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港澳和台侨)
专栏:
并蒂花更红
—香港回归三周年粤港经济合作综述
本报记者 郑德刚
光阴荏苒,转眼又到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三周年了。香港作为国际经济、金融中心,历来被视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进入中国的桥头堡,而在改革开放中率先崛起的香港近邻广东,也成为祖国内地走向世界的桥头堡。两座桥头堡,一条阳关道,在香港回归以后,经贸往来更为密切,合作范围和深度也更胜往昔。
香港回归之前,粤港均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两地经贸关系已经逐步建立起了稳定、强大的基础。从1979年到香港回归前的1997年6月,广东省外贸进出口总额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所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也由30%多上升到40%以上。而广东在18年累计的5720多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中,对香港的进出口总额就占81%,达到4648亿美元,其中对香港的出口累计达到2860多亿美元,占广东全省累计出口总额的83%。同一时期,在广东累计实际引进利用的812亿美元中,有70%以上的外资也来自近在咫尺的香港。
在这样一个起点上,尽管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香港回归祖国后粤港两地之间业已形成的经贸关系仍然取得了新的发展和加强。据广东省对外经济贸易厅介绍,香港回归后到今年5月,香港在广东申请开办的企业就有43900多个,实际投入资金达309亿美元,占全省同期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70%以上。
粤港两地经贸关系日益密切的受益者,当然不仅仅是香港和广东。在我国国民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的对外贸易中,香港可以说是“三分天下有其二”,在广东更是占了“半壁江山”。事实上,正是有了香港这样的桥头堡,不仅广东的经济迅速起飞,整个国家的改革开放也获益匪浅。
香港回归后,粤港两地相互依存、互补互利的合作关系更为密切。香港地域狭小,土地面积只有1095平方公里,却云集了680多万人口,人口密度过高和经营成本上升削弱了香港作为国际性经济营运中心的国际竞争力,企业的发展受到制约。在这种情况下,与香港毗邻的广东凭借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彼此间逐渐形成了产业互补、相互依存的经贸关系。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香港约有70%的企业在广东投资设厂,使原有的大宗出口产品实现了在地域辽阔、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广东境内制造,从而增强了香港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了香港产业升级、转换的步伐。与此同时,大量外资企业在广东安家立户,极大地加强了广东经济特别是对外贸易的发展,为广东的经济繁荣提供了强大的动力。香港回归后,在广东投资设厂的势头更是有增无减。到目前为止,香港在广东兴办的“三资”企业已经达到5万多家,对外加工装配企业近4万家,其中投资超过千万美元的企业有3200多家,这些企业吸收的内地劳动力达到500多万人。在优势互补的前提下,逐渐强大起来的很多广东企业也开始向香港进军,目前已有约400家广东企业在香港设点,总资产达到80多亿美元,投资的范围也由传统的制造业、运输业、房地产向金融、证券、保险、外贸等行业扩展。
香港之短恰为广东之长,而广东所缺也正是香港所有,正是在这种优势互补的基础上,不仅促进了香港的进口、出口和转口贸易的繁荣,而且也改变了广东以往对香港贸易多以出口鲜活商品和日常生活用品为主的格局,出口商品结构得到了优化。而且,两地的合作领域也从单一的商品贸易向贸易投资并举发展,贸易方式从简单的一般贸易向进料加工、来料加工、补偿贸易、转口贸易、一般贸易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转变,加工的出口产品也从过去的塑料花、玩具、服装逐步升级到电子产品乃至精密仪器和高技术产品。由于两地经贸关系的不断拓展,粤港合作的主体也得以扩展,从过去的珠江三角洲发展到广东腹地及山区,目前广东全省21个市都与香港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而在粤港合作的老“根据地”珠江三角洲,逐渐崛起了大批现代化产业群体,原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则逐步向广东东西两翼及山区转移,从而带动了粤港合作向纵深发展。
