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版(理论)
专栏:
新时期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
胡春华
青年志愿者行动是从1993年底开始实施的。近七年来,超过八千万人次的青年志愿者在支教扶贫、社区服务、环境保护以及为大型活动提供志愿服务等领域开展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志愿服务工作。其中,社区“一助一”长期结对服务已达二百多万对;参加扶贫接力计划的青年志愿者累计达四千多人,目前有二千五百多名青年志愿者正在一百五十多个受援贫困县开展为期一年的志愿服务;青年卫生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和青年志愿者绿色行动营计划也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渐向全国范围铺开。在组织建设方面,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由全国协会、三十四个省级协会、占总数三分之二以上的地(市)级协会以及部分县级协会组成的志愿服务组织管理网络。由一万多个街道社区青年志愿者服务站、十万多支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组成的青年志愿服务基层组织网络已见雏形。青年志愿者招募、培训、考核、评估、表彰等制度普遍建立起来,青年志愿服务的内部运行机制逐步形成。以1999年8月广东省人大通过的国内第一部青年志愿服务条例为标志,青年志愿服务的立法工作有了突破性进展。
青年志愿者行动把服务社会与教育青年有机结合起来,符合江泽民同志对当代青年“四个统一”的要求,符合时代潮流,符合社会需要,符合青年特点,已经成为共青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动员青年的有效手段,成为新时期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
青年志愿者行动虽然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与抓好新时期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相比,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面向新的世纪,各级团组织将认真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对青年志愿者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按照着眼发展、着力建设的总体思路,抓好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建设、服务项目建设和志愿者队伍建设,推动青年志愿服务事业深入发展,引导广大青年在实践中锻炼成长,使青年志愿服务事业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青年思想政治工作作出更大的贡献。
加强组织建设,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健全青年志愿服务的组织网络,为广大青年参与志愿服务实践创造条件。目前,青年志愿者组织建设还比较薄弱,各级协会大多没有专门的办事机构,不能有效地发挥领导作用;社区基层服务站的建设刚刚起步,远远不能适应青年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加强组织建设,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已成为当务之急。要进一步完善各级青年志愿者协会自身建设,建立健全专门工作机构,切实承担起规划、协调和指导的职能。加强青年志愿者服务站建设,努力形成完善的基层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网络,力争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广大城市社区普遍建立起能正常运转、持久发展的青年志愿者服务站。同时,加强青年志愿服务内部运行机制建设,健全志愿服务的招募机制、物质保障机制、培训机制和评选表彰机制。推动青年志愿服务立法工作,使志愿服务在法律范围内真正成为每个青年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
拓展服务领域,推进项目建设,努力形成青年志愿服务项目体系,提高志愿服务教育青年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过去的工作中,我们已经形成了像“一助一”长期结对服务、扶贫接力计划这样一些重点项目,绿色行动营计划也正在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中。但这远远不够,还需要形成更多类似的服务项目。要全面推动社区的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实施青年志愿者社区发展计划,大力推进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站建设,深化“一助一”长期结对服务,逐步健全覆盖社区的青年志愿服务运行机制,努力使青年志愿者成为参与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不断推进扶贫支教的同时,全面实施青年卫生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通过二至三年的努力,使派遣到贫困地区的青年卫生志愿者达到现在支教扶贫的规模。动员更多青年以志愿服务方式积极为西部开发作贡献,组建百支博士志愿者服务团,根据西部贫困地区的实际需要确定项目、提供服务。继续坚持为国际、国内大型活动提供志愿服务。要扩大青年志愿服务的领域和规模,推动各地区、各条战线、各行各业继续结合自身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
认真抓好队伍建设,建立一支规模宏大、相对稳定的青年志愿者大军,扩大青年志愿者行动教育青年的覆盖面。青年志愿者为他人提供志愿服务,既是他们贡献社会的方式,也是自己受锻炼、长才干的一段十分重要的人生阅历。从目前参与志愿服务的青年数量看,参与面远远不够,既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也满足不了志愿者的需求。志愿者组织要认真研究当代青年的特点,组织引导他们在服务社会、帮助他人的实践中提高素质,使参与志愿服务真正成为广大青年的自觉行动和道德时尚。坚持普遍号召与重点发动、组织招募与社会招募并举,不断丰富动员的方式和手段。同时,加强青年志愿者队伍的管理,做好志愿者的招募、选拔、培训、评估工作,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形成比较完善的机制。
第9版(理论)
专栏:
以服务社会、教育青年为己任
卢雍政
