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是老魏在唱……”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1970-01-01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是老魏在唱……” 第8版() 专栏: “是老魏在唱……” 刘大为 夜,微风轻轻地敲打着门扉。 妇女生产队长,挖了一天坑泥,晚饭,烧完最后一灶火劈柴,照例地盘着'...

“是老魏在唱……”

第8版()
专栏:

“是老魏在唱……”
刘大为
夜,微风轻轻地敲打着门扉。
妇女生产队长,挖了一天坑泥,晚饭,烧完最后一灶火劈柴,照例地盘着腿坐在热炕头上:一面纳着鞋底,一面习惯地从墙上摘下耳机子(矿石收音机上的)套在头上,这种习惯,差不多早就成为全村男女社员所共有的了。大家对节目的爱好也大体相同,除去新闻之外,差不多都喜欢听大戏、评戏;说实在的,她对耳机子里时常播送的交响乐、独唱、独奏节目,并没有引起过特别的注意,可是,今夜不同,当她刚一戴上耳机子,就被一个男高音的独唱吸引住了:
“下一个节目,男高音独唱,
‘瓦夏之歌’。由中央乐团独唱演员魏鸣泉演唱”。
妇女生产队长吃了一惊。大概是同名同姓吧,我们社下放干部里也有个叫魏鸣泉的同志,会是他唱吗?魏鸣泉平时在地里干活,说话的声调并不大,咋一唱起歌来声音这么大?当她再仔细的听下去的时候,她又继续听到了熟悉的名字:杨道先……对了,就是下放到十六队的,那个把头发剪得短短的女同志,赶情她唱的这么好听啊!还有刘奇的巴松独奏,她想:必是刘奇刚一来时背的那个玩意,长长的红红的像竹筒差不多。
第二天,大家在休息的时候,都谈起昨夜耳机里播送的节目:
“昨晚上,耳机子里有老魏他们唱歌呢?”
“你说他学的急巴(口吃的人)唱歌,咋学的那像!”
魏鸣泉背着粪笈子,跟着送坑泥的大车,来到了地头上,他放下粪笈子,跳上大车,汗流满面的从车上用铁铣往下卸坑泥,一刹时,大家兴高采烈的围上他,七言八语的对他说:
“老魏,我们昨晚上,从耳机子里听到你唱歌了”
“好,我们现在欢迎老魏来一段好不好?”田野上立即爆发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魏鸣泉跳下大车,一只手拿着铁铣;另一只手习惯地像靠在钢琴上那样,靠在大车沿上。多少年来,他在全国各大城市的舞台上、音乐厅里不止一次的演唱,接受过千百万观众的喝采和鲜花,可是像今天这样,面对着祖国的大自然,站在正向黄河、长江南岸跃进的田野上,给手拿锄头铁铣的农民弟兄姐妹演唱,这还是第一次,他怎能不激动?唱什么呢?不是他的节目不多,也不是怕农民不喜欢外国歌曲和抒情歌曲,而是他自己对他所拥有的保留节目产生了不满,当他现在站在这些跃进的人们面前要开始演唱的时候,他很自然的想起除夕之夜挖坑泥的夜战;就是这些人,大年初一还在田里劳动,为的是农业大跃进,为的是早日跨过黄河、越过长江!他要歌唱包括他自己在内的英雄行为。可是,在他保留节目中,怎么也搜寻不出表现这种英雄气概的歌曲,他除了对自己不满意之外;还隐隐约约地产生了对作曲家们的合理埋怨,不,是期望。他想:也应该请作曲家来参加一下这个不平常的音乐会……。
“就唱那个学急巴说话的歌吧!”
他高亢、热烈地唱完一支又唱一支,慷慨地毫不吝啬自己的宝贵财富——嗓子,他禁不住又想起来在北京演唱的情形,那时,只要晚上有他演出,领导上和同志们白天一定让他睡觉,连会议都不让他参加,怕累着,晚上唱不好。可是,今天,他跳下大车就唱,甚至手里还拿着劳动的工具。既无伴奏;又无大剧场的拢音设备,反倒唱得高亢哄亮,情绪饱满,他一面擦着额头上的汗珠,一面暗自在想:“在演唱工作上也要来个大跃进才行啊!”他这次音乐会算不算跃进,他不能下结论,可是有一点他肯定了,这是他生平最成功的一次音乐会。
后来,事实证明了这点:
从打这次音乐会之后,在田野上,农民休息的时候,就常常举行这种音乐会了,节目也由独唱扩展到齐唱和小提琴、巴松独奏等等。农民们也对这些歌唱和演奏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现在,他们一戴上耳机子就想听到里面有他们新社员的节目,春节的时候,他们还要写信给中央广播电台,要求多播送一些中央乐团下放干部演唱、演奏的节目。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