广东经济能够保持快速、健康稳定的发展势头,可以说与香港息息相关、丝丝相扣。多年来,广东外贸总额、出口创汇、引进外资一直保持全国首位,进而成为全国经济总量第一的经济大省,都离不开稳定的粤港经贸合作。
然而,当人们面向新世纪、面向咄咄逼人的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以及国内即将加入WTO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如何在新的起点上重新定位粤港关系也就成为人们注目的焦点。记者就此曾采访了在广州的部分专家学者,年已古稀的周维平教授是研究粤港关系的老前辈,他对记者说,广东20多年来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其中香港的辐射和带动是重要因素。因此,发挥香港之长,弥补自己之短,于国于民都是大事。
暨南大学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所长封小云教授就粤港澳区域合作的推进问题介绍说,在“一国两制”的条件下,香港包括澳门与内地经济的全面合作与融合,必须努力降低地区间联系与合作的成本,进而增进区域合作的效益,要达到这个目的,主要渠道有两个,一是加快开放式的市场经济体系,加大开放力度;二是加强地区间经济关系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两种制度间的互动互惠优势。封小云说,开放的力度越大,与港澳经济合作的成本越低,合作的程度越高,也就最能有效地与港澳形成区域性的国际竞争优势。
中山大学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与管理研究中心的毛艳华博士认为,珠江三角洲与港澳经济一体化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珠江三角洲和港澳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应不断强化优势产业和中心城市的作用,加强彼此间的产业协调发展。
站在新世纪门槛上展望、审视粤港合作,广东很多“业内人士”对在诸如科技、人才、环境、服务、咨询以及金融、旅游等等新兴行业中开展粤港合作充满信心、期待和关注。前不久在香港结束的广东经济技术贸易洽谈会上,香港客商签订的项目金额高达33亿美元,占大会所签订项目外资的50%以上。尽管如此火爆,但一些经贸人士并不再像过去一样沾沾自喜,而是认为粤港两地的经贸往来已经不能单单从“量”来看问题,人们思考的是提高合作的层次。连接两座举足轻重的桥头堡的,不仅有往日的收获和喜悦,更有通向未来的挑战、机遇和勇气。
第12版(港澳和台侨)
专栏:
回归开局好 澳门气象新
本报记者 王荣久
6月15日下午,澳门各界庆祝澳门回归祖国活动委员会把活动经费的余款和档案,移交给相关的部门和机构,同时还举行了庆委会名牌闭幕式。正如庆委会主席马万祺先生指出的,庆委会已完成其历史使命,但是澳门各界同胞所取得的成功将永留史册。在热烈的掌声中,人们捏指一算,啊,澳门回归祖国转眼已半年。
半年来,澳门同胞和各界居民,在以行政长官何厚铧为首的特区政府领导下,取得了令世人钦佩的成绩。马万祺先生说,事实证明,“澳门人有办大事的能力”。仅仅半年,澳门同胞已使“一国两制”伟大方针熠熠生辉。
记者问到一些澳门人,回归后,澳门最大的变化表现在哪里,他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是精神面貌和主人翁的风采。现在,大家都是以主人翁的姿态,关心特区的事务,为建设好特区而贡献力量。这一切都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是有脚踏实地的行动,人们不会忘记,在行政长官发表首份施政纲领时,数不清的人在仔细研究,在思考,提出意见和建议,最后使这个施政纲领更符合澳门的实际,切实可行。又有多少人在为特区建设和发展,为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出主意、想办法。何厚铧表示,他深为澳门人在回归后表现出来的主人翁精神所感动。
