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0年6月8日人民日报第11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0-06-08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世界经济结构调整:总体态势与基本特点 '...

第11版(学术动态)
专栏:热点研究

  世界各国的经济结构调整,使在市场经济框架中形成的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民族化之间的关系,时而和谐、时而矛盾,从而决定了从现在起至21世纪上半叶整个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总体态势和基本特点,并由此孕育着新的世界经济格局。
  世界经济结构调整:总体态势与基本特点
  谷源洋 王宪磊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率先开始的经济结构大调整,已波及世界各国。其基本特征是,在资本和技术仍是推动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的同时,信息产业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发展迅速,服务业正成为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欧美各国在世界经济结构调整中仍占主导地位,同时,发展中国家愈益重视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民族化之间相互融合是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总体态势
  当今世界经济中,区域经济一体化运动遍及各大洲,从欧盟的“制度机制导向型”的深度一体化,到北美自由贸易区“增长互补和贸易开放型”的适度一体化,再到亚太经合组织在非正式首脑会议承诺和自愿行动原则下,“促进区内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型”的松散一体化,虽然它们的“整合”度各有不同,但都对世界经济结构调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客观上促进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技术、信息、人才、资源和市场等日趋全球化,使各国经济体制改革不得不以市场化为取向。
  由于各国发展水平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发达国家表现为“强强联合下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广大发展中国家则趋向“优势互补、平等互利”,它们都以“国际关系变更下的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划分”为基础。这种调整格局与经济全球化既有相互统一的一面,也有相互对立的一面。亚洲金融风波凸显了经济全球化与各国经济民族化之间既融合又矛盾的关系。国际市场的合作与竞争不再仅仅限于传统的贸易领域,而迅速扩大到金融服务、知识产权、政府采购、纠纷仲裁、资本流动、劳工流动、文化产品等领域,国际经济摩擦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大。特别是世界各国在经济结构调整中,都在加强服务业的发展,产业结构向服务业延伸的趋势愈益明显,因此,服务业领域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作为战后世界经济的基轴国和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极力维持其经济民族化在经济全球化中的特殊地位,并试图遏制其他经济民族化力量的“过度”上升趋势,从而导致国家间经济矛盾的尖锐化。美国与世界其他各国之间经济关系的发展趋向,是在今后的经济全球化与经济民族化融合过程中,必须予以重视的一个问题。
  在世界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民族化的融合在不断深化,主要表现在:第一,亚太经合组织正在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在贸易投资结构上与各国经济民族化的融合取得了实质性突破。第二,欧元诞生标志着欧盟在“农业趋同”、“关税同盟”基础上,实现了“货币联盟”,从而使欧元区服务贸易一体化与民族化的融合更为彻底。第三,北美自由贸易区实现了一体化与民族化的较好融合,并积极向南美洲市场延伸,努力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第四,东盟10国的区域联盟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场,在一体化与民族化的融合上也取得了一定进展。第五,亚欧会议、跨大西洋自由贸易区和新建立的20国集团等松散组织的对话机制得到加强。第六,经合组织29个成员在积极推动全球范围的投资一体化、民族化问题上,基本达成共识。
  “并购”与“重组”是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特点
  通过“并购”和“重组”来追求经济民族化与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相互融合,是各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目标。当前,世界经济结构调整正在“跨国”和“国内”两个方面同步展开。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网络通讯等大量新科技成果的出现,使“并购”和“重组”愈演愈烈。据统计,1998年和1999年全球范围的企业“并购”,连创历史最高纪录,分别高达12500次和13630次,“并购”金额分别为2.5万亿美元和3.4万亿美元,而且超大规模的跨国“并购”急剧增加。一个以跨国公司为核心的“国际生产体系”正在形成。
