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0年7月17日人民日报第1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0-07-17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0年6月9日) '...

第1版(要闻)
专栏: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0年6月9日)
  同志们:
  中央召开这次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主要是部署贯彻中央刚刚作出的面向21世纪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决定。锦涛同志已就如何进一步做好党校工作讲了话,所讲的意见我都赞成。刚才几位同志的发言,讲得都很好。我们党历来对党校工作十分重视。各级党校承担着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为党培养造就一大批优秀中青年干部而努力。今天,我就想谈谈关于加紧培养适应新世纪要求的中青年领导干部问题。
  不断培养中青年领导干部,始终是我们党的一项战略任务。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都把这项工作放在关系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几千万烈士用鲜血换来的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的高度来认识和强调。全党同志必须认清当前国内外形势的新情况新特点,认清我们党在新的世纪里所要完成的繁重任务,认清我们党的建设的实际状况,从而进一步认识到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新世纪要求的中青年领导干部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从国际形势看,这些年来,世界上发生了不少事,天下仍很不太平,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发展,但各国人民要和平、求发展的时代大趋势没有变。在可以预料的较长时期内,我们可以争取到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世界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美国在经济、科技、军事上处于超强地位,世界走向多极化的进程不会一帆风顺,将会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经济全球化作为一个客观进程,具有两重性。西方发达国家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弱势,如果没有正确的对策就会落入更加不利的地位。世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和直接。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实力明显占优势,发展中国家面临实现技术跨越的机遇,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当今各国特别是大国之间的关系,集中表现为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民族凝聚力在内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与竞争。这种全球政治和经济发展的特点,在21世纪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西方敌对势力不愿意看到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壮大,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不会改变,我们与西方敌对势力在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方面的斗争将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甚至会是十分尖锐的。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善于把握大局,审时度势,既要坚持原则立场,又要讲求斗争艺术,坚定地抓住机遇加快我国的发展,坚决维护我国的利益和安全。
  从国内形势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我国现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初级阶段,是完成国家的工业化和实现国家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历史长过程,总的目标是到下个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这个长过程中,我们已经历了若干个具体的发展阶段,还要继续经历若干个具体的发展阶段。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快速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供求关系、体制环境、对外经济联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加快工业化的过程中,我们又面临着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新任务。我们要在胜利完成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基础上,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继续向现代化目标迈进。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完成这一任务。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完成这个任务有难度有风险,具有很大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搞好西部大开发,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的机遇和风险,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都要求我们继续增加知识和经验,提高领导水平。
  从党的建设看,这些年来,我们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围绕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广大党员、干部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也要看到,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断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当前,党的干部队伍又处在一个新老交替的重要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采取积极措施,培养和选拔了大批优秀年轻干部。我们这一届政治局的同志,基本上都是当年从中央部门和地方上比较年轻的同志中选拔出来的。现在各部门、各地区的领导干部都是在八十年代或九十年代,从当时比较年轻的同志中选拔出来的。与二十年前相比,我们干部队伍的平均年龄降下来了,文化程度提上去了,有了很大的变化。这几年和今后几年新老干部交替的数量比较大。不仅新中国成立前成长起来的干部,而且“文革”前党培养出来的干部,都将陆续退下来,一大批“文革”后成长起来的年轻干部要走上更重要的领导岗位。这个新老交替的工作一定要做好。邓小平同志曾经深刻地指出:“政治路线确立了,要由人来具体地贯彻执行。由什么样的人来执行,是由赞成党的政治路线的人,还是由不赞成的人,或者是由持中间态度的人来执行,结果不一样。”问题的关键是,我们选人要力求选得准,选上来后培养、帮助和监督工作要抓得很紧。选拔和培养中青年领导干部的问题,我想得很多。这个问题如果解决得不好,我们就难以向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和革命先辈们交代,难以向党和人民交代。
  1938年,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几万万人的大民族中领导伟大革命斗争的党,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因此,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现在,我们党在一个有十二亿六千万人口的大国中执政,要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进艰巨的现代化事业,没有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肯定是不行的。当今和未来的世界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这种人才竞争是全面的,包括领导人才在内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人才,都面临着各种竞争和斗争的检验与考验。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党,一个国家,能不能不断培养出优秀的领导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政党、这个国家的兴衰存亡。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能不能巩固和发展下去,中国能不能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强盛不衰,关键就要看我们党能不能不断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领导人才。如果这个问题解决得不好,我们就难以在新世纪里经受住各种风险的考验,难以实现党和国家既定的奋斗目标。全党同志都要从这样的政治高度来认识培养优秀中青年领导干部的重大意义,紧迫地而不是松懈地、认真地而不是敷衍地按照中央的要求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
  今年2月,我在广东考察时提出,各级党的组织和全党同志都应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我提出这个问题,是经过了长时期思考的。在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和十五大提出的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就是回答这个问题的。我们在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上已取得了一些新的经验。我感到,我们要坚持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和一系列重要思想,集中起来最重要的,就是要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坚持这“三个代表”。这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希望全党同志特别是高级干部要结合“三个代表”的要求,认真回顾我们党的奋斗历程,认真思考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取得的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特别要认真思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为什么能经受住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基本经验,思考怎样解决我们党内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带领人民完成跨世纪发展的任务。把这些问题想好了,思路和工作方向都明确了,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培养造就一大批中青年领导干部的工作,就可以做得更好。
