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国际资料库
斐济
斐济群岛共和国位于西南太平洋中心,面积18272平方公里,由332个岛屿组成,其中106个有人居住。多为珊瑚礁环绕的火山岛。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2℃—30℃。旅游业是最大的外汇收入来源。
斐济人口77.5万(1996年),其中51.6%为土著人(包括斐济族人和罗图马人),43.6%为印度族人。首都苏瓦,人口16.7万。
斐济人世居岛上。19世纪上半叶欧洲人开始移入,1874年沦为英国殖民地。1879—1916年,大批印度人作为英国“殖民制糖公司”的合同工到此种植甘蔗。1970年10月10日独立,并成为英联邦成员。独立以来长期由卡米塞塞·马拉为首的联盟党(以斐济族为主)执政。1987年,兰布卡发动政变后改称斐济共和国,脱离英联邦。同年12月,原总督加尼劳被任命为总统,马拉出任临时政府总理。1992年5月,斐济举行政变以来首次大选,以兰布卡为主席的政治党组成联合政府,兰布卡任总理。1997年斐济完成修宪,政治和社会形势好转,政局稳定。1997年9月30日,恢复英联邦资格。1998年7月27日,斐济实施新宪法,改国名为斐济群岛共和国。
(郭基)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国际资料库
所罗门群岛
所罗门群岛位于太平洋西南部,面积28369平方公里,属美拉尼西亚群岛,共900多个岛屿,最大的瓜达尔卡纳尔岛面积6475平方公里。境内多火山、河流。属热带雨林气候,终年炎热,无旱季。早在3000年前就有人在此居住。1568年被西班牙人发现并命名。后荷兰、德国、英国等殖民者相继到此。1885年北所罗门成为德国保护地,同年转归英国(布卡和布干维尔岛除外)。1893年成立“英属所罗门群岛保护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度被日本占领。1976年1月2日实行内部自治。1978年7月7日独立。为英联邦成员国。
所罗门群岛人口39万(1998年),其中93%属美拉尼西亚人种,白人约2000人,华人约300多人。全国有87种方言。首都霍尼亚拉,人口3.53万。
(周侃)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斯里兰卡呼唤和平
本报记者 李文云
自去年11月以来,斯里兰卡分裂主义的泰米尔猛虎组织与政府军在北部贾夫纳半岛地区激战又起,使这个印度洋上的美丽岛国再次陷于炮火硝烟的肆虐之中。到今年4月,斯政府军战略重地大象通道的失守,使战局急转直下。“泰米尔猛虎”来势汹汹,直逼贾夫纳城,政府军背水一战、拼命死守,斯里兰卡内战危机再次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
斯里兰卡泰米尔族约占斯人口的18%,多为印度教徒;执政的僧伽罗族约占人口的74%,是信仰佛教的主要民族。由于泰米尔人对历届政府在语言、就业、宗教等方面政策的不满,斯里兰卡民族矛盾由来已久。1983年泰米尔猛虎组织袭击政府军,双方发生武装冲突,并逐步演化为内战,在贾夫纳半岛上展开了长期的争夺。
1987年10月,根据斯印两国签订的一项和平协议,印度派出数万维和部队,帮助斯政府军作战,并收复了泰米尔人视为民族象征的贾夫纳城。1990年印军撤出后至1995年期间,半岛大部地区又处于泰米尔猛虎组织的控制之中。
为回击泰米尔游击队分裂国家的图谋,1995年末,斯政府军发动强大军事攻势,收复被泰米尔猛虎组织占领的贾夫纳城、控制了军事要塞“大象通道”;1996年又发动几次重大军事进攻,夺回了半岛控制权,并在同年9月迫使泰米尔猛虎组织退出城市、进入了北部地区的丛林。但数年来,泰米尔猛虎组织从未放弃建立独立的“泰米尔伊拉姆”的计划,一直采取武装袭击和恐怖爆炸的手段与政府对抗。
