表示,中国的国际抗疟援助一方面是推广经验,同时努力与受援国的本土抗疟整体工作结合得更加紧密;另一方面中国在提供对外援助时,除了提供药品、创新技术外,还在尽力协助受援国培养本土人才、技术力量和建设相关设施等。
据介绍,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自2002年起作为商务部援外技术培训定点机构,2016年被任命为“世界卫生组织消除疟疾研究与培训合作中心”,一直承担着疟疾等传染病防治国际培训工作,目前已培训包括赞比亚、塞拉利昂、坦桑尼亚等85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名学员。
多年来,中国持续加强国际合作,加速创新方案的研发和推广,努力为全球抗疟注入更多动能。
在药物研发方面,记者了解到位于北京的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GHDDI)正加紧研究一款药物,其计划将连续三天的服药周期缩短至一次用药,以解决疟疾患者用药依从性等难题,并在对抗耐药性方面展现出良好前景。
在媒介生物防治方面,自2021年起,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开始联合资助一系列专注于国际合作开发疟疾传播媒介控制的创新解决方案。如针对“蚊子对杀虫剂的抗药性”问题,由重庆大学等机构承担的“户外杀蚊真菌农药研制”项目,拟开发具有大规模生产潜力的杀蚊真菌油基制剂,以解决化学杀虫剂引起的蚊虫抗药性与环境污染的问题。由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等机构承担的“利用按蚊天然抗疟共生菌阻断疟疾传播”研究,拟把天然抗疟共生菌引入到按蚊群体中,进而使按蚊无法传播疟疾。
此外,业内专家呼吁,更多中国企业重视世界卫生组织预认证(WHO PQ)工作,以便更好地参与到全球抗疟公共市场,让他们的新研究、新技术、新产品能够更广泛地被全世界使用,从而使更多人免受疟疾威胁。
(责任编辑:刘朋)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