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民族大家庭·视点)
专栏:
少数民族与西部,这是中国一个难以割裂的话题。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政协九届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上,西部大开发的中心议题,又让与会的少数民族政协常委们格外动情……
挚言热望聚西部
本报记者 胡果
五大自治区位于西部,90%的自治州分布西部,近八成的少数民族人口定居西部……在中国,西部与少数民族是一对难以割裂的话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西部大开发,就是民族地区的大开发、大发展。
6月21日至24日,以西部大开发为中心议题的全国政协九届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在京召开,记者趁机走访了部分少数民族政协常委。他们或曾长期在西部工作,或干脆就来自民族地区。西部,凝聚着他们的光荣与梦想,思考与希冀。于是,会上会下,务实务虚,一片挚言灼见,滚烫烫、沉甸甸……
科学与创新共举
民族团结、共同进步,归根到底靠发展。西部大开发,本身就是一项重大的民族政策。在全国上下关心支持西部开发的新气象中,许多少数民族政协常委更为关注这样两个词:科学与创新。
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珠康·土登克珠(藏族)认为,作为面向新世纪、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选择,西部大开发既不同于解放初期的屯垦戍边,也不同于60年代的“三线”建设,需要有与以往不同的新思路、新政策、新机制。
青海省政协副主席韩生贵(回族)则提出,全面科学地定义“西部大开发”的概念,研究制定《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法》,以法律的形式调整理顺国家建设与民族地区发展、资源开发与保护当地利益等关系,做到依法开发、依法建设、依法保护,综合平衡、协调发展。
西部大开发,既要坚持创新,又要讲求科学、注重效益,这是历史经验的概括,也是现实考量的结果。今年“两会”过后,全国政协组织部分常委、委员兵分几路,奔赴西部实地考察。时间不长,所见所闻却不容忽视:一些地方,西部开发舆论很热,具体举措却模糊不清,喊得多,做得少。一些地方制定目标,动辄“大规划”、“大发展”,缺乏客观实际的冷静思考。某个财政年收入不过1000万元的小县,竟一口气出台了“西部开发十大工程”,静态投资就达10个亿!
对此,原四川省委副书记冯元蔚(彝族)语重心长:西部开发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既要有紧迫感和超越精神,又要忌急躁冒进,盲目攀比,大轰大嗡。要把创新和求实结合起来,把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结合起来。
曾任国家审计署副审计长的金基鹏(回族),则从另一个独特的视角关注着西部开发中的“科学”二字——只有科学规划、科学管理,建立严格有效的审计监督机制,才能避免某些腐败行为打着经济发展润滑剂的幌子,堂而皇之地招摇过市,最终损坏整个开发建设。
开发与扶贫联动
基础薄弱,全州90%的公路泥沙铺面;财政困难,干部和教师工资时有拖欠;教育滞后,所辖16个县市只有3个基本实现“普九”……这是来自贵州的杨念一常委(侗族)对其所在自治州发展现状的一番“实话实说”。
这样的景象在西部并不鲜见。全国592个贫困县,西部就占307个;全国3400万贫困人口,西部拥有绝大部分。西部的实际引发出少数民族政协常委们的共识——西部开发,当前一定要处理好开发与扶贫、建设与吃饭的关系。
朱镕基总理曾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中央和地方要共同努力,使民族地区确保“吃饭”、确保起码的公共服务、确保基础教育经费,在民族地区引起很大反响。杨念一恳切呼吁,把“三个确保”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突破口,通过政策倾斜,加快脱贫步伐,让少数民族地区的广大群众切切实实看到希望,增强信心。
西部开发既是紧迫的现实任务,又是长远的战略目标。只有建立和完善有关优惠政策,制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利益分配原则,才能充分调动和保护西部群众作为开发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
全国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副主任金鉴(满族)就此进一步阐明观点:在开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利益,把更多的资金投放到与当地人民生活相关的项目上;建设项目的实施,应尽可能吸收当地群众参与,并使他们从中受益;在开发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时,要与发展当地经济和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生活结合起来。一句话,充分运用政策杠杆,让投入者得利,开发者受益,当地人见到实惠,在西部民族地区与内地之间建立起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经济纽带,使西部真正通过开发走向繁荣。
