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取长补短 相映生辉
中西医结合开创医学新模式
本报北京8月3日讯 记者赵永新报道:放射治疗在快速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也损伤正常细胞,辅以中药则可以防止或减轻放射线的损伤;同位素方法、血液流病变学等现代科技手段查明了血淤是心绞痛的重要病因,据此研制的冠心2号把无数心绞痛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新中国成立以来逐步形成的中西医结合医学,开创了医学史上的新模式,为我国乃至全世界的患者带来了福音。
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陈士奎告诉记者,半个世纪以来,大批中西医工作者相互学习,以人之长,补己之短,使传统的中医药学与西医的现代科技成果相得益彰,不仅让古老中医药学重放异彩,也弥补了西医的某些不足,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中外人士所认同、实践。据介绍,截至目前,全国已有中西医结合医院47家,中西医结合研究所15家。中西医结合创立了西医辨病和中医辨证论治相结合的诊断、治疗模式和方法,取得了一系列疗效和理论创新。如骨折的动静结合治疗,部分急腹症的非手术治疗,综合治疗多脏器衰竭等,均取得长足进展。运用当代科学成就,从传统中医药中开发新药,如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三氧化二砷,成为血液病治疗史上的突破性成果;活血化淤药可以有效防治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使患者避免了再次手术。
中西医结合教育体系逐渐建立,一批精通中西医的人才脱颖而出。目前全国已有北京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学院等13所高等医学院校开设了中西医结合医学专业,建有硕士点90个,博士点32个,博士后流动站6个。50年代中期以来,培养中西医结合高级人才5000余名,中西医结合人员10万多人,中西医结合学会注册会员4.8万多人。
学术交流异常活跃。中西医结合学会下设35个分科学会,每年举行全国性学术活动20多次。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的学术刊物有15种之多,其中《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等均为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学会还与有关单位联合建立了迈博信息网,使中西医结合医学进入信息高速公路。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我大学科技园发展势头良好
本报武汉8月3日电 新华社记者戴劲松、本报记者龚达发报道:近一年多来,由科技部、教育部联合批准的15个国家大学科技园试点建设得到了地方政府和高校的积极响应,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在今天开幕的国家大学科技园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科技部副部长徐冠华和教育部副部长韦钰在讲话中肯定了建设大学科技园对促进科技、教育和经济紧密结合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他们指出,从一年来的工作进展看,依托大学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兴办科技园,不仅是推动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有效形式,而且已成为各地贯彻落实全国技术创新大会和中央有关精神的重要措施。
据介绍,清华大学科技园和北京大学科技园进展较快,目前两个园区建成面积已超过10万平方米,入园的高新技术企业达数十家。上海交通大学与地方政府密切合作,充分利用学校周边企业的闲置厂房,更新改建为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器,探索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此外,武汉东湖大学科技园、湖南岳麓山大学科技园、东北大学科技园和云南大学科技园等在省市政府支持下,与高新技术开发区合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会议还透露,“十五”期间是国内大学科技园建设的关键阶段,我国将坚持“大胆创新、因地制宜、多元模式”的发展思路,重点扶持一批大学科技园。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西藏藏语文的学习、使用和发展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藏文是公元7世纪由藏族语言学家吞弥·桑布扎创造的。藏语属藏汉语系藏缅语族,是一种具有特色的表达功能完备的拼音文字。藏语文作为西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推动西藏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封建农奴制度下,西藏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文盲率高达95%,只有占人口极少数的僧俗农奴主及其子女能够学习掌握使用藏文。藏语文的学习、使用和发展受到极大限制。西藏和平解放以后,特别是西藏实行民主改革、消灭封建农奴制以后,广大翻身农奴及其子女获得了学习、使用藏语文的权利。藏语文作为西藏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效保护下,得到了广泛学习、普遍使用和巨大发展。
