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0年8月4日人民日报第8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0-08-04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应重视翻译工作和人才培养 '...

第8版(教育)
专栏:

  应重视翻译工作和人才培养
  爱泼斯坦 林戊荪 沈苏儒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外语人才,但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远不能满足需要,外文翻译仍然是薄弱环节,是制约对外交流质量的重要因素。
翻译差错俯拾即是
对于从事对外交流的专业翻译工作者来说,最理想的境界当然是能用外语来写稿和表述,但这在目前还不可能完全实现。在现阶段,我们一般采取先制作中文稿,再译成外文的办法。一篇好的中文稿,在一个外语水平不高的译者手里,可以变成一篇外国人不爱看、不明白的外文稿。一篇不怎么好的中文稿,在一个外语水平高的译者手里,却可以变成一篇外国人爱看、易懂的外文稿。因此,翻译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对外交流的质量。
  从更大的范围来看,许多该有外文的地方没有外文,而有外文的地方又常出现许多差错。无论是旅游指南,还是产品介绍,无论是名胜古迹的说明,还是街头巷尾的标牌,外文翻译差错俯拾即是,有的还是政治性错误,如“中国大陆”错译成continentalChina(大陆中国);有的是校对疏忽,如“停车场”(Parkinglot)错成“包装场”(Packinglot)。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但珠海的一本双语小册子6页英文中约有50个差错,平均每页8个。电视是目前影响最广泛的传媒,但一些卫视节目把“历史上的今天”译成HistoryToday,把“腾飞”错译成“takeflight”(逃走)。有的差错到了荒唐的地步。如染发的“染”字dyeing少了一个字母,变成dying(死亡),用餐的“碗”字bowl多了一个字母,变成bowel(“肚肠”)。在一份英文药品说明书上,“高血压”一词竟不用英语医学专业名词,而是用汉语拼音“gaoxueya”。
  当然,出现这种情况也不足怪,因为我国的外语教育还不普及,全民的外语知识还很缺乏,特别是各级、各部门还有不少领导干部在对外翻译的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翻译是一种单纯的、甚至近乎机械的技术工作;认为翻译工作只是一种“语际转换”的工作,只要“对号入座”把英文取代中文即可;认为只要学过一点外语就能做翻译,而不问其中文水平高低、文化知识如何。所以,为了改进对外外文工作,对翻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是很有必要的。
“洋泾浜”英语不足取
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语际转换”不可理解为单纯的、机械的两种语言的转换。首先,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其特殊的规律和法则;其次,语言与文化不可分,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翻译是把具有某一文化背景的发送者用某种语言(文字)所表述的内容尽可能充分地、有效地传达给使用另一种语言(文字)、具有另一文化背景的接受者,以达到交流的目的。所以翻译不是一种机械性的工作,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一个好的翻译不但要精通两种语言,还要了解与两种不同语言密不可分的两种不同文化。
  “死译”、“硬译”、“字对字翻译”不可取。例如,把“一平三通”译作onelevelthreethrough(一个平面三通过)、将“麻类研究所”译成“大麻研究所”,违反了翻译的本质,违反了语言的规律,达不到交流的目的,甚至造成误解。
  一个人的谈吐显示一个人的素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机构在对外交流中的外语水平直接影响到它的国际形象。试问如果我们给外国人看的外语材料错别字连篇、文法不通、不知所云,我们能够赢得外国人的尊敬和重视吗?
  英语里有一个PidginEnglish,相当于汉语中的“洋泾浜”一词。洋泾浜原来是上海的一条河浜,位于从前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之间,后被填成一条道路,即今天的延安东路。上海人用“洋泾浜”来形容过去为外国人做事的一些没有接受正规外语教育的中国人所说的英语,这种英语的特点就是把中国话“字对字”“变”成英语。如果我们的外语被外国人看成是“洋泾浜”式的英语,那岂不同我国目前所享有的国际地位太不相称了吗?
两条建议一点希望
在现有的资源和条件下,有没有可能使我们在对外交流中的外语工作有较快的较普遍的改进?这是有可能的,前提是各级、各部门(特别是涉外的部门)的领导重视和全社会的重视。我们提出以下两个方面的建议:第一,加强和改进外语翻译(特别是中译外)人才的培养。既要努力增加数量,更要保证质量;既要精通外语,还要有中文修养;既要学习语言,也要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要变学院式的、封闭式的教学为密切联系实际的、开放式的教学。各省市外宣部门应选择本省市一两所高校的外语系科定点培养所需的外宣外语人才。要建立一套管理翻译工作者的体制,实行考核晋级、持证上岗制度。
  第二,建立对外外文工作的检查、咨询、服务机制。要延揽国外以外语为母语的专家,包括在国外生长、求学的华裔专家,为他们配备中文水平和文化水平较高的翻译助手,作为辅助。要设立专门的服务机构,所有对外外文材料都由这样的机构审阅、修改、润饰,可以收取合理的费用。这些机构须获得中央或省市有关部门的批准和授权,它们可以附设于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或各地分会,由经过挑选的若干大专院校、中央和各地一些专业单位的外语人才组成。实际上,像中国外文出版局这样的专业机构过去已为不少单位提供过这样的服务并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在应把这项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制度化。
  我们希望,在中央有关部门的指导下,中国外文出版局、中国译协、新闻机构对外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各高校外语学院等能共同筹划举办一次对外交流外语工作研讨会,以群策群力,推动这一工作的开展。 sks品论天涯网