  “重组”是世界各国对国内民族工业进行资产重组、优化经济结构的一种调整方法。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向市场经济转轨国家、最贫穷的发展中国家以及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都以“重组”来调整各自的经济结构。发展中国家积极组建和培育自己的跨国公司,大力发展民族工业。美国“重组”的特征更为明显,汽车行业形成了三大制造中心,会计行业形成了五大公司,烟草业形成了三大公司,其他如电信业等许多行业都出现了由少数几家大的跨国公司主宰的局面。它们每家都拥有数十亿乃至上千亿美元的资产,其规模比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预算还要大。如果继续这样演变下去,那么在未来40年,这些巨型联合企业将成为世界性的权力中心。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民族化交叉缠绕在一起,形成了复杂的矛盾关系。在这些矛盾中,不仅有利益之争,而且涉及政治、民族和宗教问题,这决定了世界经济结构调整是一个不断克服矛盾的过程。上次世纪之交的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各种矛盾交织,特别是资本主义内部基本矛盾激化,片面追求生产规模,供给相对过剩,因而爆发了经济大萧条。在大量消耗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下,列强为了攫取高额利润,极力争夺世界市场和资源,由此引起了难以克服的政治、民族和宗教矛盾,进而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中断了经济全球化进程。在当代的经济结构调整中,知识和技术的作用显著增强,人力资源成为主要生产要素。与自然资源相比,人力资源很难用军事对抗的方式来争夺,加之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爆发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减小,但政治、民族、宗教矛盾在增加。
  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
  目前,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产业结构调整进展迅猛,资金进一步向高科技企业集中。美国的科技股占美国股市总值的比重已从1990年的10%上升为现在的33%。发展中国家也在通过投资倾斜和优惠政策,调整经济结构,并利用“后发优势”和新的世界产业大规模转移之机,加速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发展以农矿原料为基础的加工工业,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和科技含量。因此,可以肯定,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将有利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新格局的形成。从另一个角度看,世界经济结构调整是一个动态连锁过程,市场化、全球化和信息化是动态连锁的三个基本条件;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民族化及它们相互之间的矛盾运动是动态连锁的基本动因。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全球化的自由性和不平等性、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在经贸和投资方面的透明性和集团性、经济民族化的开放性和排斥性交叉缠绕,直接影响着世界经济新格局的形成,甚至决定着21世纪初乃至上半叶世界经济新格局的基本框架。
  (一)经济全球化将继续沿着市场经济方向向纵深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自由性和不平等性,虽使新世纪的国际经济关系在总体上趋于合理化,但国际贸易摩擦和国际金融纠纷将加剧,局部冲突将增多。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将继续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贸易和投资的透明性和集团性,将使它在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中的地位提高,区域经济组织将成为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重要力量。
  (三)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跨国公司通过“并购”和“重组”,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继续上升,但在经济民族化的开放性和排斥性的交互作用下,涉及跨国公司的投资和经贸摩擦也会随之增加。
  (四)现有的国际经济组织不足以协调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民族化的矛盾,因而需要改革,并有可能出现一些新的国际经济组织,以适应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潮流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aLT品论天涯网


