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0年6月20日人民日报第12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0-06-20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让鸟飞起来 '...

第12版(摄影)
专栏:来稿点评

  让鸟飞起来
  蒋铎
  现在,地球上野生的老虎已少得可怜,大象也不多了。猎杀藏羚羊屡禁不止。据说,眼下每天都有物种消失。读者对生态环境愈加关注,报纸版面也需要这方面的新闻照片。《三同学爱鸟护鸟传佳话》无疑抓到了一个很值得用照片进行报道的题材。
  如何才能表现好这件事呢?作者、重庆市万盛区南桐矿务局东林煤矿的森林寄来了两幅照片,一幅反映的是三位同学围在一起精心喂受伤的鸟的情形;另一幅是孩子们在郊外山上放飞,让康复了的鸟重归大自然。大家一定会认同,放飞应该是反映这件事的关键情节。要拍好放飞,最能说明问题的当然是孩子们刚刚松开手,鸟儿展翅飞出的瞬间。而照片里记录的却是孩子们握着鸟,鸟还没有飞出的时刻。这样一拍,鸟重获自由的动感没有了。况且大个子男孩手中鸟的影像恰与旁边女孩的身影重叠,因而被“埋没”,鸟的形象不明显了。新闻照片的特点就在于用瞬间的视觉形象说话。抓到关键瞬间,视觉效果好,照片才能生动感人,有时甚至能起到“一图胜千言”的作用。反之,就是题材的新闻价值很高,也往往实现不了。这幅照片在这方面存在的遗憾很能说明这个道理。我猜想,鸟离手展翅的一瞬,作者可能也拍了,但不成功,原因大约是快门速变不够快,造成影像模糊不清。鸟在高空盘旋、飞翔,一般来说快门速度低一点也无妨(如用300毫米以上长焦距镜头拍摄则另当别论)。而近距离拍摄鸟振翅起飞的一刹那,则非用高速快门不可,起码1/500秒。拍摄前的准备十分重要,要想一想抓哪一个瞬间,从哪个角度拍,用什么样的镜头,用什么样的快门速度……准备了也不一定就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因为客观上有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但准备了总会比没有准备成功的机会多一些。 5ty品论天涯网


第12版(摄影)
专栏:保卫绿色 关注森林

保卫绿色 关注森林
  今年入春以来,我国西北、华北地区连续发生了12次扬沙、沙尘暴天气。生态环境建设再次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牵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心。前不久,朱镕基总理受江泽民总书记委托,就加快防沙治沙、改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实地考察时强调指出,治沙止漠刻不容缓,绿色屏障势在必建。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政策措施,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构筑绿色屏障,遏止土地沙漠化趋势,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6月17日,是第六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为此,我们选编了一组“保卫绿色,关注森林”摄影大赛的照片,意在进一步唤起全社会对防治荒漠化工作的重视。
  ←辽宁省凤城市东汤镇72岁的护林员孟熙东和老伴放弃舒适的居住条件,搬到大山与山林为伴,看山护林12载。
  朱公福 摄
  ↓内蒙古宁城县五化乡村民张凤鸣(右)十年开发荒山500多亩,每年收入万余元。刘晓玲 摄
  ↑“植树爱绿”成为内蒙古赤峰市群众的共识,荒漠边缘挺立起一座座绿荫掩映的村庄。肖羽 摄
  →西藏日喀则地区采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治理模式,固定流沙,治理荒漠化,取得明显成效。王旭东 摄
  ↑地处腾格里沙漠的宁夏中卫县沙坡头人民顽强防沙、治沙,与沙害作斗争,成功地实现了“人进沙退”。杨丹 摄
  ←六月三日,三十多位作家、诗人、书画家、摄影家和表演艺术家冒着烈日到内蒙古赤峰市参加沙漠植树,在科尔沁沙地上播下一片绿色。张源 摄
  ↓福建省建成3300多公里的海岸线防护林带。图为霞浦大京防护林基干林带。郑升亮 摄(附图片) 5ty品论天涯网


第12版(摄影)
专栏:

  三同学爱鸟护鸟传佳话
  2月11日,重庆南桐矿务局中心校晓茂、征程、富余三同学在玩耍时看见一山民提着两只受伤的鹰在叫卖,上前观望时得知这两只鹰被网捕获。同学们谴责山民这种损鸟行为,并凑了30元零用钱买下了这两只奄奄一息的受伤鹰,抱回家中养伤。
  从此,三位同学你五角、我一元地节省零花钱为鹰购食,精心饲养,他们这种爱鸟护鸟行动,在当地被传为佳话。原来,这两只不是一般的鹰,而是性情凶猛、精灵善飞的国家二类保护动物隼。
  两只隼在三位同学一个多月的精心饲养和护理下,得以康复重返自然。
  上图:同学们来到郊外高山上为两只隼放飞,让它们回归大自然。森林 摄影报道(附图片) 5ty品论天涯网


第12版(摄影)
专栏:

  争当西部开发排头兵
  ——青海油田掠影
  5月中旬,作为“中国百名青年记者西部行”的一员,记者和青海分团的十多位同仁一起,从东到西横穿茫茫柴达木盆地。一路上过盐湖泽区,走戈壁沙滩,翻越高原山地,日夜与青海油田人生活在一起,不断被石油人争当西部大开发排头兵的英雄气概所感动。
  地处高原的柴达木盆地,面积25万平方公里。过去人称“天上不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满地跑,氧气吃不饱”。正因为有了青海石油人,才唤醒了沉睡的野山和荒原。柴达木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西部大开发给柴达木带来千载难逢的大发展机遇。
  记者看到,953公里的涩北—西宁—兰州天然气输送管道工程已于3月底全面开工,沿线可见一支支施工队伍正在紧张地铺设管线。柴达木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达1500亿立方米,目前有气井27眼,年产天然气4亿多立方米,明年将有2亿多立方米的天然气东送到西宁、兰州等地。
  青油人有国家“西气东输”的良好机遇,有柴达木丰厚的资源优势,有青油人求发展的灵魂———柴达木精神,青海油田一定能够打好西部大开发这一仗。
  本报记者 刘杰 摄影报道
  图①:正在紧张铺设中的涩-西-兰天然气输送管道。
  图②:青海油田天然气涩北集送站。
  图③:青海油田一批年轻人正在参加MBA和石油地质、石油工程硕士研究生进修班学习。(附图片) 5ty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