第8版(教育)
专栏:

  给孩子一个精神支点
  周明杰
  有很长时间,当打开电视想找一些优美、感人的节目来看时,总会有一阵失望。电视里扑面而来的不是热热闹闹的相亲节目,就是身着明清服装的人物在演绎着“武侠+爱情”的传奇,甚至面向儿童的动画片也渗透着暴力和色情。影视市场有各种各样的贺岁片、青春偶像剧,却鲜有适合青少年的影视作品。至于那种直击心灵、能产生震撼力的作品更是凤毛麟角。
  周末去书店买书,在文学书籍架前交谈的两个中学生吸引了我的注意力。男同学很自信地对女同学说:“成绩不好怕什么,大不了像比尔·盖茨那样退学创业,一个人打天下,多伟大!”女同学撇撇嘴说:“我才不像你那么拜金,你从来不看卫慧、棉棉的小说吧?真无知!她们可是美女作家,特棒!”
  这两个孩子的对话让我感到一阵痛心。不知道他们是这样理解伟大,不知道他们竟然把那些充满着狭隘、颓废和放纵的作品当作精神食粮。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在一些孩子身上看不到青年人应有的激情和热忱,看不到坚韧和顽强的原因吧。可是,这种缺乏仅仅是孩子的过失吗?影视作品单纯追求市场效应,文艺作品缺乏思想性,缺乏打动人心的力量,孩子的可塑性是极强的,面对缺乏信仰的孩子,作为他们的教育者,我们实在应该扪心自问:我们给了孩子什么?
  当人们为更多的物质利益而奔波时,很少有人停下来与心灵对话:除了金钱,我们还应该追求什么?当人们的胃口被各种文化快餐填满时,也很少有人去认真地思索:没有任何底蕴和内涵的作品会对青少年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一位大学教授说:“如果我们只是崇拜成功,而成功又只能以金钱等物质为唯一评判标准,我们这个社会就很危险了。”个人主义使人的意志张扬,但不意味着人更有智慧,更具有灵魂的力量,而生命需要有一个扎实的根基,精神需要有一个牢固的支撑点。
  早在世纪初,鲁迅先生就曾痛心地指出:精神上的孱弱比身体上的孱弱更可怕。今天,我想给先生的话再加上一句,青年人精神上的孱弱是最可怕的。因为青年代表的是未来。作为教育者,作为成年人,我们应该本着对社会、对未来负责的精神,认真教育我们的孩子,让他们拥有青春中最闪亮的坚定信仰和热血激情。这种培养是需要一个好的形式作为载体。蕴涵有丰富精神内涵的文艺作品对青少年和学生的教育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像前一段时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在青少年中引起了很大触动,使他们开始重新思索,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电视剧播出后,出现的学校纷纷召开保尔精神专题座谈会,家长排队给孩子购买该书的现象,也告诉我们,如何塑造孩子的精神世界早已是众多教师和家长的共识。
  给孩子一个牢固的精神支撑点,不仅仅是为了让孩子有一个绚烂人生,也是为了给我们的民族一个辉煌未来。 sks品论天涯网


第8版(教育)
专栏:

