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0年6月5日人民日报第11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0-06-05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订单”出效益 '...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面对农副产品“卖难”、农民增收减缓的现实,到哪里找市场,怎样实现农民增收?请看来自海南的回答——
  “订单”出效益
  本报记者 董建勤 吴刚 陈一鸣
  暮春,海南省东方市感城镇瓜菜基地,一派丰收景象。初中毕业的林民海坐在收割完的5亩菜椒地畔,笑着说:“只这,就换来了万把元!”
  这位再普通不过的农民成为海南数百万农民增收的缩影。近一年,海南仅瓜菜的整体效益就达50多亿元,比上一年增长20%,仅此一项全省人均增收338元。
  记者一行环岛一圈采访数日,我们在绿的海洋花的世界里,在海陆空“绿色通道”的穿梭间隙,读出了串串喜人的讯息:
  1999年海南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775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0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00多元;每亩耕地农业总产值3953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倍。海南农业成为名符其实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这得益于——
  以“单”定产
  林民海的菜椒大半事先找好了买家,种起来心里格外有底。同他相类似,全省80%以上的农产品大都提前找好了买主,以“订单”的形式销往海内外。
  初次踏访这片常青的热土,记者顿感一股“订单农业”创高效的气息扑面而来。
  为农副产品找出路成为各级政府官员的头等大事。全省倾注全力连续两年与中华全国供销总社等部委联合举办“全国冬季农副产品交易会”。交易会上客商云集,官员都是推销员,连书记、省长也不例外。在机构改革编制紧缩的背景下,目前只有11人的省农业厅市场处将扩编为16人……
  省农业厅厅长肖若海说,这是来自市场的选择。海南农业曾陷入“三万椒农败走天涯”、“一手扶拖拉机黄瓜换不来一包红梅香烟”的尴尬,近两年才逐渐探出了“订单农业”的路子。订单农业的核心内容就是“以销定产、随行就市和给予保护价”。
  以质保“单”
  为验证“琼山出精品”的说法,记者来到琼山市街头,只见马来西亚的香蜜洋桃、台湾的火龙果、印度的毛叶枣等新奇优特瓜果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4年前落户琼山的“泰国青蛙”出奇地走俏。农民建一座十几平方米的水泥池,一年可养300多公斤蛙,成本不足3000元,纯利却超3000元。“蛙”从最初的一个村“跳”遍全市,仅大致坡一镇1.1万人就人均赚取“蛙利”1100元。市委书记符乃雄介绍说,像这样产值过亿元的支柱产业全市已有十余项,农民人均纯收入稳定在3000元上下,远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据悉,全省数十种外销农产品中,种植业、畜牧水产的良种率分别达到70%、50%。
  这一切并非偶然。海南人在摸索中认识到,产品科技含量低,订单到手也会“飞”。要保“单”,就得打好“科技农业”牌。
  “掌握农业生产技术”成为农民的第一愿望,这是国家统计局海南省城乡调查队专项“农民意愿调查”的重要结论。全省已有10余万农民参加过农技培训并获“绿色证书”;每年主要劳动力近百万人次参加各种短期培训;90%的农村党员、95%的基层干部受过培训……
  可以说,环岛培训热潮迭起,一年无淡季。1999年省财政拿出2000万元,实施百项农业科技滚动推广和百万农民大培训工程,推行“9+1”教育改革,使农村学生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后,得以继续一年学习农业实用技术。
  对此,省委常委、秘书长钟文一语中的:“全省上下形成了共识:农产品要多保‘订单’,创高效,根本途径在于从源头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抓好良种良苗良法,促进品种品质优势和区域优势相结合,最终实施名牌战略。”
  凭“特”续“单”
  瓜菜生产大县——澄迈县的一位主要负责人对记者说:“有绿色标志的瓜菜越来越吃香了。客商们要得最多的是那些不用农药、多施有机肥生产的长葫芦、小尖椒、长豆角等绿色瓜菜。全县一次性就签出34份瓜菜购销合同,供货量达28.8万吨,价值5.2亿元!”