  我们党是在日益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履行执政职能,制定各项政策和开展各项工作的。我们在前进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会遇到来自国内外的各种困难和风险。远的不说,只要看一看十五大以来这两年多时间,我们就遇到了亚洲金融危机和严重洪涝灾害的考验,发生了美国悍然袭击我驻南使馆、“法轮功”组织聚众闹事、李登辉抛出分裂祖国的所谓“两国论”以及主张“台独”的陈水扁在台湾地区选举中当选等重大事件。可以说,形势常常是变幻莫测,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些突发事件发生了,我们就要去应对和处理。这些年来,我们积累了一条重要的经验:形势越复杂,任务越繁重,斗争越尖锐,我们就越要坚持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基本纲领,坚定不移地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坚定不移地为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目标和总任务而不懈奋斗。不论发生什么事情,这些基本的东西都不能变。这就是我们的主心骨。有了这个主心骨,我们就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真正做到抓住机遇而不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因循守旧。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从思想上理论上牢固地确立这些基本的东西,从而在处理纷繁复杂的问题时有一个主心骨。培养中青年领导干部,必须让他们明确这一点,在任何时候都要毫不动摇地坚持这些基本的东西。要注意让中青年领导干部在各种重大斗争中经受风浪的考验。凡是在重大斗争和突发事件中,能够保持清醒头脑,站稳脚跟,并组织和带领群众战胜困难的人,就应该予以重用或重点培养。总之,要努力培养出一大批政治上坚定、具有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善于驾驭复杂局面的优秀年轻干部。
  在培养中青年领导干部这项重大任务中,党校应该也完全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党校工作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党校教育对于党和国家的发展具有现实和长远的重要意义。各级党校的工作,都要自觉地同党和国家的大局联系起来。各级党校的同志都要从国内外的形势发展和党的建设的实际要求出发,兢兢业业地做好工作,为培养中青年领导干部多作贡献。
  建设好我们的党,首先要提高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特别是要努力提高中青年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使之成为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会治党治国的新一代政治家。广大中青年干部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希望,代表着我们党和国家的未来。培养中青年领导干部的工作,不仅要抓紧,而且要抓好。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一定要十分清醒,十分坚定。
  第一,要大力加强中青年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使他们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广大中青年领导干部要通过党的历史和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系统学习,通过党性党风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最重要的是要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一辈子始终不渝。党的事业需要中青年干部,当干部总得有一定的岗位和权力,但中青年干部自己不能整天想着当大官,而应该多想想怎么为党和人民干一番事业。有的人整天想着升官,最后发展到跑官、要官、买官,这是根本违背党的宗旨的。这种歪风邪气,必须坚决制止。党和人民殷切希望广大中青年领导干部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要胸有大志,脚踏实地,诚心诚意地为人民谋利益;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严以律己,以身作则,经得起权力、金钱、女色的考验,坚决抵制各种腐败行为和错误思潮;要坚持发扬民主,密切联系群众,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做一个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
  第二,要大力拓宽中青年领导干部的视野,使他们能够善于观察世界大势和正确把握时代要求。我们党在创立的时候,就是由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努力把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最先进的思想同工人阶级这个中国最先进阶级的斗争实践结合起来,代表着中国和世界进步的时代潮流。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各族人民的心目中,总是社会进步的象征、民族兴盛的希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刻总结我国和其他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适应时代进步的潮流,大胆地进行改革开放,以宽广的胸怀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创造的一切进步成果,领导全国人民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的时候,我们党能够继续执政和发展,社会主义在中国能够充满新的生机,这是一个重要原因,也是一条宝贵的经验。全党同志特别是中青年领导干部务必加强学习和实践,使自己具有开阔的视野,学会敏锐地观察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种变化,始终走在时代发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前列。历史上,不看世界发展的大势,固步自封,作茧自缚,导致国家和民族衰亡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清朝从1644年到1911年共延续了268年。从1661年到1796年是史称的“康乾盛世”。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水平在世界上是领先的。乾隆末年,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位,人口占世界三分之一,对外贸易长期出超。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西方发生了工业革命,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快速发展。但是,当时的清朝统治者却不看这个世界的大变化,夜郎自大,闭关自守,拒绝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最后,在短短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就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直至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不堪一击。这个历史的教训刻骨铭心啊!我们现在这代中青年领导干部是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总的说来,具有知识比较广博、视野比较开阔、思想比较活跃等优点。但是,这并不等于就已经对世界发展的大势和时代进步的原因具备了科学的认识,还需要在刻苦的学习和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党校在培训中青年领导干部时,要使他们对当代世界经济、政治、科技、法制、军事等等有较深刻的了解和把握,努力培育他们的世界眼光,使他们不断增强对世界的了解和分析判断能力。这一点十分重要。
  第三,要大力培养中青年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使他们善于从实际出发不断研究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我们党高度重视理论学习和研究,就是为了用正确的理论去指导实际问题的解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研究带全局性的战略问题,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我们现在家大业大,工作头绪多、任务重,面临的问题十分复杂,而且层出不穷。如果我们的领导干部对理论学习不重视,对重大实际问题不进行战略性的思考和研讨,是很难做好领导工作的,而且是很危险的。党的十五大号召全党同志,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这个任务十分重要,我们做得还很不够,要大大加强起来。如果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包括中青年领导干部都能坚持这样做,并不断取得新的成绩,我们党的事业和各项工作就能不断开拓新的境界。党校要按照这个要求来培养中青年领导干部,通过一系列调查研究和战略问题研讨,帮助他们增长研究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才干,养成对重大现实问题进行战略思考的能力。
