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五洲茶亭
说说瑞典人的奖
章念生
瑞典国家不大,设立的国际奖却不少,名声最大的当然要算诺贝尔奖。诺贝尔奖对20世纪世界自然科学的进步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与引导作用,这一点已被广泛认同。诺贝尔奖带给瑞典的远不止是国家的知名度,它还使这个人口不足900万的国家在不少高科技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甚至能与美国这样的科技大国争高低。
不久前,笔者参加了斯德哥尔摩大学化学系的一个博士论文答辩会。答方是一名中国青年学者,申请第二个博士学位,其导师是一位诺贝尔化学奖评委。辩方是特邀的美国斯坦福大学一位国际著名化学教授。台下就坐的除博士学位评审委员会的三名成员外,还有一名现任诺贝尔奖化学奖评委和一位曾任化学奖评委多年的化学界老前辈。根据要求,辩方应根据论文的内容提出问题,由博士生回答。出人意料的是,这位大牌教授提出的一连串问题远远超出了博士生的论文范围,而且在问答不断深入的时候,还不时阐述自己的一些见解,包括对一些有争议的学术问题的看法。原定一个半小时的答辩会,整整持续了三个小时,光是辩方教授的提问和论述就占了近两个小时。后来,通过了答辩的那位中国学者向笔者道出了个中原因:辩方教授之所以如此卖力,那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是冲着台下的那几位诺贝尔化学奖评委来的,意在博得评委们的好感,为他有朝一日荣戴诺贝尔奖桂冠作铺垫。
像这位美国教授一样,有可能问鼎诺贝尔奖的顶尖科学家们,为了赢得评委们的“青睐”,不会错过任何良机。在斯德哥尔摩,每年都举行一个诺贝尔奖讨论会,它与诺贝尔奖本身并无直接关联,只要是受邀的科学家,无不想方设法前来,为的就是向诺贝尔奖的“裁判”们“推销”自己的成果。根据诺贝尔奖的评选规则,凡参加评奖的成果必须详细说明成果的产生过程,而且其实验要可以重复。评委们在筛选的过程中,了解了这些具体成果的详细内容,又进行了细致的横向比较,最终才作出裁决。记得现任诺贝尔化学奖评委卡尔—伊瓦尔·布兰登教授年初曾对笔者说过,借助诺贝尔奖的评选,瑞典科学家得以掌握世界自然科学的最新发展,这是诺贝尔奖给瑞典人带来的一个“甜美果子”。
瑞典诺贝尔基金会每年用于诺贝尔5项奖(诺贝尔经济学奖不算在内,它由瑞典央行出资)的支出及颁奖费用约700万美元,如将其用于某一项研究,也许只会是泥牛入海,而将它作为一项奖,却能给瑞典科学界带来当今科学领域最新的知识。这些年来,瑞典科学家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使瑞典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分子化学等科技领域领先世界。如此算来,这是一笔极为划算的买卖。
诺贝尔奖能有今天的知名度,又让瑞典人受益良多,这是诺贝尔的后人们善于经营的结果。应该说,当初诺贝尔留给瑞典人的只是一笔有形的资产,但经过瑞典人的精心管理,一方面使诺贝尔基金似滚雪球般不断壮大,为它成为全球第一大奖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建立并完善了一套面向全球的严密评审制度,让诺贝尔奖的篮子没有漏掉20世纪全球最优秀的科学果实,从而在自然科学领域树立了诺贝尔奖的最高权威。
90年代以来,瑞典又设了不少国际奖,一年一度的国际水奖就是其中之一。它于1991年设立,奖金15万美元,面向全球,获奖者为对水问题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或政府官员,在每年8月的“斯德哥尔摩水周”期间由瑞典国王颁奖。水周期间,还颁发“波罗的海水奖”、“斯德哥尔摩青少年水奖”等系列奖项,并举行国际水讨论会,一年一个专题,邀请各国的水问题专家前来参加。现在,国际水奖已被视为国际水问题领域最具知名度的奖项之一。
