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视点·纪念与回忆)
专栏:视点
五百里井冈尽风光
——革命圣地和旅游胜地的优美结合
谢宏
编者按:革命圣地如何也成为旅游胜地,人文景观如何辅之以自然景观,这是一些革命圣地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本期视点刊发《五百里井冈尽风光》,意在提供一些借鉴。井冈山自然生态条件特殊,是其他革命圣地很难比拟的。但是,条件可以创造。只要适宜生命繁衍和生态建设,就能使革命圣地的环境优美起来。人文景观带出自然景观,自然景观带出人文景观,这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只要懂得并且珍惜其人文价值,不断地长其林木,增其艺术,壮其景观,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蔚然成景。
人们很容易想到井冈山的枪林弹雨、残垣断壁,很难想到那里的奇山秀水,翠竹丛林。以大山作证,用整座山脉铭刻革命历史、纪念革命英灵、鼓舞共和国子孙,山高万仞冲云霄,浩浩荡荡数百里,也只有井冈山,可谓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看到井冈山的风光,中央领导同志惊叹其美,说井冈山的空气也是香甜的;外国友人击节赞赏,悔其来之太晚。
集革命圣地与旅游胜地于一身,集赏心悦目与精神净化为一体,两个方面都达到如此高度,如此相得益彰,这里有先天的条件,也有后天的努力。这是井冈山人乃至吉安地区,长期奋斗并准备继续做下去的一篇气势磅礴的大文章。
井冈山的今天,让人赞叹。井冈山人准备继续做下去的文章,更加令人神往,催人奋进!这将是本文要着重介绍的内容。
一
井冈山重峦叠嶂,大小山峰500余座,险秀雄奇,形态各异。或壁立千仞,高耸云天;或肖人、类兽,呼之欲动,趋之欲走。1990年版的面额100元的人民币背面雄浑的群山,就是著名的井冈山五指峰。
井冈山地处亚热带,山体面积大,森林植被好,是当今世界同纬度最大的保护最好的次原始森林区(7000公顷)。森林蒸腾的云雾,依山势吞吐,随山风滚动,或如玉带飘逸于山巅,或如大海汪洋于峰峦,或如瀑布跌落于深谷,变幻无常,气象万千。由于溪涧水流充足,景区瀑布逾百种,高者逾百米,气势雄伟,水声如雷;低者数十米,形态万千,楚楚动人。由于山高林密,井冈山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珍禽异兽种类繁多,华南虎、黄腹角雉等濒临灭绝物种也活跃其间,是国家自然保护区。
井冈山四季风光如画。春有漫山杜鹃,与碧草相映,与百花争艳;夏有凉风清泉,与鸟语相戏,与游人相伴;秋到井冈,蓝天、白云、红叶、碧水,令人心旷神怡;冬到井冈,松杉堆雪,万树倚玉,千山万岭玉洁冰清。一代文豪郭沫若游览井冈山,挥笔写下“井冈山下后,万岭不思游”的著名诗句。
井冈山空气清新:大气悬浮微粒年日均平均值0.051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年日均平均值0.0045毫克立方米;烟尘控制区覆盖率100%;大气质量优于国家一级标准;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1.11分贝。
二
这是井冈山的“自然景观”,只有这些,井冈山还难以从整体上和其他旅游胜地区别开来。使井冈山成为井冈山的,还有它的“人文景观”——中国革命的摇篮,这里留下了新中国诞生前那段光辉而又悲壮的历史。“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红”与“绿”的有机结合,构成井冈山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重视人文景观的价值,当然不只是对于旧时遗址的简单浏览,而是从这里可以看到历史,看到一般的农民起义、啸聚山林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险山恶水间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不同和衔接,看到首先攻打大城市夺取全国胜利与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胜利的不同和替代,看到不同帝国主义支持下不同军阀割据的形势如何使红色政权得以存在和发展,看到马克思主义这一人类最先进的思想理论怎样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国情相结合夺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可以看到,星星之火是怎样形成,怎样保留,怎样燎原的。美国著名作家索尔兹伯里,在评价反第五次围剿失败后所进行的万里长征时说,长征是无可比拟的。长征是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令人振奋的大无畏事迹,是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毫不夸张地说,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一样,已经无可争辩地成为全中国人民乃至于人类的精神财富。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井冈山斗争,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式革命道路,井冈山因此被称为“中国革命的摇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
