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者访谈
东方文化与二十一世纪
——访中国社科院东方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卞崇道
本报记者 吴珺
记者:在世纪之交的今天,东方文化越来越为世人所关注,并成为世界性的热门话题之一。那么,到底什么是东方文化?
卞崇道:文化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这里,我取狭义的视角把文化限定为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诸如法制、哲学、语言、文字、文学、史学、艺术、科学与技术、教育以及长期积淀而形成的民族心理素质和生活方式等。在谈到世界文化时,人们往往把它分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两大系统。所谓“东方”,实际上是一个涵盖地理、政治、文化意义的概念。从地理上看,它包括整个亚洲和非洲中部、东北部地区。从文化上看,东方文化是指上述地区各民族、各国家的文化。作为其代表,则主要指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和波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以及希伯来文化。
记者:从远古文明产生伊始,东方文化就拉开了自身发展的序幕,其后历经古代、中世纪、近代和现代的不同发展阶段,已度过五千年以上的漫长时光,留下无数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东方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哪些特征呢?
卞崇道:首先,东方文化极具宗教性格。宗教作为历史的客体和文化载体,是文化传播和国际交流的重要渠道。在东方,人文、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大都是在宗教氛围中酿生和发展起来的。宗教是文化的催生婆,而文化又呈明显的宗教性格;宗教文化是东方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其次,东方文化的哲学性格。哲学是东方文化的理论基础,东方哲学的特征从深层结构上反映了东方文化的性格。如人与自然一体观、哲学与伦理思想的融合以及思维方式的直观性与综合性等,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东方文化的基本特征。第三,东方文化的政治性格。封建主义是东方政治的显著特点,这一特点给予东方文化的发展以深刻影响。东方宗教沦为封建统治的工具,东方艺术在某些方面成为体现封建统治权力的象征。第四,东方文化的群体性格。一般来讲,服从某种意义上的权威,是东方文化的一个明显现象。与西方强调以个体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不同,在东方,个人是从属于社会的,这就是所谓群体意识或社会本体意识,这也是所谓亚洲价值观的核心。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日本文化中的集团主义是其典型代表。第五,东方各国文化间的互动性格。世界文化史表明,文化是全人类的创造物。世界文化起源于民族文化,没有民族文化就没有世界文化;反之,世界文化也会推进民族文化的发展,这是文化发展的辩证关系。在东方世界,由于各国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的不平衡,其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是显而易见的。第六,东方文化的类型特征。东方文化具有多元的结构特征,因而实际上并不存在同质的单一的东方文化。从文化发生学角度看,东方有大河文化、内陆文化、草原文化、丛林文化和海洋文化等。各种地理特征,给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群体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打上不同程度的烙印,形成各不相同的民族性格。从文化传播学角度看,有人则运用“文化圈”这一概念,把东方文化划分为中国文化圈(或汉字文化圈、儒家文化圈)、印度文化圈(或梵文文化圈)、两河流域文化圈等。这是把某一文化丛视为一个实体,以其发源地为中心,再传播到其他地区。在同一文化圈内,尽管存在着文化变异,但基本保持着母体文化的同质特征。农业型文化可以说是东方文化共有的类型特征。另外,东方文化的“政治—伦理型”和“宗法—群体型”的倾向也比较突出。
记者:伴随历史前进的步伐,文化也不断得到发展。面对新的世纪,东方文化的发展前景如何呢?
