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0年2月24日人民日报第9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0-02-24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克服“本领恐慌” '...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克服“本领恐慌”
  韩玉芳
  世纪之交,面对前进道路上已知的和未知的严峻挑战,我们既要有必胜的信心,又要有充分估计困难的忧患意识。重任在肩,很容易使人想起毛泽东1939年在延安讲过的一句话:“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的确,在新的挑战和机遇面前,每一位领导干部特别是中青年领导干部,都应清醒地认识自己的不足,有一种本领的恐慌感。
  社会飞速发展,形势日新月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全党同志尤其是领导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产生“本领恐慌”是必然的。比如,在复杂的社会生活面前,一些同志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不够多。面对问题和困难,有的领导者悲观失望,怨天尤人,把自己混同于普通老百姓,忘记了带领群众前进的责任;有的喜欢坐而论道,纸上谈兵,而不善于解难题、办实事,或者浅尝辄止,避重就轻;有的头脑发热,沉不住气,静不下心,不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不善于抓主要矛盾,用老经验解决新问题,结果往往不能有效地解决矛盾。一些同志解决思想问题的本领不够强。面对思想领域空前活跃、复杂的局面,有的领导者却只埋头业务工作,对思想领域的苗头、倾向性问题不警觉、不重视;有的在管理工作中,只讲“指令”,忽视教育,办法简单,态度生硬,不了解群众疾苦和情绪,不善于做耐心细致的思想疏导工作;有的基层党组织没有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对思想政治工作缺乏研究,方法滞后,不能通过开展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释疑解惑,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凝聚人心。
  应当看到,这种种“本领恐慌”现象,既是由我们所处的时代和面临的形势所决定的,也与一些同志不能根据形势和任务的要求,善于学习、勤于实践,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能力有关。“本领恐慌”不是小事情,而是大问题。但是,“本领恐慌”并不可怕,对“本领恐慌”浑然不觉才是更大的恐慌。所以,在迅速变化的新形势面前,在新的历史考验面前,我们一定要像邓小平所要求的那样,“积极探索解决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基本问题的本领”,努力克服“本领恐慌”。
  首先要加强学习。共产党人之所以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而且建设一个新世界,就在于我们能够学会原来不懂的东西。每到历史转折关头,我们党都大力强调学习,就是这个道理。共产党人的学习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实现党的基本路线和政治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热爱学习、善于学习应当成为每一个共产党人自觉的行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现成经验,只有加强学习,在学习中更新思想观念,更新知识结构,更新思维方式,才能探索新途径,开创新局面。
  其次要善于思索。我们党是站在时代前列、面向未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善于用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面对困难和问题,善于总揽全局,审时度势,深谋远虑,趋利避害;善于辩证思维,见微知著,提高领导工作的预见性和创造性,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把原则变为智慧,切实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以简驭繁,才能做到举重若轻,处变不惊,稳操胜券。
  再次要依靠群众。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只有紧紧依靠群众才能取得成功。善于向群众学习,从群众实践中汲取智慧和营养,是提高我们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基本途径,也是中青年领导干部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领导干部只有在参加和指导群众实践的过程中,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增长才干。 XKE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

  区域经济创新的战略思考
  柳新华 吕志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兴未艾,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日益增强,如珠江三角洲地区、东南沿海地区、环渤海地区、苏南地区、胶东地区等等,发展势头强劲,对全局经济的巨大推动力和影响力令世人瞩目。但与此同时,区域经济发展的盲目性和重复性也日益严重。区域经济如何立足优势,大胆创新,塑造新的发展优势,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当前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区域经济创新的作用
  区域经济创新贯穿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始终,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助于形成新优势。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的经济区域依托本地区的优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如何持续不断地再造发展优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其关键在于创新,要充分利用原有优势积累起来的资金、人才、产品、市场等条件,培植适应未来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使传统的优势延伸到未来的发展,创新的作用便在这一过程中显现出来。
  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科学决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决策的外部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中央赋予地方的发展决策权不断扩大。自觉的创新有助于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接受新观念、形成新思维、提出新思路;有助于充分认识区域经济的特殊性,增强经济发展战略决策的针对性;有助于准确地把握区域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规律,增强战略决策的科学性和预见性。