1999年11月,经过几年养精蓄锐的泰米尔游击队开始了新一轮“决定性”进攻。为避开人数上的劣势,他们采取各个击破战术,集中兵力,一处处围困政府军驻地,切断政府军的给养与弹药供应线。4月22日,“大象通道”被泰米尔猛虎组织攻占。“大象通道”是斯内地通往半岛的咽喉地区,是贾夫纳城的门户,这一战略要塞的失守,使贾夫纳半岛军事形势发生了对斯政府军极为不利的逆转。大约有两三万政府军被困。泰米尔猛虎组织还以凌厉、迅猛的攻势,直奔对政府军生死攸关的帕拉里空军基地。
在此严重关头,为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库马拉通加总统于5月3日召开内阁紧急会议,宣布全国进入战争状态;实施公共安全法,严禁一切扰乱公众生活的活动;把国家非急需发展工程暂停三个月,原定的政府官员加薪计划也暂缓执行,将国家有限财力用于紧急采购战斗机、武器弹药等。总统与军方发誓,就是战斗到最后一个人,也要守住贾夫纳。由于补充了武器装备并得到4000人增援,政府军士气大增,加上斯里兰卡空军的协同作战,游击队的进攻势头受到遏制。但贾夫纳半岛局势依然严峻。
斯里兰卡的连年内战,已使至少6万无辜百姓死于战火,数十万人沦为难民,巨额军费开支使国家的经济发展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政治生活更笼罩在泰米尔猛虎组织接二连三的“人体炸弹”的恐怖阴影之中。连年内战也说明战争不是解决民族矛盾的上策,斯里兰卡政府与人民都在呼唤和平。库马拉通加总统明确表示,希望尽快结束战争,寻求政治解决民族冲突的途径,包括政府进一步实行民主政策、对宪法进行修改、确保泰米尔等少数民族的利益等。
此次内战危机爆发后,国际社会对斯政府给予了支援与帮助。目前,挪威政府派出副外长率领的调解小组,正在与斯人民联盟政府及反对党接触,努力促成斯朝野党派达成共识,进而与泰米尔猛虎组织进行和平谈判。7月11日,库马拉通加总统就和谈问题做出重大让步,表示政府愿意不设任何先决条件,与泰米尔猛虎组织谈判。人们都在关注下一步将如何发展。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斯里兰卡内战大事记
1956年6月斯议会通过宣布僧伽罗语为唯一官方语言的法案之后,引起泰米尔人的强烈不满,民族矛盾开始激化。
1958年泰米尔族与僧伽罗族出现斯独立后的第一次大规模武装冲突,斯政府安全部队向“大象通道”派驻一支小分队。
1976年泰米尔联合解放阵线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建立“泰米尔国”的决议。
1983年7月泰米尔猛虎组织袭击政府军,在首都科伦坡引发骚乱并迅速蔓延,全国性内战开始。
1987年7月斯印签署和平协议。根据协议,印度向斯里兰卡派出数万人的维持和平部队,帮助斯政府军作战并收复了贾夫纳城。
1990年3月印军撤出斯里兰卡。6月,泰米尔猛虎游击队重新占领贾夫纳城及半岛大部地区。
1995年11月斯政府军经过连续苦战收复贾夫纳城并于次年5月解放整个半岛,把泰米尔猛虎组织赶进丛林。
1999年11月泰米尔猛虎组织开始了称为“不息浪潮”的大规模军事行动,欲从政府军手中夺回贾夫纳半岛。
2000年4月通往贾夫纳半岛的战略要地“大象通道”失守。5月4日,库马拉通加总统宣布全国进入战争状态。 (文云)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世界部分热点地区示意图 寒放 绘制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放眼全球
迈向希望之路
黄刺