卞崇道:首先,我认为作为东方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文化将在21世纪取得更大发展。有的学者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作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以“和合学”回应新世纪的挑战,并具体构筑了“和合学”的理论框架,以和生原理(冲突—融合—万物化生)、和处原理(和而不同,彼此共处)、和立原理(使人自立,独立)、和达原理(孔子所谓的“己欲达而达人”)以及和爱原理(孔子的“泛爱众”)作为“和合学”的五大原理。这些探索是积极的、有益的。其次,东方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迎来了复苏的机遇。当前,有一种引人注目的论点是“东方文化主导论”。论者认为,作为工业文明时代的近代西方文化因无力解决科技高度发展带来的种种问题而陷入困境,以至于不得不把目光投向东方,到东方文化中寻找答案。由此得出结论说,西方文化正在衰落,21世纪将是东方文化主导世界的世纪。我个人认为,这种论点有失偏颇,因为在探讨寻求文化发展和创新问题时,不仅要反思和扬弃西方文化,而且也要反思和扬弃东方文化自身。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找到东方文化新的生长点,以重构适合于21世纪的现代东方文化。但是,东方文化传统本身所展示的仅仅是深厚的根基与复苏的生长点,现时代向它提供的只不过是一种机遇。东方文化能否立足于其深厚的根基,找出其生长点,适时地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进行重构,以对21世纪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贡献,这是东方各国人民的共同任务。
第11版(学术动态)
专栏:
从社科基金项目申报看
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现状
□蔡曙山
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情况,大致可以看出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现状,对其进行科学分析,可为我们进一步做好社会科学规划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既是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级学科看,马列社科学科年平均申报数335份,列一级学科第六位;从二级学科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等二级学科申报量均居单学科申报数之首;从理论的覆盖面看,除直接相关的学科外,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课题在其他学科的申报项目中均有体现,这类课题占近三年申报课题的约1/5。
重大现实问题研究是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主体。经济建设是主战场。经济学年平均申报总量在1400份左右,占学科申报总量的1/3。按单学科统计,如区域经济、经济管理、工业经济、农村经济和农业经济、世界经济、金融等年平均申报量均在70份以上,居经济学科之首,说明这些问题受到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精神文明建设是另一个重要战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研究年平均申报量79份,哲学学科的伦理学年平均申报量91份,在单学科统计中居于前列。
基础学科和基础理论研究的布局合理,科研力量配置较强。传统的人文学科文史哲反映出深厚的功力和底蕴,如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应用语言学、汉语研究、中国通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各种专门史、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辩证法(科学哲学)、中国哲学、伦理学、美学、各种文化研究等等,这些学科的年均申报量均在40份以上。其中一些学科近三年的申报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一些学科申报数空缺或申报数量偏少,说明分布不尽合理,或者该学科需要作一定调整。第一种情况是学科未受到充分重视,如政治学中的国际政治、国际问题研究中的国际战略、宗教学中的无神论,这些学科研究在当前显得非常重要,但一段时间以来科研力量投入偏少,需要加强引导,在政策上对这些学科实行适当倾斜;第二种情况是该学科研究的社会需求不足,如统计学史、统计法学、描述统计学、人口统计学、人口预测学、人口规划学、考古学史、外国考古、博物馆学等学科的年均申报数均不足两份。对这些学科,如果确有社会需求,则须加强申报引导;如果长期缺乏社会需求,则须进行学科调整。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年申报情况按学科统计表
统计项目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4年 年平均 占百分
申报数 申报数 申报数 申报数 申报数 申报数 数(%)
学科
马列·社科 305 230 289 390 462 335 6.25
党史·党建 169 137 186 237 148 175 3.26
哲学 480 371 380 563 592 477 8.90
经济理论 558 464 545 638 618 565 10.54
应用经济 904 712 773 1060 1120 914 17.05
统计学 63 45 73 0 0 60 1.12
政治学 199 120 138 201 132 158 2.95
社会学 283 212 252 401 276 285 5.32
人口学 62 57 72 0 0 64 1.19
法学 245 187 247 341 287 261 4.87
国际问题研究 151 130 129 224 168 160 2.98
…… …… …… …… …… …… …… ……
合计 5207 4055 4743 6421 5887 5362 100.0
第11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术交流
探索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新经验
——全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理论研讨会综述
□朱耀垠
最近,由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深圳市民政局、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深圳市龙岗区联合举办的全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理论研讨会在深圳举行。百余位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汇聚深圳市大鹏镇,就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的新经验、新问题和新思路等内容展开了讨论。
关于乡镇领导选举方法的改革
近年来,有些地方借鉴村民委员会直接选举的方法,对乡镇领导的选举方法作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改革。1999年初,深圳市龙岗区大鹏镇进行了“两票制”选举镇长的新尝试,首先由全镇选民通过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初步选出镇长候选人,镇党委对入选的候选人进行资格审查并将其推荐给镇人大作为正式候选人,再由镇人大代表投票选出镇长。许多与会者对这种选举方式给予了肯定。认为它做到了党管干部和群众选干部的统一,促进了干部向上级负责和向群众负责的统一,实现了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的统一。也有部分与会者指出了这种选举方法存在的问题和不够完善的地方。有的与会者提出,“两票制”选举的名称不太确切、不太明了。对于选举方法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大家认为,必须在进一步的改革实践中加以解决。
