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0年7月25日人民日报第9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0-07-25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辩证看“台阶” '...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辩证看“台阶”
  张黎洲
  加紧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新世纪要求的中青年领导干部,是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中国能不能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关键所在。有鉴于此,党中央一再强调,选拔年轻干部一定要解放思想,坚决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迁就照顾等陈旧落后的观念,既坚持标准,又不拘一格,努力营造人才不断涌现的良好环境。这就有一个如何看待干部提拔使用中的“台阶”问题。
  “台阶”,是指干部选拔使用过程中应当经过的一个个级别。对如何正确看“台阶”,邓小平曾作过精辟的阐述。1975年,针对“文革”期间用坐火箭、坐直升机办法提拔干部的错误做法,他提出了提拔干部须走“台阶”的重要思想。1980年8月,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针对提拔干部一概逐个“台阶”上的做法,他又深刻指出:“干部要顺着台阶上,一般的意义是说,干部要有深入群众、熟悉专业、积累经验和经受考验锻炼的过程。但是我们不能老守着关于台阶的旧观念……打破那些关于台阶的过时的观念,创造一些适合新形势新任务的台阶,这才能大胆破格提拔”。“提拔干部不能太急,但是太慢了也要误现代化建设的大事……特别优秀的,要给他们搭个比较轻便的梯子,使他们越级上来。”在这里,邓小平既讲提拔干部不能太急,又讲提拔干部不能太慢;既强调干部顺着“台阶”上的原则,又力戒固守关于“台阶”的过时的观念,坚持一切从形势、任务、工作需要、干部情况的实际出发,充满了唯物辩证的深邃思想。
  提拔干部要走“台阶”,其出发点和深刻含义,是培养、选拔、任用中青年干部必须坚持重视社会实践的观点。这可以从两方面去看。从干部本人来说,需要在实践中锻炼成长。任何干部,经验都是由少到多,能力都是由弱变强,总是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把具备基本条件而又有培养发展前途的年轻干部放到某个“台阶”上,就是压担子、给梯子,为其创造锻炼的机会和实践的条件,便于他们接触群众,熟悉专业,增长才干,积累经验,更快更好地成长。对组织部门而言,需要在实践中考察干部。一个干部是否合乎德才标准,不是听他怎么说,而是看他怎么干。“实践出干部”,只有把年轻干部放到一定的岗位上,放到一个个“台阶”上,才能对其德才、潜能有比较真切、具体的了解。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提拔干部走“台阶”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体现。
  提拔干部须经过必要的“台阶”,但又不能一律按部就班地走“台阶”。“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的这句名言至今仍有实际意义。人才的成长同任何事物一样,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对于特别优秀的拔尖人才,要大胆地破格提拔使用。所谓破格,不是破干部标准,不是破选拔程序,而是破单纯讲资历,破片面论辈份,也包括破除那种不区别情况一律按部就班走“台阶”的框框。使用是最好的培养。我们要把握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特殊规律,对他们加以特别的珍惜和爱护,敢于及时起用和破格任用。每位干部在工作前一般在校学习要用上十六七年甚至更长时间,从走向社会到离岗退休不过三十来年,而年富力强、比较成熟的时间一般超不出二十年。辰光珍贵啊!如果不顾实际情况,一律拘泥于顺着“台阶”走,就可能形成新的论资排辈,自觉不自觉地堵塞进贤之路。
  能否辩证看“台阶”,这涉及我们对培养选拔年轻干部有没有紧迫感和效益观念的问题。应当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干部年轻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世纪交替急需人才,新老交替急需人才。“用当其时,才尽其能;用当其位,才尽其用”。让那些优秀干部在精力最充沛、创造力最旺盛、工作最有希望出成绩的时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多作贡献,不仅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而且势必带来“激励效应”,形成竞相上进、奋发有为、人才辈出的可喜局面。如果自结绳索捆住手脚,妨碍优秀干部脱颖而出,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都是损失,也是人才的极大浪费。 ZlH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通信

  “走出去”:势在必行的开放战略
  庞元正
  在世纪交替的重要时刻,中央提出要抓紧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是中央面对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在总结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战略决策。
  抓紧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是我国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内在要求。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我国由于长期处在封闭状态,对外开放的着眼点主要是“引进来”,这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引进来”开放战略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发展,也为我国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奠定了基础。但必须看到,对外开放从来都是双向的,有“引进来”就有“走出去”。“引进来”和“走出去”是对外开放政策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我国在“引进来”取得一定成效和达到一定水平的条件下,必须适时地“走出去”。当然,我们所说的“走出去”,不仅包括用深度加工和高附加值的产品替代初级产品的出口,而且包括技术的输出和资本的输出。只有当我们的产品输出、技术输出和资本输出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相应的份额时,才表明我们的对外开放取得了真正的成功。
  抓紧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又是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必然选择。在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一个世界性的社会化大生产网络正在形成,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日益增强。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的统计数字显示,全球跨国公司从1986年的12000家,增至1995年的39000家,国外分支机构从11万家增至27万家。他们从事和控制着世界60%的贸易,70%的直接投资,80%的技术专利。跨国经营和跨国投资基本控制着世界贸易、世界经济的主要方面,而且跨国投资出现了急剧增长的趋势。80年代中期国际直接投资总额每年约为770亿美元,1995年增长到约3150亿美元。这些发展趋势表明,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各国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越来越集中体现在跨国公司的实力和竞争力上。但是,我国的对外投资状况与跨国公司和跨国投资的迅猛发展趋势相比是很不相称的。我国现在的海外公司寥若晨星,对外投资与引进国外投资的数量和规模相比也很不相称。当然,对外投资的这种状况是和我国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但也必须看到,发展对外投资是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必须迈出的一步,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只有“走出去”,才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进而成为国际经济舞台上一个有分量的大国。
  抓紧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也是我国实现跨世纪改革和发展目标的必由之路。从发展的角度看,我国虽说地大物博,但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很有限。我们必须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和利用国际资源,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劲。我们不但要通过进出口贸易来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更要通过在国外投资和组织生产来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只有积极地“走出去”,才能弥补国内资源和市场的不足,这对于我国实现现代化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关系重大。从改革的角度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不仅要学会在国内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要学会在国际上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能不能有计划、有步骤地“走出去”,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赢得优势,不仅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之举,而且也是关系我国改革全局的重大战略之举。 ZlH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工作研究