一个致力于创造明天的行动是大有希望的行动,一项着眼于未来的事业是前途无量的事业。青年志愿者行动从1993年底实施以来,之所以能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归根结底是因为坚持了服务与育人相结合的方针,既服务于工作大局和社会需求,又满足了青年成长成才的需要。
青年志愿者行动坚持服务社会的方针,源自社会对于志愿服务的迫切需求。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现状,特别是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存在的较大差距,要求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通过各种形式参与促进相对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事业。青年志愿者行动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共青团动员青年的有效手段,在开发配置低成本的人力资源、服务于东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形成青年优秀人才的定向流动机制方面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社会成员的阶段性利益重组,社会弱势群体随之日益凸显出来。志愿服务以社会弱势群体为主要服务对象,帮助他们实现一些难以实现的利益,缓解了他们的生存压力和精神压力,起到了社会减压阀的作用,为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了有益的补充。
青年志愿者行动坚持教育青年的方针,源自青年对参与志愿服务、实现自我提高的强烈愿望。青年参与志愿服务的实践,不仅可以在为社会做实事、好事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利他、利社会的满足感,而且从中丰富了人生的阅历,掌握了过硬的本领,对于个人的成长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实现了利己与利他的统一。青年志愿者行动以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等形式参与社会生活,把青年个体的志愿服务融入整个社会的服务体系中,从而为青年加快其自身社会化的进程创造了条件,实现了青年自我意识与群体意识的统一。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一方面动员青年参与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志愿服务,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以发扬,另一方面志愿服务因其产生和发展植根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沃土,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使继承和创新达到了和谐统一。同时,青年志愿者行动以高尚的事业吸引青年,以志愿服务的理想凝聚青年,动员青年为祖国强盛、人民富裕努力工作,引导青年把实现远大理想落实到具体行动之中,使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有了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使勇于开拓进取的青年在志愿服务实践中真正实现了理想和行动的统一。
当然,青年志愿者行动作为一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向并轨的事业,目前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对于广大群众来讲,还是一项新生事物。在新的形势下,使青年志愿者行动为满足社会需求和青年成长成才的需要提供更多的服务,为加强和改进青年思想政治工作作出更大的贡献,是时代赋予青年志愿服务事业的神圣使命。
推动青年志愿者行动,一定要在坚持服务与育人有机结合方针的基础上,牢固树立以下四个意识:一是团组织主导的意识。青年志愿者行动是新时期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和改进新时期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只有坚持在共青团的指导下深化实施青年志愿者行动,才能更好地发挥共青团在组织和人才方面的优势,为青年志愿者行动的长远发展提供组织保障。二是总体推进的意识。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服务内容涉及社会方方面面,服务形式多种多样,虽然对整个社会发展能够起到补充和完善的作用,但不可能替代现有的许多社会职能,一定要有针对性、有重点、有序地发展,加强规划,优化服务内容、服务形式和内在运行机制,动员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共同支持,更好地发挥服务社会、教育青年的作用,以永葆生机与活力。三是项目意识。青年志愿者行动既然是一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长远发展的事业,就需要用办事业的精神和社会化的方式扎实推进。从大量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发展而来的青年志愿者行动重点项目,实现了活动开展与机制建设的有机统一,服务社会的功能更加持久有效,社会影响力更加集中,更富有生命力。建立和发展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重点项目,形成项目体系,将成为青年志愿者行动进一步赢得社会广泛支持的关键因素。四是宣传意识。志愿服务向社会提供的是具体有形的服务,需要真抓实干。而作为一项崭新的事业,青年志愿者行动又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因而加强宣传尤为重要。通过宣传“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宣传青年志愿者优秀的服务事迹,在全体公民中推广普及志愿服务观念,在更好地教育青年、影响社会的同时,调动全社会一切积极因素,为青年志愿者行动争取到更加有利的社会氛围,使之在新世纪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9版(理论)
专栏:
为素质教育搭建新平台
李文海
