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走科技兴农之路——访北戴河集发农业综合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9-07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走科技兴农之路——访北戴河集发农业综合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第2版(要闻) 专栏: 走科技兴农之路 ——访北戴河集发农业综合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武卫政 王瑞'...

走科技兴农之路——访北戴河集发农业综合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第2版(要闻)
专栏:

走科技兴农之路
——访北戴河集发农业综合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武卫政 王瑞军
  这是一家民营企业,创业初期,它只是一个有5间土房、3辆马车、24户农民、76亩地的蔬菜生产联合体。现在,它已发展成为一家集团公司,拥有总资产6000万元、2000名员工;下有观光园区、绿色蔬菜、花卉、林果、房地产开发、建筑装潢、机械加工等16个经济实体;2002年产值达9800万元,利税1080万元。
  它就是“集发”,全称是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集发农业综合开发股份有限公司。“集发”,有集体发展之意,也与公司董事长李集周的名字有关。李集周是个传奇式的人物。20年前,年仅27岁的李集周联合24户农民开始种菜生涯。他们在全市第一家引进南方蔬菜品种,第一家实施错季种植,第一家盖起钢筋结构的日光温室大棚,第一家大面积使用微喷、滴灌节水设备。上世纪90年代,他们陆续投资2000多万元,全面改造了农业基础设施,建立了工厂化组培育苗中心和智能温室,运用基质栽培和营养液栽培等高新技术,在无土栽培、立体种植及生物防治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成功。
  他们招聘15名技术人员,成立了5个农业科研机构,先后与中国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全国十几家高校建立合作关系,长年聘请中国农业大学、浙江省农科院的16名教授为技术顾问。
  1994年,集发公司创办了自己的农业科技园区,几年来,园区“念农业经,唱特色戏,做产业化文章,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取得了可喜成绩。目前,园区占地1300亩,建有高标准日光温室70栋,现代化智能温室7栋,年产无公害蔬菜500万公斤,鲜切花85万枝,各种盆花100万盆。他们从美国、日本、荷兰、以色列等国引进名优特菜60余种,并且创出了自己的品牌蔬菜,其中生菜、西红柿、青椒、黄瓜、西葫芦等5种蔬菜获得了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其特菜基地成为河北省第一家、国内第四家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单位。
  1997年,集发公司被秦皇岛市政府确定为菜篮子工程基地,他们依托自己的蔬菜生产优势,在农业科技园区成立了蔬菜配送中心。现在,他们每天为秦皇岛市16个超市供应60多种时鲜蔬菜,日配送量达到8万公斤以上。
  记者在干净整洁、宽敞明亮的蔬菜配送中心注意到,工作人员将加工过的菜用保鲜膜包装好,贴上“集发放心菜”的绿色标签,标签上印着这种菜的原产地、营养成分、食用方法。集发公司处处为消费者着想的服务意识由此可见一斑。
  集发公司在自己发展的同时,不忘带动周边农户共同致富。公司专门成立了农业科技协会,下设蔬菜、林果、花卉三个分会。他们积极吸纳农民入会,并配合区科协在全区农村开展以“科技兴农促增收”为宗旨的科普宣传和科技入户活动,帮助和指导农民改变传统种植方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目前他们已吸纳会员1000多人,举办各种培训班160期,培训农民5200多人次,接待有组织的农民学习10万人次,服务范围扩大到周边20多个乡镇。他们采取“公司+协会+农户”的形式,带动2600户农民种植蔬菜,推广新品种5000亩,每年为这些农民增收600多万元。
  北戴河区戴河镇车站村农民贾梦成4年前与集发合作,建了8个蔬菜大棚,每年纯收入3万多元。他说:“集发和我们签了回收合同,给我们提供种子、技术指导,我们只管把菜种好,不愁销路。今年闹非典那阵子,菜在市场上卖不了,可我们的菜,集发照收不误。”集发蔬菜基地经理李平顺说:“我们采用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方式,就是要与农民共享利益,共担风险,这才是真正带动农民共同发展。经过非典的考验,已经有不少农民兄弟打算明年与我们合作呢!”
  记者问李集周下一步有何打算。他说,公司计划在3年内利用绿色食品品牌和科技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继续采取“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不断扩大基地规模,辐射秦皇岛及唐山周边地区的59个乡镇,带动1万户农民种植无公害放心菜。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