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对当前农业结构调整的几点思考
农业部副部长 万宝瑞
●21世纪,世界农产品质量的竞争,核心是良种的竞争●农民是结构调整的主体,农民收入是否增加,是衡量结构调整是否有生命力的重要标志●要抓紧清理和调整不符合WTO规则的法律、法规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卫生标准●建立反应灵敏、高效运转的农业信息体系●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在于搞好龙头企业建设
为了及时掌握各地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新情况、新经验,今年以来,我先后到广东、河南、广西、上海等地进行了调研,通过实地考察和走访农户,形成了一些看法和意见。
从调查情况看,各地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积极的,工作是主动的。特别是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效途径,表现出很强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当前农业结构调整出现的新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各地普遍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素质和效益,全面提高我国农业整体水平的现实选择。
二、各地普遍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作为解决农业发展新阶段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适应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加入WTO后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难得机遇。
三、以科学求实的精神对待结构调整。既注意制定规划、科学调整,又注意市场变化、稳步实施;既注意解决当前一些地区大路产品卖难、农业效益不高等现实问题,更立足于长远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调查中感到,各地调整农业结构的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结构调整的资金准备不足。农业结构调整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引进优良品种、发展名优特新产品和农产品加工业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特别是一些种养大户,资金短缺的问题比较突出。二是农产品质量标准监测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许多地方反映,由于区分不开农产品的质量档次,优质优价难以落实。一些地方的市场体系建设不适应当前结构调整需要,对农民起不到引导的作用。由于信息滞后,一些地方结构调整的趋同性倾向比较突出。三是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手续繁杂。目前“三缺”(缺良种、缺技术、缺信息)问题直接影响着结构调整的进程。基层干部反映,引进一些市场急需的品种和技术需要很长时间,往往丧失了市场良机。四是农产品流通不畅。特别是一些果蔬外销比重较大的产区对运输关卡和收费过多反映强烈。五是一些地区农技人员的自身素质还不适应。由于多年来农业科研和开发的重点主要放在发展粮食生产和增加农产品数量上,而对发展经济作物和养殖业,特别是对发展优质农产品的技术研究和开发不够,不能适应市场不断变化的需要。
实现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目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农业结构调整迫切需要解决以下五个问题———
一、进一步认识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刻内涵。这次结构调整,与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中初期的两次调整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一是农产品供需形势不同。前两次结构调整,是在农产品供求总体上偏紧的背景下进行,有些产品一时多一点,主要是结构性、地区性的,整个农产品市场还是卖方市场。这次调整是在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根本变化,绝大部分农产品供大于求的背景下进行的。二是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过去主要是解决温饱,而现在人们对农产品消费提出了优质化和多样化要求。三是调整的主体不同。过去结构调整的主体主要是政府,采取层层下达指标和运用行政手段进行,而现在结构调整的主体是农民。四是调整的内容不同。过去主要是通过面积增减和规定粮经比例,局限在种植业内部进行平面调整;而现在是依靠科技进步,优化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是一种立体式的调整。可以说,这次农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复合型的目标,工作要求比过去更高了。
二、千方百计开拓市场,搞活流通。各地反映,目前农产品流通是结构调整最主要的制约因素。从各地实践看,凡是结构调整成功的地方,也都是开拓市场的成功典型。山东寿光的蔬菜、河南鄢陵的花卉、陕西礼泉的苹果都是在开拓市场中扩大了规模,打出了品牌,提高了效益。可以说搞活流通是结构调整的牛鼻子。因此,一要“反弹琵琶”,反向思维,为了抓生产,先要抓流通、抓运销,反过来促进结构调整。广东湛江市坚持一把手抓流通,把搞活农产品流通放在重要位置,组织专职人员跑销售,1999年农产品外销453万吨,产值达到1亿多元。二要大力发育农村流通组织特别是外销网络,通过发展民间运销大户、农民经纪人队伍,鼓励农村能人创办流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或公司等,形成多渠道、多形式流通。同时,要通过组织创新,构建我国农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型市场主体。三要通过抓市场建设和管理,组织产销订货会,采用“订单农业”等形式,促进农产品流通。广西壮族自治区去年两次在武汉、上海举办农产品展销会,成交金额分别达到42亿元和48亿元。四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科技推广部门在联基地、带农户、进市场方面的作用,使农民在二次分配中获得合理收益。
三、积极推广良种良法,全面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其国际竞争力,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目标。据专家分析,21世纪世界农产品质量的竞争,核心是良种的竞争,谁拥有良种和先进技术,谁就能掌握质量竞争的主动权。从国内看,尽管许多农产品出现“卖难”,但一些名特优产品价格在超出同类产品价格几倍乃至十几倍以上仍然畅销。比如,山东省1999年30亿公斤优质专用小麦绝大部分以超过普通小麦20%以上的价格销出。因此,要加大动植物良种繁育体系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力度,把良种良法作为关键环节来抓。
四、坚持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地貌、资源、气候和生产习惯差异很大,调整农业结构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在保护好粮食生产能力的情况下,宜牧则牧,宜渔则渔,通过优化布局和区域分工,形成具有区域竞争优势有规模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从产量最大化到效益最大化,这是农业新阶段区别于过去的一个重要标志。据专家测算,在同样的生产技术条件下,如果投入决策目标从产量最大化转变为效益最大化,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可以降低10%—30%左右。