  第四,归根到底,要大力提高中青年领导干部的理论素养,使他们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我们的思想政治信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在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两大理论成果。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对于解决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经过这几年持续深入开展的理论武装工作,全党对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不能估计过高。现在四十岁上下的年轻干部,一般都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和党的优良传统的教育,但还不够系统、扎实。他们对中国的历史和现状有不少了解,但还不够深入、广泛。他们也经受了一定的党内生活和社会实践的锻炼,但还不够全面、严格。也就是说,这一代年轻干部,还缺乏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扎实功底,缺乏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系统了解,缺乏党内生活和艰苦环境的严格锻炼。缺什么就要补什么。理论知识、历史知识可以通过书本学习来获得,品格、意志的锻炼主要靠在艰苦的实践中去解决。努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中青年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是党的事业不断开拓前进的必然要求,也是中青年领导干部自身成长的必然要求。党校要始终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各门课程的理论基础。要重点学习《邓小平文选》,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同时精读马列和毛泽东同志的重要著作。要使领导干部能够始终坚持并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能够不断吸取新经验新思想,不断增强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敢于和善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中青年领导干部都具备了这样的理论素养,我们未来的事业就大有希望了。
  全党同志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有战略眼光,要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那种高瞻远瞩和宽阔胸襟,切实把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新世纪要求的中青年领导干部这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完成好。做出了党和人民满意的工作业绩,培养了党和人民放心的接班人,我们才算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这方面的工作,中央已经作出了部署,大家都要认真贯彻落实。这里,我要强调三点。
  第一,选人不拘一格,用人用其所长。这是古今中外成功的用人之道。选拔中青年领导干部,要解放思想,坚决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迁就照顾等陈旧落后的观念,不拘一格选人才。选拔干部当然要讲台阶、论资历。必要的台阶和资历是干部积累领导经验所需要的。但千万不能搞形式主义,千篇一律,应该是讲台阶而不抠台阶,论资历而不唯资历。如果台阶过细过繁,太看重资历,优秀人才怎么脱颖而出?年轻人肯定有缺点和不足。看人要看大节、看主流、看发展,不能求全责备。有缺点和不足,关键是要帮助他们改正和弥补。改正和弥补了,就好。用人用其所长,就是要扬长避短,善用他的特长,把他放到最适合于发挥他的优势的岗位上。这对干部本人、对党的事业都有好处。用非所长,对干部本人、对党的事业都是一种损失。通才和全才毕竟是少数。但我们的高级干部,特别是各地区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是负责全面工作的,他们的知识和才干应力求全面,既懂自然科学知识,又懂社会科学知识,既有丰富的书本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才能把全面的领导工作担当好。任用干部,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信念,具有真才实学和开拓精神,这些都是基本要求。但“德”和“才”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衡量一个干部是否符合“德”、“才”标准,既要看本人的素质,更要看工作实绩。我国有十二亿多人口,我们党有六千三百万党员,各类干部有四千一百多万人,人才肯定是有的,关键看我们的工作做得怎么样。要大力拓宽知人识人渠道,搞五湖四海,走群众路线。我们的原则应该是: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既要德才兼备,又不求全责备;既要坚持标准,又要不拘一格。要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形成干部能上能下的机制,用制度为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第二,中青年领导干部的健康成长,自身努力是内因,党组织培养是外因,内因与外因要紧密结合。培养,在干部的成长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一些好的苗子,如果我们没有及时发现,并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锻炼,也可能就自生自灭了。对于看准了的、有发展潜力的苗子,一定要精心加以培养。培养不是溺爱,也不能拔苗助长,而是要真正让年轻干部在工作实践中得到艰苦的磨练,增长才干和胆识。培养有多种方式。理论教育和学习是培养,基层锻炼是培养,使用也是培养,而且是更重要的培养。一个领导干部的思想水平、工作能力和领导才能,需要在领导工作的实践中形成。没有一定的领导岗位这个舞台,领导才能就无法提高,也难以真正考察和识别干部。对那些基本素质具备的中青年干部,要大胆放到相应的领导岗位上去。实践证明,把年轻干部放到一些关键岗位、艰苦环境和情况复杂、矛盾突出、困难较多的地方去锻炼和培养,对他们的提高和成熟很有好处。凡是在这些地方和岗位作出实绩的,就继续提拔使用。不愿到困难的地方去,或去了干不出成绩,就不是优秀干部,就不能提拔重用。领导干部必须经受考验。年轻干部如果不知艰苦,不经过摔打,很可能就成为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起什么风浪的。从积累领导经验的角度讲,使用是最好的培养,是提高和识别干部的最好方法。
  第三,我们从事的事业是空前广大的,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工作,都需要大批的高素质的中青年领导干部。无论从事什么工作的干部,政治上必须合格。在这个前提下,还必须具备所从事工作的专长。比如说,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科技兴农,带领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就需要善于做新时期农村、农业、农民工作的人才;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搞好国有企业,就需要熟悉宏观经济、熟悉企业工作、善于驾驭市场的人才;进行对外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机结合起来,就需要懂得国际经济、了解国际经济法、熟悉国外市场情况的人才;开展外交工作,维护我国的主权、利益和安全,就需要能够坚持党的外交方针政策,善于开展国际交往和斗争的人才;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台独”,加强对台湾人民的工作,就需要了解台湾情况,熟悉台湾民情,又善于开展对台工作的人才;迎接世界新军事革命的挑战,加强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就需要政治思想素质过硬、懂得现代军事的人才,如此等等。总之,党和人民的事业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对不同领域人才的要求及其成长规律也是不同的。做好优秀中青年领导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要针对不同部门、不同工作的特点来进行。应努力形成各方面人才百舸争流、各显其能的局面。一批批优秀中青年领导干部茁壮成长,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我们的事业才有不断成功的把握。
  我以上说的三点,也可以用前人的三句诗来表述:第一句是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第二句是郑板桥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第三句是朱熹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就是说,培养中青年领导干部,一要不拘一格,二要加强磨练,三要人才辈出。
  通过党校和各种类型的干部学校培训干部,是培养和提高干部的重要途径。我们党成立之初,就曾建议和帮助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并提议以国共合作的形式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为当时的国民革命培养干部。后来我们党又创办过红军大学、抗日军政大学等等,一直到延续至今的党校。党通过这些学校培养了大批治党、治国、治军的人才。1943年8月8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央党校第二部开学典礼上讲话指出:“我们办党校,就是要使我们同志的政治水平和理论水平提高一步,使我们党更加统一。”这次中央通过了面向21世纪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决定,进一步明确党校教育是全国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培训轮训的主渠道,明确党校要深化教学改革以全面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等等。各级党委要认真贯彻落实这个《决定》,加强对党校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好党校在培养中青年领导干部中的作用。
  我建议各级党委的主要负责同志,不妨到党校多走走,讲讲课,开开座谈会,参加一些重要问题的研讨。我到中央工作以来,多次到中央党校开会作报告。中央在中央党校举办了多次省部级主要领导同志参加的研讨班,我都同大家进行了座谈并发表了意见。这不仅有利于同大家沟通信息、统一思想,对我自己也是一种学习和提高。各级党委的主要负责同志给大家讲讲课,把自己的经验、想法和思考的问题与大家交流交流,有利于年轻干部的成长。各级党委要帮助党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加强党校的教师和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业务建设,加强教学手段和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各级党校都要坚持从严治校,加强教学和学员的管理,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教学质量。
  许多同志都反映,脱产到党校学习一段时间很有必要,也很有收获。但是,在时间安排上,学习与工作难免会存在一些矛盾。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靠各级党委。我们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改革和建设的任务千头万绪,不学习就会落后于时代进步的潮流,也会落后于人民群众。为了做好党的工作,每一个领导干部都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各级党委都要从党的事业的大局来考虑干部的学习问题,合理安排好工作与学习的时间,保证中青年领导干部到党校进行脱产培训轮训。干部在党校学习的状况,应作为干部使用和选拔的重要依据,把对干部的培训轮训与对干部的使用结合起来。这一工作,坚持下去,必有好处。
  我衷心希望,各级党校不断为党的事业作出新的贡献。(新华社北京7月16日电)
  6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发)(附图片) 1lM品论天涯网


