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第一次上高炉顶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1970-01-01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第一次上高炉顶 第8版() 专栏: 第一次上高炉顶 石景山钢铁厂徒工 孙世恺 天才蒙蒙亮,一号高炉前的修理房里就沸腾起来了。人们在喧闹声中,有的忙穿工作'...

第一次上高炉顶

第8版()
专栏:

第一次上高炉顶
石景山钢铁厂徒工 孙世恺
天才蒙蒙亮,一号高炉前的修理房里就沸腾起来了。人们在喧闹声中,有的忙穿工作服,有的赶吃早点,我这进厂不到两个月的新徒工也穿上工作服,戴上安全帽,和几位师傅站在一起。围着组长——董师傅,听他的最后指示。董师傅是维护修理高炉的老手。沉着镇静,我的心可跳得厉害。高炉顶那样高,地方窄小,人又挤,不用说干活,就是参观也有些危险……。
我跟着几位师傅登上一百多节又窄又陡的铁梯,穿过热风炉才到高炉炉顶工段。我喘得上气不接下气。刹时间,高炉和热风炉的上上下下,摆成了阵势,钳工、铆工、电气焊工、起重工……不管是脸颊红朴朴的青年小伙子,还是满脸堆着辛勤劳动留下皱纹的老师傅,都像生龙活虎一样投入了战斗。人声嘈杂,铁锤的叮噹响和电气焊的嘶嘶声交织在一起。我站在高炉上的进料口附近,往南一看,瞅见黑锅底一样的热风炉顶上已经连续贴出三张红色的大字报。有位师傅兴高采烈地说:“那是咱炉顶工段和热风炉工段提出的挑战书和应战书……”
忽然吹过一阵风,飞沙走石,连眼睛都睁不开。从我脖子灌了一身烟渣和沙土,和身上的汗水混成泥了,都贴在肉皮上又痒又痛,实在不好受。“走!咱们去拆螺丝。”张师傅喊了声,我们便拿着五、六公斤重的大搬子去拆卸放熂筒人孔盖上的螺丝。不到一个小时,把二十个大螺丝全拆下来,打开了人孔盖。
“你在这休息一下,看着工具。”张师傅这句话,显然是怕我第一次到高空作业害怕,特意加以照顾,我没等他再说下去,就急忙插嘴说:“我也到顶上去,不能干活看看再下来!”
我跟着师傅爬上直梯,到了高炉的顶峰——放熂筒上,看到董师傅和其他几位师傅正忙着拆换四个都约有三百公斤重的放熂筒盖。
我跟另一个徒工打扫放熂筒周围淤积的沙土和螺丝上的铁锈。有时,又给师傅递送些工具。站在这约有十四层楼高的炉顶上,猛低头往下一瞧,好像是万丈深渊,真有些毛骨悚然,看到地上干活的人就不说是多大了,连在附近飞驰的火车也宛如孩子们的玩具。突然间,小高炉放出的烟、蒸汽、煤汽、被东南风吹过来了,变成一片白云在脚下滚滚而过,真像腾云驾雾一样。
我依靠着铁栏杆紧螺丝,有时干活不得手脚,不得不把头伸出去,这时再往下看,尽管是万丈深渊,心不跳,头也不晕。一阵阵地寒风虽然吹透了棉衣,满脸的汗珠照样往下滚。想到过去到高炉来参观,走到炉下的出铁口看出铁都躲得远远的,怕崩出的火花烧了。听到高炉里燃烧的轰隆声更不敢接近它。
抬头看到蹲在对面干活的董师傅,这是一位有近三十年工龄的老师傅,平日干活兢兢业业,爱厂如家,到了这个检修的时候,更是奋不顾身的带头干。中午,他叫工友们轮流下去吃饭,可是,他自己却不动窝,照常坚持干,已经一连八个小时,没进一点水,没吃一口饭,依然是精神奕奕,毫无倦意,真是把整个心都放在检修工作上啦!董师傅在班前会上说:“这次高炉检修,我们要提前一个小时完工,就能多出二十多吨生铁,这是我们对国家最好的贡献……”
我们的活顺利地干完了。有位师傅带着一股自豪的口吻对我说:“看看表,几点啦?”
“三点过一刻!……”
再过一会儿,扩音器里陆续传出热风炉、高炉各工段提前完工的捷报。我们在大跃进中打响了第一炮。(附图片)
〔赵瑞春插图〕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