五、发展食品加工,实现多次增值。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不仅取决于初级农产品的质量,更取决于整个产业链条、整个生产体系的发达程度。据测算,发达国家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向社会提供的产品价值量比为2∶1∶7,农业原字头产品的价值量只占农业最终产品价值量的10%。可见,没有农业生产外环节的多次增值,农业经济效益就难以从根本上提高。因此,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是增强农业竞争力,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的迫切需要。要尽快制定食品加工业规划和支持政策,建立食品加工专项资金,鼓励多种所有制和多元投资主体共同参与,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特别是要挖掘乡镇企业的潜力,使其在食品加工业中挑大梁。
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方面要与我国国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相结合,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打好基础;另一方面要面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结构调整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结构调整与加强宏观调控的关系。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一项政策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工作,特别是在农产品市场和质量监测体系建设滞后、信贷等支持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要通过加强宏观调控,引导各地干部克服困难,有所作为。要通过细致的工作,把政府的决策变成农民的自觉行为。要通过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促进和完善农产品流通体制。
二、结构调整与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的关系。调整农业结构,必须在稳定粮食总产、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改革耕作制度,开拓农业发展的新空间。要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被破坏,制止在现有粮田上挖鱼塘、栽果树,严格控制基本农田农转非,做到稳定粮食政策,稳定基本农田面积,确保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今年在各地粮食面积调减较多的情况下,更要重视粮食问题。为此,要在加强粮食主产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加工转化和专用生产基地建设等方面,制定具体的配套措施,保护这些地区农民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使这些地区尽快形成自己的农业优势。
三、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的关系。近三年,农民收入增长幅度连续回落,必须引起高度警惕。农民是结构调整的主体,只有农民在结构调整中实实在在地增加了收入,才能激发其主动性和创造性,推进结构调整向深度和广度进军。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民收入是否增加,是衡量结构调整是否成功和有生命力的重要标志。
四、结构调整与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关系。要认真研究我国农业的国际比较优势,对于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品,如大豆、玉米等,要通过改良品质、提高质量和深度加工等措施,提高市场竞争力;对于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如畜产品、园艺产品及其他劳动密集型产品等,要大力发展,增加出口,拓宽国外市场。要抓紧清理和调整不符合WTO规则的法律、法规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卫生标准,制定与国际接轨的新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标准,比如进出口标准、市场准入标准等。
五、结构调整与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的关系。建立科学准确、反应灵敏和运转高效的农业信息体系,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当前,一要加大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二要及时向农民传递权威的生产、技术、价格和供求信息。三要加强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目前,产地批发市场是整个农产品市场体系最薄弱的环节,要统筹规划,加大建设力度。
六、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系。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解决千家万户进入市场、扩大经营规模等问题。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是搞好龙头企业建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可以是加工企业,也可以是批发市场和流通中介组织。不论是哪种形式,只要能与农民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能够带动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都应积极予以扶持。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农村期盼低偿法律援助
草山
日前,乡下一位亲戚进城,请我帮他请一个律师,解决与村里的承包地纠纷。我问他,乡下现在都有法律服务所,为什么不就近在乡里请?他说,收费太高,而且有的还怕得罪地方上的干部,收了钱也不真的帮你解决问题。
这种情况在不少地方的农村都存在。虽然经过了“二五”普法,但由于不少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对于诸如土地管理法、农业法、经济合同法、水法、税法、电力法等一些涉农法律,学过以后也不会用,涉及土地承包、宅基地、财产纠纷等法律问题时,不懂得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即使想到了要寻求法律保护的人,到乡镇法律服务所咨询后,也往往由于服务费较高而放弃。
令人欣喜的是,从去冬开始,一些地方继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以后,又开展了送法律下乡活动。城里的司法人员积极离城下乡,通过宣传普及涉农法律、进行法律咨询、针对个案提供法律援助等形式,对广大农民实施无偿法律服务,受到了普遍欢迎,不少地方的普法集市盛况空前,十里八乡的农民前来赶集,听课的、取资料的、咨询的、请求法律援助的络绎不绝,热情高涨。这些动人的场景表明,农民是多么需要法律的帮助呀!