  用创新精神发展县域经济
  尹名年
  县域经济是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政权稳固的重要基础,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世纪之交,发展县域经济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通过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增强创新能力来加以解决。
  通过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
  农业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当前,要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唯有调整农业结构。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调整不是单纯对种植面积的增增减减,而是一次战略性调整。如何调?首先是依靠资源优势培植一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外向型农业,解决农产品的出路问题,并实现农产品的加工增值。这两年,江苏丹阳市涌现出一大批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其中上规模的就有十多家。这些依靠当地农业资源发展起来的龙头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又带动了农业发展,进一步放大了农业资源优势。现在,该市已形成了十多条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链,给农民带来可观的收益。其次是大力发展农民经纪人队伍。近年来,农业经济的买方市场逐渐形成,流通不畅成为制约农村多种经营发展的主要因素。而农民经纪人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在掌握市场信息上抢先一步,在营销策略上技高一筹,在市场开拓上超前一着。通过他们的带动,可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三是引导农民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立生产经营联合体。参加的农民由联合体统一供种、统一施肥、统一防病、统一品牌包装、统一价格上市,并成立专门的营销队伍,将产品集中成批地销售出去。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产业化,而产业化的关键则是农户与市场的对接,即农产品的流通是否顺畅。一家一户的农民闯市场,流通成本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难以从整体上提高经济效益。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处于不利竞争地位的农民自愿联合、自主经营、自我服务的利益共同体,其中农民既是生产主体,又是加工和经营主体,这就能够保证产业化经营的利润回到农民手中。
  通过制度创新推进企业技术进步
  县域经济中,中小企业面广量多。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影响及市场环境的变化,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经营机制不活,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债务和社会负担沉重,富余人员过多,生产经营艰难,经济效益下降。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按照中央“放小”的思想,努力探索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积极深化企业改革。一是按照《公司法》的要求,通过外资入股、社会法人参股等形式,组建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实现企业股权结构多元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争取股票上市。二是通过兼并联合、分块搞活、租股结合、先售后股、资产转让等方式,加快企业改制步伐。三是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加快劳动用工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以及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步伐,使企业形成经营者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市场化运行机制。目前丹阳市乡镇企业改制工作已基本结束,市属企业改制面也在60%以上。制度创新推动了技术创新。丹阳中小企业通过收购科研单位、与科研院所共建技术开发机构、购买专利成果等多种途径,在技术创新上求突破,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丹阳市保持江苏省综合实力十强县(市)作出了贡献。
  通过机制创新推进小城镇建设
  城镇化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促进农民增收的一条有效途径。城镇建设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如何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关键在于机制创新,用市场经济思路经营城镇,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镇建设新机制。首先是放开供水、供气、道路、房屋、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建设;其次是盘活土地、设备、品牌等城市资产,使它们流动增值,滚动发展;第三是改革环卫和市政养护运行机制,增加资金来源。对于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城市社会事业,也要按照市场经济要求,让其迈出市场化步伐,走上产业化道路。在这种机制和思路下,丹阳市城镇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40%,而且文化、体育、卫生等事业均跨入全国先进县(市)行列。 ZlH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

  1988年,西方一位资产阶级政治家预言,到本世纪末,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将“不战而胜”。不久,发生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一时间,西方舆论和资产阶级人士欣喜若狂,纷纷预言:社会主义的历史已经“终结”,社会主义要从世界上灭亡了,二十一世纪将是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然而,十余年弹指一挥间,在人类即将跨入新的世纪之时,事实在证明:社会主义不但没有被战胜,反而以其蓬勃的生机和活力生存着、发展着,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家的预言落空了。
  一个预言的破产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
  李乾元
  预言的破产深刻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家关于社会主义预言的破产,从根本上说明,他们的预言违背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和客观规律。
