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
扰乱经济秩序、影响社会安定的传销活动,曾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但如今,它又戴着各式各样的面具招摇撞骗——
警惕变相传销害人
本报记者 李丽辉
虽然国家早已三令五申严禁传销活动,但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人们急于“致富”的心理,打着“快速致富”的旗号,使一度销声匿迹的传销和变相传销行为死灰复燃,发展蔓延,再次给我国的经济秩序和社会安定带来了重大隐患。特别是变相传销经过改头换面,其违法行为更为隐蔽,更具欺骗性,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也就更大。对此,人们亟须提高警惕。
变相传销坑人不浅
据深圳市工商局提供的材料,今年春节过后,一些外地人员涌入深圳龙岗、宝安两区的一些边远村镇,以诈骗手段从事变相传销活动。有人借“广东环宇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名义,在宝安区龙华镇的大浪村、共和新村、民治樟村设立据点,以月薪2000元招收业务员的旗号,先后诱骗5000多人加入非法活动。他们要应聘者先交5000元押金才能成为“公司”的业务员,然后“公司”提供给应聘者所谓价值3800元的化妆品去发展下线,组织网络。“公司”还允诺业务员第一个月推销不出去,可以领到基本生活费500元,推销出去了,就可以拿到1000元的工资。实际上,“公司”提供的所谓3800元的化妆品根本不值几个钱,有的甚至是假冒伪劣商品。正当这些上钩的“业务员”到处去发展下线时,他们交的5000元押金早已被组织者卷走,不知去向。不少“业务员”的钱被骗光了,有家回不去,只好向有关部门举报“投诉”。
有的变相传销组织不断变换手法,利用变相传销的形式进行非法集资,以高红利回报为诱饵诈骗钱财。上海市工商局最近查获的上海先利经贸有限公司的非法集资大案就是一例。该公司规定,每一参加成员必须付加盟费280元,购买一套初乳素、离子钙等(实际价值10元左右),成为其产品的“宣传员”,就可以获得以下回报:三个月为一个周期,第一个月返回20元,第二个月返回200元,第三个月再返回200元。也就是说,投入280元三个月后可获得420元。公司还许诺,每发展一个“宣传员”可获人头费65元。先利公司以如此高的返奖方式诱骗了大量群众参与。同时,先利公司开始将非法集资的重点转向江苏、安徽、宁夏等地,广设代理点、加盟点等,在全国发展代理商,已查出的涉案金额达7.86亿元。目前,公安部门已拘捕有关诈骗人员11人,其他案犯正在追捕中。
变相传销这种欺诈行为,已使全国成千上万的群众上当受骗。因钱财被骗,血本无归引发的亲友反目,子女辍学,甚至无家可归,家破人亡的惨剧时有发生。这些事件的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经济秩序和政治稳定造成了严重危害。
变相传销行为巧立名目、种类繁多,有的称“消费联盟”、“共销”、“滚动促销”,有的称“重复消费”、“框架营销”、“复合式加盟连锁”等等。这些名目繁多的所谓新营销方式,与1998年取缔的“双赢制”、“特许加盟经营”、“网络销售”、“市场营销”等变相传销行为如出一辙,换汤不换药。
严打欺诈不手软
变相传销的本质是欺诈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辽宁、广东、海南、广西等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针对本地区传销和变相传销活动的特点,研究制定了行动方案,在全省、全地区集中时间,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地区和重点企业,严厉打击传销和变相传销行为。在4月份的打击传销和变相传销统一行动中,广东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查处案件173件,其中移送司法机关处理19件,涉及传销人员23688人,取缔非法传销窝点623个,罚没款10.88万元。
国家工商局有关负责人指出,打击传销和变相传销非法活动需要社会各界的齐心协力。在工商等执法部门加大打击力度的同时,还要运用各种宣传手段揭露变相传销的欺诈行为,曝光典型案件,震慑违法犯罪分子。要通过宣传使广大群众看清变相传销的欺诈本质,自觉抵制传销行为,不参与非法活动,让违法犯罪分子无法得逞。
变相传销主要表现形式
