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0年7月25日人民日报第12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0-07-25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

第12版(社会经纬)
专栏:热门话题

  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龚青萱
  在世纪之交的重要历史时刻,全国青联九届一次全委会、全国学联二十三大隆重召开。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青联委员和学生代表,胡锦涛同志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大会致祝词,充分体现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青年一代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希望。与会的各族各界青年和广大青年学生备受鼓舞,群情振奋,表示一定要牢记党的嘱托,开拓进取,奋发成才,艰苦创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是时代赋予广大青年的崇高责任,是这两个盛会的鲜明主题。广大青年要肩负起这样的重任,就必须牢记江泽民总书记向青年一代提出的“四个统一”的要求,努力朝着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目标迈进,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努力锻造和提高自己,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建功立业。
  肩负起这样的重任,广大青年要牢固树立振兴中华的雄心壮志。振兴中华,是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梦寐以求的共同理想。每一位有志青年,都应立下这样的大志,始终心系祖国,心系民族,自觉把个人的理想同全民族的共同理想统一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形成振兴中华的强大力量。要振兴中华,还要有科学的行动指南,广大青年只有坚持邓小平理论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跟党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才能达到理想的彼岸,也才能实现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
  肩负起这样的重任,广大青年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要有勤奋学习的观念,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敏于求知,注重优化知识结构,注重向实践学习,真正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要注重修养,努力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自觉弘扬传统美德和时代新风正气,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尽到对国家和人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要锐意创新,把发挥青年的创新优势与科学求实、艰苦奋斗的精神结合起来,立足岗位,知难而进,为推动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贡献力量。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团结引导广大青年肩负起这样的重任,就必须切实抓好新世纪的青联、学联工作。青联、学联组织要按照党中央的要求,以改革的精神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水平,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致力于促进中华青年的大团结,为实现民族复兴结成中华青年最广泛的统一战线;致力于为青年的成才和发展多做工作,并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动员和引导广大青年在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施展才华,为民族的复兴大业多做贡献;多做增进我国青年同世界各国青年友谊的工作,共同推进人类的和平进步事业。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重任,已经历史地落在当代青年的肩上。青年们,让我们以昂扬向上的英姿,向着新世纪的绚丽未来奋发努力吧。 B0a品论天涯网