然而,城里的司法人员送法律下乡,虽然在对农民提供法律援助方面会起到一些积极作用,但从根本上来说,解决农村的法律援助问题,还要靠农村土生土长的法律工作人员,特别是乡镇的法律服务所。目前,各地农村虽然都普遍建立了法律服务所,但由于从业人员工资都要从服务费中支,而且一些乡镇政府还要他们每年上交一定数额的赢利,相当一部分法律服务所对农民提供的法律援助,不但是有偿的,而且服务费还定得较高,甚至高得让农民望而却步。于是,一方面农民的法律援助要求常常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不少地方的法律服务所工作量又显不足。
农民占全国总人口的80%以上,没有农村的法制化,就难以实现依法治国的目标。应进一步加大送法律下乡的力度,除努力使送法下乡“常下乡”外,更重要的是要在培育农村法律服务力量的同时,端正他们服务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低偿、微利为原则,开展各项法律援助活动。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生态大棚
增收亮点
新华社记者 李新民
最近,一种集种植、养殖为一体的新型高效“生态大棚”在河北省魏县悄然兴起。
这种“生态大棚”大体的格局是:内北墙边修置一排三层鸡笼,南边是一池碧水。笼内养殖蛋鸡,水里种植藕荷,荷下饲养鱼虾。鸡粪生蛆虫喂鱼虾,鸡鱼粪肥田养藕荷,形成了动植物种养生物链。
“生态大棚”的创建者、魏县野胡拐乡东红庙村农民皇甫振兴告诉记者,这种大棚占地不到半亩,可养蛋鸡960只,年收入1.5万元;养鲶鱼700条,可收入4000多元;藕今年收了900公斤,按每公斤1.4元算,能收入1200多元。三项收入一年总计突破2万元。
据了解,这种“生态大棚”已被魏县县委、县政府视为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新亮点。县里专程从市里请来农业、畜牧业等方面的专家,对这一生产模式进行改进和完善,更加满足了鸡、鱼、藕对温度、湿度、光照的要求,提高了大棚单位空间利用率。在“生态大棚”内,鸡产蛋率比在常规鸡舍高3%—5%,温室养鱼冬季照常生长,温室藕比露天藕提前上市两个多月,效益由此大大提高。魏县农委提供的一份测算表明,同样一亩地,“生态大棚”与传统蔬菜大棚及单纯种粮的效益比可以达到40∶10∶1。
目前,魏县已规划出“百亩高效生态大棚试验园区”,采取反租承包的办法,提供发展资金,解决低息贷款,统一规划建设,分户承包经营。首批建设的51个大棚刚动工就被附近村镇的26户农民争相承包。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希望之光
——农行广西分行实施小额信贷扶贫纪实
刘家国 李跃勇 潘文荣
今年春节,广西28个国定贫困县的山村里格外热闹。
除夕之夜,在广西国定贫困县的巴马瑶族自治县东山乡文钱村和德纳村,90多户瑶族同胞燃放的鞭炮“噼噼啪啪”响个不停,一束束光柱直把山村照个通明。这令人激动的景象,在许多山村里同时出现。“不夜天”之下的大多数人家,是近年来得到农业银行小额信贷支持下脱贫和致富了的人家。
据统计,199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有近30万人通过农行小额信贷扶贫解决了温饱,占全区解决温饱人数100万人的30%,通过小额信贷获贷农户人均增收201元。
广西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集“老少边山穷”于一身的省区,目前尚有400多万贫困人口散居在大石山区和高寒山区,自然条件恶劣,扶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而农行的根在农村,农村不富,农民不富,农行就难以发展。大力推行小额信贷扶贫模式,符合广西的实际情况。
但是,在贫困山区开展小额信贷扶贫工作,是一项操作难度很大的系统工程。农行广西分行制定了严密的实施方案和管理工作制度条例,形成了严谨的内部管理体系,确保小额信贷扶贫项目的顺利实施。
在贷款的管理上,农行广西分行着重走好“五步棋”:一是在发放管理中,严把小额信贷项目筛选关、审定关、贷款发放关和资金效益关。二是在扶持对象上,坚持“自愿联保、平等互助、信任监督”的原则,在符合贷款条件的前提下,使真正需要扶贫贷款的贫困户得到贷款支持。三是在借贷关系上,实行农行、扶贫社、贫困户“三到位”的形式,集中办理借款手续,贷款直接到户的办法,增加信贷资金发放的透明度,并对小额信贷资金的使用和效益情况及时进行严密跟踪监督检查,防止了被挤占挪用等问题的发生。四是在项目选择上,重点支持养殖、种植、农副产品加工和贩运、劳务输出等“短、平、快”项目。五是在还款方式上,坚持“整借零还”的原则,组长督促小组贷户及时归还贷款本息,小组成员互相监督使用资金,共同承担风险。