培养与引进并重
西部地区每万人拥有大学生17人,仅为东部的35%;每万人拥有工程师8人,不到东部的28%……在总结、剖析困扰西部发展的一系列难题时,如何走出人才匮乏的怪圈,实现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引起了少数民族政协常委们格外深长的思考——
既要引进外来人才,也要培养挖掘本地人才。来自吉林延边师范大学的李京淑(朝鲜族)强调,西部人才外流非常突出,少数民族干部和科技人员是一支相对稳定的队伍。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各类人才尤其是少数民族管理人才,是做好民族工作、保证民族地区顺利实施西部开发战略的关键。
既要以待遇引人,也要以机制、机遇留人。过去,政府通过理想教育,动员广大科技人员到边疆民族地区工作。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得讲物质报酬。但是,西部还很穷,待遇比不上东部怎么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克尤木·巴吾东(维吾尔族)建议中央采取措施,给西部优先安排一些带动性项目和政策性投资,以项目揽人,以机制留人,让有志之士在生活待遇之外,看到创业空间、创业机遇的巨大吸引。
既要重视高级专业人才培养,也要大力提高普通劳动者素质。来自革命老区遵义的石邦定常委(苗族)提出,切实加强西部地区的基础教育以及面向现实需要的就业教育、职业培训,譬如,在小学高年级加大职业教育色彩,或者在6年基础教育之上再加3年职业教育等等。只有一大批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者、管理者不断涌现,西部开发才能真正拥有宝贵的人力基础,民族地区才能真正迎来自我创新、自我发展的春天。
第12版(民族大家庭·视点)
专栏:二十世纪中国少数民族备忘录⑦
延安民族学院——
中国第一所民族院校
一九四一年九月,延安民族学院在陕北创立。这是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所民族学院,拥有蒙古、回、藏、满、苗、东乡等民族的学员四百余人。
延安民族学院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各民族学员学习、生活在一起,彼此尊重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开创了良好的风气。例如,回族学员礼拜五可以到清真寺去做礼拜;在封斋的日子,院方给予特殊优待和方便。
一九四二年,边区政府把所有公务人员的待遇划分为十大类四十余种。其中,国际友人和少数民族工作人员的待遇为第一类,政府工作人员则为第九类。民族学院的少数民族教职员工也按边区政府的这个标准,享受优待。各族学员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学习更加刻苦。正如延安民族学院校歌中唱的一样:
“我们是各民族的优秀子孙,
我们是中国真正的主人。
汉、满、蒙、回、彝,
亲密地团结在一起。
今天是各民族学习的伙伴,
明天是革命中战斗的先锋。”
第12版(民族大家庭·视点)
专栏:
台江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青山绿水间蕴涵着生生不息的苗族人文景观,被誉为“苗疆腹地”。精美的苗家刺绣、亮丽的银饰盛装、淳朴的民风民俗、古老的吊脚木楼……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图为身着节日盛装的台江苗族少女。 晓力 摄影报道
第12版(民族大家庭·视点)
专栏:
赵革命的语言“革命”
黄志辉 彭珍玉 张治民
初识赵革命,听那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你怎么也不会相信,10年前,从内蒙古大草原入伍来到首都北京时,他竟连一句汉语都不会讲。在老家,赵革命上的是蒙古族学校,虽然高中毕业了,但认识的汉字不过100个,只能听懂一些简单词语。
训练开始了。赵革命常因听不懂口令,做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动作,班长只好将这位蒙古族大个子放在队列的最后边。一天晚上,部队搞紧急集合,正在睡梦中的赵革命被一阵急促的哨音惊醒,问了好几次,他都没弄懂“紧急集合”究竟是什么意思。听到外边有奔跑声,赵革命来不及穿外套就跳下床,从门边拎起一把铁锹,大吼一声往外闯。在他的潜意识里,只有牧群遭到袭击时,人们才会鸣号围追,现在部队这么折腾,一定是有重要的事情发生了……
语言不通,成了赵革命在军营面对的一大难题。他的事也引起了部队上下的关注。教导员将赵革命叫到跟前,鼓励他树立学好汉语的信心。班长也做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本班所有战士轮流教赵革命学说汉语、学写汉字。战友们从最简单的“稍息”、“立正”教起,新兵连结束后,赵革命能够听懂一些简单的语句,会写一些简单的汉字了。
下连后,赵革命被分到了炊事班。与锅碗瓢盆打交道的日子,赵革命并没有放弃他的语言“革命”。他拿出5个月的津贴,从新华书店买来了小学到高中的全部语文课本和一本《现代汉语词典》,把全部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学习汉语上。碰到不懂不会的地方,他就虚心请教,还专门制作了学习卡片,一有空就拿出来看看。为了学好汉语拼音,赵革命利用星期天,向附近一所中学的教师求教。老师们都被赵革命的学习精神感动了,从口型到发音,耐心地给他讲解。父亲专门从老家寄来一本《蒙汉词典》,并在信中叮嘱儿子:“在首都当兵,不会说汉语,就不能很好地执行任务。你一定要争气……”在当战士的3年中,赵革命没有外出玩过一次,没有买过一件便衣,不仅学会了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钢笔书法也在中队名列前茅。没多久,赵革命从炊事班调到了战斗班,还当上了班长。入伍第三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武警北京指挥学校。