  适应内陆大棚蔬菜迅速崛起、一些农副产品销路不畅价格跌落的趋势,海南各地充分挖掘光热资源优势,打出了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农业”王牌。省委、省政府就势决策:用30年左右的时间争取将海南建成我国第一个生态省!
  记者耳闻目睹了正在这片南中国海域宝岛上兴起的“绿色浪潮”。1999年海南全省先后实施了百万亩椰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纸浆林工程和海防林工程,全年共完成造林45.5万亩,其中种植椰树17万亩,相当于建省11年的总和,森林覆盖率高达51.5%;这里定点限额供应高毒剧毒农药;普遍推广“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以逐步筑起环岛生态屏障。
  源源不断产出的优质绿色农产品,牢牢地“拴”住了“订单”,使老客商频频回头、新顾客纷至沓来,海南成为名符其实的全国“大菜园”、“大果篮”。记者在不同的场合听不同的人用同样自豪的口吻说起:全岛一年为全国12亿人提供着人均1.5公斤的果菜,不出三五年,这个数字就可上升到2公斤啦!
  但与此同时,他们也清醒地谈起,海南优质绿色农产品的比重还不尽如人意。就拿芒果来说,卖6元/公斤的“台农一号”占总产量的份额尚不足20%,不少大路货低价也不好销!
  省委书记杜青林认准了以“订单”农业创高效的路子。他说:“海南农民增收的潜力还很大,关键在于主攻流通,通过‘订单·科技·绿色’形成科学的产业链条,将千家万户的农产品生产,通过千军万马的流通来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实现多层次、多环节的增值增效。” 6NU品论天涯网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学者论坛

  精准农业:现代农业的方向
  石玉林 齐文虎
  什么是精准农业
  精准农业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新潮流,是由信息技术支持的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的系统,其基本涵义是根据作物生长的土壤性状,调节对作物的投入,即一方面查清田块内部的土壤性状与生产力空间变异,另一方面确定农作物的生产目标,进行定位的“系统诊断、优化配方、技术组装、科学管理”,调动土壤生产力,以最少的或最节省的投入达到同等收入或更高的收入,并改善环境,高效地利用各类农业资源,取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精准农业由十个系统组成,即全球定位系统、农田信息采集系统、农田遥感监测系统、农田地理信息系统、农业专家系统、智能化农机具系统、环境监测系统、系统集成、网络化管理系统和培训系统。其核心是建立一个完善的农田地理信息系统(GIS),可以说是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全面结合的一种新型农业。精准农业并不过分强调高产,而主要强调效益。它将农业带入数字和信息时代,是21世纪农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精准农业发源于美国。据1998年对该国精准农业服务商和种子公司的调查显示:在他们的用户中有82%进行土壤采样时使用GIS,74%用GIS制图,38%收割机带测产器,61%采用产量分析,77%采用精准农业技术。预计今年使用精准农业技术将达到90%。近年来以航空为主的遥感技术开始在农田信息采集中应用,虽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势头迅猛。精准农业在英国、德国、法国、荷兰、西班牙、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也在迅速发展。不少发展中国家也在酝酿实施这一项目。
  中国怎样发展精准农业
  中国农业素有精耕细作的传统,但这不是上述特定的以信息技术为支持的精准农业。从面向21世纪的未来农业发展看,中国也需要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农业,促进中国农业的现代化与信息化,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必须与信息化同步。
  应该指出,在中国实施“精准农业”要比美国、西欧国家复杂得多,难度也大得多,这是由于中国农田类型多样,农业基础薄弱,农村贫困,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小农经济占主导成分。因此,实施精准农业、实现农业信息化在科学上、技术上和农业基础建设上需要作出更大努力,付出更多的代价,以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发展道路。