该行首先在17个国家级贫困县进行了小额信贷扶贫试点,然后以点带面有步骤地进行推广,在推广过程中又进行充实完善。小额信贷像滚雪球一样在贫困山区里越滚越大:从1999年开始,广西农行配合区人民政府把小额信贷在全区28个国家重点贫困县有步骤地全面铺开。到目前,全区共投放小额信贷扶贫资金2.3亿元,直接得到贷款的贫困户1.6万户,扶贫效益明显,贷款归还率达88%。
近三年来,农行广西分行通过实施小额信贷扶贫工程与贫困户“结缘”,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朵朵鲜艳的“扶贫之花”。
——1999年以来,巴马瑶族自治县的7个重点扶贫乡、37个贫困村的3758个贫困户共获得小额信贷资金290.7万元。这7个乡的贫困农户利用小额信贷资金开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家庭种养、加工等“短、平、快”项目,仅这一项,使全县2.1万贫困人口(占全县贫困人口50%)受益。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累计投放小额信贷605万元用于发展种养、开店经商、饮食服务、农副土特产加工、运输等,许多农户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收益。
——崇左县把绝大部分小额扶贫贷款用于扶持贫困残疾人种植甘蔗,目前该县共扶持214户残疾人种植甘蔗1346亩,收入近百万元。
——靖西县武平乡凌结村巴蒙乡塘麻村选择了刺绣这一项目开展小额信贷,几天时间就有200多农户加入。经过一年的实施,每个农户仅此项年纯收入达2350元。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哈尔滨发展订单农业 陶乐兴起特色经济 长江埠农民负担减轻
本报讯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积极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调整生产结构,发展“订单农业”。
哈尔滨市所辖12个县(市),农村人口500多万。为加快农民增产增收进程,今春,哈尔滨市政府把鼓励农民“先签订单,后搞种植”作为农业调整的重点,从而调动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目前,全国产粮先进县(市)之一的双城市,已有近3万农户与省内外57家企业、公司和集团签订了种养业合同。木兰县把帮助农民找市场摆上重要工作日程,近日通过多方联系,县里已与天津津宁机械公司签订了种植1200亩的合同。木兰县优质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大多都有订单,40%的农民拿到了订单。全国水稻生产五强县之一的五常市,今春改造中低产旱田为水田20余万亩,按订单扩大优质水稻“长粒香”品种的种植面积。(韩惠敏杨兴原杨建平)
本报讯 记者郑有义报道:宁夏回族自治区陶乐县下功夫研究市场,靠信息引导农民,运用市场规律帮助农民把结构调优,特色调准,品种改良,效益调高,使农民尝到了特色经济的甜头。
近年来,陶乐县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加强了对结构调整工作的引导。他们充分利用市场的拉动作用,从本县农村的实际出发,突出地方特色,强调传统优势,制定了“稳粮、扩经、增草、强牧”的结构调整思路。引导农民重点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良种繁育、畜牧业等强势产业。1998年以来,该县在“主攻羊、发展牛、巩固猪、突破禽”的发展思路指导下,畜牧业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羊、猪、牛、兔、禽共同发展的多元化格局,使畜牧业真正成为富县强民的优势产业。
本报讯 湖北省应城市长江埠办事处坚持定项限额,农民负担减轻。
1999年该处农民负担人均58.4元,占上年人平纯收入的1.96%,大大低于规定的5%标准。
在减负工作中,该办事处重点抓裁员精简和预算外资金管理,共减负达26万余元,从而有效地控制了增加农民负担的源头。办事处去年共减轻农民负担45万余元。
(陈世峰)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海上大棚
辽宁省庄河市新科水产科技示范基地通过多次科学实验,成功地在海上建起了700多平方米的日光温室大棚,进行水产养殖,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可通过巧打时间差,使海产品反季节上市。目前这项成果正在当地推广。图为海上日光温室。新华社记者 任勇摄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