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0年7月14日人民日报第8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0-07-14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忧思“文化难民” '...

第8版(人文社科)
专栏:文化月评

  忧思“文化难民”
  苏天
  一周前的北京有一个题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国际研讨会。在北京这样一个文化中心,形形色色的国际会议不足为奇,因此并没有引起传媒的足够重视。但这个会议却很快引起了一些国际组织和各国专家的注目,在他们看来,这个举办于新千年来临之际的国际盛会蕴藏着丰富的信息:人类对于文化遗产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最多灾多难的时期之一。令人忧心的是,不少未曾毁于战火的文化遗产却在经济建设的巨大齿轮下碎为轻尘,日益增长的旅游以及由此引起的过度和不当开发,快速发展、缺乏适当规划的城市化,都给人类文化遗产造成了巨大损失。时至今日,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仍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文化不仅是一种精神资源,也是一种物质资产”,“文化遗产应该成为评估人类发展的重要参数”,“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度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避免被同化消解的‘救生圈’”……可喜的是,在这次国际会议上,诸多新颖深刻的观点被反复提出,这些观点来源于我们这个世界曾经有过的惨痛教训,来源于人类目前真实的生存现状,来源于痛定思痛的认真反思。
  这些年来,随着人类居住环境的恶化,人们常忧心忡忡地提及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词汇“生态难民”,沦为“生态难民”的人类将吞下自己肆意践踏环境的恶果。而今天,一旦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因为人们追逐短期的经济利益而渐趋消亡,人类将成为这个地球上更为悲惨的“文化难民”:失去了历史文化依托,也就失去了走向未来的精神支柱。代代相传的文化之火在我们的手中熄灭了,我们的后人便只能在漫长的历史隧道中承受黑夜。
  于是在应答“我们将把怎样的土地、怎样的生活条件传给孩子”的追问同时,还应该关注“文化环境”,关心文化遗产的命运,将我们从祖先手里继承来的这笔财富,负责任地传给子孙,并且永远牢记:现在只是过去和将来的历史链条中的一个环节。我们今天毁坏文化遗产,便剥夺了明天的孩子享受和理解自己的历史文化的权利。
  令人心惊的是,人们所追求的城市现代化日益侵蚀着历史文化遗产赖以存在的环境,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传统文化街区正在消失。我们的世界逐渐被清一色的摩天大楼遮蔽,城市在耀眼的霓虹灯下千篇一律地展现着自己的现代化设施;而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年轻人是多么地相似:穿一种牌子的衣服,吃同样的汉堡包,他们的想象力和话语来自于不多的几种电视和电影样本……想想这种千人一面的全球化大众文化与那些世界独有的文化珍宝比肩而存,想想从金字塔到长城,从耶路撒冷到佛罗伦萨,我们的祖先创造出的古代文化曾经多么绚烂多彩。这种对比,理应让我们意识到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保留和实践自己的文化传统的重要性,说明为什么在世界各地,在考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时,绝对不能忘记文化的重要性。
  文化是我们的根源,是使我们生活具有意义、使我们团结在一起的凝聚力。不要因为我们今天的一时失误,使得体现人类以往成就的杰出遗产濒于危险;不要由于短视的急功近利,使得我们的子孙后代成为无可依傍的“文化难民”。 OWv品论天涯网