第11版(学术动态)
专栏:

  马克思被评为“千年伟人”感怀
  邹东涛
  在世纪之交、千年之交的时刻,从英国广播公司和路透社传出一则消息:马克思被评为“千年伟人”。千年以来,世界上曾产生过不少伟大人物,但只有马克思和他的战友恩格斯站在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立场上,真正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如同普照之光,使整个人类的思想焕然一新,在全世界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巨大影响。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波澜壮阔,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尽管马克思逝世100多年来,资本主义世界和社会主义国家都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但所有这些变化都没有脱离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100多年来,尽管不断有人诅咒和诋毁马克思,但从来没有人能够阻止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从来没有什么思想能够像马克思主义那样掌握亿万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成为改造世界、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物质力量。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拥护者,还是马克思主义的反对者,都承认马克思主义改变了整个世界。
  近一二十年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受了严重挫折,尤其是90年代初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解体后,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也随之发生剧变。几十年来,不断地有一些资产阶级政治家或社会民主派人士,试图寻求资本主义、非马克思主义或者“第三条道路”来解决人类社会存在的严重问题,但迄今没有任何别的什么“主义”能够真正拯救人民。世界上的动荡不安和两极分化从未终止过。于是,人们又必然地想起了马克思和他的伟大学说,心悦诚服地以“千年伟人”的称号给了马克思和他的学说以应有的地位。
  马克思被评为“千年伟人”,不仅仅是对马克思所创造的学说和理论体系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对其历史和现实政治意义的评价:100多年来,人类社会曾出现过形形色色“美妙的主义”,但绝大部分“主义”都如同倏聚倏散的过眼烟云,唯有马克思主义才具有最强劲的生命力。有一种说法,自从凯恩斯主义产生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有了重大调整,从而避免了资本主义世界的“腐朽”和“垂死”,实现了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稳定繁荣。且不论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但正是马克思主义动员和指导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巨大威慑力量,才迫使资产阶级调整社会经济政策。甚至可以说,资产阶级所感受到的马克思主义的威慑力量,往往比和平时期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些人还要大得多。
  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马克思被评为“千年伟人”,并不是在社会主义国家评出的,也不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投票选出的,而是由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机构在资产阶级的政治家和知识分子中酝酿遴选出来的。这对于社会主义国家中某些对马克思主义存在淡漠、偏见和动摇态度的人,是一个极大的警醒。
  一些西方政治评论家说,90年代初,苏东剧变宣布了马克思主义的失败和社会主义的破产。由此还“发现”了一个“客观规律”:改革是在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党掘墓。一些“预言家”们甚至据此“预言”:这种“掘墓”现象也将波及中国。
  然而,这些“预言家”们对中国的“预言”却落空了。苏东剧变之后,中国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继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改革开放的步伐不仅没有停止和倒退,而且越来越向广度和深度挺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的经济实力日益增强,经济增长率高居世界前茅,吸引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众多投资商。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日益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日益坚强,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这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给西方“预言家”们的回答。90年代初,在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的关键时刻,邓小平坚定地说道:“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在改革开放中健康发展,人们看到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马克思被评为“千年伟人”还启示我们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马克思的伟大学说是“源头活水”,只有深深植根于“千年伟人”马克思博大精深的伟大学说中汲取营养,慎思之,笃行之,才能真正做出一点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的事情来。 aLT品论天涯网


第11版(学术动态)
专栏:

  中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研讨会探讨
  解决隐性债务与完善养老保险体系
  宋晓梧 张新梅
  前不久,国务院体改办与美国安泰国际保险公司在北京联合举办了“中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国际研讨会”,与会者围绕“养老保险隐性债务”课题组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交流讨论。
  为渡过即将到来的人口老龄化高峰,我国政府1997年决定把长期实行的现收现付养老保险制度转变为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新的养老保险制度,这就出现了养老保险的隐性债务问题。隐性债务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应继续付给新制度实施前已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金总额;另一部分是新制度实施前参加工作、实施后退休的人员在新制度实施前积累的养老金权利。这两部分债务的具体规模依赖于退休年龄、缴费率和投资回报率等重要参数。根据课题组的推算,隐性债务最小为1.8万亿元,最大接近12万亿元。
  为解决隐性债务问题,需要采取开源和节流两种策略,具体又包括多种渠道。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是一条重要的开源渠道,实行养老转制的国家几乎都采取了这种办法。借助我国正在进行财政体制改革、建立公共财政的机会,通过将政府用于经济建设的支出逐步债务化、适当压缩行政管理费支出等,今后5—10年,财政可以腾出7至8个百分点用于养老保险补助支出。财政支出经过如此调整后,社会保障补贴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与其他国家相比,尚处于中等水平。第二个开源渠道是开辟新的税收来源。可考虑开征特种消费行为税、遗产税和个人所得税附加等。适当提高房产税的税率标准,从国家给予职工购买公房的暗补中提取一部分资金充实养老基金。还可考虑发行养老保险福利彩票。第三是变现部分国有资产。这样做的根据主要是:计划经济时期长期实行低工资政策,职工工资中没有包括养老保险费用,保险费用包含在企业利润中,并全部上交给了国家,国家又将其中一部分或大部分进行投资,变成了国有资产。国有资产变现可以采取股市变现、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出售公有住房等方式。第四是发行特种国债进行筹资。
  节流的办法主要包括逐步推迟退休年龄、规范养老金调整机制等。
  当然,仅仅筹集了资金还不能完全解决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还必须解决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营运问题。因为国际经验和课题组的研究都表明,投资回报率高低对隐性债务规模有非常大的影响。但按照目前养老保险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基金“混账”管理的办法,基金无法投资营运。因此,必须对养老保险制度作进一步调整,建立清晰的三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第一层次是政府举办的覆盖全体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现收现付的筹资模式,由政府通过征税的方式收缴基金,纳入社会保障预算。第二层次是企业补偿养老保险,采取个人账户储存积累筹资模式。第三层次是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由商业保险公司经办,职工个人自愿参加,政府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通过采取适当的过渡性措施逐步向这样的养老保险制度目标迈进,就不仅能建立比较完善的养老保险体系,而且可以成立专门的、相互竞争经营的基金管理公司来管理和营运个人账户。 aLT品论天涯网