有了这样一种背景,再看朱毛会师广场,三湾改编枫树坪,毛泽东朱德旧居,前敌委员会、湘赣边界特委、红四军红五军军部旧址,黄洋界、朱沙冲、八面山等五大哨所,朱、毛挑粮小道,以及昔日的壕堑、工事、圆木、滚石、红军营房、袁文才王佐旧居等,我们就会思绪万千、感慨万端。
重要的是在风光秀丽的旅游胜地体验回顾这一切,净化游人的精神,提升游人的人格,与一般的正面教育、传统教育又有不同。
三
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成为井冈山人一笔巨大的资产。有些人文景观本身就是自然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诸如五大哨所中最高的哨所黄洋界,既是游人看日出、赏云海的绝妙去处,也是黄洋界保卫战的旧址;大小五井中的大井,既是风光如画的高山田园景致,又是毛、朱、陈、彭的旧居所在地;河西垅的深邃岩洞,朱沙冲的千仞绝壁,既是大自然的杰作,又是当年红军的游击营地和扼险的哨口。更多的则是经过了后来者的发掘、强化,这包括对于一些遗迹的保护和修缮,对于游览场所、道路、林木的开辟、建设和培植。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大型群雕、井冈山碑林、井冈山烈士纪念塔、黄洋界保卫战纪念碑的建立等,使井冈山的人文景观更为恢宏,自然景观更为磅礴。改革开放20多年来,特别是近10年来,井冈山市坚持“旅游兴市”战略,在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结合上,强化井冈山特色,营造良好旅游环境,极大地开拓了旅游资源。据统计,10年间,井冈山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7亿多元,是前10年的26倍。井冈山完成的国内生产总值,1999年为3.7500亿元,比10年前增加3.7倍,提前6年比1980年“翻两番”。更加重要的是,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三大产业序列结构由“一二三”序列转变成“三二一”序列。而在改革开放前,井冈山只是一个略有一点接待设施的封闭落后的小山镇。
不管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都是给人文明,提人档次。旅游事业的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在“旅游兴市”的10年中,井冈山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旅游事业的发展,相互推进,取得重大成就。10年间,井冈山市先后荣获“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中国优秀旅游城”、“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市”、“全国卫生城”、“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全国两基教育达标县”、“全国环境综合治理先进城市”、“全国体育先进城市”、“国家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等30余项国家级、省级荣誉称号。
这样一些“先进”、“优秀”和“文明”,大大增加了井冈山的吸引力,从而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
四
井冈山人充分意识到自己的潜力和不足,并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吉安地区的领导同志则以更宽的视野、更大的力度,设计和操作大井冈、大旅游、大发展的格局。
记者访问井冈山期间,吉安正忙于两件大事。一是吉安地区撤地设市,一是将井冈山市和宁冈县合并,组成新的井冈山市。合并后的新市址设在厦坪,现有的茨坪(包括砻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迁出后,经过修整和美化,将作为旅游风景区供游人观赏、居住和使用,走“山上旅游,山下办公”的路子。两件大事,一个思路,就是进一步强化“大井冈”的旅游思路,把旅游做大、做强。