每年5月的极地音乐奖,也是一项在国际上小有名气的奖,它于1992年设立,分为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两项奖,2000年的得主分别为世界著名小提琴大师艾萨克·斯特恩和美国著名乐手鲍勃·迪伦,他们各得100万瑞典克朗(约与人民币币值相当)的奖金。此外,还有每年6月的国际信息技术奖,等等。环保、音乐、信息技术产业等都是瑞典人的强项,在这些领域设立国际奖,扩大知名度,可为相关的企业提供无限的商机,正可谓相得益彰。有统计表明,要算人均推销产品量,瑞典在世界上排第一。设奖正是他们一种极好的推销方法。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走近普通人
孪生女骑士
黄学锋
在英国中部城市诺丁汉郊外特伦特河畔,经常可以看见一对戴盔披甲、英姿勃勃的孪生姐妹策马扬鞭,在绿色的原野上纵情驰骋。
19岁的菲莉司和罗莎是当地最大庄园主鲁弗斯的一对可爱的女儿,她们出生在英格兰北部城市佩斯利,6岁时随家迁至诺丁汉。她们小时候父亲的庄园里驯养了几十匹高大的英格兰良种马,姐妹俩常跟着父亲为马匹梳理毛发、喂食饮水,还经常把自己最爱吃的糕点等食品偷偷地拿去喂马,同马建立了深厚的友情。随着年龄的增长,这对在马群中长大的姐妹不仅如痴如狂地爱马,还酷爱骑术和赛马,经常参加骑术表演和比赛并多次获奖,成为远近闻名的“马迷姐妹”。
一天我在朋友塞拉斯先生陪同下应邀前往鲁弗斯先生家做客,鲁氏庄园掩映在一片茂密的丛林之中,远远望去,宛如镶嵌在绿色的草毯上的珠宝。鲁弗斯先生家位于庄园最南端,这是一座粉红色三层楼房。走进一楼客厅,北墙上赫然挂着一幅仿徐悲鸿的中国画“骏马图”。西墙上挂了一幅姐妹俩骑在马上的油画,鲁弗斯先生介绍说这是爱尔兰一位著名油画家来庄园做客时足足花了四天时间画的。我走到油画前,看看画,再看看眼前的菲莉司和罗莎,不禁笑出声来,问道:“谁是姐姐?谁是妹妹啊?”一家人都笑了起来,鲁弗斯先生解释道:“这正是此画的难点,仔细看能区分出来,画家把握住了姐妹俩内在气质的不同,在表情和神态上表现出细微的差别。”“怎么两匹马也都一样呢?”我困惑不解地问道。一家人又是一阵大笑,菲莉司抢着告诉我:“它俩也是双胞胎呀!”
宽敞明亮的客厅东南两面都是落地式玻璃窗,放眼望去,一派英格兰田园风光。一帧装在精致镜框里的照片引起我的注意,这是姐妹俩同几位装扮成古典骑士的先生的合影,我问菲莉司和罗莎:“这几位英俊潇洒的先生是谁?”“那是我们的历任专职骑术教练,”菲莉司答道。“教练指导你们能达到很高的目标吗?”我问。“教练只能教我们一些技巧,能够达到一些具体的指标,骑术和赛马不同于其它运动,要在这一领域获得真正的成功必须进入某种境界。”“你们最终要达到一个什么目标,进入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罗莎答道:“其实我们并不把拿名次获奖看得太重,无论是骑术还是赛马,其最高境界是达到人、马和大自然这三者完美的和谐、默契和统一。”“人和马是什么关系?人要征服马吗?”“不!不!人不能征服马,马是人类最好最忠实的朋友,人要与马沟通,做到休戚与共、心心相通,双方就能配合默契。”看着姐妹俩纯洁天真的神态和真挚诚实的表情,我相信这是她们追求的最高目标。