  对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合理的区域分工可以明确各区域在全国范围的分工中担负的职能,明确各区域的发展方向,使各区域各展所长、相互配合,充分开发利用各区域资源,发挥社会化大生产的协作优势,避免区域自成封闭体系和区域分工的极端不合理。其次,科学的区域经济布局能有效保证国土资源的充分利用。产业布局的调整通常是通过重大项目的选点布局来实现的。重大项目的选点布局一般受区域分工与经济重心选择的影响,同时重大项目的落实又会反过来影响区域分工和经济重心的变化。
  区域经济创新的对策措施
  区域经济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一定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下大气力推进,方能奏效。
  构建区域经济创新体系。(1)建立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创新宏观调控体系。国家通过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把区域经济格局与国家生产力布局相协调,解决宏观与微观在经济发展中的矛盾,保证经济发展既有微观的活力,又有宏观的秩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动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使各种生产要素得到完美结合。(2)建立区域经济开发创新体系。在坚持企业是区域经济创新主体的前提下,加快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向生产领域的拓展进程,切实形成科研与经济结合、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结合、产学研一体化、互补互动的区域经济创新体系。(3)建立区域经济创新支撑服务体系。组建和完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确立区域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面向中小企业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加快区域经济的规模膨胀和质量提高。搞好市场的建设和培育,大力拓展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采用科技成果转让、技术服务和咨询、技术承包、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促进技术转移的市场化。
  研究和制定推进区域经济创新的政策措施。(1)区域中心城市优先发展政策。中心城市的形成是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各种生产要素集中于城市,能够缩短再生产的时间,能够形成新的生产力,发挥强大的聚集效应。这种集中在一定限度内愈大,其创新的动力就愈大,对经济发展也愈有利。(2)区域经济发展分工协作政策。充分发挥各个区域的资源、区位、科技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促进资源优化配置,降低成本、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出效益。(3)区域产业布局政策。主要着眼点是在明确区际及区内分工的基础上,确定一定时期内的经济重心区,以及经济重心区的推移、转换和跨区域重大项目的选点布局,促进经济布局的合理化,有步骤地推动区域经济的开发和发展。(4)区域经济发展扶持优惠政策。区域扶持政策属于特殊政策,扶持的对象是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过去,我们对落后地区的扶持多采取补助、救济的方式,今后则应改为补助、救济与开发相结合,以开发为主,重在增强这些地区自身的“造血”功能。
  区域经济创新应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攻方向。许多国家的经验证明,在科技、经济比较发达,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工业企业相对集中的城市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进行创新、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有效方式。当前,有条件的地方应当加快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建设步伐。一是根据区域经济的特点和优势,确立技术发展主攻方向,加强与国外大公司、企业的合作,引进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加快实现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化,提高聚集力度。二是注重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建立和完善科技发展的市场机制和激励机制,完善区内科技创新体系,增强技术引进、吸收、消化和创新的能力,尽可能多地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三是根据高新技术产业高风险、高投入、高效益和产品更新快的特点,各方面要加大扶持力度,包括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建立发展基金和专项基金,创办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机构等等,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加强面向未来的区域经济创新网络建设。所谓区域经济创新网络,是指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与其他相关的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营销机构和政府管理部门以及金融、保险、法律、人才、信息、咨询等创新中介服务机构之间建立的一种持久稳定的合作关系。培育区域经济创新网络须做多方面的工作。(1)建立区域营销服务网络,使众多重要的市场需求信息通过网络流向区域决策系统。(2)建立区域研究开发网络,把企业和大学、研究机构、实验基地、科技园区联成一体,源源不断地输送创新成果。(3)建立区域教育和培训网络,把对员工的教育和培训任务,同教育机构、专业机构、合作企业及社会服务机构的教育培训结合起来。(4)建立区域决策与管理网络,使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及微观经济的技术创新、研究开发、工艺设计、质量控制、成本核算、营销服务、市场信息等各个环节,在信息反馈集成的基础上达到优化运行,从而提高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 XKE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书讯

  ●书讯
  “中国人民百年奋争史”丛书
  戴逸主编的“中国人民百年奋争史”丛书已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这套丛书旨在把中国的近百年历史和中共党史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中国人民的百年奋争为主题,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和近代国情教育的特色,希望人们通过了解中国人民百年奋争的历史,进一步认识到不管近代的中国经历了多少艰难曲折,中国人民通过不断的斗争、不断的进取,毕竟冲破了黑暗,洗雪了耻辱,走向了光明,赢得了新生。丛书由《民族独立的抗争》、《社会进步的谋求》、《近代化理想的探索》、《民族觉醒的历程》、《文化更新的尝试》、《革命激流的砥柱》六本书组成。(穆子)
  《康有为评传》
  马洪林撰写的《康有为评传》已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通过对近代中国改革思想家康有为作多侧面全景式的研究,以“一个向西方学习的先进中国人”和民主主义先行者为主题,展示了传主的心路历程,剖析了他的思想特色。康有为的新学伪经、托古改制、公羊三世、虚君共和、物质救国、大同学说等思想构架,不仅在中国近代史上掀起激荡的维新思潮,而且把中国传统文化引向现代,推向世界。 (尚海)