一个廉洁、高效运作的特区政府对落实“一国两制”方针和建设好特区是至关重要的。在经过“角色转变”后,当家作主的精神开始在公务员队伍中成为主旋律。行政法务司司长陈丽敏对公务员的精神面貌和工作效率表示满意。最近,澳门中华总商会新一届领导层分别拜会了特区政府的许多部门。一位理事告诉记者,他们对特区政府各个部门的工作感到满意,对各级公务员能够认真按照行政长官施政纲领的治澳理念办事,有深刻印象。另外,人们看到,半年来,特区政府的工作透明度是很高的,民主化和公开化的程度是前所未有和无可比拟的。经济财政司司长谭伯源在同澳门地产商会的负责人谈话时说,特区政府运作顺畅,各项工作正在有效地展开。他指出,经过半年的努力,旅游业已扭转弱势,来澳门旅游的人数和在澳的消费额均有所增加。据统计,4月份来澳门的游客较去年同期增加了13.7%。谭伯源说,房地产业是澳门四大经济支柱之一,政府正在从各方面改善澳门的投资环境,致力于房地产业的复苏,以带动澳门经济发展和繁荣。
近几年来一直困扰澳门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的治安问题,回归半年来,已明显趋于好转,居民普遍感到满意。治安警察和司法警察两个警队的合并和改组正在进行,警察队伍的建设和整顿正在抓紧,海关的组建已近完成。打击犯罪的力度在加大,破案率在提高。
澳门回归后,“一国两制”方针在各方面得到落实,这里真正是“马照跑,舞照跳”;葡京娱乐场等澳门特有的博彩场所,照样是人头涌动。整个社会生活如常进行。记者采访的一些基层百姓,都说:“回归后,澳门好好啊!”社会文化司司长崔世安表示,将尽全力协调好所有部门,做好教育工作,提升全民素质,努力开发旅游资源,使澳门充分展示其文化特色。回归后,原有的如艺术节、音乐节、国际龙舟赛等照样举办,而且办得更好;最近又成功举办了“粤港澳普通话大赛”和国际沙滩排球赛,8月将继续举办国际女排大奖赛,11月还会举办大赛车。这半年来,澳门人的文化生活真是丰富多彩:高水平的文艺演出不断,各种顶级水平的艺术展一个接一个:“扬州八怪”的真迹还在展览,徐悲鸿艺术回顾展又开始了。有人说,回归后澳门人真有眼福。
5月中旬,何厚铧首次以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身份出访。在葡萄牙和法国,何厚铧受到了高规格的接待。他的成功出访,向世人展示了“一国两制”方针的成功实践,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澳人治澳”和高度自治的真实形象。
治安不靖,经济下滑,是澳门回归前的两大突出问题,当时的澳葡政府已无能为力。历史积累下来的问题,不可能一回归就马上解决。何厚铧曾一再表示,他一定会带领特区政府率先解决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但这要有时间,要有一个过程。特区政府运输工务司司长欧文龙说,政府为振兴澳门经济,今年会加快推出多项大型的公共工程,同时尽快审批私人工程,以拉动经济增长,并解决失业等社会问题。值得高兴的是,这些问题正在逐步解决。特区立法会正在开足马力制订相关法律,政府各部门也在积极运作。行政会的一位成员对记者说,澳门人有能力实现平稳过渡和顺利回归,也有能力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建设好澳门特区,为“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谱写新篇章。
今年3月,在“两会”召开期间,江主席曾对澳门特区的全国人大代表说,澳门回归祖国后,开局很好。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主任王启人说,在“一国两制”的方针指引下,澳门从回归至今的半年中,已有一个良好的开始。全国人大代表、澳门地产商会常务副会长刘艺良认为,半年的事实证明,只要澳门上下同舟共济,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引下,一定会使“明天更美好”的希望变成现实。
第12版(港澳和台侨)
专栏:
共筑文化长城
——访香港中华文化城公司
本报记者 陶世安
6月15日下午,中国当代画坛巨匠吴作人“艺术回顾展”揭幕典礼在香港展览中心举行,一时冠盖云集、嘉宾满堂。人们为能在香港欣赏到国宝级的画作而欣喜,也对促成这项展出的中华文化城公司表示感谢。看到自己的努力得到港人的理解和支持,中华文化城公司董事长曾庆淮的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肩负重任
1996年初,香港回归前夕,肩负着弘扬中华文化的重任,曾庆淮从北京来到香港。在他一手操持下,经各方支持,是年年中,中华文化城有限公司在北角一座大厦辟出上百平方米的展厅,聘来数位员工,开始履行使命:将内地优秀的、经典的文化项目引来香港,推动内地与香港的文化交流。