第8版(人文社科)
专栏:人文观察

  社会研究视野转向普通人
  ——访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立平
  涂露芳
  要真正认识中国,必须首先了解中国的农村。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政治、经济的重大变革几乎都始于农村。时至今日,我们民族的绝大部分依然生活在村落之中,城市生活也带着深深浅浅的乡村印痕。关注农村,研究农村的社会生活形态,一直是中国社会学研究者的兴趣与激情所在。由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孙立平教授主持的20世纪下半期中国农村社会变迁口述资料收集计划,正是这种激情喷涌的结晶。
  孙立平教授还清楚地记得,在5年前一个早春的日子里,他和他的研究生们坐在北京大学蔚秀园的一间小亭子里,开始酝酿一个规模相当庞大的研究计划——用口述的方式记录20世纪下半期中国农民的生活史。
  现在,5年的时间过去了,农民生活口述史的研究项目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到目前为止,他们已经在华北的西村、西北的骥村、东北的石湾和西南的柳坪建立了四个调查基地,走访了几百位老年农民、基层干部,以及曾经在这些村庄中工作过的城里人,用笔和录音机记录他们的生活以及对生活的感受。5年间他们收集了700多个小时的录音资料,撰写出近百万字的工作论文。一位美国著名学者了解到这个项目后评论道:在国际学术界,这是一项关于中国革命的最先进的研究。
  这是一个极其庞大的研究计划。按孙立平当初的设计,该项目要用30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届时,将积累几千个小时的录音资料,形成一部多卷本的学术专著:《20世纪下半期中国农民的社会生活》。
  孙教授主持的这项研究计划的最独特的地方是,采用口述式的资料收集方法,让农民亲自来讲述他们自己的历史。孙教授介绍说,口述的历史是一种记忆,其中包含了历史经历者更为复杂的情绪、感受和其他种种心态因素,因此具有独特的价值。而将社会研究的视野转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是国际学术界值得关注的一个趋势。20世纪下半期,是我们这个民族历史上最独特、变迁最剧烈的50年。对于这一段的历史,虽然已有许多官方文字资料加以记载,但民间口述资料的收集却是一片空白。而没有大量的民间资料积累,对这个时期中国农村社会生活及其变迁的理解将是不全面不完整的。
  而且,这项资料的收集具有很强的紧迫性。这项研究以土地改革为时间上限,当年的主要当事人如今健在的至少在70岁以上。如果再拖延几年,完整地收集50年来中国农村社会变迁口述资料将永无可能。因此,研究者们不敢有丝毫懈怠,争分夺秒地进行抢救式的挖掘整理,与农民的感情也越来越接近。每次进村调查,听到村民们淡淡的一句“回来了”,便觉无限亲切。 OWv品论天涯网


第8版(人文社科)
专栏:

  藏书票上读敦煌
  今年6月是敦煌藏经洞发现百年,近些日子,关于那段蕴藏着中华文化丰沛与瑰丽、宏大与神秘内涵的历史,以各种形式撞入人们的视野,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敦煌交响:纪念藏经洞发现暨敦煌学一百周年藏书票》就是其中颇为别致的一种。
  北京大学与敦煌的密切关系人们大都有所了解,当年正是罗振玉、刘半农、胡适、王重民等一批北京大学学术大家不同寻常的眼光和不遗余力的投入,才使西部沙漠中的莫高窟重放光彩。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套极富创意的精美藏书票,生动再现了敦煌百年沧桑。由梁栋、陈雅丹等艺术家设计的《昨天的召唤》、《三危佛光》、《有容乃大》、《八面来风》、《人间天上》、《沧桑岁月》等十帧藏书票风格各异,激情澎湃。藏书票藏于精美的画册型书页中,以此为中心,配以诗文和彩印敦煌图片百余幅。诗文、图片和书票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将千年敦煌沧桑史与百年敦煌发现史精巧地融于小小的书票中。 (江文) OWv品论天涯网


第8版(人文社科)
专栏:

  国学网事
  胡琴
  相对于那些“大名鼎鼎”的网站而言,这绝对是一个很不起眼的网站:“国学网”(www.guox ̄ue.com)。“员工”很少,只有两三个人,更没有风险投资。网站的创办者尹小林如此定义“国学网”:文史工作者的信息驿站,一个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综合网站,既是专家进行学术研究的园地,也是值得文史爱好者经常光顾的茶座。
  众所周知,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各类古代典籍更是浩如烟海,整理国故就成了一件很辛苦的工作,搜寻资料更是一种原始性的繁重劳动。打开“国学网”,你会发现通过简易便捷的操作,过去费时费力的搜寻资料工作在极短的时间内即可完成。“古籍原典”频道按传统的经、史、子、集进行分类,全部采用简体新式标点,将十三经、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全唐诗、全宋词、全元散曲、明清小说等数百部上亿字的古籍资料送上互联网;“学人采风”介绍国学研究人员的基本情况和学术成果;“国学动态”收集和发布最新学术活动和阶段性研究成果;“海外汉学”介绍国外关于汉学研究的情况等。另外还有一些实用性强的附录,如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名人年谱等。网站丰富的内容,很得网友青睐,圈内学者庞朴、汤一介、乐黛云等也评价颇高。
  作为一个学工科的“老三届”,尹小林却对“国学”情有独钟,如何借助高科技手段来开发国粹,通过最现代的文化载体——因特网,让古老的民族文化经典走向现代,让国学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一直是尹小林的不懈追求。今年2月,“国学网”终于面世。
  做网站需要很大投入,而“国学网”的商业价值远远小于社会价值。资金,成了眼下制约“国学网”发展的最大难题。尽管如此,尹小林也不讳言自己的奋斗目标:建成国内最大的文献数据交换中心。 OWv品论天涯网


第8版(人文社科)
专栏:文化消费大家谈

  在人们对卡拉OK暴饮暴食一顿之后,忽然觉得有点不大对头了——
  卡拉OK的困顿
  胡占凡
  曾经极一时之盛的卡拉OK终于由盛而衰,不情愿地由中国大众文化舞台的头牌领衔退位成了龙套。
  卡拉OK曾经功不可没,至少在新的玩法出台以前,谁也休想彻底打倒它。打个比方,它很像一个潘多拉魔盒。不过,从里面飞出来的不是狰狞的魔鬼,而是十亿歌唱家。
  面对全民皆歌,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卡拉OK简直是个暖烘烘的太阳,叫你不由自主地脱掉了一件件由身份、体面、风度、羞涩编织成的混纺外衣,露出了真实的自我,想唱就唱;卡拉OK又很像一包带着糖衣的兴奋剂,能让最斯文的人也壮起胆子,试试连他自己都从不知道的音乐天赋;卡拉OK还像一本已经发黄的旧影集,一打开,里面竟有那么多的旧日相识,看见一个歌名,马上就想起一个时代。在一定意义上,卡拉OK带给人们的这种解放感,满足感,这份自信,这种勇气,其价值已经大大超过了它的娱乐功能,这似乎是人们纵容它一夜之间横扫大江南北的心理动力。
  本来,卡拉OK作为一种休闲娱乐是认不得真的,可是,在人们对卡拉OK暴饮暴食一顿之后,一些清醒的OK族忽然觉得有哪儿开始不大对头了。于是,有叫真儿的人把“艺术”的旗帜打出来了。是的,卡拉OK再低俗,也属于文化艺术范畴,至少应当让人听着顺耳、舒服,而不应该是噪音污染,更不应该把自己的欢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关于卡拉OK日渐式微的原因,另外两个因素也许更为关键,那就是某些画面的格调低下和歌词的庸俗无聊。手持话筒、面对屏幕的歌手正在壮怀激烈地唱着“敌人腐烂变泥土,勇士辉煌化金星”的英雄赞歌,屏幕上却是几个泳装女郎正在迈着猫步;你唱着“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鬼子的末日就要来到”,可画面上展示的却是“好女孩”、“乖男孩”们撒娇装疯,全不管歌曲内容的高雅与严肃。至于某些歌词的放纵与粗俗,已经到了无法相信这也叫歌词的地步。
  这就是卡拉OK,它理直气壮地填补了国人的娱乐空白,让人们活得更轻松、更丰富,也给国人不断地提出提高完善的新课题,留下需层层索解的无尽猜想。 OWv品论天涯网