编者按:共青团中央发起和组织的青年志愿者行动,动员青年以志愿服务的方式积极投身两个文明建设,把青年思想政治工作与志愿服务的生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为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提供服务的同时,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启发青年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已成为新时期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为总结青年志愿者行动实施近七年的经验,探索青年志愿者行动更好地服务于新时期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机制、新路子,近日,团中央召开了“青年志愿者行动与新时期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讨会。现将与会者的发言摘登如下。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我们培养的青年人,应该是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对人民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献身精神的人,是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的建设人才。江泽民同志曾经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由共青团中央发起的青年志愿者行动经过七年的蓬勃发展,已成为团员青年奉献爱心、服务社会、增长才干的有效途径,成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
青年志愿者行动以社会公益为基点,培养青年人的利他精神,弘扬人道主义精神,成为青年德育工作的重要切入点。这一行动紧扣时代发展要求和当代青年特点,使一些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从志愿服务中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在全社会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树立时代新风,弘扬社会正气,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它以扶贫济困为主题,以社会弱势群体为主要扶助对象,通过志愿服务方式为困难群众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为我国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作出了贡献;它为当代青年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开辟了现实的途径,已经成为共青团在实践中育人的重要载体和新时期青年工作的重要内容。
青年志愿者行动是一种寓教育于服务的崭新形式,是高校育人手段的有效延伸。青年志愿者行动贴近青年人的实际生活,具有强大的亲和力。这一行动以青年人为主体,重在参与,参与者以自己的兴趣和志向为依托,自主选择权受到了尊重,内在积极性得到了调动。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由客体变为主体,教育过程由单向变为双向,青年在自觉服务社会的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在把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奉献给社会的同时,也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
青年志愿者行动注重实践,面向社会,有利于培育青年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精神和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怀。在志愿服务中,广大青年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在奉献社会的同时,不仅锻炼和完善了自身,而且在实践中更深入地了解了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了解了我们国家的现状,为将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为例,在短短五年的时间里,已由最初的数十人发展到包括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青年教师参加的两千多人的队伍,其服务层次也不断扩大,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服务方式日趋多样化。前一段时间,近二十名人大博士志愿者先后走访了上海、天津、广州、深圳、青岛、温州等十多个城市,深入二十多家国有大中型、乡镇、私营和中外合资、外商独资企业,以企业经营与企业文化、企业的优化管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等为主要内容进行调查研究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不久前,江泽民同志对青年志愿者工作作出重要批示:“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当代社会主义中国一项十分高尚的事业,体现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和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是大有希望的事业。努力进行好这项事业,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这是对全国广大青年、青年志愿者的亲切关怀和巨大鼓舞,也为我们在新时期如何做好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青年志愿者行动作为在新时期、新形势下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全社会理应给予关注,并为其发展明确目标,创造条件,理顺机制。作为育人单位的高等院校更应抓住志愿服务这一优势,与青年志愿者行动结合起来,将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得更加实际,更加灵活,更加符合青年人的特点。
首先,加强对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引导,使之与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要求,特别是在新思想、新观念大量出现的情况下,青年志愿者行动也应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因势利导,为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发挥更大的作用。今后,志愿者行动应借鉴多方面的经验,走产业化、事业化的路子,不断拓展发展空间。
其次,注重青年志愿者行动的规范性。目前,志愿服务已逐渐渗透到各条战线、各行各业,在科技扶贫、文化助残、环境保护等领域中均可见到青年志愿者的身影,这就要求志愿者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活动的规范性。今后应致力于志愿服务组织建设、服务项目建设和志愿者队伍建设,特别是在服务项目建设上,应针对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展开。