井冈山、宁冈两县,土地面积均为600多平方公里,人口分别为6万和8万多人。合并后,不仅有利于调整行政区划,降低人均行政管理成本,而且能够使两地优势互补。据井冈和宁冈的领导同志介绍,井冈山市,八大景区、五大哨所、10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已全面对外开放。地处宁冈县境内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多达14处。诸如著名的会师广场、教导队、湘赣边界第一次党代大会遗址、八角楼、象山庵等,都分布在宁冈的砻市、茅坪等地。两县市合成一处,有利于充分体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全貌,充分利用这块红色旅游资源扩大新的景区景点,有利于延伸井冈山旅游路线,形成大井冈旅游格局,使游客用更长的时间在井冈山旅游消费。
在设计和规划两县合并后井冈山的发展时,吉安地委不回避困难,不掩饰雄心,体现着一种从容不迫,不甘落后的大家风范。在吉安工作了7年的地委书记王林森说,在工农业总产值方面,我们赶不上发达省区,但是,只要我们因地制宜,发挥旅游和生态建设方面的优势,完全可以在这些方面走在前面。他幽默地说,倒数第几名,倒过来数,就是正数第几名。攻读过4所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的专员吕滨,则从国际旅游业以年均12%的速度增长、我国旅游业近20年来市场规模扩大28倍、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20年我国将成世界第一旅游大国谈起,讲机遇,讲危机,讲品位,展开他的关于大井冈、大旅游、大产业、大交通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天造地设的生态空间,抓紧发展潜力无穷的特色旅游业”,是他对“倒数”即“正数”的另外一种表述。
旅游业是一个关联度高、依赖性大、运作面广、竞争性强的独特行业。为了尽快形成“大井冈、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格局,吉安地委要求,全局一盘棋,全区一张牌,各县市既要体现自身旅游特色,又要围绕井冈山牌主动跟近。井冈山也要走下山头,在与各县市旅游资源的融合、衔接中,完善产品,丰富品牌内涵,提高文化品位。要求把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所缔造的共和国“摇篮文化”,欧阳修、文天祥等2800多名进士和吉州窑、商代墓、战国粮仓等绘就的“庐陵文化”,青原系禅宗文化,玉笥山、武功山道教文化,井冈山次原始森林带的生态文化等联成一体。要求走出互相封闭和排斥的旅游空间,主动接递发展比较成熟的九江、南昌、赣州、韶山、炎帝陵等旅游胜地,共同创新旅游产品,共同延伸和完善旅游路线,实现资源、信息、市场等全方位互补;主动和上海、苏州、广州、深圳、武汉、北京、长沙以及港澳台等旅游行业共建营销网络,进一步形成组合互动的生动局面。
五
井冈山的旅游业,不是一般的旅游业,而是革命圣地的旅游业。它不只是为观光,也不只是为教育,而是寓教于景,寓教于史,寓教于乐,在秀丽的风光中,净化游人的灵魂。这对于所有的革命圣地都大有启发。
井冈山自然生态条件特殊,是其他革命圣地很难比拟的。但是,条件是可以创造的。只要适宜生命繁衍和生态建设,就能使革命圣地的环境优美起来。人文景观带出自然景观,自然景观带出人文景观,这是规律。从炎黄,到孔孟,到历代明君贤相、志士仁人,他们的遗址遗迹,并不都是从开始就形成自然景观的。只要心存敬意,珍惜其人文价值,不断地长其林木,增其艺术,壮其景观,世世代代积累下去,就能蔚然成景。(附图片)
第4版(视点·纪念与回忆)
专栏:
风范永存
——写在《王震传》出版之际
廖汉生 王恩茂
记述王震同志革命战争年代战斗经历的《王震传》上卷,最近已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
王震是伟大的无产阶级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杰出将领。从1930年到1950年新疆剿匪任务完成,王震戎马挥戈20年。他南征北战,纵横驰骋大半个中国,从一名游击队长,成为威震中外的一代名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王震投身革命以后,很早就接受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熏陶,并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贯彻执行。早在家乡湖南浏阳闹革命时,他便阅读了毛泽东的《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油印小册子。1929年,他参与组建中共湘鄂赣边区特区委和游击队,任特区区委书记,湘鄂赣边区赤卫军第六师政委,是湘赣苏区主要创始人之一。