第1版(要闻)
专栏:国企攻坚决战决胜

  “三钢重组”之路
  ——宝钢集团改革纪实
  本报记者 陈颂清
  1998年11月17日,当“宝钢”、“上钢”和“梅山”三大钢铁企业联合重组上海宝钢集团公司的时候,人们所希望的,不仅是扭转几家困难企业的面貌,而且还能开辟一条振兴国有企业的新路。用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当时的话说,“是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的积极探索”。
  现在,“三钢”联合已近两年,宝钢集团的情况如何?
  资产重组带来大变化:突破国企改革的难关需有突破性的改革决策
  上海。浦东一隅。
  两个锈迹斑驳的烟囱下,浦东钢铁公司那座已有87年历史的巨大平炉,正在拆除。炼钢炉没了,半边厂房也已解体。
  在宝钢集团的许多钢铁厂中,类似场面不时可见。到去年底,上海最后一座平炉宣告退役,冶金行业淘汰落后设备工艺的主要任务大体完成。在上海市政府的领导者看来,这个速度“在过去难以想象”。
  改造传统产业,并非简单地打破旧机器。眼前这些被拆除的设备和厂房中,有着一种很深的意味:企业资产的重新组合。而这,正是“三钢联合”的直接成果。
  所谓“三钢联合”,即宝山钢铁公司、上海冶金控股集团公司和上海梅山集团公司三大钢铁企业,联合组建上海宝钢集团公司,这是全国冶金行业迄今为止最重大的资产重组,也是1998年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事件。
  “三钢重组”前的宝钢,是我国钢铁业中的佼佼者。它在70年代末期全套引进建设,80年代投产,到了90年代,其规模、效率、技术和管理水平,已居世界前列。
  联合重组前上海一些钢铁企业的情况,用四个字描述就是“陷入僵局”:1998年的上海益昌薄板公司,资不抵债,累计亏损8亿元。这一年的10月2日,最后的3000吨原料用尽,至此,公司生产无法维系,只余几万吨的库存积压钢材。那一边,浦东钢铁公司的情况更糟,不仅没有资金、原料,连企业的信用也开始稀缺,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对它关上大门,东借西凑发工资,甚至公司的办公大楼也被抵押了好几次。
  “转不动了”、“恶性循环”,那时候许多人用这样的话来描述自己的感受。时任益昌薄板公司党委书记的李荣说:“改革的目标,改革的措施,我们都有,但好像就是推不动。”这是实话。这些年,为了扭转败势,上海钢铁业的上上下下真是费尽心机。“承包制”、“利改税”、“股份制”、“优化组合”,药方开了不少,效果却不大。总结国企改革走过的历程,浦东钢铁公司党委副书记朱铧说:“如果没有大的外力推一把,我们已很难完全靠自己走出困境了。”
  就在这样的局面中,上钢、梅钢与宝钢的大跨度联合,再次提上了桌面。
  “三钢联合”,90年代以来已经提出过两次,均因种种阻碍而流产。作为人均年产钢达700多吨的宝钢,要与人均产钢仅100多吨的上钢、梅钢联合,这是生产效率的差别;仅有1.6万职工的宝钢,要与有16万职工的上钢、梅钢联合,这是人员的差别;宝钢是现代化的设备、技术和工艺,上钢、梅钢是延续80年代的旧设备和旧技术,这是技术的差别;宝钢是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上钢是传统的管理模式,这是管理的差别;宝钢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上钢、梅钢背负计划经济的传统,这是体制的差别。这样的企业联合,在宝钢一边,人们担心,会不会背了一个大包袱?在上海一方,疑虑也不少:作为我国钢铁工业发祥地之一的上海,无论是上钢一厂,三厂,还是五厂,十厂,都在全国工业界举足轻重,它们生产的产品,涵盖了全国钢铁业70%的品种。这样一支力量,这样“被联合掉”,合适吗?
  这样看来,“三钢联合”非同小可,必有极大决心方能推进。“联合重组是政府的决策,也是企业的行为。”宝钢集团董事长徐大铨说:“只有政府与企业一起下决心,这件事才能办成功。”
  联合重组实施后的第一年,是“三方共赢”的局面。宝钢“主体”利润增长48%;原属上钢的益昌公司不仅不再亏损,还第一次实现利润;浦东钢铁公司大幅减亏,到2000年5月,出现了5年来的首次盈利;一钢、二钢、五钢和梅山钢铁的利润均有不同幅度增长。
  事实证明:国企改革的攻坚战,只说不做不行,说得多做得少也不行。突破改革的难关需有突破性的改革决策;越是艰难的环节,越是要有坚决的行动。
  国企改革发展至今,“单打一”已无成功希望。惟有整体推进,综合配套,方能成功
  “一样的机器,一样的人,为什么以前做出来的东西就是卖不出去、越做越亏,而现在却供不应求有效益?”站在一台已服役50年的轧机前,赵家健提出这个反问句时,神采飞扬。
  作为益昌薄板一个分厂的厂长,赵家健说,他对企业的今天和明天充满了信心。他的信心是有理由的:上半年企业利润同比增长50%;20多天后,这台轧机就将永远退休。它的旁边,安装新型轧机的土建工作正在加紧进行。