局部冲突与战争是这个世界不和谐的音响。进入新千年,不少冲突地区正在升起和平的曙光。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漫长而曲折的和平进程又取得重要进展。南、北朝鲜跨越半个世纪的敌对,实现了最高层次的握手。欧洲在经济统一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后,正在讨论实现政治统一的形式问题。
有的地方却依然笼罩着战争与仇恨的阴霾。在非洲,塞拉利昂、安哥拉、索马里经年累月的内战仍未露出和平的曙光;多个非洲国家在刚果(金)的土地上兵戎相向;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互相倾泻仇恨与硝烟;津巴布韦的土地争端远远没有解决的迹象……在亚洲,阿富汗和斯里兰卡已经久违和平的阳光;车臣的分离主义分子正在为脱离俄罗斯而采取恐怖行动;印度国内的种姓仇杀此起彼伏。此外印度与巴基斯坦还不时在克什米尔地区对峙冲突;东南亚一些国家正在经受分离主义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的困扰;就连太平洋上的岛国也不太平,先后发生在斐济和所罗门群岛两国的政变是如此相似。
这些冲突尽管有各自不同的历史、宗教、政治或经济根源,但本质上都离不开对财富和权力的争夺。美国为什么要挟北约在巴尔干大打出手?那是因为它永续“美国世纪”的春梦在这里受到了挑战,它想把这里当作制造美国不可战胜神话的试验场。
再看桑科者流,他们造反也好、杀人也好、扣押人质也好,不都是为了攫取钻石、美元、地盘和权力么?然而,战争和暴力并不是获取财富和权力的唯一方式。健康的经济制度、合理的政治制度、公正的法律制度,成为许多国家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的保证,谈判和妥协成为化解各种矛盾的途径,创新成为财富增长的发动机,劳动成为人们获取财富的重要手段。通览全球,大多数国家都在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勇敢面对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通过改革开放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和政局稳定。就是战乱频仍的非洲也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如博茨瓦纳、南非、莫桑比克……这些国家已经实现了民族和解,选择了务实可行的经济体制,正在走上充满希望的道路。
然而,战争和暴力似乎总是给人们的希望带来阴影,这与西方媒体的片面报道不无关系。西方媒体霸权使人们往往要透过西方媒体的摄像镜头来了解世界。而“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个西方媒体的铁律,决定了他们取舍的态度,正因为如此,一个偷渡美国的古巴小男孩的命运,竟然成了媒体长久关注的焦点,甚至发生在美国的一个普通凶杀案,也会被炒得沸沸扬扬。为了给北约侵略南联盟寻找借口,西方媒体炮制了许多子虚乌有的“现场报道”,以渲染南联盟在科索沃制造“人道主义灾难”。另一方面,现代媒体的即时性,使每一个电视观众或网络使用者都有可能直击世界任何角落发生的突发事件,及时了解事件的真相。同时,个人或团体也可通过媒体对事件作出即时的反应。于是,媒体自然成了那些好事者的风向标,人们才可以看到政变、绑架人质、滥杀无辜像流行病一样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现代媒体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它既可以传播福音和希望,也可以传播甚至制造恐怖和绝望。
和平的交响越来越宏大,真心希望这发自世界人民心底的声音能化仇恨为友善,化干戈为玉帛,使世界真正走上希望之路。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斐济政变闹剧收场 所罗门难题待解