关于村党支部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
正确处理村党支部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关系到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关系到村民自治的落实和完善。有些与会者提出,目前,有些地方在理解和处理这两者的关系时出现了两个极端:一是有的村委会片面强调自治而不要党支部的领导;二是有的则以党支部代替村委会,干预属于村民自治范围的事务。正确认识和处理两者的关系,首先要从理论上正确理解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大家认为,邓小平关于党对基层政权和自治组织领导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邓小平指出,党的领导应体现为细心地研究政策,正确地决定政策,并经过党政机关或民意机关中的党团组织,使党的决策成为政府的法令和施政方针。这些思想,对于正确理解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有重要意义。依法推进村民自治,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仅与加强党的领导不矛盾,而且这本身就是党的正确领导的结果。村党支部应通过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支持和依法推进村民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同时,要充分发挥党内外民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形成正确决议,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将党的方针政策和党支部的决议贯彻到村民自治之中,变成村民的自觉行动。
其次,在具体工作中,既要明确村党支部与村民委员会的职责分工,又要加强其相互协作,使之配合默契。大家对深圳市农村党支部在处理与村委会的关系方面的做法进行了总结。其基本经验是,党支部对村民自治的民主权利维护而不阻碍,对村委会职权范围内的事支持而不包办,对村民代表会议的合法决议总揽而不包揽,对其不合法决议帮助纠正而不旁观。
关于村民自治中出现的新问题
与会者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推进村民自治中出现的新问题。大家认为,要解决好这些新问题,在提高人们对村民自治重要性的认识之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的有关法律法规。与会者提出有些法规的操作性须进一步加强,如对选民资格的条件规定还不够具体,通常以户籍作为认定本村村民的标准,但是,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剧,人户分离的情况越来越多,有的人虽然长期在本村居住却没有户籍,有的人虽有户籍却长期不在本村居住。因此,以户籍为标准来确认选民资格,难以适应这些新情况。对于村委会候选人的资格须有更具体的规定,以免被一些品行不好、心术不正的人钻空子。对于村委会成员尤其是村委会主任罢免的条件和程序应有进一步的明确规定,以免出现罢免难和随意罢免的情况。对于村委会与村民代表会议的关系也应有具体的法律规定,务求使之密切配合,避免相互扯皮和拆台。
第11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者论坛
生态经济学是一门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由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复合而成的生态经济社会系统运动规律的科学,它研究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相互作用,从中探索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律性。山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马传栋认为,生态经济学可以
为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生态经济学认为,人和自然,即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形成三种状态;一是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相互促进、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状态;二是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相互矛盾、恶性循环状态;三是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长期对立、生态和经济平衡都被破坏的状态。实际上,第三种状态是第二种状态的发展导致质变的结果,这两种状态都应称为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只有第一种才是目前被全世界共认的人类应选择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能力的发展状态。所以,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协调互动状态的功能体现,生态经济学是指导人们形成这种“发展”状态的理论基础之一。
根据我国在八十年代已初步建立起的生态经济理论体系,生态经济学对指导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深入和其战略的实现可提供如下八个方面的理论基础:(一)关于人类对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发展资料这三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中都包括相应的经济需要和生态需要的理论,能从本质上说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应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能力的道路的必要性。(二)关于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循时发展的连续性等特点的论述,能启发和促使每一代人在发展经济和治理生态环境时,都既要考虑当代人的眼前利益,又要着眼于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建立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合理的生态经济利益关系,尽量为后代人留下良好的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条件,实现可持续发展。(三)关于要实现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之间协调发展的论述,可指导人们研究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体系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资源与环境)体系。(四)关于要科学合理地组织经济再生产、人口再生产和生态环境再生产的理论,可指导人们合理地调节经济增长速度、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加大对生态环境再生产的劳动投入等,从而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五)关于要同步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论述,能指导人们以“三效益”指标为基础逐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进而引导人们以最少的劳动(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最优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六)关于经济社会发展要与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实现生态经济平衡的理论,能指导人们合理调节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各项发展目标,使系统的各环节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人流和价值流有较平衡的输入输出能力,从而建立符合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人工生态平衡。