  预言的破产说明“两个必然”仍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并没有过时。苏东剧变之后,人们面对的一个是处于低潮中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一个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力、科学技术等方面有了新的很大的发展。一些人因此产生了疑惑,是不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已经过时了?应当承认,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和发展,但这并不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功劳,而是一方面由于新技术革命的推动,另一方面由于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和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运行、管理机制作了不少的自我调节、改良和改善,包括借鉴社会主义的一些作法。如,他们采取宏观调控手段克服无计划带来的弊端、完善福利制度、缓和劳资矛盾等,从而使其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有所缓和。然而,从根本上看,资本主义的这些新发展,是在不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出现的,因而并未真正找到解决其基本矛盾的根本出路,在它发展的表象背后,始终潜藏着内在危机:资本主义没有改变剥削和扩张本性,没有改变国内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没有改变世界范围内对弱小国家资源的掠夺、不平等贸易及剥削,因而不能解决自身的基本矛盾,不能改变其最终走向衰落的历史命运。与此同时,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现在虽然处于低潮,但从其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来看,社会主义作为先进的思想,仍在世界上广为传播;作为科学的运动,仍不断向前发展;作为先进的制度,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尽管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历史长过程,但只要社会主义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历史总趋势没有改变,终将会代替资本主义。我们既不能因为资本主义还在发展,就否认“两个必然”的科学性,也不能由于社会主义遇到暂时挫折而怀疑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仅仅看见某些漩涡和逆流而看不到历史长河的奔流,只能说明观察者的政治短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真正的历史大趋势,是人类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一个决定性阶段。”
  预言的破产说明“失败”的只是僵化的“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并没有失败。苏东剧变作为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一些人往往认为这就是社会主义的失败。其实,经过这些年的大浪淘沙和历史积淀,它再一次告诉人们:苏东剧变,既不是社会主义的死亡,也不是资本主义的胜利,而是僵化的“苏联模式”的失败,是背离社会主义本质带来的恶果。恩格斯早就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实践证明,一成不变的社会主义,不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只能是死路一条。社会主义正是不断地随着历史发展、紧跟时代前进,才始终保持着自身不可战胜的生机和活力的。僵化的“苏联模式”,把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发展道路绝对化、神圣化,忽视社会主义本身的创新发展,超越阶段,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背离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加之其所谓的“改革”又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这怎么能不走向反面?总结这一剧变的历史教训,有助于社会主义的新生和发展。正如邓小平所强调的,“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预言的破产说明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而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任何一种社会形态的产生和发展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回顾历史,任何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取代一种落后的社会制度,往往都是几经曲折与反复。但不管经历多少曲折和反复,只要这一社会制度是先进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最终总会发展壮大起来。曾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资本主义,为取代落后的封建主义,也曾经历了多次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算起,就与封建王朝进行了一百三十年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经历了三次封建王朝复辟,用了八十六年时间资产阶级政权才稳定了局面。一种私有制代替另一种私有制尚且如此,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所有制的更迭,旧的生产关系不易一下子消失,资产阶级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再加上新的先进阶级缺乏经验、理论准备不足等因素,因此,这一过程必然更加复杂,曲折、反复的历史必然更为漫长。加之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在原有经济不发达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前进中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和问题。因此,社会主义虽然总体上是发展向上的,但又是曲折前行的,这完全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我们既不能在社会主义轰轰烈烈发展之时盲目乐观,以为一步可以到达共产主义;也不能陷入另一个极端,在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把挫折看得过大,丧失信心,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悲观失望。可以坚信,在低潮与高潮、曲折与前进中,最终将迎来社会主义的更大发展。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判断一个预言是否科学的试金石。社会主义究竟行不行,最终要看实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我们党形成了一个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科学理论———邓小平理论,制定了一条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路线———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开辟了一条新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从而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中国成为同期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呈现出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安定团结、精神文明不断进步的蓬勃生机。而这一切,又是在经受来自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和自然界各种风险的严峻考验下取得的,因而更显得宝贵。
  社会主义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优越性就在于能够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了国民经济二十多年持续高速增长。1979年至199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这一速度不仅是我国历史上最快的,而且在世界大国中也居于首位。1979年至1997年,我国的经济增长率比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高6.5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高7.3个百分点,比发展中国家高4.8个百分点。这有力地说明了社会主义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所具有的优势。
  社会主义中国的综合国力迅速增强。综合国力是反映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国家要靠强大的综合国力立足世界、证实自己的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国内生产总值从3624亿元增至8万多亿元,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七位,稳居发展中国家之首,主要农产品及工业产品产量均居世界前列。同时,科技实力长足进步,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国防实力不断加强,综合国力排位提前。我们在国际事务中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团结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国际威望不断提高,向全世界展示了社会主义大国的良好形象。这一切,都极大地鼓舞了世界上一切相信社会主义的人们,坚定了人们追求和探索社会主义的信心。