警校毕业后,赵革命的“革命”并未结束。他报考了南京政治学院经济管理专业函授学习,3年时间通过了全部考试,取得了大专学历。熟悉赵革命的人都说,从一个不识多少汉字、不会多少汉语的少数民族战士成长为一名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会写一手漂亮钢笔字的优秀警官,赵革命用辛勤的汗水创造了一个奇迹。现已是武警北京总队十支队正连职财务助理的赵革命憨憨一笑,透露了新的“革命”目标:5年内拿下财会本科文凭,熟练掌握计算机语言,做一个永不落于时代的现代警官!
第12版(民族大家庭·视点)
专栏:视点
确保人民用药安全有效
——我国加强药品监督管理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 王金海
药品,是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特殊商品,药品监督管理被称之为“人命关天”的大事。党中央、国务院在1998年领导机构改革时,专门要求组建成立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对全国的药品研究、生产、流通和使用全过程监督管理。今年6月,国务院又做出决定,改革现行的药品监督管理体制,实行省以下药品监督管理系统垂直管理。这些关于药品监督管理工作大力度改革的做法,建立新中国以来还是第一次。这是根据我国药品监督管理的现实状况,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药品监督管理经验,而推出的改革措施。其目的就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改变原来多头管理、互相扯皮的现象,确保我国人民用药安全有效。
打假治劣 扶正祛邪
近年来,一些地方药品监督管理不严,流通秩序比较混乱,假冒伪劣药品屡禁不止的问题比较突出。这不但阻碍了我国医药经济的健康发展,扰乱了正常有序的医药市场,而且假冒伪劣药品大量流入社会,严重危害着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群众反映强烈,意见很大。中央领导同志对此十分重视,多次指示要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药品,取缔非法药品集贸市场。国务院和中纪委将取缔非法药品集贸市场、狠刹医药购销中的不正之风,列为全国三大纠风工作的重点之一。
去年正值盛夏,黑龙江哈尔滨市一位老人,在哈尔滨火车站药店买的天津产“速效救心丸”,服用后不但不能“速效”,反倒还因“无效”而丧命。哈尔滨医药管理部门接到群众举报,迅速到每天流动人口很大的火车站暗查。让执法人员吓出了一身冷汗的是,哈尔滨火车站前就有80家保健品商店,这些商店几乎都在超范围经销药品。在火车站周围,还有几十户隐匿于民宅的售药黑点,这些人无任何合法手续,甚至毫无医药知识,在门前挂个“药”字招牌,在室内支张桌子和几个货架,就卖起“药”来。一时间,哈尔滨火车站前出售假冒伪劣药品的生意十分红火,直接辐射到全省。
类似哈尔滨这位老人因吃假药而丧生的事情在一些地方也时有发生,有些人比这位老人更加不幸。河南省洛宁县一位病人因服用假冒的头孢唑啉钠病情加重,不幸身亡。经查,这种假冒的头孢唑啉钠在河南洛阳的关林非法药品集贸市场多得惊人,一些不法药贩从河北无极非法药品集贸市场大量购来,获取暴利。
据国务院纠风办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介绍,假冒伪劣药品和非法药品集贸市场屡禁不绝的主要原因是地方保护主义。一些地方受到利益驱动,把制售假冒伪劣药品和开办非法药品集贸市场,作为当地增加收入的重要“财源”和加快经济发展的“亮点”,睁只眼闭只眼。这就致使一些地方打假受阻,关闭的非法药品集贸市场,也是关了又开,关关开开,反复无常。
湖南省曾是我国最大的假冒伪劣药品集散地。1998年底,遍布湖南全省相当大规模的非法药品集贸市场和变相药品集贸市场就有22个。在这22个药品集贸市场里,药品非法经营户很快就发展到2463家。湖南医药市场出现的这一混乱现象,引起了当地广大群众极大的担忧和不满,他们纷纷向中央有关部门提供线索,进行举报。中央领导同志立即作出了明确指示:要把医药看成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把整顿药品市场工作务必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以湖南非法药品集贸市场为典型,国务院纠风办、卫生部、公安部、国家工商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联合在全国开展了打击假冒伪劣药品、取缔非法药品集贸市场的行动。