  透视考研热
  涂露芳
  备受关注的2000年研究生招生工作结束了,12万学子幸运地挤上了我国研究生教育航程上的一艘大船。
  从1996年以来,全国研究生报考人数持续大幅度增长,年年创下新的历史纪录。研究生招生规模也随之扩大,尤其是今年与去年相比,增幅高达30%。来自教育部的消息说,今后几年,研究生招生规模仍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这无疑给不断升温的考研热又添上了一把火。
考研为何不断升温
到底为什么考研?一百个研究生可能有一百零一种理由。为了在学业上深造,为了留在众人向往的大城市,为了解决两地分居问题,为了摆脱所厌倦的环境,为了给出国找一块跳板……但从总体上分析,考研热不断升温的根本原因是就业形势的压力和青年人价值观的变化。
  过去,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但现在高等教育的改革将他们推到了就业竞争的风口浪尖,再加上这几年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机关、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过渡时期,社会对人才的吸纳能力有限,本专科学生要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好工作已越来越难。相对而言,研究生的就业形势则比较乐观,总体上还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
  在就业的选择中,为了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大多数青年人已不甘心在一个固定的岗位上呆一辈子,就业的流动性越来越大。对于那些毕业分配不理想的大学生来说,考研成为他们重新择业的捷径。
  考研热反映出当代青年勇于超越自我,不断开拓进取的蓬勃朝气,投身考研热潮的青年人在个人能量充分释放后,对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贡献将是难以估量的。但不容忽视的是,考研热的功利色彩越来越浓,这并不利于我国高层人才的培养,也使条件艰苦的基层单位和不发达地区人才流失更加严重。因此,对年轻人价值取向中奉献社会、服务人民、严谨踏实等意识弱化的趋势应予以重视并正确引导。
研究生扩招是必然选择
尽管今年研究生招生规模达到了创纪录的12万人,但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相对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研究生教育而言,这样的规模仍然偏小。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李守福教授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大,教育周期长的特点决定了教育要适当先行,为未来的竞争作准备,不能坐等现实需求到了眼前再开始培养。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高教研究中心主任李志仁研究员更是力陈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的必要性。研究生教育水平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水平的标志,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才能使我国高等教育的重心逐渐上提。但研究生扩招不是所有专业平行扩张,而应有所侧重。
  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也不是越大越好,应考虑到我国穷国办大教育的具体国情,以避免教育质量下滑和财力物力的巨大浪费。因此,研究生教育规模必须科学决策。北师大的王英杰教授指出,可以采用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相结合的方式。对热门的应用性学科,主要让市场去调节;而对于基础性学科、人文社会学科,国家则应通过政策上的倾斜加以扶持,以保证学术研究水平。
人才“高消费”堪忧
研究生就业形势看好,这是促成考研热升温的直接原因。但在这背后,人才“高消费”现象也令人忧虑。
  到人才招聘会上转一圈,你会惊讶地发现,大部分单位都把研究生作为用人的首选,全然不顾所有制类型、效益好坏和岗位的具体要求。李守福教授评价说,用人单位盲目追求高学历实际上是很不成熟的市场行为。学历越高,单位需给予的工资福利待遇也越高,每个单位都应充分考虑自己对用人成本的承受能力。在日本,博士生往往工作难找,因为日本的公司在用人上很理智,本科生能胜任的工作,决不用研究生。
  李志仁对人才高消费现象忧心忡忡,认为对社会、对用人单位、对个人都不利。我国高等教育远未大众化,受高等教育的人还较少,让他们从事一般劳动,是高级人才的严重浪费,也使低学历者失去合理竞争工作岗位的机会和权利,更加大了就业市场的压力。人才高消费还向社会发出错误信号,似乎社会发展对中低级人才的需求已经饱和,导致许多人把研究生教育作为接受教育的必然选择,给专科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造成困难。
  国家可以在劳动人事制度上对人才高消费作出一定限制,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依靠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人才流向不平衡的问题会逐步得以缓解,这将为人才的合理使用创造良好环境。 sks品论天涯网