第9版(理论)
专栏: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专论(8)
推动社会发展的有力杠杆
丁元竹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专论(8)
经过新中国成立五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建立起工业化的基础,进入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城乡人民生活基本实现小康,国内市场具有广阔的潜力;较高的储蓄率和充裕的劳动力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源保证。这些是我们进入二十一世纪的重要基础和有利条件。与此同时,我们也面临着诸多矛盾和困难,特别是在社会发展领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出现了诸如失业人口增加、老龄化规模扩大、城乡分割严重等等问题。目前,社会弱势群体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社会边缘群体正在形成。这些问题的存在,将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可见,社会发展问题已经成为我国进入新世纪引人注目、令人关切、与经济问题并重的重大发展问题。
由于国家财力有限,居民收入不高,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无论在覆盖面还是覆盖能力方面都难以满足日益扩大的社会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的需求,因而建立以国家和市场为主体,以社区服务和志愿服务为基础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
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由以政府和市场运作的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和政府的社会救济、优抚等社会福利事业构成的。这种社会保障体系依然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质。九十年代后期,我国经济生活领域加快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与之相适应,社会保障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也加快了步伐。在这一时期,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在制度上不断完善,基本实现了全国政策的统一。但由于我国国力和居民的支付能力都还有限,社会保障覆盖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居民的需求,社会福利也不能满足需要,因而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居民急剧增长的对社会福利服务的需求与现有的福利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将日益加剧。据测算,我国现有的社会福利服务只能满足5%的社会需求。目前社会福利事业也远远不能满足残疾人、孤幼儿童的需求,残疾人及孤幼儿童的社会福利事业也需要加快发展。
在许多国家,志愿者实际上已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在其初期一般以传统的民政服务对象如烈军属、孤老户、特困户、残疾人为服务对象。这一点与国际上其他国家似乎没有什么不同。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快,老年人也逐步成为志愿服务的对象。随着社会需求的扩大,志愿者队伍也在不断扩大,社区的人才资源也越来越多地被挖掘出来,志愿者所能承担的服务项目也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广泛,由最初简单的生活关怀发展成为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既满足特殊群体,又满足一般群体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志愿服务。
九十年代以来,社区服务、志愿者和志愿活动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扩大就业、助老爱幼、助残帮困、保护环境、促进社区融合等等,事实上已经成为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世纪,为了推动志愿服务的发展并使之真正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需要建立和完善志愿服务活动的法律、法规。通过立法,鼓励社会和企业关心支持志愿者和志愿者活动。应当在政策上对志愿服务工作的推广给予大力支持,向志愿服务机构的建立和运转提供有关物质保障;通过教育和舆论引导,培育公民社会意识,培养公民应有的志愿意识。同时,在政策上和组织上对志愿者的社会地位的认可,是促使公民加入志愿者行列的重要推动力,这包括给予志愿者适当的社会承认,确认其社会功能、角色与地位等。这样,将会使公民更加重视对志愿工作的参与,使志愿精神成为我们新时期的时代精神和风尚。
第9版(理论)
专栏: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专论(8)
改进德育教育的有益模式
檀传宝
团中央发起和组织的青年志愿者行动已经实施了近七年之久。这一活动的突出意义不仅在于为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为提供社会救助创造了一个与政府行为并行和补充的有效途径,而且在于为改进学校德育教育和对广大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模式。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我们做公正的事情才能成为公正的人;进行节制,才能成为节制的人;有勇敢的表现,才能成为勇敢的人。”这就是说,只有在道德实践中才能修养德性。正是因为这一点,伦理学才被称为实践哲学,“它研究实践或行为”。离开道德实践活动,人们就无法讨论或学习道德问题。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实践道德。因此,道德教育只能将道德活动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最重要的手段。这是符合活动教育模式要求的。德育的活动模式在当代学校德育中已经成为与其他学科课程并列、互补的一种以活动为重要内容的教育形式。如果说活动模式在学校教育的其他领域中还有一定局限性的话,那么在道德教育这样一个特别需要实践活动的领域中则具有较大的优势。在整个学校的大德育教程中,主要部分与主要性质或主要的德育课程是实践性的,而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开展正是适应了这一点。