第11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术交流

  中国“十五”时期财经形势与政策研讨会探讨
  电子商务的发展和金融领域的改革
  荆林波
  中国社科院财贸所主办、闽发证券有限公司协办的“中国‘十五’时期财经形势与政策研讨会暨《财贸经济》创刊20周年座谈会”日前在京举行。来自各科研单位和政府有关部门的近8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者在对《财贸经济》创刊20周年表示祝贺的同时,主要围绕我国“十五”计划时期财经形势及有关政策进行了研讨。
  加强对电子商务的研究和规范
  与会者认为,财贸经济研究领域广泛,而其中的许多领域正经历着深刻的技术变革,出现了许多值得研究的课题。比如,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因特网的普及应用,电子商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社会经济生活的多个领域渗透。因特网本身所具有的开放性、全球性、低成本,也成为电子商务的内在特征,并使得电子商务大大超越了作为一种新的贸易方式所具有的价值,它不仅改变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而且还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及其结构,不断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和行为方式。
  我国的电子商务近年来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尽管网上购物的普及在中国还需要相当长的过程,但电子商务、网上购物的发展给消费者带来的利益和福利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增大了消费者的选择权;二是节省了消费者的时间;三是消费者能得到更多的信息,有更大的发言权;四是消费者可以享受低价格的实惠。然而,高科技时代的到来,也增加了侵害消费者利益的危险,尤其是我国电子商务正处在起步阶段,还存在观念陈旧、认识不足、基础设施薄弱、法制和标准规范建设滞后等问题。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加紧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规范电子商务的交易行为。我国一些企业在传统的交易方式中尚且缺乏信用观念,若无严格的法制和技术监督保障体系的及时跟上,网上交易就可能出现更多的损害消费者权益的问题。因此,根据因特网的特性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完善的电子商务法律规范和“游戏规则”,以保护信息安全和消费者权益,十分必要。
  关于货币金融领域的改革和发展
  有学者认为,“十五”计划时期我国金融业支持经济增长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任务都很重,货币政策目标和货币供应量的确定要综合考虑这两方面的因素。面对即将加入WTO的新形势,我国的金融机构必须增强国际竞争力。目前,国外商业银行在技术创新的支持下,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兼并重组,出现了一批金融机构“巨无霸”。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在支持经济增长、资产业务量迅速增加的过程中增强国际竞争力,面临着资本金不足的难题,而股份制改革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90年代以来,美国金融业实行了几十年的分业经营开始逐步解冻,出现了混合经营的格局。但从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虽然金融业发展的长远趋势可能是综合经营,但在“十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还必须坚持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利率的市场化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可以先扩大利率的浮动幅度,并采取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城市后农村的方式,同时要特别注意防范出现“高息揽储”现象。此外,关于农村金融机构改革、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等问题,也是“十五”时期的研究重点。
  与会学者还探讨了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市场化改革步伐、国内贸易领域迎接“入世”挑战等问题。 aLT品论天涯网