同年8月,中华文化城公司举办西藏画家尼玛泽仁的画展。这位藏族画家,曾任十世班禅的画师,对西藏的历史、宗教、文化、民俗有着透彻的理解、深刻的感悟,在藏、汉文化交融的中华绘画艺术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他用画作再现西藏的今昔,将他在西藏的生活、将改革开放中西藏的巨大变化呈现在香港市民面前,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展出10天,观者踊跃,好评如潮。众多港人透过这位藏族画家的画作,生动了解了西藏的民族、社会、文化、宗教等方面的真实情况,逐渐消除一些误解和陈见。
初试身手,获得成功,曾庆淮和他的同事们增加了几许信心。他们看到,面对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转变,广大港人由衷地希望多一点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将优秀的中华文化推介给港人,满足他们的要求,是我们的责任”,曾庆淮说。
开展交流
本着这样的初衷,4年来中华文化城在各方的支持下,举行了“书画精品展”、“综合晚会”、“少数民族文化展”等近20项旨在弘扬中华文化、加深对祖国认识的大型文化活动。
1998年6月9日,大型图片文物展《人民的好总理———纪念周恩来百年诞辰展览》在港展出。展览特地增加了“情系港澳”部分。展览中的历史画面再现了1957年前周恩来的高瞻远瞩:“香港是纯粹的资本主义市场,不能社会主义化。”“香港要完全按资本主义制度办事,才能存在和发展。”展品中东江水输港的“供水协议原件”上,留下了周总理当年的亲笔批示:“供水工程,由国家举办,应当列入国家计划。”体现了他心系香港同胞的情怀。展览受到香港同胞的热烈欢迎,5天展期共有15000多人参观。
1999年9月18日至26日举办的《波澜壮阔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成就展览》,满足了香港市民的迫切需要,帮助他们了解新中国50年的发展历程,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综合实力提升、国际地位提高的情况。虽然展览期间10级、8级强台风两次袭港,港人参观的热情依然不减。1997年6月和1999年6月主办的“情系香江”大型综合晚会,请内地各民族一流的表演艺术家联袂来港演出,吸引了无数香港观众。
今年4月8日、9日,《唐宋名篇———诗歌音乐朗诵会》以别开生面的演出,在香港演艺学院演出大厅赢得港人的阵阵掌声。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诗歌,祖国内地著名朗诵艺术家和表演艺术家出神入化的演绎,加上香港苏浙小学学童的童声应和,气势磅礴,意境深远,浑然天成,倾倒2000多位香港观众。大厅外许多人守候着,为的是求得一票,为的是一睹内地艺术家的风采。事实证明,港人能同内地同胞一样,领悟千古传诵的唐宋名篇的意境,中华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同样能在广大港人心中引起强烈的共鸣。
润物无声
伴随着这些平凡的文化交流活动,中华文化强大的凝聚力对香港同胞发生着深刻的影响。港人对祖国的感情越来越强。在抗议北约野蛮轰炸我驻南大使馆的日子里,港人与内地同胞同仇敌忾,表现出与祖国忧患与共、荣辱与共的强烈情感。在批判“两国论”、“台湾地位未定论”的斗争中,港人更是深明民族大义,与形形色色的“台独”言论针锋相对,不让寸步。
这些积极的变化,使曾庆淮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信心:“联系香港各界人士,共筑中华文化之城,让香港这个中西文化荟萃之地,在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同时,保存中华文化的特质,是项承先启后事业,不仅造福香港,也有益于内地,必将得到香港和内地各界更多的理解与支持。”
第12版(港澳和台侨)
专栏:
台港澳侨
两周大事回顾
●国民党举行全国代表大会临时会议,连
战出任党主席,萧万长等五人出任副主
席
●台湾台中与南投之间发生5.1级地震
●中资保险企业将首先在香港上市
●中国侨民从所罗门群岛安全撤出
●香港表彰好市民
●港恒生指数重上16000点
●海峡两岸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研讨会
在陕西举行
第12版(港澳和台侨)
专栏:
方寸之间看宝岛
王军
自古以来台湾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邮政部门在有国家名片之称的邮票中不断推出关于台湾的邮票,海峡两岸割不断的历史文化,隔不断的骨肉亲情尽在方寸之中。
为纪念台湾省人民“二二八”武装起义30周年,1977年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纪念邮票一套两枚。第一枚票图以台湾省壮丽的山河为背景,突出描绘了一本毛泽东同志的著作《迎接中国革命的新高潮》和浩浩荡荡的起义队伍。第二枚以雄伟壮观的北京天安门为背景,突出刻画了一组台湾省汉族、高山族青年形象,表达了台湾各族人民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愿。
