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民间文化以隆重的礼遇
第14版(大地·文化纵横)专栏:
给民间文化以隆重的礼遇
本报记者 刘玉琴
几天前,河北蔚县召开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剪纸会议。
为一个小小的纸片,开一个全国性会议,感觉新鲜。蔚县剪纸有何魔力,值得如此兴师动众?
蔚县在北京西边,300多公里的路程。进入县城,映入眼帘的是剪纸。门口摆放着,窗玻璃上粘贴着,在艳阳的照射下,剪纸呈现出光彩夺目、玲珑剔透的美。入住宾馆,大厅、客房、餐厅也张贴着、镶挂着戏剧人物、花鸟虫鱼,姿态优美,生动传神。一位同仁说,走进蔚县,好像进入了剪纸的包围,剪纸与人们形影不离,似乎无处不在。
翌日召开的会议叫“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剪纸工作会议”,会上说的全是剪纸:用10年时间,以文字、摄影、摄像三维方式,把遗存在全国各地的剪纸艺术传人和创作、生产的全过程,完整立体地记录下来。编撰出版30
卷《中国剪纸集成》,建立“中国剪纸艺术档案信息库”。在民间文化的抢救与保护方面,蔚县剪纸成了全国的范本,其鲜明的个性,成为中国民间文化五彩缤纷的典型代表。
这次会议将成为一个标志——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剪纸大普查拉开帷幕。会上,中国民协授予蔚县“中国剪纸艺术之乡”称号,挂牌“中国剪纸艺术研究基地”。
真正认识蔚县剪纸,是参观了大大小小的剪纸厂之后。虽说是剪纸,蔚县剪纸不是用剪刀铰出来的,是用雕刀刻出来的,刻出之后,再进行色染。刻和染,是蔚县剪纸的显著特点。在蔚县剪纸厂,我们看到每个刻工的面前,摆放着十多把规格不一、但都十分小巧的刻刀,手起刀落,人物的胡须,孔雀的羽翮丝缕分明、毫厘毕现。蔚县剪纸在染色上追求明快艳丽,红要红到底,绿要绿到家,色彩对比强烈,这与陕北的单色剪纸,江南的黑色剪纸,广东的彩衬剪纸有着很大不同。
在蔚县城南不远处,有个南张庄,这个庄子号称中国剪纸第一村。全村200多口人,大的剪纸厂有8个。参观周兆明剪纸厂时,只见他的厂子内外,挂满了琳琅满目的剪纸。周兆明历时一年雕刻的《清明上河图》,长9米,在院中十分显眼。周兆明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他说,蔚县剪纸始终在发展,善于创新,现在的剪纸工序更为严谨,用色更为科学,尺寸、题材、作用有了极大变化,可作台历、挂历、装饰、收藏等,用途十分广泛,它从窗户走上了更为广阔的装饰空间。这是蔚县剪纸的生命力所在。
县委书记杨江的介绍,也显得挺自豪:蔚县剪纸有近200年历史,发展到今天,已具有了绘画的品质,欣赏蔚县剪纸,犹如欣赏一幅画,好看耐看。目前全县有16个乡镇的96个行政村从事剪纸业,其中剪纸专业村28个,剪纸专业户1100户,从业人员2.1万人,年产剪纸300万套,产品行销全国各地及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收入3000万元。
蔚县剪纸成了一个产业,这是民间文化活态的、发展着的一种呈现。上世纪50年代起,政府开始组织分散的艺人,组建剪纸厂,尔后,流水式作业,规模化经营,随着市场的扩大,个体剪纸厂办得风起云涌,小则十几名工人,多则上百名工人,年经营额少则上万元,多则上百万元,个体剪纸厂成了全国剪纸产品的加工基地。政府重视,艺人坚守,工艺上与时俱进,蔚县剪纸的流变让参加会议的民间文艺工作者看到了民间文化抢救与保护的良好走势。
一位学者说过:“人是民俗的动物”。民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活史、文化史、社会史,从中可以找到我们鲜明的文化个性、文化血型,以及骄傲和自豪的依据。当一种艺术成为人们精神与文化的符号和象征时,这种艺术便极有可能成为人类艺术最瑰丽的部分,这是蔚县剪纸给予我们的启示。
如今,民间文化正日渐消失,有的转瞬间即成为逝去的风景。民间文化理应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呵护与推进中,成长得更加鲜活迷人。
美丽的蔚县剪纸在辽阔的塞外装扮着生活,延续着中国文化的民间情怀。(附图片)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