1.参加者通过交纳入门费或以认购商品等变相交纳入门费的方式取得加入资格或相应级别,以及取得介绍或发展他人加入的资格; 2.在先的参加者靠发展后加入者交纳的费用获取收益,且收益数额由其加入的先后顺序所决定; 3.参加者以交纳定额费用或以认购商品等变相交纳费用的方式,取得获取高额回报的资格; 4.组织者的收益主要来自参加者交纳的入门费或以认购商品等变相交纳费用的方式交纳的金钱,而并非真正以营销商品为经营方式来获取利润; 5.组织者利用后参加者所交付的费用支付在先参加者的报酬维持运作; 6.组织者承诺在一定时间内返还参加者高于其所交费用数倍的回报; 7.组织者销售商品价格明显高于公开、合理市价,牟取暴利; 8.不允许参加者退货或设定极其苛刻的退货条件; 9.其他通过发展人员组织网络或以高额回报作诱饵招揽人员从事变相传销的活动。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观点
注重城市建设的文化含量
杨文延
在城市建设中,增加文化含量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城市建设,要注重文化的承接、开掘、融合、发展
一个地方城市建设的整体水平,往往成为体现一个地区开放形象、水平、成果、档次的象征。近来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兴起的建设广场、修扩园林、栽种花草等时髦风尚,使越来越多的城市长大、变美,这是物质基础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但是,随着人们对城市的主体是人还是物这一根本问题的深刻反思,人们便日益强烈地怀念那富于历史感的传统文化环境,于是又重新回到历史中去寻找文化。因此,在现阶段城市建设中,注重增加文化含量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城市建设。具体说来,增强城市建设的文化含量至少应有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引起重视的。
第一,文化的承接。我们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优秀文化历史的国度,即使是从春秋战国算起,也有两千余年。两千年以来的文化遗迹、名城胜地、风流人物,可谓遍布华夏,历历可数。然而因种种原因,能保存下来的却寥若晨星。不少有着久远历史的地方在城市建设中的文化意识淡漠,一方面埋怨文化保护资金匮乏,一方面又大吃大喝财源不断,一座座楼堂馆所拔地而起,一片片先人遗址销声匿迹,让城市失去了记忆。
第二,文化的开掘。人类创造文化的活动一刻也不会停止,因此在城市建设中科学的选择和文化的开掘就变得十分必要。如江南苏、杭二市的城市建设风格,是将园林文化特色加以辐射,不断向外围开掘的,近来虽不乏现代高楼大厦的建筑,但整体风格并未受到破坏。但现代城市新建的亭台楼榭、街居市井的用料、造形等已远远不是古代建筑的翻版,而追求的是神韵的一致。再如北方沿海城市青岛市,从城市年龄上看它仅仅有一百来年的历史,但它近年在东海路大街和沿海公路上竖起的一百余尊中外名人的塑像,使城市固有的文化含量的先天不足得到有益的补偿。再如美国纽约街头的孔子塑像,莫斯科市中心以普希金广场为中心的无数个俄罗斯近现代文化名人塑像、名人故居、陈列馆等等无不是一种文化的纵深开掘。当人们在街头、生活中看到这些先哲们,心头涌起的那种历史与现实、精神与追求的文化厚重感,以及对这个城市、这个民族产生的亲切感、自豪感,是任何美景秀色所不能替代的。
第三,文化的融合。任何文化都是在对比中使自己的个性特色更加确定,同时也在相互融合中使自己更优秀。在城市建设中,对于我们国家优秀的文化进行承接和开掘的同时,决不能排斥其他文化。如在上海外滩,无论是“哥特式”或“罗马式”欧洲古典风格的建筑,都并不排斥上海市“豫园”亭台楼阁、园林式的中国古代建筑。正是二者的鲜明对比,才使得上海市成为独具中西方文化经典特色的国际大都市,同时也为上海市的城市建筑风格创造了多元发展的基础。在此需要指出,有些城市的建设在规划时,本来可以有多种建筑群落风格的选择,但由于城市建设决策者的认识狭隘,眼界偏窄,排斥太多,使城市建筑缺乏生机,缺乏特点。
第四,文化的发展。由于人的精神境界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需要不断装点、充实,因此人们希望有一个“活”的物质环境。这里所说的“活”,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文化氛围。但在有些城市里,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城市的管理者通过艰苦努力,使城市的环境得到改观,但就是留不住客人。一个原因是城市中缺少人性中内在的文化需求。为什么有些城市领导那么热衷于建商业大厦,却连一座音乐、歌舞殿堂都不屑一建?长期以来,一些地方还有一种靠“领导爱好”来带动文化事业发展的现象,领导爱写诗,全民赛诗会;领导搞文艺,一阵文艺风……如果领导无爱好呢?正是这种不正常的靠“上有所好”的行为方式,使我们的现代文化软硬件建设常常处于一种随领导的好恶而热胀冷缩的状态,使文化发展受到阻碍。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下乡手记(43)
外国的树比中国的高贵吗?