第8版(教育)
专栏:教海月谈

  怎一个“贫”字了得
贾作林
  女童失学,似乎全是一个“贫”字在作祟。然则一样的兄弟姐妹,一样的家庭,一样的父母,一样的贫穷,何以失学的命运偏偏要落在“姐妹”头上?谓予不信,有6月9日《人民日报》教育版刊登的贵州农村18岁女子“挂角以读”的照片为证。“姑娘十八一朵花”,那么这位姑娘就只能是“牵牛花”吗?这一花种的存在表明:数千年来中国妇女读书权利被剥夺和聪明才智被扼杀的陈规,仍在中国一些角落肆虐!“贫”,不过是这陈规的助虐之具而已。
  “五千年来古国古”。但对旧中国的女童们来说,这不过是一部自己被残和被愚的历练史。在父母们那里,女童们遇到的第一个门槛就是“私”,她们终归是“泼出去的水”。至于她们之被弃被卖而沦为童奴、童媳和童妓的遭遇,则更是司空见惯,所以鲁迅先生说:“在人类的富户豪家,也一向以童女为侍奉,纵欲,鸣高,寻仙,采补的材料,恰如食品的餍足了普遍的肥甘,就像乳猪茶一样。”既其幸免于被残,则其必不免于被愚。《礼记》等书上就立有规矩,无论贫富,女子均与上学读书绝缘,但男子就不同了:“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大节焉。”这样一来,女子们当然不会甘心。孔子就提醒过大家:“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制服的办法,莫过于给她们打麻醉剂,于是就有了后来的“三纲五常”和“三从四德”。”在旧社会,妇女们大多被驯化为无形的残废——“睁眼瞎”。
  最可悲的还是中国妇女内部的自愚。
  孟子母亲就说:“妇人之职:奉舅姑,缝衣裳,精五饭,事酒浆而已”,压根不提“上学读书”!《红楼梦》里的薛宝钗也曾对黛玉说:“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才是好……至于你我,只该做些针线纺织等事才是”,“自古道‘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这两位女士之所以如此自甘于麻木,是因为她们共同认定“郎才女貌”和“夫唱妇随”是天经地义!她们所追求的,只是“妇以夫贵”和“母以子贵”。与这种自我麻木相并行的,则是旧中国妇女情愿或不情愿的自我摧残——缠足。无怪乎当年孙中山先生主张妇女“放足”和“上学”时,最大的反对派倒是妇女们自己!
  由上可知,中国女子之被愚和自愚,真正作祟的实际上是一个“私”字和一个愚昧的“德”字。至于“贫”字,不过是其为虐的不同手段而已。尽管如此,还是禁锢不住中国妇女的巨大创造力。虽然历来是“妇主中馈,惟事酒食衣服之礼耳,国不可使预政,家不可使干蛊”,否则就会“以致祸也”。但恰恰是她们一手承包的饭菜、丝绸,样样成了世界名牌。假使这占全国一半的社会人力资源和技术创新主体不致被如此封杀,则“五千年来”的国祚家运,较之“酒食衣服”若何?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发展人民教育事业,妇女受教育的状况发生根本变化,不仅有了女硕士、女博士,更有大批的知识女性活跃在各条战线上。然而,一些地方女童失学的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从“女童失学”抓起,就是关心祖国的未来。如果“未来的母亲”的素质不解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会被拖后腿。抓女童入学,就必须消灭女童父母们心头那“私”的症结,“德”的愚昧及其经济帮凶——“贫”。 sks品论天涯网


第8版(教育)
专栏:治教之道

  “两课”的教学艺术
  马焕友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是高校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怎样才能讲好“两课”,怎样才能不断提高“两课”教学效果呢?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我认为讲好“两课”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在“管用”上下功夫
  “两课”是共同课,不是专业课。“两课”是传授马列主义基础知识的,不是培养马列主义理论家、专业工作者的。“两课”是德育课,不是业务课。业务课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而“两课”是以传授马列主义理论知识为手段,来进行思想教育的。因此“两课”不能像专业课、业务课那样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应在少而精和管用上下功夫,要在精和管用上考虑“两课”的内容体系。
  改变教学角度
  过去,我们老师讲课有一个毛病,就是以教育者的身份,居高临下地对学生进行训导。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排斥心理、对立情绪,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两课”教学中,我们必须改变教学角度,教师要以朋友、兄长的身份出现在讲台上,平等地和同学们讨论问题,这样才会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加强师生的思想沟通,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启发学生内在需要
  人的需要产生动机、产生兴趣、产生内趋力。“两课”教学要让学生认识到思想道德修养是社会对每个社会成员的普遍要求。谁要成才,谁要在社会上正常生活,减少人生曲折,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对社会做出贡献,谁就必须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否则,就可能受到社会的排斥,甚至会被社会所淘汰。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就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增强预防能力
  当前社会各种思潮纷繁复杂,国内外敌对势力不断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侵袭,学生从各种渠道获取不良信息的可能也越来越大。因此,我们在“两课”的讲授中,还要特别注意提高学生对反面宣传的抵制能力。学生有了正确的观点,能够较好地识别是非真伪,抵制错误思想的侵蚀和影响。但是,学生有了正确观点,还不能完全保证他们就能抵制反面宣传的影响。实践证明,人们毫无准备地进入反面观点的环境时,往往容易丧失抵制能力和抵抗愿望。之所以产生这种情况,是因为人们长期生活在没有对立观点的环境中,缺乏反对对立观点的锻炼。为了增强学生抵制反面观点的能力,我们不仅要进行正面观点的宣传,还要和学生一起批判反面观点,提高学生的政治警觉性、批判的战斗性,使他们形成对反面观点的否定态度。这不仅是“两课”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两课”教学的一种艺术。
  总之,讲好“两课”,教师是关键。教师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理论修养、生活阅历、工作经验、精神状态、表达技巧等都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两课”教师必须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sks品论天涯网