第8版(人文社科)
专栏:

  每个人都是一片风景
  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尊重人、了解人,只有做到这一点,才有可能因势利导,对孩子来说也不例外。新华出版社的新书《人是一片风景》,集纳了青岛市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的50个优秀案例,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书中体例新颖别致,每个案例都包括背景介绍、事件经过、问题分析,还特邀教育专家点评。比如,十几个同学戴上了戒指,老师没有立即下令取下,而是给同学讲解戒指的功用和戴戒指的讲究,并引导同学讨论它适不适合自己。一些同学若有所悟,第二天,不约而同悄悄摘下了戒指。教育专家对此做法深表赞同,认为戴戒指之后隐藏着学生丰富的心理活动,对心理问题不宜简单地说教和“批判”,需要更多地考虑学生人格的培养、精神品位的提高。
  这些案例是由《半月谈》杂志社和青岛市委宣传部、市教委联合评选出来的。早在1988年,《半月谈》就设立了“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在他们看来,承认“每个人都是一片风景”是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 (天沛) OWv品论天涯网


第8版(人文社科)
专栏:

  与世界名人对话
  在没有任何经济援助的情况下,中国青年邓伟从1990年开始独闯世界,依靠自己在国外讲学、打工、绘画、摄影和写作的收入来维持生计,对五大洲100多位世界名人进行肖像摄影和采访。其中包括政治家里根、布什、霍克、希思、李光耀、基辛格,经济学家弗里德曼,作家戈尔丁,南非大主教图图,美籍华人杨振宁、陈省身、贝聿铭等。江西美术出版社近日推出《邓伟眼中的世界名人》摄影画册。
  杰出的人物肖像,是历史发展进程的缩影,并反过来在历史上留下烙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卡什拍摄的《愤怒的丘吉尔》,使濒临崩溃的英国精神为之一振,成为反法西斯战士的象征。斯诺的《戴八角帽的毛泽东》,使整个世界认识了中国工农红军。邓伟相机里的世界名人,也包括着丰富的思想和情感,由此更为直接地见证着历史。如拉宾站在办公室窗前的肖像,成功地塑造了一位身处20世纪战争旋涡中的和平战士的感人形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邓伟的作品是超越国界的文化财富。
(李一意) OWv品论天涯网


第8版(人文社科)
专栏:

  来自东方的文化使者
  ——中国文物赴美巡展侧记
  本报记者 卢新宁
  “如果你想了解世界,就必须面向东方,走近中国。”
  尽管时间已经过去近20天,可玻尔教授在《中国古代马文化》展上说这句话时的严肃神情还历历在目。这位美国学者对于中国文化的热情,让国家文物局组织的赴美记者采访团大为感佩。
  6月14日至7月1日,在美国采访中国文物巡展的短短十几天里,我们不断地为美国各地的“玻尔”们所感动:博物馆中熙来攘去的人流,展览柜前流连忘返的观众,表现着美国人民“对一个伟大而陌生文明的浓厚兴趣”;那些“令人不禁屏息赞叹的珍贵文物”(《纽约时报》),成为连接中西文化的“文化使者”。
  旧金山
  体味“黄金时代”
  早就听人描绘过中国文物出国展览的盛况,可6月16日晚旧金山亚洲艺术馆专为《中国考古的黄金时代》展览举办的开幕晚宴还是让我们“震惊”了一把:巨大的12生肖塑像、华美的宫灯、清一色身着中国传统服饰的服务员,被高举“恭迎仙驾”开道牌的礼仪队簇拥而来的旧金山市市长,700多位来自旧金山市文化、金融、政界的社会名流及知名人士。当地人告诉我们,这种规模和规格在旧金山市的社交界并不多见。
  亚洲艺术馆是《中国考古的黄金时代》在美巡展的最后一站。这个为庆祝中美建交20周年而举办的文物展览已先后在华盛顿国立美术馆、休斯顿美术馆展出,受到了热烈欢迎。仅华盛顿一地,观众人数即达20万,在人口不多的休斯顿,参观者也超过了9万。这是继1974年中国首次在美举办文物展览之后,在海外举办的又一次规模空前的文物展览,展品精选了中国各地近年来考古发掘所获得的234件(套)文物珍品,数量巨大,品级精粹,具有震撼人心的文化冲击力。
  《中国考古的黄金时代》在美国掀起了一股“中国文化热”。展览正式开放的第一天,许多观众很早就排队等候。开馆后,因入场人数太多,在展厅门口聚集的人群只能再次排队入场,这种现象一直持续了一个多小时适才缓解。这个展览被美国人称为“无论从专业角度,还是大众鉴赏角度都堪称精彩之作”,“它并不仅是实物记录中国如何成为中国,而且如何由一个多种文化融合而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和一个伟大的文化”。许多美国人参观后激动地称赞展览反映了“中国精神”。美国各大新闻媒体如CNN、华盛顿邮报、世界日报都对展览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和评论。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董保华坦言,展览的本意并不在于炫耀一批贵于黄金的古代文物,也不仅仅是一个古代艺术珍品展示会,而是向世界展示中国考古学家的研究成果,由此说明中国文化遗产在人类文明史上历久弥新的风貌和举足轻重的分量,诠释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灿烂与辉煌。
  肯塔基
  分享千年文化
  牧野千里的肯塔基州莱克辛顿是美国甚至全世界驯养良马的地方,也是美国人讲述“马文化”的课堂。这个春天,来自中国陕西的古代良马成为这个课堂中最惹人注目的“主角”,120件反映中国马文化的珍贵文物,4月22日起在世界上唯一的国际马博物馆与美国观众相会。
  这是在肯塔基举办的第一个有如此漫长历史的马文化展览,引起了肯塔基州的高度重视。在我们驱车前往莱克辛顿的路上,沿途随处可见这次展览漂亮的广告招贴画,小旅馆的房间里、餐馆的桌子上,摆放着印有“中国马展”的各种精美画片,极其触目。
  展览经过了将近两年的准备时间。为了很好地陈列来自古老中国,跨越周、秦、汉、唐、宋、元、明、清8个朝代的文物精品,莱克辛顿的国际马博物馆特意改造装修了700多平方米的展厅,并在全美55个城市做了宣传报道。布展期间百名义工主动为展览作义务劳动;许多当地的中学破例将世界历史有关中国部分的课程提前安排在展览开放之前讲授;不少中学还组织“我所了解的中国”主题演讲。展览开放后每日观众逾千,博物馆外面蜿蜒的长龙,表明了美国观众对另一支心仪已久的古老文明的向往。
  20多年来一直亏损的国际马博物馆看到如此盛况,信心大增,希望这些“来自古老中国的良马”能足下生金,帮助他们实现“零的突破”。而按照目前的势头,这几个月马博物馆的扭亏为盈指日可待。
  随着中国古代马文化展的开放,肯塔基州组织了一系列相关活动:中国风筝制作放飞演示会、中国民间传说演出、中国传统医药展、中国丝绸编织技术演示会、中国宋代瓷器展……为期半年的马文化展期间将先后举办百余项有关中国的活动,这在该州尚属首次,就连州长都说:肯塔基州2000年是中国年。