第12版(社会经纬)
专栏:特稿

  青联,我们相约新世纪
  本报记者 唐维红
  正是骄阳似火的季节,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
  7月11日至14日,全国青联九届一次全委会在北京隆重开幕。1180余名青年俊杰从四面八方汇集到首都北京,共商全国青联的跨世纪大计。
  这是一个洋溢着青春热情的盛会;这是一个饱含着社会责任的盛会。
  引导青年感召青年凝聚青年
  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为核心力量的我国各青年团体的联合组织———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已走过了50年的风雨历程。
  1949年5月4日,中华全国第一次青年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552名来自全国各个地区不同职业、不同党派、不同阶级、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青年及青年工作者出席了大会。大会宣告了全国青联的诞生,廖承志当选为第一届全国青联主席。从此,全国青联在党的领导下,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紧紧围绕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广泛团结一代又一代中华青年,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祖国的富强和统一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届又一届青联组织和青联委员不仅用青春的生命构筑了青联事业的丰碑,而且用丰富的实践为青联的事业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只有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青联事业才能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只有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旗帜,青联才能最大限度地团结和凝聚海内外中华青年,形成巨大的感召力;
  ———只有把青联事业与祖国命运和民族前途紧密结合起来,青联才能大有作为;
  ———只有汇聚和培养大批祖国建设需要的优秀青年人才,青联事业才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世纪之交召开的这次大会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大会,不仅要总结以往青联的工作,更重要的是面向未来,研究和制定未来青联的工作方针和任务。无论是会上的讨论,还是会下的交流,委员们认真地为此建言献策。
  许多委员提出,全国青联作为我国各族各界青年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肩负着团结凝聚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光荣任务,应在引导青年、感召青年、凝聚青年上加大工作力度,实现中华青年的大团结;应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开展中国青年西部创业行动等扎实有效的工作,促进青年成长成才、建功立业;应深入青年、了解青年,增强服务的针对性,更好地代表和维护青年利益,使他们更好地为实现民族振兴大业作贡献。
  心系民族心系祖国心系未来
  青联是一座富矿,有着取之不尽的宝藏;青联聚合着一群英才,有着用之不竭的智慧。
  全国青联实行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制。现有会员团体47个,其中全国性团体会员12个,地方性团体会员35个,个人委员1180名。在这次会上,委员界别从上届的13个增加到15个,新增了经济管理界和金融界,前者中的39名委员,全部都是从事宏观管理研究及经济决策部门的青年英才。54名金融界委员展示的是在市场经济进程中诞生的一群年轻的资本运作大师的新风采。
  美国环球信息与通讯公司董事长刘亚平委员于1993年在美国波士顿创立了北美华人科技协会,吸纳了3000多名高科技领域的优秀华人。协会创业之初,刘亚平便不定期组织留美学子归国服务。近几年,回国创业渐成潮流之时,他又率领海外学子带着世界最先进的技术踏上故土。在美国,刘亚平总是将“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常委”的头衔用英文印在名片上,逢人问起,他就一脸骄傲:“这是最杰出青年的团体。”
  本次会议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委员中增加了一批来自新经济领域———网络界的新面孔。香港中华万年网董事长李国兴就是其中的一员。香港回归后,担任香港美亚娱乐资讯集团董事长的李国兴一直希望在弘扬中华文化方面做点事。去年9月,他的网站正式开通,取名“万年”,这是中国第一个文化网站,主旨就是“科技拥抱文化,网上振兴中华”。在前不久举办的香港学界资讯科技节上,中华万年网的节目被当地传媒评为“最有看头的节目”。
  心系祖国,心系民族,自觉把个人的抱负同全民族的共同理想统一起来,把个人的奋斗融汇到振兴中华的历史洪流中去,才能获得强大而持久的前进动力,才能在服务祖国和人民中实现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这是委员们共同的感触和体会。
  全国青联在刚刚过去的5年中,积极发挥组织和人才优势,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了海内外中华青年报效祖国、振兴中华的巨大热情;启动中国青年科技创新行动,组织“百名博士西部行”等,为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组织青联委员和各界青年广泛参与社会生活,深入老少边贫地区开展服务,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力举荐和培养优秀青年人才,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加强民族地区青年工作,扩大与港澳台青年交流和国际青年交往,为促进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与世界和平作出了积极努力。
  可以说,积极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既是社会发展对青联工作的呼唤,也是青联工作植根于人民群众、与时代同步前进的保证;竭诚为青年成长发展服务,既是青年对青联组织的热切期望,也是青联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实现工作创新,既是经济与社会变革对青联工作提出的问题,也是青联工作充满朝气、蓬勃发展的不竭动力。
  勤于学习敏于求知勇于创新
  “人类同知识的关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密切,知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要。”胡锦涛同志在开幕式上代表党中央、国务院致的祝词在委员中引起了深深的震撼。
  他们纷纷表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有真才实学,需要掌握过硬的本领。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突飞猛进,为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开辟了新的广阔前景。当代青年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就必须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勤于学习,敏于求知,勇于创新,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
  21世纪即将到来。这是一个令人惊喜、又使人跃跃欲试的时代。
  在这次会议上,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全国青联领导机构,制定了全国青联今后5年的奋斗目标: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踊跃投身西部大开发,为我国经济新的腾飞贡献力量;积极参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走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前列;竭诚为青年成长成才服务,努力造就适应新世纪需要的青年人才大军……
  未来属于青年,未来取决于青年,未来更需要青年去创造。让我们相约新世纪,用我们的青春、智慧和汗水辉映祖国的繁荣复兴! B0a品论天涯网


第12版(社会经纬)
专栏:青联委员风采

  黄树森 情系社团
  黄树森,汉族,44岁,毕业于香港珠海学院新闻系,澳门市政议员,澳门中华总商会青年委员会主任,八届全国青联委员,现任澳门亨利建筑地产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第一国际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聚龙轩粤菜酒楼有限公司、柬埔寨联通公司总经理,澳门房地产联合商会副会长。
  这次全国青联九届一次全委会澳门来了21位代表,相对于澳门40多万人口,这个比例高出内地省份许多。作为澳门团带队团长的黄树森,既感到荣幸又觉得责任重大。他说回去后要和与会代表一起向澳门各界青年传达会议内容。他还想组织内地专家赴澳门,加强两地青年的对口交流,探讨诸如在西部大开发中,澳门青年能做些什么等澳门青年关心的问题。
  黄树森对大会的接待工作的周到热情很满意,但总觉得与全国青联委员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太少。他建议全国青联除了每5年开一次大会外,定期举行一些中小型委员座谈会。“这种精英群体团结起来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黄树森在澳门做了十几年的青年工作,是澳门中华总商会青年委员会主任,还是澳门中山同乡联谊会的创始人。在他的倡导下,中山同乡会的会例之一就是每周三举行茶会,加强交流,增进感情并及时处理一些问题,组织一些活动。
  黄树森积极倡议全国青联多开些小会其实有他的“私心”,他想让澳门的青联代表通过与内地青联委员多些交流,增长见识,成长为未来澳门青年工作的接班人。
  成功的生意人不少,但如此热衷于社团工作的倒不多见。黄树森坦言,社团工作不但锻炼了一个人的组织协调能力,而且对年轻人人生观的形成有很大影响。他这次带团来京开会,团里代表都是澳门各界精英,他的关心和能力换取了成员们对他的佩服,这个临时组建的团就像一个和谐的大家庭,时时充满温馨和欢笑。(附图片) B0a品论天涯网


