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踏碎昆仑雪——记兰州军区某装甲团参谋长张帆
第12版(国内政治专页)专栏:
铁甲踏碎昆仑雪
——记兰州军区某装甲团参谋长张帆
张欣 马颖 王广利
张帆,甘肃静宁人,1969年11月出生,1987年9月入伍,1990年4月入党,本科文化,军事学学士学位,2003年3月任兰州军区某装甲团参谋长。3次荣立三等功。
目光,在昆仑之巅穿越
1999年夏,还在任兰州军区某红军师装甲科长时,张帆第一次踏上“亚洲脊柱”昆仑山。40多天雪域高原之行,给他留下的感觉刻骨铭心。
2000年3月张帆任参谋长后,高原寒区的经历不时浮现在眼前。一向乐观自信的他被一种焦虑感缠绕着,部队主要作战任务在高原,而训练又在低海拔地区,作战环境的巨大差异直接影响战斗力。一连数日,他仔细翻看着那次在高原写下的40余篇日记和拍下的近千幅照片、8盘录像带,思索着团队的训练如何尽快向高原聚焦。他的建议与集团军首长的决策不谋而合。
当年6月,张帆率领团队穿戈壁大漠,越冰川峡谷,首次踏进昼夜温差30多摄氏度、空气含量为正常值60%—80%的昆仑山,展开了两个多月的实地训练,组织部队进行适应高寒缺氧、防风雪袭击等训练,探索完成高原训练课题30多个,采集作战数据1200余组,梳理出制约高原训练作战的一道道难题。
花开花落3年间,张帆先后3次带领团队来到风雪昆仑,逐次将训练强度和高度从海拔3000米推至海拔5000米,创造了全军装甲兵部队有史以来的三个第一:第一次成建制上高原;第一次成建制在海拔4500米完成适应性训练;第一次成建制在海拔4500米至5000米之间的“永冻层”成功完成实兵、实车、实弹合同战术演习。
人才,在雪域高原生辉
这是张帆着眼高原需要,打造特殊作战人才的一次展示。在海拔4500米的昆仑山上,张帆的得意弟子江富林现场实弹展示他的绝技——箭穿三靶。
随着发射命令的下达,导弹似一把红色利剑呼啸着飞向目标。穿透—拉起—再穿透—再拉起……张帆时而指挥,时而观测,动作是那样的规范,判断是那样的准确。导弹准确击中设置在3000米范围内不同方位的3个目标。
这个大胆构想,出自于张帆的脑海。这个高原奇迹,创造于江富林手中。
在装甲团,像江富林这样被张帆视为“宝贝疙瘩”、身怀高原作战绝技的人才就有50多个。坦克九连特级射手寇克松在海拔4500米实弹打出了36枚炮弹发发命中的奇迹。去年小寇面临复转,张帆将其破格转为四期士官,让小寇担任全团坦克射击的总教练,小寇不负重望,为团队带出了20名特级射手和近百名等级射手。
去年5月,张帆率领80辆战车在机动途中,一场沙尘暴不期而至,一瞬间天昏地暗,车队无法判明方向。集团军领导通过电台告诉张帆,避过沙尘暴再走。“骨子里生性有种不安分因子”的张帆斩钉截铁地表示:“保证一车不落按时赶到。”两个多小时后,来势凶猛的沙尘暴渐渐平息了,此时,但见披满黄沙的战车全部机动到位,列阵待发。
信息技术是高原现代战争中战斗力提升的倍增器。张帆结合团队实际,研究制定了《信息化人才培养规定》,与军内外8所院校建立了联系,在团里开办了6期信息化人才培训班,张帆坚持担任团队信息化授课辅导教员,单是教案就备写了厚厚12大本。继而,他把培养信息化人才目标定在更高层次上,在探索实践中,一大批信息化建设闯关探路的尖兵脱颖而出。
创新,在生命禁区延伸
茫茫昆仑,终年披冰覆雪,人称生命禁区。一场高技术实兵、实装对抗演练正在这里打响。“蓝军”凭借精良装备,在远程火力的支援下快速向“红军”前沿阵地攻击,令“蓝军”猝不及防的是,在距“红军”常规射程1000米外,坦克纵队就被“红军”打得七零八落。这是张帆在高原摸索出的“坦克超远距离集火射击法”发挥的威力。
团队列装的某型坦克有效射程只有2000多米,而外军坦克的直射距离一般都在3000米以上,这一现实差距直接影响着我主战装备的战场生存与作战。剑不如人,但剑法要超人。他带领坦克八连特级射手张传军、火炮修理技师赵进帮等技术骨干在海拔4500米的玉柱峰脚下展开了实弹射击试验。5天边打边论证下来,使某型坦克的射击距离比过去延长了1000多米,命中率达90%以上。
敢冒风险,喜欢创新,这是张帆的性格。高原的特殊地理环境制约着坦克和步战车快速机动能力的发挥。张帆创新的触觉伸向了在险境中锤炼精兵。于是,一幕幕惊险的锤打与历练,在浓云密雨的白天,在月黑风高的暗夜;在沙尘弥漫的戈壁,在高寒缺氧的昆仑之巅展开了……
挑战、突破、创新,张帆在生命禁区用智慧和胆识不断延伸着战斗力。几年里,张帆先后针对高原适应性训练暴露出的野战指挥难、对空防护难、组织协同难、动中联通难等10多项难题,在高原大胆进行试验训练,摸索总结出了23项战法训法研究成果,其中4项被总参肯定,2项被编入教材。
如今,张帆创新的目光不断投向新的领域。一条新的精兵之路、精武之路,又在昆仑之巅不断延伸……(附图片)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