中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均明确规定,保障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西藏自治区根据国家法律先后于1987年和1988年颁布实施了《西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若干规定》、《西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若干规定的实施细则》,从而使西藏自治区藏语文的学习、使用和发展获得了可靠的法律保障。
西藏自治区各级人民政府积极促进藏语文的学习、使用和发展。1988年成立西藏自治区藏语文工作指导委员会,自治区人民政府直属各厅、局以及各地区(市)也相继成立了藏语文工作指导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加强了编译机构和编译队伍建设。目前,从自治区到各地(市)、县都建立了编译机构。1995年,在政府主持下,已经完成了藏文计算机编码字符集工作,使得这一优秀传统文化成果走向了世界,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一、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成效显著
西藏的双语教学体系得到不断完善,但藏语文一直是各级各类学校的主课之一。除少数城镇以汉族学生为主的小学外,绝大多数用藏语授课,初中阶段自然科学的藏语授课教学正稳步推进,在内地开办的西藏中学坚持开设藏文课。现全区中学共有藏语授课班102个,另有部分中学的部分课程也用藏语授课。自1989年起,西藏大学连续招收初中藏语授课师资班,现已培养1438名初中藏语文授课教师和313名从事藏语文翻译、研究工作的专门人才。教材编译取得了较大进展,已编译完成了从小学到高中共16门学科的181种课本,122种教学参考书和16种教学大纲。西藏大学从1996年开始,在全面清理教材工作的基础上,加强了传统学科教材的编写工作。据统计,3年多计划编写的19种教材绝大多数已脱稿,其中有8种教材已经内部印成书,并开始试用于教学,有3种教材已由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其余部分教材正在编印中。另外还制作了大量藏语教学软件和资料、图片等。
西藏各地(市)及政府各部门主要行文依法做到了藏汉文并用。各种文件、材料基本上都有了藏汉文两种文本,公章、证件、表格、信封、信笺、稿纸、会标以及机关、厂矿、学校、车站、机场、商店、宾馆、影剧院、体育馆的门牌和街道名称、交通路标等均使用藏汉两种文字。
在司法活动中,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和检察院对藏文的人民来信、申诉、控告、检举均与汉文同等对待受理,答复均使用两种文字,有关业务的专用司法文书已译成藏文,并以两种文字印制。近几年,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编译出版了14万字的藏文《法律常用知识问答》、《国家赔偿法问答》、《刑法分则规定的罪名与罪行对照》等法律读本,先后收集译编近2000条法律术语下发基层法院。自治区检察院组织专人编译的《法律术语汉藏对照词典》已完成初稿。西藏自治区司法厅和区普法办公室编译出版了120多万字的藏文《常用法律读本》上下两册。
在新闻媒体里,广播电视已基本实现了面向基层、以藏语为主的目标。西藏人民广播电台每天广播41小时,其中藏语播出时间达20.5小时,占播音时量的50%,并且做到了重大新闻与汉语同步播出;对农牧区广播节目中增加了9个藏语栏目;在对境外藏胞广播中开设了《故乡话题》等4个藏语栏目;《藏语广播讲座》促进了各民族群众互相学习语言文字。目前西藏人民广播电台藏语节目有20个,年译制能力达到1800小时,广播覆盖面由1987年的18%提高到1998年的66%,提高了48个百分点。
西藏电视台自成立以来,除办好新闻性节目、服务性节目和影视译制片外,还不定期地播出藏语专题节目。每天播出藏语节目达12小时。电视台每年举办的藏历新年文艺联欢会以及每周二、四、六晚播放的藏语电视剧深受农牧民群众和城镇居民的喜爱。1998年电影译制片30部,电视译制达120小时。藏语专门频道已于1999年10月1日正式上星,结束了西藏没有藏语专门电视频道的历史。藏语卫视专门频道的开通,使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省区和西藏阿里等边境地区都能收看到较多的藏语节目。
西藏日报社投巨资建立了计算机藏文编辑排版系统,每天有一个直接用藏文编稿的版面,有时可以达到1.5至2个版面。藏文记者直接用藏语采访、编辑。藏文版《西藏日报》每日发行量达1.6万份。1997年,西藏日报社藏文编辑部还创办了藏文版《致富之友》手册,为广大农牧民掌握致富知识和方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西藏科技系统用藏语文进行科普工作成绩显著。《西藏科技报》和《西藏科技信息报》都创办了藏文版,分发至农牧民手中,深受欢迎。西藏科学技术协会的各个学会编写科普读物,传播科学种田、科学养畜、科学防治病等实用技术,先后编译出版和发行了各种藏文科普图书108种,录制下发了有关农业先进技术的藏语电视宣传片。
邮电作为服务、信息行业,根据要求,其工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业务范围内的藏汉两种用语。邮电宣传材料和挂图、横幅及营业场所的所有标记和电信业务用语均使用两种语言文字。邮电部门出版发行了《邮电汉藏对照词典》、开辟了藏文电报和藏语寻呼台服务项目,极大地方便了广大藏族群众,促进了西藏邮政、通信事业的发展。
文化艺术系统重视藏语文的使用,积极培养以藏族为主的文学艺术人才,使藏文文学艺术刊物从零发展到5种,其中《西藏文艺》和《邦锦梅朵》这两个刊物,至今已出版了100期。近年来出版了有影响的中长篇藏文小说及文学创作集30多部。与此同时,从事藏文创作的作家,先后创作出版了3本藏文作品选集和10多本藏文小说,完成了3大集成的收集整理工作,许多作品在全国和自治区文学评奖中获奖。全区所有业余文艺团体都用藏文创作节目,用藏语表演,10个专业文艺团体也以藏语表演为主。
出版部门除保证藏文中小学课本的出版外,重视藏文版图书的出版。1989年以来,西藏人民出版社和西藏古籍出版社共出版藏文图书441种,许多高质量的藏文图书在国内外获奖。目前,正式出版发行的藏文报纸杂志已达20种。