为了把这项深得民心的联合行动引向深入,收到实效,去年4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还在明察暗访,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制定下发了《贯彻“关于严禁开办或变相开办各种药品集贸市场的紧急通知”实施意见的通知》,并于去年8月,在湖南长沙紧急召开了全国整顿医药市场现场会,总结经验教训,在全国全面部署开展取缔非法药品集贸市场、打击制售假劣药品的专项治理行动。经过近一年多来艰苦细致的工作,全国已经取缔和关闭非法药品集贸市场113家,取缔无证药品经营户1.4万多家,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地整顿了一些地方一度十分混乱的药品市场。
依法治药 走向规范
今年5月,河南省商丘市药品市场因管理不力,出现了假冒伪劣药品死灰复燃,再度“回潮”的现象。这一问题被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曝光之后,引起了人们更深层次的思考:我国药品监督管理在彻底结束“九龙治水”的体制混乱局面之后,如何使药品监督管理走向规范?人们共同的结论是,必须依法治药。商丘市医药局局长张启振说:“商丘医药市场从乱到治,痛定思痛,发人深思。根据我们基层治理药品市场的经验,我国只有依法治药,才能根治医药行业存在的假冒伪劣等不良顽症,改变那种以权代法、以罚代法、以情执法的行为。”
依法治药,是实行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在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中的具体体现。目前,在药品质量、药品经营秩序及药品研究开发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表面看起来很复杂,其实,主要原因是我国药品事业发展迅速,而随之在药品研究、生产、流通、使用等重要环节,监督管理法规不健全、标准不统一、行为不规范,依法治药存在着严重的滞后状况。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两年来,把依法治药作为第一位的工作,明确提出:依法治药,要有法可依,立法是前提和基础,必须加大立法力度;加大依法行政、执法监督的力度;加大药品法规宣传的力度,为执法监督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肃查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贪赃枉法的典型案件;加大法规培训的力度,提高药品执法人员的执法监督水平。
新成立的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是由原国家医药管理局、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卫生部原药政局三家联合组成的。这种职能的转移和组合,首要的一条,就是必须快速废止原来三家不适应新形势甚至互相“打架”的法规,建立一整套新的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中国特色的药品监督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最近两年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在认真研究和整理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药品监督管理法规、规章的基础上,已经先后修改、发布了《新药审批办法》、《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等14项行政规章,发布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等一批规范性文件。地方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也积极参与地方的立法工作,为强化监督、依法治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最新出台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已在今年4月1日开始实行。这是我国药品监督管理法制建设上的一项突破,翻开了我国医疗器械依法监督管理的崭新一页,对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促进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药品管理法》,是我国药品监督管理的一部“基本法”,对依法治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起草修改《药品管理法》草案过程中,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先后召开了法律、医药等社会各界座谈会40多次,对各地、各方面提出的1200多条修改意见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和采纳。目前,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与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一起,对《药品管理法》正在紧张进行第二阶段的调研审查工作。我国药品监督管理随着法律法规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正在走向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开拓新局面 要靠“监帮促”