第11版(学术动态)
专栏:新书架

  《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
  林毅夫所著《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一书,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收有作者在国外著名经济学刊物上发表的论文11篇,并附有两篇他人商榷“退出权假说”的论文。该书反映了作者自1992年《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一书出版以来,在制度、技术和中国农业发展方面的新探索。
  中国改革开放尤其是农村改革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中国农民的实践引发了农村经济体制的巨大变革和经济的迅速发展,这说明劳动者不仅在适应体制,而且也在推动着体制变革。作者认为,农村改革成功的关键是农民能自主经营,从而激励了农民创业。中国农村在50年代集体化过程中,搞初级社时农民有退社自由,但发展到人民公社时农民没有了退社的可能,被剥夺了独立耕作的权利,集体劳动的监督困难导致了“搭便车”和偷懒,从而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商榷文章则认为没有退出权也有可能激励劳动者努力工作,“同舟共济”。(秦京午) aLT品论天涯网


第11版(学术动态)
专栏:报刊文摘

  哲学须寻求五大冲突的化解之道
  张立文在《中国哲学:从“照着讲”、“接着讲”到“自己讲”》一文中提出,中国哲学必须对人类所共同面临的五大冲突,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心灵、文明之间的冲突及由此五大冲突所引发的生态、社会、道德、精神、价值五大危机作出回应,寻求化解之道。这五大冲突和五大危机都是全球性的,不分东西南北、贫富贵贱,构成了对全球文明的严峻挑战。其中哪个环节严重失调、失衡,都将使全球文明遭受破坏,如全球环境继续恶化,必将导致全球经济衰退。东西方学者及全球性的、地区性的各种环保组织,为净化地球、保护自然环境提出了种种主张和措施,但都缺乏一种被普遍认同的形而上的理念。
  从中华文化人文精神的精髓中提升出来的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五大中心价值和原理,作为化解人类面临的五大冲突和危机之道,会逐渐被认同。当然,这还有待加强研究和宣传,以使世界哲学文化舞台上能有中国的声音,这是中国哲学走向世界的最佳机遇。
  (摘自《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aLT品论天涯网


第11版(学术动态)
专栏:报刊文摘

  创造力问题的根源在文化传统
  杨适在《为了东亚的文化复兴我们该做些什么》一文中认为,中国和东亚虽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但培养出来的学生和学者在创造力的高度(实即批判力的深度)上总的来说却大大不如西方人和犹太人,问题的根源在于文化传统。当我们追溯中国文化原创并以此批判儒家传统时就会发现,这个现象是同本真的人伦之道异化为宗法性的人伦之道不可分的。进一步同希腊文化原创相比,就会发现他们那种高度强调自由和彻底求真的精神智慧,对他们和今天的西方是何等重要,而那正是东方人所严重缺乏的。人伦和自由都是人性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方面,在中国文化的原创中重点突出了人伦,但当初它并没有否定自由的那一面,因为原初的人伦之道是天然地包含着自由因素的;同样,希腊的文化原创在突出自由时也没有否定人伦方面。但是,后来二者都片面地发展了,儒家为了论证宗法制度的天然合理而把自由的一面牺牲掉了,西方在后来世俗生活的发展中则几乎把人的人伦一面破坏殆尽,只是靠源于犹太精神的基督教所建立的神圣领域,人伦之爱的道德才得到了某种程度的维护。突出自由和竞争的西方显示出了较强的创造力,却永远充满着纷争和战争;而突出了宗法人伦的中国和东方可以用家国稳定夸耀,同时奴性也支配着一切。不把这类问题提出来思考,教育问题和人的基本素质问题是不能得到真正解决的。
  (摘自《北京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aLT品论天涯网


第11版(学术动态)
专栏:新书架

  《中国当代中青年经济学家论著文库》
  由中青年经济学者撰写的国家“九五”规划重点图书——《中国当代中青年经济学家论著文库》,最近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出版。
  改革开放的丰富实践为我国的经济学研究提供了沃土。《文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成长起来的一批中青年经济学者,在各自多年研究的领域中积累起来的学术研究成果。《文库》围绕中国的产权制度、宏观经济调控、国有企业改革、政府干预、人民币汇率、新世纪的宏观经济政策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提出了独到见解。
  (里京) aLT品论天涯网


第11版(学术动态)
专栏:

  三月二十一日,我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白寿彝逝世。本版刊发白寿彝生前的照片一幅,以表达尊敬和怀念。 aLT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