  我们认为,中国实施精准农业必定是一个渐进过程,大致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引进、试验、示范阶段。从根本上讲,最重要的是引进精准农业的概念。要根据中国实际,引进必要的技术和装备,建立试验示范点,探索精准农业规律和技术,摸索经验;第二阶段将试验示范工作扩展到大型国营农场和小型农户,即抓一大一小,大小并举,特别要注重在小型农户中实施精准农业的概念和方法,进一步探索规律和积累经验;第三阶段,在多点试验示范基础上,形成中国特色的“精准农业模式”,并在部分地区形成实用化和产业化。
  在项目上,我们主张更多地开展节水、节肥、控制杂草与病虫害的节约农药措施的试验研究,以积累经验,为全面实施精准农业提供科学基础。我国是个贫水国家,又是水资源浪费严重的国家,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45%,而先进国家达50%—70%。根据田间土壤水分情况实施精确灌溉,最大程度地提高田间水分利用率是我国农业资源利用的重要方向。我国化肥利用率也相当低,仅在30%—40%,氮肥损失率高达70%—80%,浪费十分严重,还造成环境问题。实施精准农业,根据田间土壤养分的变异,精确施肥,将会大大节省肥的用量,减低投入。
  目前,我国第一个精准农业示范工程——北京郊区农场精准农业示范工程即将启动,采取“引进、消化、开发、推广”的方针组织各种专家参加试验研究,旨在早日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精准农业发展道路。 6NU品论天涯网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联户担保 难事不难
  ——山西运城市农村信用联社解决农户贷款难的新探索
  张换社
  担保难是农户贷款难的主要因素之一。山西运城市农村信用联社在实践中积极尝试“联户担保”,使找不到存单抵押,找不到企业担保的农户也能贷到款,从而基本解决了辖区农户贷款难的问题,同时又保证了信贷资产安全,实现了社会和自身效益的“双赢”。
  没有存单也能贷款
  辛曹村农民欧阳忠家里已很难找到一件像样的家具。他一家6口人,老母瘫痪,妻子身患重病,每天得十几元药费,能维持着过下去已经很不容易。6年来,他几乎年年都向信用社贷款。虽然目前已有近2万元外债,但因为他本人信用良好,从不欠息,勤奋肯干,信用社去年仍以联户担保的方式向其贷款1400元,解决了其生产、生活困难。目前,他的3亩油桃、5亩黑栗已陆续收益,有了初步还贷能力。欧阳忠说,联户担保贷款使他维持了生活和生产,看到了前途和希望。
  自1997年开始,山西运城市农村信用联社为了解决贷款担保难,试行2至3户联户担保贷款,规定每笔贷款在1000元以下,每户累计余额不超过3000元的,可凭借款人的信用程度,对其发放信用贷款或联户担保贷款。1999年,该社进一步放宽联户担保贷款政策,明确提出:信贷员依据当地政府提供的有关资料,逐户深入调查核实,对贷款金额在2000元以下的,可实行信用贷款和个人担保贷款;贷款金额在2000元至5000元之间可实行联户担保,对信用良好、项目优越的农户,贷款可放宽到1万元。
  近年来辛曹村在信用社的扶持下,已发展了1500亩油桃,年收入300多万元。
  万变不离“农”
  在发放联户担保贷款中,山西运城市农村信用社坚持以农为本,积极支持农民科学种田、科技养殖,走农业产业化、专业化发展道路。
  满足农户对基本生产费用的需求是联户担保贷款的首选。西王村李存兴承包荒滩360亩,每当资金紧张时,信用社都给予积极扶持。到目前,信用社为他累计投放购买化肥、农药等生产贷款十几万元。去年,山西运城市农村信用联社共发放化肥贷款6345万元,受益农户达31725户(次);发放农药贷款707万元,受益农户达14140户(次)。
  联户担保贷款的另一个重要投向是种植业和养殖业。大井村养鸡专业户阎明志,1998年刚起步时,乡信用社贷给他3万元。现在他的鸡场已投资近18万元,养鸡7500只,日销蛋300公斤。在信用社的支持下,大井村已养鸡近20万只,成了远近闻名的“养鸡村”。
  一批农副产品加工专业户、运输专业户也得到信用社的联户担保贷款。刘村庄王永吉的永生草帽厂在信用社的扶持下,年加工草帽10万只,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户。
  在过去的一年里,山西运城市农村信用联社发放贷款2.3亿元,其中投向农户的达1.6亿元,占到70%;除了市区社,乡镇的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占到当年投放额的89%;全市10万农户中,贷款户就达2.7万户。
  风险化解在贷前
  在金井乡信用社,笔者看到一本《信贷员下乡业务手册》。下乡手册又被称为“信贷日记”,要求信贷员对下乡调查的时间、地点、存贷业务,甚至具体到一村一户的生产财务情况都要具体调查统计填写。山西运城市农村信用联社把信贷员下乡作为一项制度来抓,规定信贷员每月下乡时间须在25天以上,并把“信贷日记”作为业务考核的一项重要依据。根据这一规定,信贷员对每一村、户的耕种面积、土质情况、水利条件、专业专长、信誉情况等,要基本上做到心中有数,达到“人熟、地熟、情况熟”,确保贷款投得准、收得回。