为了避免药品监督管理工作的盲目性、片面性和绝对化,开拓新时期药品监督管理工作的新局面,1998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组建后,就提出了“以监督为中心,监、帮、促相结合”的工作指导方针。监督,就是科学公正地对药品的研究、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依法监督,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有效。帮助,就是充分运用监督手段,扶正祛邪,提供优质服务,为医药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就是促进药品质量的提高,促进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郑筱萸告诉记者:“监、帮、促相结合,其核心是处理好监督与帮助的关系,即行政执法监督与发展医药经济的关系。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是中心,是大局,发展是硬道理。药品监督管理工作的各项改革措施和执法监督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大局。”
监、帮、促相结合,是针对我国医药经济发展中暴露出的矛盾而提出的。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经济迅猛发展,但同时还存在经营流通秩序混乱、假冒伪劣药品充斥市场、人民用药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现象;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企业创新能力薄弱、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不合理、效率低下的现象。要解决这些矛盾,不仅需要企业自身加强管理,更需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通过行政执法,加强监督,对企业进行宏观引导。
监、帮、促相结合,也是针对新时期药品监督管理工作的任务和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而提出的。目前,在药品监管系统内还有一些模糊不清的认识。一是“对立论”,认为加强监督管理与促进经济发展是两码事,二者很难兼顾。二是“指标论”,认为经济是硬指标、硬杠杆,监督是软指标,可伸缩。三是“唯监督论”,认为监督是独立的,不能顾及企业发展,否则就会偏离方向,主张“监督就是目的”。这些错误观念无疑会导致药品监督管理工作走向两个极端:一方面,放松用行政监督的手段进行调控,使医药经济存在的矛盾更加突出;另一方面,所制定的药品监督管理政策和措施脱离实际,脱离国情,难以促进医药经济的发展。纠正这些偏向,必须确立正确的工作方针,统一思想,更新观念,为其所当为,禁其所当禁,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这样才能既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有效,又促进医药经济健康发展。
以药品审评为例,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最近就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变更新药申报受理截止日期,减少了低水平重复研究和重复申报;建立了专家库制度,并制定了药品审评的工作程序和时限,增加了工作的透明度,避免了过去药品审评中的神秘化。这一系列改革,使重复研究、重复申报大大减少。1999年独家申报的药品品种占当年申报总数的60%。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还及时出台了《药品异地生产和委托加工的有关规定》。《规定》根据我国医药经济发展的实际,提出经过批准允许药品异地生产和委托加工,打破了过去的禁区。这为国有医药企业扩大规模、合理配置资源、克服低水平重复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在医药企业引起强烈反响。我国还采取了倾斜措施,重点扶持中药、国家重点项目和中西部地区。对于一类新药实行随到随审的政策;对于疗效确切的中药新药、国家重点项目申报的新药、中西部地区申报的新药,实行加快审批的政策。
药品监督管理的突出任务是确保人民用药安全有效。我们要站在促进医药经济发展的高度,通过给企业以正确的引导,鼓励企业创制新药,控制低水平重复建设,运用法律的手段对企业进行宏观调控,使药品质量稳定提高,使创制新药的企业有利可图,使制售假劣药品的企业得不到好处。这正如我国医药专家所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工作是采用宏观指导办法,不是介入到某个企业改革之中,去当“运动员”或者“教练员”,而是制定“比赛规则”,组织正规有序的“比赛”,杜绝非法行为,使我国的医药事业能够“踢好球”、“多进球”,得到快速健康发展。
1998年抗洪期间,抗洪前线军民竟收到大批假冒伪劣药品。为了杜绝此类事件再度发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领导与专家一起,常常深入到药品发货现场检查药品质量。据今年第一季度药品抽验表明,药品总不合格率仍占8.9%。 申 晨摄影报道(附图片)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