本报驻澳大利亚记者 李学江
斐济的政变闹剧在经过八周的反反复复之后,终将于本周收场。7月12日上午,政变分子释放了9名人质,其他人质也可望很快获释。在人质获释的同时,留给人许多失望,因为它是政变分子步步进逼而军政府节节退让的结果:7月13日召开大酋长会议,任命总统和副总统;总统负责任命内阁,成员分别由总统、大酋长会议和政变分子提名;总统任命一个修宪委员会修宪,以保护斐济族人的特殊权益;立即对政变分子实行大赦;27名人质将于7月13日晨获释;这不啻让政变分子笑在了最后。
5月19日,7名蒙面的武装分子持枪闯入首都苏瓦的议会大厦,将7名部长和近50位议员扣为人质,提出的要求就是取缔1997年种族平等宪法、取缔乔杜里政府和让马拉总统辞职。在政变分子的压力下,5月29日马拉总统被迫去职返乡,由武装部队总司令姆拜尼马拉马宣布军管并戒严,但军政府却一再向政变分子让步:先是宣布取缔了1997年宪法;继而表示在人质获释后,立即给政变分子以大赦。但此后政变分子却得寸进尺,逼军政府进一步同意了政变分子可参与宪法修改和推荐内阁人选,并再次出尔反尔,坚持由他们提名的副总统伊洛伊洛出任总统并任命内阁成员。
谈判陷入僵局后,军政府态度一度转强,于7月2日单方面任命了临时文官内阁。但就在文官内阁宣誓就职的7月3日,政变分子却蓄意挑衅;7月5日在斐济第二大岛瓦努阿的军营发生哗变;7月6日,在政变分子的操纵下,全岛大部陷于停电停水停工的半瘫痪状态。7月8日,在苏瓦北部小镇,150名政变支持者占据了警察局和地方政府部门,扣压了警察、士兵与政府官员近30人;通往苏瓦的两条干道也被政变支持者设障切断。在此情势下双方重开谈判,军方被迫撤消了在议会四周设立军事禁区的最后通牒,并同意由大酋长会议来选举总统和内阁,而不再坚持只有在人质获释之后才能召开。
至此,政变分子的要求几乎全部得到了满足,唯一悬疑的是斯佩特和政变分子是否能够入阁。此前澳、新等英联邦国家已一再明确表示,如果有政变分子入阁,英联邦将停止斐济的成员国资格,欧盟和英联邦各国也将对斐济实行严厉的经济制裁。向这些国家出口蔗糖和服装是斐济的经济命脉所在,军政府对此不能不望而却步。因此军政府虽一让再让,却不得不守住不让政变者入阁这条最后防线。但现在任命政府的大权完全操在了42位斐济族大酋长们的手中。斯佩特已要求他们从土著人的权益出发,作出“正确的决定”。究竟结果如何,人们近日就可知晓。
6月5日,所罗门群岛占据着首都霍尼亚拉的“马莱塔鹰”武装突然将总理乌卢法阿卢软禁,并逼他辞职。此举受到占据着首都外围的“伊萨塔布自由运动”的反对而暴发武装冲突,双方交火3小时,死伤近20人。6月30日,议会选出索加维尔为新总理,受到马派欢迎,但“伊萨塔布自由运动”认为是受到“马派”操纵的结果而不予承认。7月3日因两名青年失踪,“马莱塔鹰”发动报复性进攻,激战中,近30人伤亡。
这场种族冲突的根由可以远溯到二战时期,当年美军选中瓜达尔卡纳尔岛对日进行登陆作战,其间美军从马莱塔岛招募了大批马莱塔民工,战后这些马岛人留了下来。1978年所罗门群岛独立后,主要政府职务都落在马莱塔人手里。
政治经济地位的失落使瓜岛人深感不平。一年多以前,一群瓜岛青年组织了一支“瓜达尔卡纳尔革命军”,旨在夺回马岛人手中的土地。其后该组织更名为“伊萨塔布自由运动”,开始武力驱赶马岛人。
面对威胁,马岛人只好起而自卫,去年由落选的前政府部长、律师诺里成立了“马莱塔鹰”武装。现在的情形是,“马莱塔鹰”武装装备较好,约500人左右,控制着首都城区;武器原始的伊萨塔布武装约1000人,占据着首都以外的广大地区。
“马莱塔鹰”为何要同是马莱塔人的总理辞职?这是因为他们怀疑总理正在筹建一支名为“海鸥”的第三武装,旨在取代鹰武装以接管首都治安。对此乌总理予以否认,但他愿意辞职以解救国家。