(七)关于建立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都高的生产结构、流通结构、分配结构和消费结构的理论,能指导人们研究并建立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型的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尽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八)关于要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总资源的优化配置的理论,能指导一切资源配置者利用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手段,科学地建立其资源配置过程中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方面的目标,做到在耗用尽量少的社会总资源的情况下,使生产的商品和提供的劳务尽量增多,尽量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经济需要和生态需要,促进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功能状态。
第11版(学术动态)
专栏:期刊头条
《中国工业经济》
《中国工业经济》2000年第4期刊登王洛林、江小涓、卢圣亮的《大型跨国公司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和经济国际化的影响》一文。该文认为,与较早时期相比,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最重要的变化,是大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数额的增加。大跨国公司增加在华投资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通过资本供给推动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对于提升我国产业结构、推动技术进步和加大经济国际化程度都产生积极影响。该文以全球500家最大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为主要对象,分析了大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行为和影响。
第11版(学术动态)
专栏:简讯
简讯
《中华大典·哲学典》编纂工作正式启动
不久前,《中华大典》工委会和编委会在北京大学召开会议,研讨《中华大典·哲学典》编纂启动问题。出席会议的有任继愈、刘家和、庞朴、马继兴、朱伯崑、钟肇鹏、焦树安、阎韬、李申、周强、孙中原、白化文等。经认真审查论证,一致同意该典编纂工作正式启动。
《哲学典》是《中华大典》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设置了既体现现代科学水平,又反映历史原貌的框架结构。其中包括《儒家分典》、《诸子百家分典》和《佛道诸教分典》等三个分典,将分门别类地收录辛亥革命以前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原始资料。规划四年完成编纂工作,五年正式出书。我国著名学者任继愈先生担任《哲学典》主编,该典将由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涵玺)
北大马克思主义文献研究中心成立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文献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日前在京举行。来自首都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五十余人参加了中心成立大会。
该中心成立后将从国内外购进各种版本的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以及研究资料、著作、刊物,建立“马克思、恩格斯文库”,从校内外聘请兼职研究员,并每年举办一次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国际学术讨论会。
该中心将使北京大学逐步成为国内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文献中心和研究中心,还将成为马克思主义研究人才培养中心和学术交流中心。中心将以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研究和阐释为特色。
与会专家认为,马克思主义文献研究中心的成立,有助于在新世纪把我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推向新的高度,有助于加快培养我国新一代高素质的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人才。 (王祥)
“中日韩科学、技术与社会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日本研究所、哲学所《哲学动态》编辑部、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北京化工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东北大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等单位共同主办的“中日韩科学、技术与社会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日前在京举行。来自国内外的二十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者围绕科学技术与社会在中日韩三国的发展历史与现状、科学技术与社会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等内容进行了讨论和交流。 (李世新)
第11版(学术动态)
专栏: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举办的“海外中国学者论坛:‘新世纪世界社会科学发展与中国’研讨会”日前在京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就中国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现状及其对国外社会科学有关问题的研究状况交流了看法。
第11版(学术动态)
专栏:
《学术界》
《学术界》2000年第2期刊登杨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在当代的相遇》一文。该文认为,后现代主义并不是一种统一的思想范式或流派,而是一种文化潮流以及知识态度和生活态度,是通过对现代主义、现代性的解构展现其基本脉络的。其实质就在于“重写现代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属于现代唯物主义,但它又以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到“现代”中露出的“后现代主义”的端倪,并对其加以批判审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东方和西方的关系等一些重大问题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通性,即二者关注的都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但二者关注的重心又不相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是西方经济与政治霸权的消除;后现代主义关注的是西方文化霸权的“解码”,并“沉溺于话语之中”。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