  为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山西运城市农村信用联村进一步规定,贷款管理的全过程实行信用社主任负责下的信用永久责任制。他们还制订措施,对因主观原因形成信贷资金沉淀,造成损失的责任人进行处罚。对损失重大和挪用侵占信贷资金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在信贷管理上,山西运城市农村信用联社还创造性地运用了贷款“三查”制度,把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和贷后检查总结为“四看”,即对申请人做到一看人品,二看项目,三看能力,四看实力,并对担保人的人品、实力、负债情况也要了如指掌,把联户担保贷款风险化解在贷前。
  1999年,山西运城市农村信用联社发放的联户担保贷款利息收回率达95.7%。 6NU品论天涯网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警惕伤农订单
  黄石明
  时下,全国各地兴起“订单农业热”,农民一手拿订单,一手搞种养,吃上“定心丸”,坐上“致富船”。然而有几种订单需要警惕。
  一是虚假订单。这类订单大多以推销自己的种子、产品、物资为目的,收得钱款后便逃之夭夭。农民辛辛苦苦种养出来农产品,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
  二是政绩订单。某些单位或政府把拿了多少订单当政绩,不从当地实际出发,什么订单都接。结果有的订单的产品,本地根本不适宜生产或者即使生产收益也不大。导致农民意见纷纷。
  三是低价订单。有些订单,签订时由于市场因素或估算不足,以及一些人为因素,等交货的时候,定价比市场价低很多,无形中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四是模糊订单。个别企业或个人在与农民签订合同时,故意钻农民法律知识缺乏的空子,在合同条款、文字上做文章,以欺骗、愚弄农民,侵占农民利益。
  因此,各级政府和农民在签订订单时一定要慎重,以防止订单伤农现象。 6NU品论天涯网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走农业强县之路
  本报记者 张砚
  河南省扶沟县近几年来确定“抓好农业富群众,抓好工业富财政,抓好信访保稳定,抓好科技促发展”工作思路,发展高效农业,创建农业强县。
  扶沟县委书记张治国在谈到今后的主攻方向时说,扶沟县实现农业强县目标,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就要从长计议,努力发展双高农业、创汇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
  狠抓结构调整,培育优势产业
  针对县情、市场行情,扶沟县狠抓了四项产业结构调整:调整粮棉品质结构,大力推进瓜、菜、菌生产,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林果业,强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在粮棉生产上,逐年压缩普通小麦、棉花种植面积,重点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优质小麦、优质品棉。去年优质小麦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5年内全县将建成百万亩优质小麦基地。
  1999年全县瓜菜总产量84万吨,创产值12.3亿元。种植业坚持多业并举,突出特色,提高档次,增加效益,瓜菜果并重,大中小拱棚并进,不断扩大瓜菜和食用菌生产规模,注重抓瓜菜生产品种多样化、系列化。近几年,围绕棉、瓜、菜、菌产品,扶沟全县组建了粮油、棉花、纺纱、鲜菜冷藏、食菌加工等一批农产品加工厂,总产值达5亿多,占全县工业总值的1/3。
  增加产品科技含量,满足农民科技渴望
  扶沟县农民对学科技、用科技的渴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高涨,培养现代农民科技意识和能力,是增加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引导群众致富的关键。
  扶沟县为了切实让农民学到最新农业生产技术,从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特色农业发达地区聘请高层次技术人才,培训全县农民。
  几年来,全县利用各级技术推广网络,累计培训农民20多万人,县新华书店科技图书销售每年均在140万元以上,农民年人均购书2.2册。目前,全县共有专业技术干部2500人,具有初级以上技术职称的2000人。全县每年对外省、市输出农民技术员2000多人,每人年收入2万元以上。 6NU品论天涯网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野菜俏 农民笑
  段如意 郑虎
  山野菜,最近成了地处大别山南麓的英山县餐桌上最为抢手的“特色”菜。
  首先推出“特色”菜的县城内几家餐馆,上门者络绎不绝。“后来者”毫不掩饰地装上“红米饭”、“南瓜汤”、“山野菜”等字样招牌招揽顾客,一场更换餐馆招牌的大战拉开帷幕……这些稀有佳肴,是怎样走上餐桌的?