  但是赵家健的问题比他的信心更加引人深思:资产重组,宝钢集团给上海钢铁企业究竟带去了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众说纷纭,见仁见智。
  赵家健说:“管理是可以出效益的。”“三钢联合”后,他被派到宝钢股份公司接受培训。跟班学习到第11天,他发现自己终于懂得了较为完整的宝钢管理制度。一个月学完回厂,他立即推广。
  在益昌公司,可以证明他观点的例子很多,比如去年光降低生产中的可变成本就达2800多万元。通过扩大生产规模,降低固定费用的分摊,增加的收入在七八千万元。
  不过,也有人并不完全认可赵家健的看法。他们说,资金的注入才是起死回生的“起搏器”。宝钢集团已向困难的子公司注资10亿元,另外还利用其信誉为子公司担保贷款46亿多元。
  有人说,靠观念的更新;有人说,靠技术的创新;有人说,靠艰苦奋斗的精神……
  林林总总的回答,都有充足的根据,但却都不能代表全局。益昌薄板公司扭亏之后,有取经者听了介绍,觉得一条条都不够新鲜,似乎未得真经。而公司领导的体会是:难在各项改革措施的整体配套、全面推进。
  长期以来,我们不时产生一药治百病的期盼。从“一包就活”,到“一股就灵”,实际的结果总是不能尽如初衷。“三钢联合”之时,集团公司总经理谢企华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联合之后,各家还是财务独立的法人,改革的任务还要靠各家自己去做。”这话,是在鼓励集团下属企业各显神通,也是在揭示一个道理:资产重组不会万事大吉,它只是新一轮改革的起点。
  改革发展至今,“单打一”已无成功希望。国企改革惟有整体推进,综合配套,方能成功。天时、地利、人和,观念、班子、机制、市场、技术、资金、管理,一个都不能少。
  “当然,既综合配套,又突出重点;既协调一致,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宝钢集团公司董事长徐大铨说,“这就是宝钢的改革方略”。
  改革不会一蹴而就。既要只争朝夕,又要循序渐进,既要稳定大局,又要大胆推进,这就是宝钢改革的节奏
  有两件事情值得深思:
  其一:原宝钢公司在1985年投产的时候,曾经定过一条规矩:3年内任何人不准改动引进设备。据说,这是怕把引进设备改得面目全非。
  其二,2000年,新的宝钢集团公司平均每个月要完成3项以上的重大工艺、技术、装备改造项目,“忙得像打仗一样”,不少技改项目针对引进设备的主机,是在“心脏位置动刀”。据说,这正是宝钢一、二期设备运转10多年,依旧能够“保持青春”的奥秘所在。
  这两件事为什么值得深思?因为,从“不准动”到“忙着动”的变化,显示着宝钢在设备技术方面“引进,消化,跟踪,创新”的过程。
  然而还有更加令人深思的事:国企改革必须只争朝夕,但这不意味着一蹴而就,实际的进程始终遵循着循序渐进的节奏。
  宝钢一期工程,设备80%以上是引进的;二期工程,40%左右引进;三期工程,80%是国产的。这是硬件方面的循序渐进。
  20年前,宝钢在引进设备的同时,还花了8000万元买回现代钢铁企业生产管理制度,据此管理人,培育人才,建立企业制度。同时宝钢自身也在根据国情和厂情不断改进、完善这套管理制度。“三钢联合”后,又将这一切推广到整个集团的所有公司。当年的购买者,今天成了输出者。这是软件方面的循序渐进。
  改革越是深入,越是艰难,其节奏的把握也就越显重要。这又有宝钢在减员分流上的初战成功为证。
  “三钢联合”后,宝钢集团职工多达17.6万人,对于一向追求人均劳动生产率要达到世界一流的宝钢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极大挑战。
  减员分流、做好再就业,从一开始就被视作是实施集团总体发展战略中最为重要的环节。集团党委书记关壮民亲任组长的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开展工作的时候,面临着一个矛盾:如果按照市场的要求,就应当把集团下属的一些企业立即关停,大批多余职工也必须立即裁撤,但是按照稳定大局的要求,就根本不能这样做。他们的方针,一个是充分考虑职工利益和承受能力、充分考虑社会的稳定;一个是积极推进减员分流。这就是“不仅考虑该怎么做,同时更考虑能怎么做”。
  注意把握改革时机、掌握改革节奏,譬如“职工容易接受的改革措施,推进的速度快一点,接受有难度的,改革的力度小一点”;譬如“效益好的时候,要改得快一些,力度大一点”等等。
  按照宝钢集团制定的《人力资源5年规划》,减员是随着企业重组和技术改造的推进而分步实施的。也许正因为这样,宝钢,这个从某种程度说已是目前上海减员分流任务最重的企业之一,能够在去年减员1万多人、今年继续减员1.7万人的情况下,保持了局面的基本稳定。这也许是一个与扭亏为盈同样重要的成绩。
  既要只争朝夕,又要循序渐进;既要稳定大局,又要大胆推进,这就是宝钢改革的节奏。 1lM品论天涯网