下午训练时间到了,我们随同姐妹俩一起乘车前往训练场,这里是诺丁汉的一家小型赛马场,平时用作训练基地。我们抵达时训练场上已有许多身着花花绿绿各式服装的骑士和马术爱好者骑着高头大马在训练。鲁家的两匹高大肥实、胸宽臀圆的大马早已先行由专用汽车运来熟悉场地,并已备好鞍具。训练开始了,只见姐妹俩敏捷地翻身跃上马背,练习障碍赛马课程中难度较大的连续跳跃水沟、篱笆、矮墙和双木栅。我虽然对马术是外行,但我看得出她们与马配合得相当默契,不论马匹是在正常行进中还是在起跳及下落中,她们始终伏身马背,并随着马匹奔跑的节奏略略摆动着上身,人和马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休息时教练等人都去喝咖啡了,姐妹俩却利用这一空暇将精饲料包挂在马头上,给它们加上一餐,同时操起马刷为马梳毛。我看到菲莉司动情地搂着马脖子亲吻她的马,悠然自得的两匹大马不时地踢着前蹄,有节奏地甩着尾巴,好像在向主人表达感激之情。
看着一对如花似玉的孪生姐妹,再看着一对骁勇刚健的孪生骏马,我祝福姐妹俩能有这么一对好马;我更庆幸两匹枣红马能遇上这么一对好主人。但愿她(它)们携手共进,再创佳绩。(附图片)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圣淘沙音乐喷泉
新加坡的标志是鱼尾狮,因此,新加坡也称“狮城”。为了让旅游观光者充分感受到鱼尾狮的魅力,新加坡兴建了以巨型鱼尾狮雕塑为中心的游乐园。闻名遐迩的圣淘沙音乐喷泉就是游乐园的主要景点。每当夜幕降临时,高耸的鱼尾狮身躯被泛光灯照亮,显得威武雄壮,从其两只眼睛里射出来的激光光束,犹如两道利剑,显得神采奕奕。
喷泉水池呈扇形,长约100米,宽约30米,池中布满了喷头。表演开始,四周灯光骤灭,顿时一片漆黑,陡然增添几分神秘感。随着音乐节奏的强弱,喷泉的水柱时高时低,时粗时细。喷涌的水柱经过灯光的照耀与折射,晶莹剔透,光彩夺目。从高空哗哗落入水池的水珠,既像泉水丁冬,又似大珠小珠落玉盘。当喷泉喷出的水柱呈现迷雾状态,这时变化多端的灯光,从四面八方融进巨幅布帘般的迷雾,时而出现五颜六色的画面,如赤橙黄绿青蓝紫,时而出现千变万化的图案,如彩虹、花篮、鱼尾狮等等,宛若海市蜃楼。
出神入化的圣淘沙音乐喷泉,通过喷泉水柱的高低和粗细,配上各种优美悦耳的音乐,再辅以姹紫嫣红的灯光,三者组合成一个多姿多彩的美妙世界。 (凌大)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电话道歉公司
在美国的俄亥俄州,有一家“电话道歉公司”,由于其服务可使有关的双方冰释前嫌,因而生意一天天兴隆。
这家“电话道歉公司”的创始人捷福琳原是一家电话公司的接线员。她在长期的接线工作中,经常碰到有人请她帮忙代向某某人打个道歉电话,说声“对不起”。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捷福琳总是尽力帮忙。时间一长,她体会到:通过电话道歉是一种十分得体的办法,也是一种有利可图的服务。于是,颇有生意头脑的她便辞去公职,自办了一个电话公司,专门从事代人“道歉”的业务。这样,那些明知自己做错了事,又不愿当面说声“对不起”的人,便可通过“电话道歉公司”向人道歉,这样做既不失体面,还可避免当面赔礼的尴尬场面。
捷福琳在接受顾客要求之前,总要问清楚道歉的理由和期望达到的目的,然后精心组织得体的语言,以使收到道歉电话的人心悦诚服。据捷福琳介绍,每次道歉的开场白几乎成了一个固定格式:“喂,你好,我是道歉服务公司的捷福琳,现在奉某某的委托向您转达歉意……”至于收费则是按次计算,每打一次道歉电话收费6美元,外加3美元的电话费用。 (袁文良)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世界建筑一瞥
图为洛杉矶著名的好莱坞剧场。电影奥斯卡奖就是在这里颁发的。
柯贤伟 摄(附图片)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走近普通人
尼赫鲁大学 动物的乐园
徐复岭
来到尼赫鲁大学的那天,迎接我的印度同事向我介绍情况,说到“尼大是个动物园”,当时我心里还直犯嘀咕:堂堂高等学府,人才荟萃之地,怎么可能是动物园呢!
