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铸起精神的大坝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9-08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铸起精神的大坝 第6版(国民经济) 专栏:三峡建设经验系列报道 铸起精神的大坝 本报记者 龚达发 刘成友   40多年论证,10年建设,几代人为之奋斗,几代人为'...

铸起精神的大坝

第6版(国民经济)
专栏:三峡建设经验系列报道

铸起精神的大坝
本报记者 龚达发 刘成友
  40多年论证,10年建设,几代人为之奋斗,几代人为之呕心沥血,三峡工程建设者不仅用钢筋水泥浇筑起巍巍三峡大坝,更以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浇筑起一座时代精神的丰碑: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汇聚在一起,挡住滔滔江水,化为民族和时代前进的动力。
  科学精神铸造一流工程
  科学无坚不摧,科学造就一流。一道三峡大坝,就是科学和技术的结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电工程,三峡工程建设周期之长,投资之多,技术之复杂,设计施工之艰难,前所未有。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建设者解决了工程建设诸多领域的重重困难。
  依靠科学,破解了一系列世界级难题。在三峡工程论证过程中,数千名科研人员进行了长达40余年、规模空前的科研攻关和论证。仅开工前10年,专家组就提交了1800多份科研报告。关于防洪作用、生态环境、发电效益、泥沙淤积等等,无不经过科学、周密的可行性论证。这些报告,体现了水电工程设计和建设的一些新成果,标志着我国相关领域的科研水平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科学精神强化了质量意识。千秋大业,国运所系。大到一根吊梁,小到一颗螺丝钉,建设者都做到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在三峡工地,建设者常用“如履薄冰”描述自己的心态;“三峡无小事”,“质量是三峡工程的生命”,已成为建设者不变的信念。
  3年前,三峡总公司成立了质量总监办,聘请包括国外专家在内的权威人士作为专业质量总监,对整个工程建设的混凝土浇筑、机组与金属结构安装等实施权威监督。由此,施工单位自检、监理把关、业主项目部监督和质量总监督办公室按专业把关,最后再加上专家组的检查指导,使整个三峡工地形成了一个大的质量监督网络。
  三峡工地,还曾因为美国的总监罗伯特在质量方面的严格而刮起一股“罗伯特旋风”。经过这件事情的洗礼,质量意识深入人心。科学是工程的根本,质量是工程的生命,以此为根基,三峡建设者在滚滚洪流中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长城。
  创新精神造就世界奇迹
  三峡工程是世界上规模最大、难度最大的水利工程。建设者勇于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挑战一系列世界级水电建设难题,改写多项国际水电工程新纪录。
  双线五级船闸号称“长江第四峡”,是在坝区左岸山岗中硬生生开挖出来的世界上最大的人工航道。施工难度主要集中在高边坡的开挖和稳定上。负责这项工程的武警水电部队技术人员,先后克服了高边坡支护稳定、岩体半孔光面爆破、高精度对穿锚索和高强锚杆嵌入固定岩体等难题。仅为了固定岩体而深深嵌入的4200多束锚杆和13万根锚杆,其钻孔总长度就相当于穿透了整个地球。二期深水围堰浇筑、大型施工设备体系的运用和混凝土高速度施工等技术难题,都创造了世界水电建设史上的奇迹。
  管理创新,成为科技创新和质量一流的有力支撑。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应运而生,构成了运用市场机制建设和管理的“三峡模式”。截至目前,三峡工程共有200多个大型项目实行公开招标。实行招标投标制,严格合同管理,使一二期工程投资节资率分别达到8%和3%。这套日臻完善的“三峡模式”,目前正被法国电力公司向全世界推广。
  三峡坝区汇集了近20家主要参建单位,开工之初,工地一度矛盾频发,纠纷不断,甚至两个施工单位的两个工区间筑起一道墙来。为此,三峡总公司提出,创建一种新型协作管理机制,既体现市场经济条件下优化资源配置的特征,又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在这种新机制的协调下,各单位紧密配合,在协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协作,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了各种艰巨任务。
  奉献精神成就民族伟业
  在三峡,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比比皆是。这些水电人转战南北,现在又战斗在火热的三峡工地。其中,有的年轻妈妈两三年回不了一次家,和儿子通着电话就不知不觉流下泪来。有的是“夫妻兵”,有的是“父子兵”或“父女兵”,他们数年如一日,在紧张忙碌的工地默默奉献着。正是这些貌不惊人的人筑造了雄伟的大坝。
  郑守仁,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被誉为“当代大禹”,在工地一住就是8年。他主持的设计优化,为国家节省资金1亿多元。国家奖励的数万元奖金,他全部捐给了水电建设和水电职工。有人说:“郑总具有神话般的人格力量。”
  在三峡,默默奉献的还有数十万三峡移民。在三峡工程论证的几十年里,各区县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群众生活水平低下。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他们舍小家,顾大家,告别故园。有的从低处移到高处,有的从故土移到外地。部分人的居住条件因此改善了,但许多良田淹没了,耕地减少了,一些人面临着工作和生活的新的挑战。真正适应新生活,并迎来更富裕、更美好的生活,还有待付出艰苦的劳动,甚至伴随着转型的阵痛。民族伟业,离不开这样一群默默奉献的三峡移民。
  长江作证。三峡工程建设者倾力建造的雄伟大坝,将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之路的精神丰碑和历史见证。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