第1版(要闻)
专栏:今日谈征文

  下调指标为求实
  南琳
  前不久,经省人大代表讨论通过,湖北省政府对原定“九五”规划中的一些经济指标进行了调减。
  有人担心,下调指标会不会损害政府的声誉。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把不符合实际的较高指标调下来,并不表明工作做得不好,而是贯彻实事求是的精神,目的是为了把工作做得更好。这也是刹住虚报浮夸风的一个实际行动,对于遏制“数字经济”是有效的一招。领导机关带头这样做,只会提高政府在群众中的信誉,赢得民心,促进经济建设健康发展。 1lM品论天涯网


第1版(要闻)
专栏:人物介绍

  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
  今起对我国进行国事访问
  应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的邀请,俄罗斯联邦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将于7月17日至19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普京1952年10月7日生于列宁格勒市(现圣彼得堡市),1975年从国立列宁格勒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在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对外情报局工作。1985年至1990年他在前民主德国工作。1990年回国后,普京先后担任列宁格勒大学校长外事助理、列宁格勒市苏维埃主席顾问、圣彼得堡市对外联络委员会主席和圣彼得堡市第一副市长。1996年8月,普京开始担任俄联邦总统事务管理局副局长,1997年任总统办公厅副主任兼总统办公厅监察总局局长,1998年5月任总统办公厅第一副主任,同年7月起任俄联邦安全局局长。普京1999年3月起任俄联邦安全会议秘书,同年8月被任命为俄联邦总理。1999年12月31日,普京出任俄联邦代总统。2000年3月26日普京当选为俄联邦总统,并于5月7日正式宣誓就职。
  普京曾于1994年作为圣彼得堡市第一副市长率团访华。
  这次访问是普京就任俄联邦总统后的首次访华。(新华社发)
普京总统(附图片) 1lM品论天涯网


第1版(要闻)
专栏:

  朱镕基在参观国防军工协作配套成果展示会时指出
  贯彻江总书记搞好国防科技建设重要指示 把国防实力搞上去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李岚清也参观了展示会
  本报北京7月16日讯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李涛、新华社记者李安定、本报记者王彦田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朱镕基7月15日晚在北京参观国防军工协作配套成果展示会时指出,要坚决贯彻江泽民总书记关于搞好国防科技建设的重要指示,大力协同,团结奋进,把国防实力搞上去,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也参观了展示会。
  朱镕基在展示会上认真地观看了机械、冶金、有色金属、石油化工、轻工、纺织、建材等工业部门和中科院、高等院校为国防军工协作配套研制生产的材料、元器件、机电产品,听取了参展人员的介绍。朱镕基对国防工业和民用工业相结合,国防军工协作配套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这些成绩归功于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是认真贯彻江泽民同志关于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发展国防科技工业一系列重要指示的结果。
  朱镕基说,江泽民总书记昨天参观这个展示会时强调指出:“坚持寓军于民,形成充满活力的国防科技建设体制;坚持大力协同,形成推动国防科技建设的社会大协作体系;坚持自力更生,瞄准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加强自主创新。”这些指示非常重要,是江泽民同志继去年8月10日对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方针、政策和战略目标作出重要批示以后又一次新的、更高度的概括,进一步指明了国防科技建设的方向和要求。
  朱镕基说,必须坚持寓军于民,国防科技工业要做到能军能民,搞好军民结合,关键是要适应市场的需要,经受市场的考验。只有适应市场需求才能有活力。现在许多军工企业效益不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传统计划经济思想的束缚,在上民品项目时,没有很好地进行市场调查和可行性研究。项目投产后,产品没有销路,背上了沉重包袱。军工企业应该勇于进入市场,要继续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加快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军民两用技术和产品。朱镕基说,必须坚持大力协同,实行全社会的大协作。各个工业系统、科研系统都有自身优势,但不可能什么都搞,只有搞大协作,形成合力,才能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人才、技术、设备优势。朱镕基说,国防科技建设的根本立足点是自力更生,只有坚持自力更生,才能实现技术跨越。要有志气,奋发图强,坚持自主创新,敢于攻坚。这样,才能尽快把国防实力搞上去。
  朱镕基指出,国务院各有关部门都要认真学习和贯彻江泽民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支持国防科技工业的改革、调整和发展,支持科技创新和进步。承担军工任务的民用工业部门,要把军工任务摆在优先位置。各个方面都要同心同德,大力拼搏,为把我国国防实力和国民经济搞上去做出新的贡献。
  吴邦国、邹家华、朱光亚、胡启立、周铁农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也参观了展示会。 1lM品论天涯网


第1版(要闻)
专栏:

  抵达缅甸开始对亚欧五国进行正式访问
  胡锦涛与貌埃举行会谈
  离京时钱其琛等前往人民大会堂送行
  本报仰光七月十六日电 记者张静宇报道:七月十六日,正在缅甸进行正式访问的中国国家副主席胡锦涛与缅甸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副主席貌埃举行了会谈,双方就双边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地区和国际问题深入交换了看法,并取得了广泛共识。
  胡锦涛说,中缅两国是友好近邻,两国人民自古以来亲密交往、友好相处,互称“胞波”。我们刚刚庆祝过中缅建交五十周年。回顾半个世纪来两国关系的发展历程,我们高兴地看到,尽管国际形势和各自国内情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中缅两国睦邻友好关系始终保持稳定发展,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日益巩固。之所以能做到这样,第一是由于两国历届政府和领导人对发展中缅关系给予高度重视,两国老一辈领导人为中缅友好事业倾注大量心血,两国新一代领导人像老一辈领导人一样保持密切交往,加深了双方之间的信任与了解,为推动两国在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深入发展提供了保证。
  第二,中缅友好得到两国人民的坚定支持。中缅友好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愿望,而且符合各自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这是中缅世代友好的源泉所在。第三,中缅两国在历史上有共同的遭遇,在争取独立和解放,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方面,以及建设各自国家的过程中,一向相互同情和支持,共同的民族命运把我们两国紧密联系在一起。总之,中缅关系有着坚实的基础,我们对两国关系在新世纪持续稳定发展充满信心。
  貌埃表示热烈欢迎胡锦涛副主席一行访缅。他说,缅中关系是在两国老一代领导人共同努力下,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起来的,因此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两国新一代领导人有责任进一步推动双边友好合作不断向前发展。目前,双边合作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良好的发展。今年是缅中建交50周年,胡锦涛副主席此时访缅将进一步加深两国之间的“胞波”情谊,并使两国之间的合作基础更加牢固。缅方相信,中国是缅甸最亲密、最友好的邻邦。
  双方还介绍了各自国内的经济建设情况。双方表示希望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经济合作,以造福于两国人民。
  双方还一致表示愿意加强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合作,共同推动世界和亚洲的和平与发展。
  中方外交部副部长王光亚、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令计划、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副主任汪洋、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副部长陈新华和驻缅大使梁栋,缅方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第一秘书长钦纽、第二秘书长丁吴、第三秘书长温敏、联邦政府副总理丁拉以及外交、工业、科技、农业水利和电力等部部长参加了会谈。
  会谈后,胡锦涛和貌埃出席了《中缅经济技术合作协定》、《中缅科技合作协定》和《中缅旅游合作协定》的签字仪式。
  晚上,貌埃副主席夫妇在缅甸议会大厦为胡锦涛副主席夫妇举行了盛大欢迎宴会。
  本报仰光7月16日电 记者张静宇报道:应缅甸联邦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副主席貌埃的邀请,中国国家副主席胡锦涛16日中午乘专机抵达仰光,开始对缅甸进行为期三天的正式访问。这是胡锦涛作为国家副主席首次访缅。
  当地时间中午12时50分,胡锦涛副主席乘坐的专机降落在仰光国际机场。胡锦涛副主席和夫人刘永清及陪同人员走下舷梯,与前来迎接的缅甸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副主席貌埃上将和夫人及缅甸其他领导人亲切握手,互致问候。
  在隆重的欢迎仪式上,军乐队奏两国国歌,两名身着民族服装的缅甸女青年向胡锦涛副主席夫妇献了鲜花。接着,胡锦涛副主席在貌埃副主席陪同下检阅了仪仗队。
  胡锦涛副主席在机场发表了书面讲话。他说:中缅两国山水相连,两国人民之间的“胞波”情谊源远流长。今年是中缅建交50周年。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中缅两国人民始终相互同情、相互支持,两国友好关系稳步发展。事实证明,发展中缅友好交往和互利合作关系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切身利益,同时也有利于本地区的稳定与合作。
  胡锦涛指出,世纪之交,中缅两国关系正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他说,访问期间,我将同缅甸领导人就双边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并有机会了解缅甸经济、社会等方面发展的情况。我对缅甸的传统文化同样怀有浓厚的兴趣。我相信,在缅方的精心安排下,这次访问必将取得积极的成果。
  据悉,访问期间,胡锦涛副主席将与貌埃副主席举行会谈,并将与缅甸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主席丹瑞举行会见。双方还将签署一系列加强经济、科学技术和旅游等领域合作的双边文件。
  当天下午,缅甸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第一秘书长钦纽中将及其夫人到盛莱甘达国宾馆拜会胡锦涛副主席和夫人。钦纽表示热烈欢迎胡锦涛副主席访缅。胡锦涛感谢缅甸政府和人民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款待。
  外交部副部长王光亚、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令计划、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副主任汪洋、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副部长陈新华等陪同人员同机抵达。
  缅甸方面到机场迎接的还有钦纽夫妇、第二秘书长丁吴夫妇、第三秘书长温敏夫妇和外长吴温昂夫妇等。
  到机场迎接的还有中国驻缅甸大使梁栋和夫人牛玉兰,以及使馆工作人员、中资机构和留学生代表。
  缅甸是胡锦涛副主席此次亚欧五国之行的第一站。他还将访问泰国、印度尼西亚、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
  新华社北京7月16日电 应缅甸联邦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副主席貌埃上将、泰王国政府、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副总统梅加瓦蒂、白俄罗斯共和国总统亚·格·卢卡申科、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总统努·阿·纳扎尔巴耶夫的邀请,国家副主席胡锦涛今天离京开始对上述五国进行正式访问。
  胡锦涛的主要陪同人员有胡锦涛夫人刘永清、外交部副部长王光亚、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令计划、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副主任汪洋、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副部长陈新华等。
  前往人民大会堂送行的有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姜异康、外交部副部长杨文昌,以及缅甸、泰国、印尼、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等国驻华使节。 1lM品论天涯网


第1版(要闻)
专栏:

  7月16日,国家副主席胡锦涛离开北京,开始对亚欧五国进行正式访问,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等前往人民大会堂送行。
  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摄 1lM品论天涯网


第1版(要闻)
专栏:

  福建工业增长稳中见快
  福建省统计局提供的最新统计资料表明,今年上半年,福建省工业经济出现了一系列积极变化:工业增长稳中见快,产销衔接水平较好,工业品高速增长,工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164.0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1%。
  工业生产在稳定增长的基础上有所加快。工业增长速度从1月份的10.5%,提高到3月份的13.5%、6月份的14.3%,呈逐月加快之势。 1lM品论天涯网


第1版(要闻)
专栏:

  山东外商投资大幅增长
  今年上半年,山东招商引资呈现大幅增长态势,项目数、合同外资和实际使用外资3项指标,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据统计,上半年,山东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181家,合同外资额24.09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14.8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63%、81%和17%。
  今年上半年,全省新批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外商投资企业85家,合同外资额13.2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93%和134%。
  在大项目增加的同时,跨国公司投资日趋踊跃。目前,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已有79家在山东落地生根。(均据新华社电) 1lM品论天涯网


第1版(要闻)
专栏:

  北方高温天气暂得缓解
  从7月15日到16日上午8时,我国北方大部地区受降雨影响,气温普遍下降了8摄氏度到10摄氏度,持续近一周的高温天气暂时得到缓解。
  据中央气象台报告,受副热带高压加强北移的影响,15日华北中南部、黄淮北部出现小到中雨,其中河北南部和东部、山东西部出现大到暴雨,山西西部的部分地区出现了大暴雨。上述地区气温普遍下降。气象专家预计,到18日以后,北方地区还将出现高温晴热天气。 1lM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