我要是问这样一个问题,肯定会有人说:“你这不是废话吗?这和问‘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吗’有什么区别?”
不过,我有这样的疑问,绝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基于这些年我采访到的一些事儿:
去年年底,我在浙江某地开会,听当地一位同志讲,他的家乡有一家木材加工厂,从本地材质较硬的树木中精心挑出两米长、直径六七厘米粗的长木条,经抛光、脱水、防腐处理后,再涂上一种专用油漆,远销海外,赚取洋钱。
如此复杂的工艺,你猜做什么用途?
原来是某发达国家临海的城镇,为防备海风把树木折断,特地进口这些长木条,用四根木头从四个方向来支撑树。如此,自然大大提高了树的御风能力。
牺牲了自己来救异国的树。我真为中国树木的这种“奉献精神”感慨!听到这里,你的心情如何?
这类“奉献”,决非仅此一例:日本森林覆盖率超过了80%,可日本本岛没有一家生产一次性筷子的厂家,所用的筷子全是从国外进口,主要的生产国是中国、越南、印度等亚非国家,其中中国占57%的份额。
还有:豫西某地盛产泡桐,这种树对改造当地的盐碱地、防风固沙,起了很好的作用。可是这些年这种树越来越少,原来当地的一些木材加工厂把泡桐加工成板材,出口美国、日本和西欧等一些国家,让人家来装修房屋。我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些并没有赚多少洋钱的厂家,给当地带来的后果是,大片的土地沙化、盐碱化。
每当听到这样的事例,心里就堵得慌:你说,上面提到的这些国家哪个不比中国的森林覆盖率高?为什么独独我们如此急功近利?
记得作家龙应台说过这样的话:人穷的时候,把门砍破了烧来取暖,还有话说。如果已经解决了温饱,为了多赚几毛钱,疯狂地、忘情地损耗资源,把青山毁掉,把绿水弄浑,那就真正是短见、自私!是同子孙在抢食了!
退一步讲,即使我们还处于贫苦状态,这样做,也只能进一步加剧贫困。你想,山秃了,水流失了,人怎么生存?要知道,破坏土壤容易,生成1厘米土壤却需120年到400年。
建设秀美山川离不开树。如何对待咱中国的树,是该好好想一下了。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
与洋品牌竞争的压力,扩大市场份额的要求——
空调降价:重新洗牌?
石文
今年3月以来,空调降价的冲击波吸引了消费者的注意力。尤其是5月份空调四大巨头之一科龙宣布大幅度价格跳水之后,市场像天气一样越来越热。
空调降价带来了什么?
根据上海商务中心家电城的统计,一直在上海空调市场占据前两把交椅的日立和夏普,优势已经明显缩小。两个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分别是19%与14%,而去年同期这两个数字是26%与25.5%。有媒体说,“价格战使洋大腕地盘缩水。”
与此同时,海尔、科龙、格力等国内主流厂商出货量惊人。6月6日科龙、华宝两个品牌的日出货量高达18000台,创下入夏以来空调单日出货量的最高纪录。在武汉,科龙的经销商在媒体显著位置打出“致歉书”——由于销量猛增,原来的促销抽奖有点应付不了这么大的顾客流量。业内人士分析,这与5月20日科龙大幅度降价有关,海尔、格力等品牌的销量也捷报频传。
这一对比让人们发现,2000年空调大战很可能使市场占有率更加集中于几大国内品牌,而洋品牌与中小品牌的份额会降低,行业门槛由于规模经济的要求而进一步提高。
中国家电协会秘书长姜风认为,当前空调降价是整个行业结构调整的正常表现。目前,不仅一部分黑色家电品牌逐步进军白色家电,而且,经过几年的磨合与调整,外资品牌空调已进入增长期,尤其是去年夏普、日立、LG、伊莱克斯、西门子、松下、三菱纷纷走出前些年亏损低谷,增长幅度明显高于整个空调行业的平均水平。这些都再一次使海尔、格力、科龙等国内主流厂商感到巨大的压力。
国内空调业巨头显然已经想好对策——他们希望通过价格的重新定位,扩大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高空调行业规模生产的水平,优化资源配置。