藏文翻译事业随着西藏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而得到迅速发展。1993年成立了西藏翻译工作者协会,并先后成立了拉萨市和日喀则地区分会;共举办了7期翻译培训班,培训337人次;1994年在西藏举办了全国第二次暨西藏首届藏语文翻译学术研讨会,并先后派员参加了在北京、青海、甘肃、新疆等地举办的全国性翻译学术研讨会和在澳大利亚、韩国等国举办的世界翻译大会以及亚洲翻译论坛等学术活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西藏从事藏文翻译工作的有1000人左右,担负着法律、新闻、公文、科技、教育、文学、医学、影视等多种学科领域的繁重翻译任务,每年要完成3000多万字的翻译量。翻译工作在西藏各项事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藏语文的学习、使用和发展。
二、藏语文规范化、标准化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为了弘扬藏族优秀文化,使藏语文适应现代化的发展需要,西藏从1993年开始开展了藏文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着手起草和制定藏文编码国际标准和国内标准的方案。在国家有关部门的组织协调下,经过藏文、计算机、信息标准专家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制定藏文编码国际标准最终方案的任务,并经过国际标准组织的多道严格的程序和数轮投票,于1997年获得顺利通过,使藏文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字中成为第一个具有国际标准的文字。同时,国家已经正式公布了《信息技术、信息交换用藏文字符集———基本集》和《藏文编码字符点阵型第一部分———白体》两项国内标准。藏文计算机软件开发工作正在进行之中。1996年,在拉萨成功地召开了全国藏文印刷字体审定会,审定通过了
22种字体,其中包括西藏提交的14种。
藏文术语标准化工作开始起步。术语规范化是普及文化教育、发展科学技术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从1995年开始,西藏着手开展《藏语术语标准化工作的一般原则与方法》的研究制定工作,确定理论原则。同时加强了新词术语的审定和统一工作,先后召开了6次由各行各业专家参加的研讨会,审定统一了3000余条有关市场经济等内容的藏文术语,并以活页形式下发区内各地市编译机构和自治区直属新闻单位,发送到五省区语委、院校和内地有关部门,以便及时交换意见,达到藏文新词术语在使用上的统一。
社会用字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用字的形式、种类大量增加,同时也出现了不少社会用字混乱现象,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针对这种情况,在全区范围内先后多次开展了社会用字清理整顿工作,纠正了社会用字上的混乱现象。特别是1999年,围绕新中国成立50周年、西藏民主改革40周年、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西藏赛区赛事和澳门回归等大型活动,自治区工商、税务、城管等有关部门联合,以拉萨为重点,在全区普遍开展了两次社会用字大检查,使西藏的社会用字达到了规范、美观、整洁,展示了西藏的良好形象。
三、进一步推动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工作的健康发展
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是贯彻执行《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行使民族区域自治权的具体体现,是科学地继承和发展藏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是中国多民族国家团结、进步的象征,也是加快提高民族素质、促进各民族共同进步的需要。目前,西藏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还不高,在农牧区成年人中,文盲仍占较大的比例,在西藏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劳动技能,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都需要依靠和利用藏语文来进行。因此,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大力推进新时期西藏藏语文工作健康、快速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在按照《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国家新时期民族语文工作方针政策及中央政府对西藏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继续抓紧《西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若干规定》的修订工作,加强藏语文法制化建设步伐。同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进行调查研究,及时了解掌握藏语文工作的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改进措施。
为了进一步搞好藏语文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处理工作,加速藏语文的现代化进程,西藏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搞好《信息技术、信息交换用藏文编码标准辅助集(大字符集)》研制工作,组建自治区藏语文规范委员会,抓紧《藏文术语标准化工作的一般原则与方法》和新词术语的审定工作,力争每年审定规范1000条新词术语,组织力量审定《市场经济藏汉文对照词典》和《藏汉对照法律词典》,继续开展社会用字的检查整顿工作,加强藏文软件开发等。
为加强藏语文的学术研究与协作,西藏还准备在近几年内举办第二次全区藏语文翻译学术研讨会,积极参加国内外有关民族语文学术研讨会。