次日清晨天还没大亮,我就被窗外“啊喔”“啊喔”的叫声唤醒。我感到奇怪,便蹑手蹑脚地走到窗前观察。嗬!原来是一对大孔雀在窗外草地上觅食。我轻轻打开窗户探出头去,孔雀也不躲避,还朝我友好地望了望,似乎是对我的到来表示欢迎。
住的时间久了,我发现尼大的孔雀有数百只之多,其生活习性与鸡相似。白天多躲在沟旁灌木丛中或岩石底下,晚上则栖息于高树之上,喜欢早晨和傍晚出来觅食,有时母孔雀率领着一群雏儿啄食嬉戏,煞是招人喜爱。尼大校园中最漂亮的鸟除了雄孔雀,恐怕就是鹦哥了。印度鹦哥个头儿很大,嘴巴红红的,弯而带钩,羽毛绿绿的。这些红嘴绿鹦哥常常三五成群地飞到我房前的树上啄食树的荚果,有意思的是,它们喜欢用尖利的爪子抓住树枝,像体操运动员似地做360度的大回环,或者干脆头朝下方,玩起“倒挂金钟”的把戏。此外,画眉、斑鸠、喜鹊、鸽子、乌鸦、麻雀、黄鹂、鹰隼之类也都十分常见。还有许多我叫不出名字的鸟,其中一种最常见的鸟,其个头儿跟鸽子差不多,羽毛棕褐色,黄腿,常在道边宅旁觅食,行动迟缓,不怎么怕人,只在人到它跟前时才稍微躲一躲,所以我和朋友们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大笨鸟”。
我宿舍周围是一片树林,每天清晨各种鸟儿都聚集在这儿啼鸣,为我报告黎明的到来。鸟儿们的叫声有高有低,有洪有细,有长有短,有缓有急,有的婉转,有的悲凄,演奏出一支百鸟争鸣的天籁之曲。
最常见的哺乳动物是狗和牛。狗有家狗、野狗之分。印度的家狗一般都很凶,这大概应了“狗仗人势”那句话,而野狗反倒显得温顺,一副可怜巴巴的样子,很少咬人,一般在宿舍楼或居民区附近活动。尼大的牛多为奶牛,是校方特许放养的。狗、牛之外,还有野驴、羚牛、猴子、野兔、松鼠等,都是野生的。校园内松鼠随处可见,其毛黄白相间,尾巴蓬松而长,十分可爱。此外,形状似狼的豺,还有狐狸、野猫等,也时常出没于草丛乱石间。
爬行动物如蜥蜴、壁虎、蛇蝎等也不少见。变色龙,在国内只是听说而已,在这里也有幸目睹了它的尊容,领略了它随时改变颜色善于伪装自己的伎俩。至于昆虫类动物,更是举不胜举,难以尽言。
尼大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动物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尼大建在新德里南郊一片广袤的冈峦起伏的丛林地带,自1969年建校至今,它的冈峦、沟壑、植被等地形地貌不仅被完好如初地保存下来,而且经过多年植树、种草、栽花,为动物生存繁衍提供了更加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食物来源。二是印度教教义主张不杀生,现代文明则认为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这使得印度人具有极强的爱护动物、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观念。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瞻仰胡志明陵
李忠健
我这次随“广西中越风情作家采风团”出访越南。抵达越南时,正值胡志明主席110周年诞辰,越南全国都在庆祝。因此,瞻仰胡志明陵,是我们此次出访的一项重要活动。
抵达河内的第二天,早上9点多,我们前往巴亭广场,刚下罢一场小雨,空气格外清新。越南五角星国旗飘扬在广场上空,广场的一侧是人民大会堂,大会堂的正对面是高大庄严呈黑褐色的胡志明陵。胡志明主席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他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为了民族的解放和祖国的统一,他矢志不移,终生奋斗。早年间,我们曾唱过一首歌:“眼望着北方的天,北方的天空阳光灿烂,盼呵盼,红日快快照遍全越南……”这段苦难的历史早已成为过去,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越南今天也正在进行着发展经济、逐步脱离贫穷、走向富裕的革新开放,胡伯伯陵下有知,也该含笑瞑目了!