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市场机制的核心是价格机制,价格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更是市场经济动力的主要源泉。因此,降价是正常现象。
关键是如何把握降价的“艺术”?科龙总裁王国端认为:一是不要低于成本价,二是不要采取急功近利的办法,比如在降价的同时减少产品功能,不提供必要的服务,甚至偷工减料,让消费者利益受损。
据集团新闻发言人尹玉龙披露,科龙这次降价并非一时冲动,而是今年整个集团被称作“中国龙”计划的一部分。这个庞大的计划包括“普及工程”、“服务工程”、“质量工程”、“精品工程”、“形象工程”五大内容。他们倡导“全过程无忧虑”服务理念,不断完善客户质量保证体系,一如既往地为用户提供从上门设计——选购——安装——回访——维修的全方位专业服务。“您只用拿起电话,其余的事情我们来做。”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经济茶座
“绒布夫妻”的魅力
石玉
上街买东西,总感觉市场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供给不足”。想买什么总是不能如愿挑选,满意而归。
周末,探望一位老者朋友。许久未见,带什么礼物呢?烟酒不妥,蛋糕不宜,几经搜寻,好不容易在商厦玩具柜台角落,发现一对绒布人“夫妻”。那位男士发少须多,架着眼镜,一副憨态;女士清雅温存,落落大方。尽管久居角落,不免蒙尘,但两人依偎,仍然透出情缘相投的和谐。一眼望去,欣然解囊:“就是它!”
礼物放在眼前,老者仔细端详,忽然哈哈大笑。原来,两人手中各执一物,上面绣字。老先生手中的字是说:“我爱你”,而妻子则问:“真的吗?”老者忙唤来妻子,笑言:“有意思!有意思!”说这是近来收到的最好的礼物。其实,布人不值几个钱,他说的最好,显然不是最贵,是最中意、最喜欢。老者懂经济,随口便说:“这样的东西能启动消费。”
我在想,他中意的是什么?是一种情趣。布人一问一答,似有所疑,其实恰恰映衬出彼此的恩爱之情,象征着花甲之年老夫老妻的和美之趣。像他这种年龄和经历的人,也需要生活中的浪漫。能博得朋友发自内心的喜悦,当然也是我这送礼人的乐趣,对这样的商品情愿掏钱。说小布人能启动消费,未免夸张,但追求生活乐趣和人间情趣,已是丰衣足食后的一种消费取向,一种消费动力。
怎样使不同年龄、职业、经历的人,在消费中获得向往的情趣,怎样使不同情趣的商品和服务,抓住不同的消费者,这仍然需要通过开发新的、并且是高层次的市场来解决。比如,现在想给上小学的孩子买生日礼物,问几大商场售货员,除铅笔橡皮之类文具,有什么能激发课外兴趣的新鲜商品,回答没有。无奈,从实用考虑又买回一堆铅笔橡皮,明知“重复建设”,引不起孩子兴趣,可又有什么办法呢!想给上初中与上高中的孩子买不同兴趣的礼物,结果也无从选择,只好都买书包。类似的事不少。
启动消费,扩大需求,关键在于有效。为此,必须开拓新领域,满足新层次。现在人们的消费观念在变,消费视野渐宽,多样化、个性化消费增多,企业产品总在原有水平上重复,只能是为库存而生产,是无效增长。随着结构调整和经济运行质量提高,市场愿意接受的存货减少,说明有效需求增加,是件好事。近两年,国家出台的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拉动作用日显。今年一季度,扩大消费的亮点渐多,消费品市场出现转暖迹象,这将给企业增加开工、扩大生产带来机遇。但需求不足的矛盾并未根本改变,生产者、经营者应清醒认识,市场转暖决不是盲目生产旧货、处理库存的契机,而应是技术创新、产品更新的机遇。只有不断开动脑筋,在供给上创新,才能真正有效地启动消费,扩大内需,也才能给企业以竞争力和生命力,使经济增长保持一个坚实的基础。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
休渔不休工
今年福建省休渔期间,漳浦县沿海渔民休渔不休工,利用休渔机会,加强沿海海堤防汛修护工作,修补渔具渔网。图为该县六敖镇渔民正在补虾网。徐贵阳 摄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