作为湘赣红军部队代表,他曾出席中华苏维埃第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全苏大会期间,正当第五次反“围剿”异常艰苦之际,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军事路线已在党内占据统治地位。王震不满“左”倾冒险主义的战略方针,会后去见毛泽东。毛泽东说,我就是主张打埋伏,找敌人的尾部或腰部打。我还是主张“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方针。虽然毛泽东当时已实际上离开中央领导岗位,但王震回到边区仍向湘赣省委传达了毛泽东与他谈话的精神。1934年4月,在其他各革命根据地由于执行“左”倾路线接连失利的情况下,红六军团军团长肖克和红六军团政治委员王震却指挥所部在江西永新县里田至沙市间,伏击敌43旅,取得了毙伤俘敌旅长侯鹏飞以下官兵2000余人的战果。这是一次重大的战斗胜利。
1934年8月,王震任红六军团政委,在任弼时领导下,与军团长肖克执行中央红军长征先遣队的任务,率部西征。他们边战边走,冲破湘、桂、黔国民党军队的围堵,1935年11月与红二军团会师后继续长征。1936年6月,在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他和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等,同红四方面军广大官兵一起,坚决反对张国焘分裂红军、另立中央的阴谋活动,红二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抗日。同年10月,在甘肃会宁实现了三大红军主力胜利会师。
抗日战争爆发后,王震任八路军一二○师三五九旅旅长兼政委。1937年9月,他率部进入晋西北抗日前线,参与创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尔后,挥师向晋察冀边区挺进,建立以恒山为依托的雁北抗日根据地。王震率部连续袭敌,作战100多次,1939年5月中旬的上、下细腰涧战斗,歼灭常冈旅团主力。三五九旅越战越勇,连战连捷,震惊了侵华日军。八路军总部和晋察冀边区政府分别授予王震所属部队“模范党军”、“百战百胜的铁军”称号。
1939年冬,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王震奉命回师陕北,任绥德警备区司令员,赶走了挤占我边区的国民党顽固派、反共磨擦专家何绍南,使陕甘宁边区和晋绥边区连成一片。1941年初,王震率部进驻南泥湾,守卫边区的南线门户。1942年,他又兼任延安军分区司令员、延安卫戍区司令员,协同兄弟部队先后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第二次、第三次反共高潮,巩固了陕甘宁边区。同时,他们响应毛泽东、党中央的号召,执行朱德的屯垦命令,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在南泥湾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经两年多的努力,三五九旅开荒耕种30余万亩土地,年产粮900余万斤,除全部自给外,每年上交300多万斤公粮,达到了“耕一余一”,为全军和抗日根据地树立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光辉旗帜。毛泽东为王震亲笔题词“有创造精神”。王震被边区选为劳动英雄,三五九旅被西北局誉为“发展经济的前锋”。
1944年10月,奉中央命令,三五九旅主力组成八路军南下支队,王震任支队司令员。他与支队政委王首道一起率部挺进华南抗日,避实蹈虚,机动灵活,冲破敌人重重防线,千里跃进,深入敌后。1945年8月越过五岭,正准备与东江纵队会合时,国民党顽固派乘日寇投降之机,纠集大军,对南下支队进行大规模的围追堵截。王震奉命率部北返,杀开血路,回到中原。1946年6月,国民党背信弃义,撕毁《双十协定》,发动全面内战,首先调集30多万军队,分四路围攻中原军区,企图一举围而歼之。王震协助李先念成功地指挥了著名的中原突围,为解放军保存了一支有生力量。南下支队南下北返历时659天,征战27000余里,途经八省境地,大小战斗300余次,冲破敌人100多条封锁线,胜利返回延安,被毛泽东誉为第二次长征。
部队凯旋到达延安不久,王震又率部投入保卫延安解放全中国的战斗。这个时候,王震更加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克敌制胜的法宝。他对毛泽东军事思想、对革命军事艺术领会更加深刻,运用得也更加自如灵活。1947年3月,国民党集结大军进攻延安,敌我兵力十分悬殊。在毛泽东和彭德怀的直接指挥下,王震率领第二纵队参加陕甘宁边区保卫战。配合兄弟部队首在青化砭、羊马河和蟠龙镇三战三捷,又参加了三边、榆林、沙家店等战役,歼灭了大量敌人。进军国民党统治区后,攻占宜川,解放运城,在刘戡全军覆没的战场上,在围歼敌三十六师的澄(城)合(阳)战役中,第二纵队都对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1948年11月23日,敌76军1万余人全部集中在陕西澄城县狭小的永丰镇中,在兄弟部队配合下,王震率部果断出击,一战毙敌4000余人,俘敌第76军军长李日基以下11000余人。