青年志愿者行动作为一种道德活动,其德育意义或功能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青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可以使道德知识活化。道德知识本身是一种实践智慧,来自道德生活。道德教育的真正效果只能在将个体的道德生活的直接经验与社会文化中的道德智慧相结合的形式中才能取得。离开道德活动,道德教育就将变成不可思议的事情,就像离开游泳实践不可能学会游泳一样。提高道德实践能力的唯一途径只能是道德实践活动,即只能是使学生回到活生生的道德生活中去,在道德交往与实践中学会道德交往与实践,在责任承担中树立真正的责任意识。二是青年志愿者行动可以使道德学习的动机增强。动机固然是行为的起点,但倒过来讲,恰当的行为也可以增强活动的动机。道德学习的动机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作为整体的人类的动机和个体道德行为的具体动机。从发生学意义上说,道德规则之所以必要,在于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个体只有在社会性特征明显的道德实践活动中才能发现这一必要,从而寻找到道德生活的现实与历史根据,建立起真正的道德信念。同时,道德生活对个体道德情感的调动、对个体不同行为的奖惩都会影响动机的强度。所以,每一个具体的道德动机也只能通过具体的道德生活才能发现和增强。青年志愿服务的体验是增强道德动机的有效策略,青年志愿服务提供的活动模式对于增强正面教育的效果起到了积极作用。三是青年志愿者行动可以增进道德学习主体的自我教育。最高形态的道德教育应该是无教之教,而达到无教之教目标最有效的办法是形成自我教育机制。如果道德教育只限于课堂讲授,则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可能只限于一般的思辨。而道德自我教育的重要要求之一,是要使学生能够将自己作为一个“对象”去时时反省、改进和提高。在道德教育中安排适当的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可以使学生在道德实践中获得自我反思、评价和学习的机会。因此,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对于实现青年自我教育的意义是重大的。
第9版(理论)
专栏:
提高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途径
王思斌
志愿者行动是人们自愿地帮助社会上有困难的人或自愿地从事增进社会利益的活动,也是一种自我发展的活动。在现代社会,它是社会进步和社会文明水平的反映。
志愿者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当工业化和剧烈的社会变迁将某些社会成员抛向困难境地时,一些有良知的社会人士自愿站出来向他们伸出帮助之手,为他们服务,帮他们解难。志愿者行动的直接结果是减轻了社会弱者的痛苦,同时也增进了人们之间的关怀,促进了新的社会文明的形成。
六十至七十年代,我国曾广泛开展学雷锋活动,对造就一代人乃至全社会的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起到了积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迁越来越剧烈,社会价值取向日益多样化,再加上社会组织方式的变化,如何建立一个相互支持、相互关怀的社会的问题严峻地摆在了人们面前。青年志愿者行动就是一种在各方面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新生事物。它带着青春活力和青年一代对社会的关怀及对美好社会的憧憬走进社会,走近社会弱势群体,走向所有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人群。几年来,青年志愿者行动在帮助社会弱者方面发挥了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通过“一助一”结对服务、扶贫接力等活动,青年们以其饱满的热情、充沛的精力、杰出的智慧和不懈的努力为社会上的贫困家庭、失学儿童、贫穷农村提供服务,做了大量支持性、发展性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他们的困难。在“三下乡”活动和公益活动中,青年们以己所长为社会作贡献,报答社会对青年的养育和关怀。
青年志愿者行动具有积极的社会功能:第一,扶贫济困,解决社会急难问题。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人们面临的风险因素大大增加。在问题突发但政府尚难对之进行制度化解决时,青年志愿者行动以其灵活性、机动性作出反应,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解除了社会成员的痛苦。第二,开展社会服务,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公共领域的非组织性,而这种非组织性可能会形成公共社会的非责任状态。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多种多样的公益服务活动张扬着一种相互关怀、承担责任的精神。这正是现代人应有的精神。第三,青年人在服务过程中受到锻炼,增长了知识和才干。青年一代特别是大学生充满激情,也充满理想,但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往往较浅。深入而具体的社会服务给青年人深入了解社会现实创造了条件,在服务过程中他们既看到了改革开放取得的成绩,也看到了社会上存在的问题。这促使他们冷静、深思,他们也在服务过程中锻炼着自己,增长着自己的才干。第四,增强了青年的责任感。在为社会服务特别是为社会弱势群体、贫困落后地区服务的过程中,青年们所受的震撼是巨大的,现实与理想、富裕与贫困的比较强化着他们的责任感,增强着他们为社会的发展、民族的振兴而奋斗的决心。这是十分可贵的。第五,建构着一种新的社会团结与社会文明。对于一个走向现代化的社会来说,建构一种新的社会团结以替代被冲击的传统的社会团结是十分必要的。作为奉行家庭中心主义的我国传统社会,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其支持网络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为了解决人们遇到的问题,建立新的支持体系、形成新的社会团结十分必要。青年志愿者行动超出家庭和单位,为社会服务,在陌生者之间建立起相互支持,这是形成新的社会团结的基础。如果坚持下去,推而广之,一个新型的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社会团结方式就会建立起来。这是一种新的社会文明,也是社会的进步———一种与社会物质文明进步相适应的精神文明的进步。
总之,青年志愿者行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途径。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