宽阔的巴亭广场,木棉花正红灿灿地开放。广场上游人很多,越南人民在胡志明诞辰110周年之际,也在瞻仰胡志明陵,他们很有秩序地在广场上排着长队。我们这些外国人———还有许多金发蓝眼的、肤色不同的外国人,也在广场上排着长队,缓缓地在巴亭广场上行走。我们慢慢地走近胡志明陵。两名士兵神情肃穆地守卫在陵门口,陵门左右各放着一盘莲荷,我想,这该是象征着胡志明的一生冰清玉洁的高尚品格。我们顺序走进陵门,人行道边肃立着卫兵。我们走近陵室的正中,终于看见了灯光照射下的晶莹剔透的水晶棺,棺旁站立着4个持枪守灵的士兵。胡志明主席的遗体安详地躺在水晶棺内,头部垫得微高,略显清瘦的脸部下方呈露稍长的白须,双手平放在腰部,整个神态温厚、慈祥而又平和。这就是越南人民的伟大领袖,为国家为人民奋斗终生的民族英雄。我们怀着一种痛惜的心情,迈着沉重的步子,一步一步从胡志明的遗体旁走过,注目着这位伟人的尊容。
我们走出胡志明陵,观看了前印支总督府,今河内主席府这幢法国殖民者遗留下来的米黄色大楼,胡志明曾在这里办公。他认为一个人住在这幢大楼里是一种浪费,因而搬进大楼旁边的低矮平房和高脚木屋。从1954年12月始至1969年去世,胡志明一直住在那儿。简朴的三间斗室———工作室、会客室和单人卧室,使我们不得不惊叹胡志明一生的谦逊、清俭。正是胡志明坚强的革命精神、高尚的道德风范和公而忘私的人格力量,赢得了越南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由衷的崇敬和爱戴。
我们走出主席府遍种芒果树并散发着花香的小路,宽阔的巴亭广场上用越语写的醒目横幅映入我的眼帘:“胡志明永远活在人民心里!”这是越南人民的心声,也是我们的心声!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澳洲魂”
本报驻澳大利亚记者 李学江
自1988年63米长的“双百袋鼠图”作为澳大利亚200周年庆典大礼由澳政府在世界数十国巡回展出之后,姚迪雄又悄无声息了,他在做什么?当记者登门问询时,他铺展开的6轴长卷立时将记者惊呆了:百米巨制“澳洲魂”正在画龙点睛,即将与奥运开幕的礼花一起惊爆。
站在长卷面前,记者被这一巨制的恢宏画面、磅礴气势和超绝想象所慑服。长卷以土著人的生活和艺术为内涵,把土著人的绘画、石雕、木刻、童话与神话融入其间,以一种如梦如幻的艺术手法讲述了一部古老的土著传说。它以澳洲中部乌鲁鲁(原名艾尔斯)山为中心展开画卷,画幅中,这座神奇的独石山幻化成巨大的酣睡着的土著女性胴体,一个孔武的土著男性的头颅则凸显正中,其两旁的巨手一托太阳,一举明月;飞禽走兽、人迹鱼虫都从此诞生并奔向四面八方。画卷向左右两方延伸,将澳6个州1个领地的奇异地貌、独特动植物和土著人的生活与艺术熔于一炉,作史诗式的再现。整个画卷为一种神秘的创世气氛和诡异离奇的想象所充溢:那变幻莫测的风云与冲天的海浪是姑娘舒卷的长发;月光下的蜿蜒雪山则是少妇美丽的玉体;一位目眦皆裂的土著人口中喷出的是一群飞奔的鸸鹋,他那发丝则化作了放射状的山岩……“澳洲魂”所表达的是人与自然的相濡以沫和水乳交融关系,这一主题在姚迪雄的头脑中已孕育了长达20年之久。