1979年10月20日,新中国第一套《台湾风光》邮票发行,以六枚的票图介绍了台湾美丽的风光和悠久的历史。第一枚“玉山”。玉山是台湾中央山脉的主峰,长年积雪不化,晶莹如玉;第二枚“日月潭”。日月潭素有“双潭秋月”之称,是台湾最大的天然湖泊,湖光山色,四季不同;第三枚“赤嵌楼”。赤嵌楼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的官邸,台湾最重要的古迹之一;第四枚“苏花沿海公路”。苏花沿海公路在台湾东北部沿海,自苏澳至花莲,全长110多公里,远望浩瀚的太平洋,抬头连云峭壁,低头崖深无底,景色壮观,惊心动魄;第五枚“天祥大瀑布”。台湾中部风景区,四面环山,飞瀑穿崖。为纪念宋末抗元英雄文天祥而取名为“天祥大瀑布”;第六枚“半屏山月夜”。台湾著名风景区,传说它一半在大陆,一半在台湾,象征祖国领土山水相连,骨肉相亲。1981年9月1日发行的《祖国风光》普通邮票中“台湾半屏山”一枚再现了半屏山的美丽风景。
1986年发行的《民居》普通邮票,展示了祖国各地民族的民居建筑艺术,其中“台湾民居”将台湾各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表现在多姿多彩的民居建筑之中。
在庆祝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发行纪念邮票一套8枚,其中第七枚“台湾光复”真实地反映了日本投降后台湾民众欢庆的场面。
1963年发行的《中国民间舞蹈》(第二组)特种邮票,其中第四枚表现的就是台湾高山族劳动舞。1999年为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50周年大庆,发行了新中国第一套以56枚票图反映56个民族为主题的民族大团结邮票,其中第二十三枚为台湾高山族。
1988年龙年,为欢迎台胞探亲旅游,特发行一套纪念邮资明信片,共两枚。图案分别为象征中华民族的万里长城和台湾著名的玉山雪景;美丽的杭州西湖和台湾的日月潭图案中,都以金色的瓦当龙把祖国大陆和台湾联结起来,又以中国独有的篆字分别书上“欢迎台胞探亲旅游”、“龙年大吉”、“合家欢乐”。相同的邮资图以龙灯、水仙花和汤圆三种元宵佳节的物品寄托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愿海峡两岸早日团聚,盼祖国早日统一。
左上赤嵌楼,左下天祥大瀑布,右上苏花沿海公路,右下半屏山月夜。(附图片)
第12版(港澳和台侨)
专栏:
6月20日,台湾青年创业协会总会访问团的近百位青年企业家与祖国大陆的企业界青年代表欢聚一堂,共话面向21世纪的创业之路。
陈玉茂 摄
第12版(港澳和台侨)
专栏:
澳门银行存款总额突破千亿澳门元
新华社澳门电 据澳门金融管理局发布的最新报告,去年底澳门银行的存款总额首次突破1000亿,达到1007亿澳门元,比1998年增加了4.4%。同期,澳门银行的对外资产净值为1300亿澳门元,比1998年增加4.8%。
第12版(港澳和台侨)
专栏:
海峡两岸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研讨会举行
新华社西安电(记者段博)为期三天的海峡两岸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研讨会日前在陕西杨凌闭幕。来自台湾财团法人农村发展基金会、台湾嘉义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及北京、广东、福建等省的120余位专家、学者和产业界人士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其中台湾代表72人。
本次研讨会共收到相关论文80余篇,内容涉及农业发展战略与生态建设、现代农业及其经营管理、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利用等方面,共有14位农业专家作了主题演讲,50多位学者在小组讨论中介绍了自己的学术成果。
农业部农研中心研究员温铁军、台湾农村发展基金会执行长涂勋先生还分别就21世纪农业结构调整与WTO问题和台湾农业发展现状作了主题演讲。
与会代表还参观了中国科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降雨大厅”、陕台合作项目夏家沟村蔬果示范基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等。台湾经贸界人士还考察了西安的台资企业和杨凌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