50年来,藏语言文字的学习、普及、推广,对西藏经济社会的进步发展和社会稳定,对促进西藏科学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的繁荣进步,产生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彻底改变了旧西藏极少数封建农奴主垄断藏语言文字的局面。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藏语言文字不断被赋予反映人民群众新生活和社会发展新需要的时代内容,打破了封闭、停滞和萎缩的状态,形成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的开放发展态势,为西藏文化不断繁荣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事实证明,达赖集团在国际上到处散布和大肆鼓噪的“中国政府使藏语言逐步废弃”、“西藏的文化遭到了灭绝”,是完全违背藏语言文字不断发展进步的现实的。
(新华社北京8月3日电)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保卫绿色关注森林
绿色:山川秀美的重要标志
段兆刚
绿色,是和平的象征,人类文明的摇篮。绿色,孕育了生命,充满了希望。
作为陆地绿色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森林具有维护地球生命、改善人类生存空间的生态价值。难以想象,没有绿色,离开森林,人类将如何生存和发展。鉴于森林的这种特殊性和重要性,它在可持续发展中始终处于基础和主体地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保障和支撑作用。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森林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1997年,145个国家和地区的4200多名专家,从维护人类生存和地球前途的战略高度,以《安塔利亚宣言》向世界呼吁:所有国家应以更强的政治责任感保证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环顾当今世界,我们发现,现代的发达国家,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都很高,极少数森林少的国家也通过数倍于森林的草场面积得到充分补偿。发达的林业已成为国家富足、民族繁荣和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没有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是荒山秃岭的现代化。
反观我国,据第五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全国人工林保存面积4666.7万公顷(7亿亩),人工林蓄积10.1亿立方米,全国森林覆盖率16.55%。应该说,50多年来,我国林业和生态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已积累了丰富的造林绿化、治理水土流失、防治风沙危害的成功经验和行之有效的实用技术,在遏制生态环境恶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森林资源底子薄基础差,又面临着经济高速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与世界上其它国家比较,作为一个国土面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国,所拥有的森林资源却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森林植被增加缓慢,森林资源分布不均。尤其是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劣,不但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影响当地人民的生存,而且对全国生态环境构成了威胁。
1997年8月,江泽民总书记针对陕北
地区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措施和经验,做出了“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重要批示。从此以后,“山川秀美”不仅仅是良好生态环境的同义词,更代表着党中央对新世纪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做出的战略部署和动员令。
建设秀美山川,首先要实现山清水秀。
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要保护现有森林植被,大力植树造林,尽快提高我国林草植被覆盖率。现在正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已经明确确定在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建设重点生态战略性工程,全面停止这些地区天然林采伐,采取有效措施将天然林全部封禁起来,严加保护。同时对宜林荒山荒地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尽快恢复林草植被。对大于25度的陡坡耕地,坚决实行有计划、分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
建设秀美山川,要实行依法治林。我国超限额采伐和乱砍滥伐林木、破坏林地、侵占林地的现象还屡禁不止,许多地区还在不顾国家法律法规,以破坏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眼前利益,这些都是实现山川秀美的现实障碍。必须加大林业法制建设,提高全社会法制观念,让全社会都重视生态建设,保护现有森林植被资源。
21世纪的中国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面
临着宝贵的发展机遇和巨大的挑战。我们相信,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一个山川更加秀美的中国必将会出现在世人面前。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