1949年3月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王震主动请缨率部进军新疆。6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司令员兼政委。7月,他参与指挥扶眉战役,同兄弟部队一起,歼灭胡宗南主力四个军43000余人,为解放兰州创造了条件。后克天水,取西宁,解放了青海。9月,他率一兵团二军,由西宁挥师北上,翻越祁连雪山,猛插张掖,解放酒泉,直逼新疆,促使新疆和平解放,为解放大西北、巩固祖国的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
敢于决战,敢于冲锋,敢于胜利,不怕牺牲,一往无前地压倒一切敌人,这是共产党人特有的精神和气概。这种精神和气概,在王震身上表现得特别充分和鲜明。每次战斗打响,他都亲临第一线指挥。20多年的战斗生涯中,他七次负重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震任中共中央新疆分局书记、新疆军区代司令员兼政委。他创造性地执行毛泽东提出的人民解放军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和生产队的任务,大量培养民族干部,积极进行民主改革。他率进疆部队,发扬南泥湾精神,开展大生产运动,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开荒百万亩。同时节衣缩食,艰苦奋斗,建立钢铁厂、纺织厂、发电厂、水泥厂等一大批现代化工业。
1953年冬,王震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55年任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其时,美国第七舰队正封锁我国的东部沿海,不仅阻挠了我对外贸易、海上交通,而且对我炫耀武力,妄图以炮舰政策对我进行威慑。王震率领部队首先抢修沟通华南和东南沿海的两大干线——黎(塘)湛(江)、鹰(潭)厦(门)线。周恩来说:“能否打破对台湾海峡的封锁,重要的是看两个‘王’。”一个王,是指王炳南大使在华沙同美国的谈判;另一个王,就是指王震将军率领十万大军抢修黎湛、鹰厦铁路。在技术、装备落后的条件下,为以最快速度修建铁路,王震把铁道兵总部从北京搬到现场,亲率部队移山填海,筑路架桥,仅用9个月的时间,建成了全长300多公里的黎湛铁路;用26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原计划3年建成的全长700多公里的鹰厦铁路。
1955年,王震被授予上将军衔,同时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授衔不久,王震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垦部部长,以后又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家副主席等重要职务,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经党中央批准,由《王震传》编写组撰写的《王震传》上卷,生动再现了王震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杰出将领,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的传奇历程。阅读这本传记,会从王震的革命经历和高尚品德获得教益。因此,我们很高兴地祝贺《王震传》上卷出版,同时祝愿它的下卷能够尽早问世。
第4版(视点·纪念与回忆)
专栏: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
——纪念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名誉理事赵朴初
邓朴方 王鲁光
前些日子,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送别了我们崇敬的赵朴老——赵朴初同志。赵朴老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作家、诗人和书法大师,又是一位以慈悲为怀的慈善家。赵朴老虽然离我们而去了,但是,他的音容笑貌,他的崇高精神和品德,却永远地铭刻在我们的心里。