  华盛顿
  聆听岁月声响
  能在博物馆林立的华盛顿举办为期5个月的展览,仅此就足以说明在佛利尔博物馆举办的《孔子时代的音乐》文物展的实力。
  这个展览的精美文物出自孔子的故乡,20多件文物大都来自曾经轰动世界的“地下音乐宝库”曾侯乙墓中。规模宏大的36件编钟令人向往黄钟大吕的繁华场面,形态各异的鼓瑟琴笙箫让人想象“琴瑟相和,笙管齐鸣,鼓钟声扬”的古老岁月。即使在中国,能一次集中地看到如此多的珍贵音乐文物也很难得。这些沉睡了2400年的音乐文物还包括一些失传多年的古老乐器。自4月27日展览开幕至今络绎不绝的观众,印证着中国音乐文化的魅力。
  馆长毕奇告诉记者,这是著名的佛利尔博物馆建馆以来举办的年代最久远、组合最完整、规模最大的音乐文物专题展。他们希望用这样一个展览增加美国人民特别是青年人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了解。
  为增加展览的吸引力,主办者特意在“静态”的文物展示之外,安排了“动态”的音乐演奏。湖北省博物馆专门复制了小编钟、编磬以及筝琴排箫,让参观者可以亲自弹奏,吸引了大批观众为此驻足,在敲击中体味遥远的东方神韵。每周三至周日下午,还要现场演奏中国古曲民乐,一曲《梅花三弄》、《阳关三叠》,令无数美国观众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生动形象的中国古代音乐文化让美国观众聆听了一个文明古国的岁月华章。一位从事音乐研究的美国学者激动地对记者说,早在2400年前中国就已经有了七声音阶,真是令人倾倒。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有着相似的文化基础,这是中西两种文化过去能够彼此欣赏的原因,也是我们将来能够相互学习的前提。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尊重与对话,是新世纪人们应当享有的文化权利。
  纽约
  收藏“中国情结”
  安思远这个名字在我们从中国出发时就已经深铭在心。
  从国家文物局外事处处长王立梅那里我们得知,这个美国声名显赫的著名收藏家,将要把一块珍贵的五代武士石造像无偿送还中国政府。王立梅给我们看过石造像的照片,生动形象的人物造型、保存完好的绚丽色彩、精细灵动的流畅线条,让我们当即惊呆:从未见过如此精美的五代雕像。据王立梅介绍,就五代石造像而言,这是目前罕见的文物精品,十分珍贵。
  这块石造像出自河北节度使王处直墓。1994年不法分子盗墓时,将墓道两旁两尊武士石造像盗走,秘密盗运走私至香港,安思远在香港偶然购得其一,但并不知道其来源。今年3月,安思远听说中国政府追索一批盗运走私文物,其中包括一家国际著名拍卖行即将拍卖的一尊石造像。安思远在这家拍卖行的文物名录中看到石造像的照片时,立即断定它与自己拥有那尊应该是一对,都属于中国政府追索的被盗文物,于是立即致函王立梅,表示要将自己收藏的石造像赠送给中国政府,完璧归赵。
  在其后的3个月里,72岁的安思远为两块石造像都能“回家”做了很多事情:与中国国家文物局接洽,与美国有关部门联系,与另一块石像的所有者交涉。他的热心与执着令王立梅感动万分。
  在纽约安思远的家中,我们看到了3个月来安思远与国家文物局厚厚的一沓来往信函传真。酷爱中国文化的安思远骄傲地向我们展示了他的收藏,告诉我们19岁时他买了第一件中国文物,从此沉浸其中,收藏一份不曾更改的“中国情结”。几十年过去,收藏家安思远渐成中国文化研究家,文物出版社专门出版过《安思远藏善本碑帖选》,启功称“不能不深深佩服安先生鉴赏古拓石墨的眼力”。
  热爱中国文化的安思远将中国石造像送回了它的故乡,送回了“它最应该去的地方”。在纽约中国大使馆举行的交接仪式上,安思远深情地说:这块石造像一直在我的家里等待你们的到来。那一刻,老人脸上的表情与身边的石像构成了一幅动人的图画,让我们20天的美国之行有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结束。
  交接仪式上,安思远(中)与他捐赠的石造像构成了一幅图画。
  在孔子时代音乐展上,华人少年的演奏将观众带到遥远的东方。
  (本文照片由王军摄)(附图片) OWv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