他告诉记者,那还是在他为创作双百袋鼠图而到澳洲各地考察的时候,他发现,土著人的生活、土著人的艺术与信仰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他们与大地万物相辅相成,相依为命。他由此悟出,人原不过是地球生物链中的一环,他本应谦卑地融入自然,而不应君临一切,强暴万物。因此贯穿这一百米长卷的主线就是人与大地万物的融合无间。芸芸众生与天地万物同生同在共荣共存,这就是澳洲之魂。但画中也有一处如装饰画般的土著猎鼠图,姚先生解释说,土著人捕猎仅是为了延续生存,同现在的商业性贪婪猎取不可同日而语。另有一角,一只已经绝迹的塔斯马尼亚虎驻足于流泪的人面与鹰头幻化的岩山之巅,面对南极美景扬首悲嗥,发出惊世的警告(见右上图)。
长卷震撼人心的感染力还来自于姚先生在绘画技法上的大胆创新:他将国画的线条与西画的素描熔铸结合得天衣无缝;将水墨的皴擦与油画的色块融为一体而相得益彰;它既采用了国画的散点透视,使画幅的视角更加开阔自由,又吸纳了西画的对比与明暗,使形象更为丰满与厚重;他使用汽车喷漆而使宇宙更加朦胧神秘;更以排笔行墨而使黑夜显得更为凝重莫测。他自称是个拿来主义者和融合主义者,为达到特定效果,他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他笑着说,他的画就像他本人一样,也是中西结合的产物(其父是中国人,母为俄罗斯人),所以才能这样伟岸俊美。
姚先生的画感人,但人格更感人。两年来,姚先生宵衣旰食,将全部心血倾注在“澳洲魂”的创作上,大概可以用“十年磨一剑,发白始得成”来形容姚先生呕心沥血和艰苦卓绝的创作历程。姚先生在画双百袋鼠图时得了肩周炎,提笔创作“澳洲魂”时,又得了颈椎病,但他一边治疗,一边笔不停挥地坚持作画。他的住所是政府照顾贫民的简易房屋,屋中除画册和资料外,连张舒适的床和像样的电视都没有,那辆破旧的被火烧过的二手车算是他唯一的资产了。其实姚先生的大名已载入众多的欧美名人字典,他的画被英国嘉德亚洲拍卖行标价为万余元一幅,但他却从不肯为卖钱而作画。可为国捐献他从不吝啬笔墨,虽旅澳20余年,姚先生一直与故国喜忧连心:他为祖国各地的洪灾旱灾、雪灾震灾、希望工程等捐画上百幅之多;他更为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和祖国的五十华诞而欢欣鼓舞,并有幸应邀出席祖国这三大庆典。
姚先生不忘祖国,也不忘世界,他一心要为保护地球作点儿事,这就是他创作“澳洲魂”的初衷。他说,“澳洲魂”其实也是地球魂,我们已经损害了绿色世界,现在蓝色天空和白色世界也面临着危险,人类再不警觉,大自然的报复将会是可怕而无情的。如果“澳洲魂”能让观众对此有所醒悟,那我的心血也就算没有白流。同时也想借助“澳洲魂”的创作,将中国画推向世界,让西方看到中国画的宏伟博大的气势和撼人心魄的魅力。(附图片)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