虽然“伊萨塔布自由运动”不承认选举结果,但有政府总比无政府强。索加维尔上台后,着手劝说双方进行停火和谈。7月7日,索加维尔总理向全国发表广播讲话,宣布政府将拿出1000万所元(约合200万美元)对双方受害者给予赔偿,同时还宣布政府将对双方武装分子给予大赦。据估计,全部赔偿大约需1.5亿所元(约合3000万美元),鉴于所国经济濒临崩溃,财力有限,因此这位总理企盼国际社会特别是澳、新两国能够伸出慷慨之手。澳、新两国都暗示愿意解囊相助,条件是双方必须先达成停火协议并解除武装。但国际社会的援助毕竟有限,而没有独立的国家军警队伍或国际维和部队作中介,完全停火和解除武装也不易实现。如此看来目前是希望已现,但困难尚多:政府和对策已然确立,但财力和警力却力不从心,如英联邦能在这两方面给予有力援助,则所罗门有望走出困境。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热点观察
非洲:走出冲突的阴霾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 王莺莺
进入新千年,和平与发展光照世界,但同时某些地区依然笼罩着冲突和战乱的阴霾。本刊现将世界部分热点地区的情况向读者作一介绍,我们共同企盼世界的和平与安宁。
——编者
今年以来,陆续发生的几起冲突使非洲局部动荡骤然激化,世人在关注着,非洲能否摆脱战乱的厄运?7月10日,非洲统一组织第三十六届首脑会议在多哥首都洛美开幕,这次为期三天的会议主要讨论艾滋病蔓延、债务负担、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内战、冲突形势,以及建立非洲联盟的计划等问题,使人们对非洲大陆走出战争与冲突的阴霾增添了希望。
局部冲突不断
津巴布韦土地争端。从今年2月起,津巴布韦独立战争时期老战士在全国发起了强占白人农场土地运动,并引发种族冲突和社会动荡。由于总统穆加贝明确支持占地运动,议会还于4月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允许政府无偿征用白人土地,因此激化了津巴布韦与前宗主国英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关系,世行也冻结了对津的经济援助。目前发生新冲突的危险依然存在。
塞拉利昂人质危机。5月2日,塞拉利昂反政府武装“联阵”借联合国维和部队与西非维和部队交接任务之机,袭击维和部队并将500多名维和人员扣为人质,塞和平进程中断。5月17日,“联阵”领导人桑科被政府军俘获。在国际社会的压力及邻近国家的斡旋下,“联阵”终于在5月底陆续释放了所有人质。塞内战已持续了将近10年,拥兵3万的反政府军还未解除武装,因此塞实现和平还非易事。
埃塞俄比亚与厄立特里亚领土之争。今年5月12日,埃厄两国在边界相对平静了近一年之后重新爆发了大规模武装冲突。在非统现任主席国阿尔及利亚及有关国家的积极斡旋下,两国于6月18日达成停火协议。尽管目前边界战斗已停止,但领土争端依在,彼此敌意未消,实现真正和平尚需时日。
刚果(金)内战未止。自1998年8月刚果(金)内战爆发以来,先后有卢旺达、乌干达、津巴布韦、安哥拉、纳米比亚、乍得等多个国家卷入,在刚果(金)形成了军事割据局面。去年7、8月,参战各国及刚果(金)国内各派先后签署了《卢萨卡和平协议》,但事实上停火并未真正落实。今年5月和6月,卢、乌军队在刚境内两度交火且规模扩大,联合国安理会要求卢、乌停火并尽快从刚果(金)撤军。现两国虽同意停火,但离落实和平协议还有很大距离。
除了上述几个热点之外,非洲一些老的热点并未消失,如索马里前不久还发生部族仇杀,而持续了25年的安哥拉内战自1998年11月重新爆发以来一直未停,联合国在安维和行动失败。
冲突原因何在