第12版(社会经纬)
专栏:青联委员风采

  曹雪涛
  青春无悔
  曹雪涛,汉族,中共党员,36岁,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教研室、全军免疫与基因治疗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先后获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十大科技精英、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出版专著11部,发表论文160多篇,带领实验室第一次承办了我国迄今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国际免疫学大会。
  曹雪涛1990年博士毕业后,美国耶鲁大学邀请他去从事博士后工作。当时他想留在祖国直到申请到博士点并把重点实验室建成。两大目标先后实现,他却一直留了下来,他丢不下国内的事业,国内有他一手组建的实验室,他说:“当多少年后回想起为之奋斗的事业,总觉得青春无悔就够了。”
  曹雪涛把自己的成功归于机遇、勤奋和集体。他笑称自己是“机会主义者”。90年代初党和国家特别重视培养青年人才,他“幸运”地被破格晋升为教授,才28岁,是当时全国最年轻的教授。他的成功还因有一个好的集体———第二军医大学免疫教研室。这是一个平均年龄31岁的朝气蓬勃的集体,每一分子都很刻苦。据说教研室一楼大厅里挂着三幅画像,中间是居里夫人,两侧是李时珍和爱因斯坦。这群科技工作者与前辈科学家有着一样的献身精神。
  曹雪涛是典型的山东人,他觉得最畅快的事是举杯痛饮,但许多这样的聚会都因工作推掉了。为了科研事业,他失去了很多生活乐趣。他爱踢足球,大学时代战绩不凡,当讲师时还时而邀几个球友踢两场,现在几乎没这样的时间。
  有人发出“渴望年老”的感慨,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曹雪涛渴望永葆青春。在科技界,年轻意味着富创造力,只要能耐住寂寞、抵制诱惑,就能成就一番事业。
  他目前的科研中心是癌症的免疫治疗和新免疫基因的发现,这两个项目的科研水平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他而言,26岁博士毕业时的雄心壮志现在才初见端倪,总算实现了“立足国内、发展事业、走向国际”的理想。(附图片) B0a品论天涯网


第12版(社会经纬)
专栏:青联委员风采

  谭铁牛
  机会在祖国
  谭铁牛,汉族,36岁,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所长,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数家著名国际国内科技期刊编委,主要从事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人事部优秀留学归国人员科研基金、中科院十大杰出青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
  谭铁牛1998年初辞去英国的终身教职举家回国后就担任了八届青联委员,此外,他还是中国科学家青年联合会主席、中央国家机关青年联合会常委。第一次参加全国青联会议,他感觉精英聚集的青联会是一个学习的好机会。
  对青联未来5年的工作,谭铁牛提出了一条建议———成立一个以海外留学生为主的青年爱国统一组织。海外留学生是中国一笔巨大财富,成立一个青年爱国组织就是为想回国的留学生提供多种回国渠道,或给身在他乡心系祖国的留学生提供多种表达爱国情感的方式。
  中科院于1994年推出“百人计划”,即从海内外招聘100个左右重点学科的100名学科带头人。他在英国获知这一消息回国应聘,经过职工投票,最近谭铁牛当选为中科院自动化所所长。他说:“只有在祖国,在自己最有感情、最熟悉的地方,个人才会有更好发展。”(附图片) B0a品论天涯网


第12版(社会经纬)
专栏:

  聚首京华谋未来
  ——全国学联第二十三次代表大会采访散记
  本报记者 董洪亮
  青春,激情;叙友谊,话未来;反映学生心声,聆听领导教诲。7月上旬,全国学联第二十三次代表大会在京召开。
  400多名代表带着全国8400多万大学生、中学生的嘱托,聚集一堂,牵引学生运动航向,倡导为民族复兴成才。
  胸怀祖国富强心系人民利益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参加大会的代表深深感受到肩负着振兴民族的重担。清华大学学生申跃认为,这一代青年学生应该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创造者。河南滑县师范学校学生张翠芳介绍,为了练就报效祖国的过硬本领,学校开展“天天一小时,月月一本书,一人读书,众人受益”的读书讲书活动。
  是的,未来取决于青年,未来需要青年去创造。诞生于五四运动中的全国学联团结着广大青年学生,朝气蓬勃的学生向来关注民族前途,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令人欣慰的是,这一代学生继承了历代学生团体的光荣传统,胸怀祖国,心系人民。7月11日晚,参加全国学联大会的代表们在劳动人民文化宫观看了中华和钟乐舞展演,进一步领略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后,广大学生纷纷表示要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和人民,为民族伟大复兴而发奋成才、建功立业。
  留学海外的学子关注祖国母亲。全法中国学者学生联谊会主席李海峰说:“成立于1920年的留法学生组织的宗旨就是爱国和奉献,今天我们还要继承这个组织宗旨。”全英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席陈蓓宁表示,要用学到的知识和本领为祖国服务。
  精神风貌好青春色彩亮
  7月11日凌晨3点左右,整个城市还在沉睡中,学联代表们就整装待发,准备到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郑州大学学生潘晗说:“看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热爱祖国与愿祖国富强的感情交织在一起,我们爱国的具体行动就是努力学习,发奋成才。”
  内蒙古代表团共有4名蒙古族代表,他们7月9日刚报到就开始整理民族服装,为文艺演出作准备。江苏代表团的许利嘉不顾生病、输液和医务人员的劝阻,坚持参加集体活动。
  在全国学联二十三大召开时,广西代表团向大会赠送两个壮乡民族的大红绣球,绣球直径56厘米,代表56个民族团结一心,也象征56个民族青年学生心连心,手拉手,团结在爱国主义旗帜下,用勤劳和智慧开创祖国美好的未来。
  7月11日,重庆代表团向全国学联二十三大全体代表发出倡议,号召大家携起手来,在西部大开发的热潮中,关注生态环境,保护母亲河,共建一个美丽的绿色家园,并带头捐款。全国学联第二十三次代表大会进一步学习、领会了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重要谈话等有关精神,总结全国学联二十二大以来我国学生运动的发展,确定全国学联今后5年的工作方针和任务,选举产生了全国学联新一届的领导机构。
  总结过去,展望未来,代表们意气风发,心明眼亮,大家认为要继续作好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努力为同学服务,维护同学的利益。 B0a品论天涯网


第12版(社会经纬)
专栏:

  志愿者暑期“三下乡”——
  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王松山
  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开展的一项活动。
  这项活动自1997年开展以来,一直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倡导学生在实践中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为宗旨,以使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为活动指导方针。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支教扫盲、科技扶贫、文化宣传、企业帮扶、环境保护等志愿服务活动,为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赢得了老百姓的赞誉。学生们也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熟悉了国情,磨练了意志,增强了成才报国的信心和力量。
  据不完全统计,自1997年以来,全国共计有600多万大中专学生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活动覆盖全国1400个县、近4万个村,对50万农民进行了扫盲和文化辅导,为130万农民进行了简单的健康检查和卫生常识的普及,文艺演出2万多场,扶助乡镇企业1万余家,建立乡村科技图书站3000多个,发放各种科技、普法、卫生宣传材料460多万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以真诚的服务为农民群众排忧解难,受到农民群众以及各地党政领导的欢迎与好评。
  重庆市大学生“三下乡”小分队向村民调查健康情况。(附图片) B0a品论天涯网


第12版(社会经纬)
专栏:

  18岁成人仪式——
  祖国,请放心!
  邵青
  2000年4月23日,来自江苏南京不同学校的中学生聚集在南京师大附中,与自己的父母、同学和老师共同度过他们生命中一段难忘的时光——18岁成人宣誓仪式。
  18岁成人仪式教育活动自1993年诞生那天起,就孕育着勃勃生机,迅速在全国的大城市普及。如今,成人仪式已从当初的面对国旗宣誓为主要内容,发展为公民意识教育、成人预备期志愿服务、成人宣誓意识三个环节的系列教育活动,成为共青团组织对中学生进行公民素质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形式,越来越得到中学生的欢迎和社会各界的重视。
  北京市中学生参加成人仪式。(附图片) B0a品论天涯网


第12版(社会经纬)
专栏:

  “挑战杯”科技竞赛——
  勤奋学习 锐意创新
  龚卿璇
  科技创新是高校学生热衷的话题。如今,以“挑战杯”为“龙头”的系列科技竞赛在大学校园里开展得红红火火,创新热潮方兴未艾。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电脑网络大赛、大学生应用科技发明大奖赛、大中学生展望新世纪主题设计竞赛等活动的开展,发掘和培养了众多在学术科技活动中有潜力、有创新精神和市场意识的优秀人才,促进了一大批科技成果的涌现。
  全国学联二十二大以来,“挑战杯”系列竞赛又有了长足的发展。群众基础不断扩大,参赛学校数量稳步增多,作品质量逐届提高,选题从单纯的学术研究向关注解决现实问题方向发展。“挑战杯”系列科技竞赛已经成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载体。 B0a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