  张咀乡是英山县北边最偏僻的一个乡镇,境内盛产桔梗、珍珠花、野竹笋、马齿苋、蕨菜等25种野菜。古城村人打起“山野菜”的算盘,号召全村上下大兴山野菜,大发野菜财。县、乡及时成立山野菜开发调查小组,到武汉、北京等地咨询膳食专家,搜集信息,得出结论:山野菜开发大有可为。种山野菜的农户慢慢多了起来,全乡野生蕨菜、桔梗、珍珠花的年产量达上万吨,野竹笋、香椿的年产量分别为600多吨和上百吨。他们首先在古城村成立了英山县福元野菜厂,专门出售晾干的各种野菜。但苦于缺少资金,只有几台晾干机、脱水机,进行的是作坊式生产,保鲜技术简单,山野菜销售一时陷入低谷。
  1999年4月份,来自河南省新县的吴畏共投资200万元,在张咀乡饼铺村建成了湖北天堂山野菜开发有限公司。公司一边添置生产设备,一边大力号召农民上山采“宝”。仅4个月时间,公司生产的“鲜野”牌的野菜就以精美的包装、先进的工艺、清脆的口感赢得市场,畅销武汉、杭州、上海、北京等地的大超市,每日的销售量达1500袋,产品供不应求。
  围绕山野菜,英山县还推出绿源泡菜、南瓜汤、毕府粉丝、毕府臭豆腐、豆腐渣等系列风味菜。满满的一桌菜,看上去清淡如水,吃起来胃口大开。
  来英山旅游观光的客人青睐这些大山深处的珍稀佳肴。1999年全县接待旅游人次达10万人,收入2000万元,其中饮食业就占1068万元。 6NU品论天涯网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铜山靠科技兴企初见实效
  杜尔伯特大力发展绿色食品
  本报讯 江苏省铜山县大力推进“科技兴企”战略,采取建立和完善企业创新机制、组织科技骨干科研项目攻关、引进推广高新科技成果等项措施,使全县国有、集体、私营等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筋强骨壮,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今年一季度,该县完成工业总产值71亿元,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利润近2.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1%、18.1%和15%。自营出口创汇265万美元,科技进步对工业增长的贡献份额达44%。该县还注重加强企业与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进行技术革新和联合开发。(海邦庆)
  本报讯 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大力发展绿色食品,走出一条绿色食品发展之路。
  杜尔伯特县发展绿色食品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地缘优势。为使绿色食品走出县门,进入市场,这个县今年拿出泰康镇“民益”牌四粒红花生、一心乡“大地威”牌小黄豆等10个产品办理了商标注册和条码。这些产品受到国内外客户的青睐,并已打入北京、上海、大连、广州等市场。(王贵东) 6NU品论天涯网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手拿订单笑呵呵
  江西省南城县万坊乡秋水园村农民陈光明,1998年种了6亩淮山,收获1500公斤,因无销路,全烂在地里。现在实行订单农业,乡政府包销产品,又优先提供贷款,还免费提供技术指导,所以他今年种植淮山50亩。今年万坊乡签订淮山购销合同的农户达4500户,占全乡农户的70%,已落实淮山种植面积5000亩。瞧,陈光明满面笑容地向大家展示他的订单。万德辉 摄 6NU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