第8版(教育)
专栏:

  企业办学的成功实践
蒋建华
  “天拖”改制 “华夏”诞生
  天津华夏学校的前身是天津拖拉机厂职工子弟小学,始建于1965年,是按原机械工业部建立“天拖工业城”的构想设立的社区配套设施。长期以来,企业出资办学给天拖带来的沉重经济负担并没有让企业领导动摇过承载她的信心,而始终将其当做母体的一部分倍加呵护。
  可是,随着国家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办社会这一现实使“天拖”在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中步履沉重,作为国有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剥离制约企业经营与发展的社会因素,学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面对严酷的现实,“天拖”决策层认为:在推行企业改制的同时,企业应该创造让学校求得生存与发展的条件,促进学校通过改革走出一条新路。
  决策的提出,让全校员工吃了定心丸。同时,天拖子弟小学的领导班子在认真分析了学校的现状和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之后,大胆提出“校归企有,办学自主,扩大规模,资金自筹”的改制设想和可行性方案。
  学校改制实现扩大规模的第一步便碰上一颗硬钉子:学校账面上只有40万元资金,连添置必要设备的资金都不够。老教育家们一番苦口婆心的说服和心系教育的赤诚,感动了渔阳建筑集团。在渔阳建筑集团的慷慨资助下,扩建工程顺利开工了。
  1996年春,一座漂亮而现代化的教学楼落成。1996年夏,一所集初中、小学于一体的民办学校——华夏学校诞生。1996年秋,学校迎来了700多名新生。
  “成功教育” 铸就成功
  面对家长殷切的企盼,他们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华夏无差生”的承诺。育人以德为本,教书以启智为先成为教工指导工作的准则,使华夏学校首批学生一入学,便浸润在良好的育人氛围之中。华夏学校“用成功的精神鼓舞人,用成功的目标激励人,用成功的喜悦感染人,让学生和教师在创新实践中共同品味成功”的办学思路。
  良好的育人氛围和教学方法得到了丰厚的回报。1998年春,他们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就还清了全部建设资金,固定资产增值1300万元;首期新生按计划全部招满,第二期应要求两次扩大招生,第三期再次爆满,寄宿班不断扩容。良好的校风和不断充实、更新的教学设施为华夏学校赢得了鲜花和喝彩。
  在采访中,华夏学校孙文仲校长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这不仅因为他是华夏学校一切行政事务的管家,更因为他的谈话让人感到亲切。他的管理设想大到学校要发展高中、大学,要成立华夏教育集团,小到一盒特意为每一位教师生日准备的蛋糕。
  华夏学校的成功实践说明:企业办学完全可以走出一条创新发展之路。华夏学校为企业改革、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可贵的经验。 sks品论天涯网


第8版(教育)
专栏:

  今年暑假是“减负”后的第一个暑假,不再被繁重的假期作业束缚的孩子们纷纷参加自己感兴趣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以提高自身素质。图为江苏省沭阳县东关实验小学的学生们正在排练排球操。 杨磊 摄 sks品论天涯网


第8版(教育)
专栏:

中国第一个少年聋人大学生、16岁就破格被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系录取的南京少女周婷婷经过4年的学习,如今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周婷婷曾是个全聋全哑的女孩,在父亲的耐心指导下,她6岁已认识了2000个汉字,并与正常人一样走进了学校。8岁时,她创造了一项吉尼斯世界纪录——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1000位数字。 高梅及 摄 sks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