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让“打官司”更方便——最高人民法院将推出司法为民系列新举措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8-26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让“打官司”更方便——最高人民法院将推出司法为民系列新举措 第10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时政广角   ●群众申诉来信,将不再有去无回、石沉大海'...

让“打官司”更方便——最高人民法院将推出司法为民系列新举措

第10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时政广角

  ●群众申诉来信,将不再有去无回、石沉大海;
●内容、格式统一的“诉讼指南”,随时供群众取用;
让“打官司”更方便——
最高人民法院将推出司法为民系列新举措
本报记者 吴兢
  8月24日,北京。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在全国高级法院院长座谈会上,浓墨重彩地推出了新时期人民法院的工作指导思想:司法为民。并宣布:立足司法为民,人民法院将陆续推出多项新举措,方便群众诉讼,保障群众更好地实现诉权。
  信访申诉:有信必建档,有信必回复
  在这些便民举措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即将出台的《人民法院规范和完善申诉来访制度的若干规定》。肖扬说:“通过这个规定的实施,我们下大决心将群众反映强烈的信访申诉环节变成司法为民的第一窗口。”
  申诉来信有去无回、石沉大海,一直是群众反映强烈的告状难、申诉难问题。在人民法院,目前已经先期实施了“申诉来信建档登记制度”,做到“有信必建档,有信必回复”。无论是群众来信、来电还是来访,各级人民法院都必须由专门部门统一录入电脑,建档登记。
  在此基础上,人民法院还将实行四项新举措:1.限时回复人民群众申诉来访。2.来信来访予以摘报。要关注申诉来访中的焦点、热点,并对其中的重要情况进行摘报,及时向有关部门予以反映;3.加强申诉来访场所的硬件建设,改善申诉接访条件,将申诉来访场所建成一个条件良好的法制活动场所;4.按照有诉必理的原则,依法及时审查申诉和再审请求,符合立案条件的及时立案。
  诉讼指南:教老百姓如何打官司
  为方便群众诉讼,已有不少基层法院先后推出了自己的“诉讼指南”,但全国性的“诉讼指南”则要从最高人民法院即将发布的《人民法院民事、行政诉讼指南》开始。这种内容统一、格式统一的“诉讼指南”,将会用权威的口径、简单易懂的说法和清楚明了的程序,让老百姓对繁杂的诉讼程序不再发憷。
  据负责该诉讼指南起草的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工作人员透露:“‘诉讼指南’主要有以下内容:在民事、行政诉讼中,当事人有什么诉讼权利和义务;如何申请法院立案;如何委托代理诉讼;如何申请回避;如何举证和质证;如何上诉、申诉;如何申请执行等等。‘诉讼指南’将会充足地摆放在法院的立案大厅中,随时供群众取用。”
  一句话,就是教老百姓如何打官司。既教会群众如何正确行使诉讼权利,又告诉他们要如何承担相应的诉讼义务;既减少老百姓的诉累,又提高了诉讼效率。
  风险提示: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打官司,有赢有输。对现有的种种诉讼风险,许多当事人缺乏警觉。
  最常见的,是执行中的诉讼风险。一些民事当事人即使交了诉讼费用,打赢了官司,但由于在民事交易中本已存在的风险,比如,有的被执行人早已破产,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有的被执行人已逃匿……这导致执行不能,使得当事人赢了官司赔了钱。
  还有的诉讼当事人,则吃了“有理”的亏。一些当事人自恃有理,有的有理不举证、有理不到庭;有的有理却迟迟不告,以致超过了诉讼时效……种种行为,使得有理也赢不了。
  肖扬说:“各级法院要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即将发布的《人民法院民事诉讼风险提示书》,尽快建立诉讼风险提示制度,帮助当事人避免一些常见的诉讼风险,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据了解,《诉讼提示书》所提示的常见诉讼风险,大致有十类:诉讼请求不当的风险;丧失诉讼时效的风险;不按时交纳诉讼费用的风险;举证不能的风险;举证超过时限的风险;举证不合规格的风险;超过诉讼期间的风险;申请执行的风险;拒不执行的风险和不遵守诉讼秩序的风险。
  在人民法院将陆续推出的系列便民新举措中,还有全面落实公开审判制度,公民持身份证可以旁听法院公开审理的案件;实行繁简分流机制,依法适用简易程序,减轻群众诉累;加强诉讼调解工作,提高诉讼调解结案率;通过人民法庭巡回流动办案等方式审理涉及消费者、旅游者权益纠纷案件,就地立案、就地审理、当庭结案;扩大司法救助范围,切实执行诉讼费的减、缓、免制度等等。相信这些便民新举措,将会大大减轻群众的诉累。(附图片)
  日前,郑州中级法院进行“公正与效率”司法大检查,民三庭干警仅用五天时间就完成了对五百多个案卷的自查。刘红建 胡振琪摄影报道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