非洲政局总体上趋于稳定,但局部动荡一直此起彼伏,有的热点还有顽固化趋向。尽管国情不一,冲突原因也各异,但以下几个因素则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一)经济落后与贫困化是非洲冲突的根本原因。众所周知,非洲是当今世界上最贫困的大陆。非洲国家始终没有摆脱经济结构单一、对外依赖严重的处境。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非洲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日益拉大。债务负担沉重,投资严重不足,艾滋病等疾病蔓延,洪涝灾害肆虐,已严重制约非洲经济发展。贫困落后已成为社会动荡乃至冲突战乱的最深刻的根源。一些国家陷入越穷越乱,越乱越穷的恶性循环。比如在联合国公布的最贫困国家的最后五名中,就有上述塞拉利昂、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三国。
(二)部族种族矛盾及派别斗争也是冲突的起因之一。非洲普遍是多部族结构的国家,部族利益、部族倾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影响很大。冷战后两霸争夺的结束,使非洲出现力量失衡,冷战时受到抑制的部族矛盾凸显。非洲国家在西方压力下普遍实行多党民主制后,部族倾向和矛盾渗透到议会、军队、国家选举等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的国家所谓的民主政治实际就是部族政治。因此,稍有风吹草动,比如经济利益、政治权力分配不公,就可酿成暴力冲突、武装政变乃至战争。1994年导致50万人死亡的卢旺达内战就是典型的部族战争。而眼下仍在持续的刚果(金)战乱,安哥拉、塞拉利昂内战也有部族背景。另外,部族矛盾与派别之争往往交织在一起,使冲突更难解决。
(三)西方殖民主义者给非洲遗留的问题至今尚未解决,成为引发冲突的诱因之一。津巴布韦的土地争端就是典型。1980年津独立时,执政的津非洲民族联盟与前宗主国英国及白人移民作出妥协,不进行没收白人土地的土改,而英美则口头承诺给津以资金补偿。因此津白人拥有大量良田,而黑人无地或少地情况一直未解决。由于近年来津经济困难,英美的补偿承诺又没兑现,社会矛盾加剧,反对派借机壮大势力,要在今年的议会选举中战胜执政党。所以津政府有意利用黑人拥有土地的强烈要求,争取黑人选民的支持。
(四)争夺资源、矿产等经济利益已成为越来越突出的一个因素。塞拉利昂、刚果(金)、安哥拉的钻石都成了各派拼死相争的目标。塞拉利昂反政府武装之所以不肯放弃地盘,就因为那里丰富的钻石矿为其获得非法武器提供了资金支持,失去了那些地盘,也就失去了他们赖以存在的基础。
(五)西方对非洲冷漠、干涉与争夺交织的做法使冲突乱上加乱,久拖不决。近几年来,西方国家纷纷调整对非政策,加大了对非洲的重视程度。但这种重视完全从西方国家自身战略利益出发,即在政治上继续压非洲国家实行所谓西方式的“民主、人权”,在经济上大力进取非洲,以争夺那里丰富的资源,并着眼于未来非洲大市场的开发。同时鉴于1993年美国出兵干预索马里内战惨败的教训,对非洲冲突力戒直接军事卷入,特别是涉及与自己利害关系不大的地区维和,既不出兵,也吝于出钱。美国在塞拉利昂和刚果(金)维和行动上极其冷漠,不仅暴露了其“人道主义干预”政策的虚伪和两面性,而且也在客观上导致维和部队经费不足、人员装备差,影响了冲突的尽快解决。另外,西方某些跨国公司受利益驱使,在非洲争夺矿藏资源,两头发战争财,实际上助长了冲突蔓延。
尽管不少热点痼疾难治,但近几年来,求和平、谋发展已日益成为非洲国家的共识。非洲国家特别注意发挥集体的力量,以各区域组织为依托,积极发挥地区大国和资深政治家的作用,并对部分热点地区进行必要的军事干预,取得了实际效果。正因为如此,非洲的局部冲突虽依然存在,但规模和持续时间都受到了限制。如上述几个热点均已在和平解决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可以相信,非洲国家将继续加强这方面的努力和实践,和平的阳光普照非洲并不是一种遥远的梦想。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