我们在青年时代就喜爱赵朴老的诗文,赵朴老丰厚的学识、儒雅的风范、伟大的人格和关切民生的慈悲心怀,深深地教育和感染了我们。从80年代起,共同的理想和事业——为改善中国残疾人状况而奋斗,又把我们和赵朴老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赵朴老是中国慈善事业的先驱。可以说,他毕生都在从事慈善事业。他的青少年时代处于灾难深重的旧中国,亲历目睹了由于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中华民族备受的欺凌和广大人民群众深受的苦难。从那时起,赵朴老即以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积极投身于为民族和人民的解放,为振兴中华,造福社会而奋斗的伟大事业。抗日战争初期,他不辞辛劳,千方百计地救济、安置大批难民。并且,冒着生命危险,冲破重重阻碍,将难民中的青壮年成批成批地输送到皖南、苏南、苏北的新四军里,参加伟大的抗日战争,将慈善事业与救国救民和民族解放运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解放初,他积极投身于社会救济工作,之后,长期从事救济救灾,做了许多慈善事业,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为祖国为民众,作出了贡献,给我们树立了楷模。
赵朴老是创办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和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的发起人之一。1983年4月,赵朴老同胡子昂、季方、华罗庚、黄鼎臣、张邦英、吴作人和李维汉等八位德高望重的老领导和社会知名人士给民政部写信发起成立中国肢体伤残康复研究中心。信中说,“我国肢体伤残者,约在350万左右,其中不少是截瘫患者。在现代化建设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工伤、交通等事故,再加上地震等自然灾害,此类病人还会增多。如能设立专门机构,使这些患者在党与社会的关怀下,得到系统的治疗及功能训练,从而达到生活自理,部分参加工作,就可以使他们由社会负担变成社会建设者。因此,建立康复中心刻不容缓。”“如能尽快创建一个较高水平的康复中心,充分学习外国先进经验,用我国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走一条新路,不仅能体现党对人民疾苦的关怀,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三中全会以来的成果,同时也是对人类的一大贡献。”在这一年召开的六届全国政协一次会议上,赵朴老再次会同几十位各界委员提出了增进残疾人福利的提案,呼吁成立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为残疾人事业筹措资金。11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和中国康复研究中心。赵朴老为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题名并担任了名誉理事。
赵朴老热情关怀和支持残疾人文化出版事业,鼓励残疾人学习成材。《中国残疾人》杂志创刊时,赵朴老写来了热情洋溢的贺信。他说,“我满怀着欢欣鼓舞的心情迎接《中国残疾人》杂志的诞生。她将是残疾人的真正朋友,她代表着全社会的良心,召唤着我们每一个人都关心残疾人事业。祝《中国残疾人》杂志为祖国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放出越来越灿烂的光辉。”他为残疾人文化出版单位——华夏出版社题写社名和宗旨:“传播人道主义,弘扬华夏文化。”
赵朴老晚年仍十分挂念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1997年3月,91岁的赵朴老在北京医院的病榻上写下了这样感人的题词:“愿我们经常提醒自己,勉励自己,关心年老的残疾人如同自己的父母,关心年相若的残疾人如同自己的兄弟,关心年少的残疾人如同自己的子女。”后来,《人民日报》头版刊载了这幅题词并加按语,号召全社会都像赵朴老所说的那样,以人道主义的情怀尊重、理解、关心、帮助残疾人。
20年来,赵朴老始终牵挂着残疾人的疾苦,给予了我们很多的关怀、支持和教诲,为新时期残疾人事业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长期和赵朴老的接触中,我们获得了很多教诲和启迪。扶残助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老前辈的赵朴老,既是倡导者、开拓者,又是实践者,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今天,我们有责任继承赵朴老的精神和事业,也有责任将其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我们最后一次去看望赵朴老是在1998年的冬天。赵朴老精神矍铄,谈笑风生,和我们讨论艺术、人道主义和残疾人事业。与赵朴老在一起,如沐春风。我们相约在春暖花开的时节再来聆听赵朴老的教诲,没想到这次相见竟成永诀。
朴老之风,山高水长。赵朴老的精神和业绩将永远铭记在全国6000万残疾人、残疾人亲友和残疾人工作者心中。
我们永远怀念赵朴老!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