  社会主义中国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是我国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历史阶段。我国作为拥有12亿多人口的大国,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越来越多的居民正在进入小康。农村人均收入已由1978年的133.6元提高到1998年的2160元,增长了15.2倍;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5.5元增加到5425元,增长了14.7倍。昔日可盼而不可求的“奢侈品”已进入千家万户,居民住房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市场商品丰富多彩,居民购买力大大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已由量的满足转向质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从自己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中真切地感受到了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打心底里赞成和拥护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在中国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
  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在人民心中深深扎根。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亿万中国人民更加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更加坚信邓小平理论。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自觉兴起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新高潮,邓小平理论正逐步成为我国人民强大的精神支柱;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正在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力量。
  在不断探索中把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新世纪
  “1999,不战而胜”的预言破产了,但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任务依然任重道远。在跨入新世纪的征途中,我们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世界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潮流涌动,既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基础,但也存在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差距进一步拉大的隐忧;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既为社会主义国家走向世界提供了有利时机,但同时也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安全、国家主权等带来新的考验;我国改革的深入推进,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既为社会主义的更大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亟待解决的新矛盾和新问题。这些都意味着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我们必须不断增强紧迫感,抓住机遇,不断探索,为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而奋斗不息。
  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邓小平理论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实践充分证明,在当代中国,只有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因此,面向新世纪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就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邓小平理论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奠定了发展的思想基础。当然,今后的路具体怎么走,要靠我们自己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创造新经验,探索新规律。这就要求我们继续坚持“一个为中心、三个着眼于”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紧紧抓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解决社会主义前进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胜利到达目的地。
  必须不断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始终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办好。社会主义的巩固与发展,关键要靠自己。面向新世纪,只有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办好了,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把中国的事情办好,还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中国建成“合格”的社会主义,就会发挥示范作用,大大增强社会主义的吸引力,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更加有力地维护世界进步力量的利益。江泽民同志指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要“同心同德,艰苦奋斗,不断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这是社会主义中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这实质上指明了把社会主义中国的事情办好的关键和根本所在。面向新的世纪,我们一定要不断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自古未有国贫而可以为国者”。冷战结束以来,通过加强经济实力从而提高自身在国际上的地位,已成为许多国家追求的目标。要在探索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就更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切实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夯实我们的经济基础,从根本上提高综合国力。国家安全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必要前提和条件,而国防的强大则是国家安全的支柱。因此,我们一定要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防实力,为捍卫社会主义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为捍卫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铸牢手中正义威猛之“剑”。我们一定要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用坚定的信仰和爱国主义精神凝聚民心,同心同德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
  必须围绕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突出概括了党的先进性质和作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我们党能否做到“三个代表”,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要围绕做到“三个代表”,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最根本的是要始终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牢牢把握党的建设的正确方向,并用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要做到“三个代表”,当前一个紧迫的任务,就是通过“三讲”教育,扎扎实实地解决党的建设同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突出问题,使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坚强有力地领导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
  必须不断进行创新,坚持在改革中把社会主义推向前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践证明,要创新就必须进行改革。创新的本质和出路都在于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坚持改革、不断创新,就能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面向新的世纪,我们不仅要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创新,而且要对科技文化体制等进行改革创新;不仅要坚持在实践中开拓进取,还要依据实践进行理论创新。我们要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前进,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创新,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从而在新的世纪迎来社会主义的更大发展。 ZlH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