  《黄兴的军事理论与实践》
  李喜所等撰写的《黄兴的军事理论与实践》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黄兴是辛亥革命时期与孙中山齐名的革命领袖,在近代军事理论和军事实践等方面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本书从黄兴的军事实践研究其军事理论构架,从其军事理论透视其军事活动的成败得失,并从中国军事由传统向近代转化的大格局中考察黄兴的特殊贡献和深远影响,系统而深入地再现了黄兴的军事家风范,评说了黄兴的军事理念。书中对一些重要史实,进行了必要的考订,史料准确,信而有征。 (诸晓军) XKE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通信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
  ——思想政治工作谈话之四
  季明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人对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认识不清,这是导致一些部门和单位思想政治工作薄弱的重要原因之一。澄清人们在这一问题上的模糊认识,是当前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
  首先,同其他科学门类一样,思想政治工作也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和领域。一门科学能否成立,首先看是否具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领域。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对象,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其研究的领域,就是人的思想形成、发展和变化的特点以及如何针对这些特点,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通过党的思想教育工作,调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用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努力把人们的思想觉悟提高到在各个历史阶段中党所要求的水平上来,使人们树立起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其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完整、系统揭示人的思想、行为活动规律的理论体系。一门科学的建立,除了具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领域,还必须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辞海》给“科学”一词下的定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应具备这样几个要素:一是要有自己的理论基础,二是要有首尾一贯的指导思想,三是要有一系列基本观点,四是要在实践中丰富发展。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体系是这样构筑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重要论述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工作贯彻首尾的根本指导思想;在这些基本理论和基本思想的指导下,总结党在各个历史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经验所产生、概括、形成的一整套方针原则和一系列基本观点,是这个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是这个理论体系的时代特征;它继承古今中外历史文化遗产,吸收借鉴政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伦理学、管理学、人才学等一些相关学科的知识,从而形成一套既完备系统又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体系。
  再次,思想政治工作有着悠久历史和崭新前景。二千多年前的孔老夫子,既教书又育人,使德育史与教育史既在同一个跑道又几乎是同一个起点。到了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也只有使具有一定素质的人与生产资料结合,才能形成现实生产力进而创造出物质财富。即便将来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出现更多新的学科,还得靠用正确思想武装的人去驾驭,也离不开研究人的思想、行为活动规律的这门科学。思想政治工作将伴随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生生不息、历久长新。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孕育于传统文化的肥田沃土,沐浴着改革开放的阳光雨露,迎接着日新月异的挑战洗礼。它不仅早已登上科学的殿堂,而且在诸多学科中独树一帜,是一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科学。
  最后,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被我国革命和建设实践检验证明了的科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党就是靠思想政治工作“起家”的,正是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把人民群众组织和发动起来,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从饥饿困顿到实现小康,从陷入困境到生机勃发,新中国成立五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人们说不尽、道不完,无不深深地感到我们的“看家本领”在这半个世纪中显示出极其巨大的科学威力,无不由衷地称赞这一政治优势的丰功伟绩,无不珍惜这个“传家之宝”。
  总之,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门科学,它是一种客观存在。一切致力于钻研这门学问的同志,只有尽其毕生的精力和心血,孜孜不倦地学习,脚踏实地地实践,锐意进取地创新,才能掌握好这门科学,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行家里手”。 XKE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

  利弊两相依 竞争无穷期
  ——“入世”对我国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影响及应对
  丁声俊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00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重申,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已进入新阶段,并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将日趋激烈”。在这样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我们尤须客观分析“入世”对我国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利与弊,并尽快行动起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趋利避害,赢得竞争,赢得未来。
  多种机遇难得
  “入世”意味着作为农产品贸易大国的我国,将在世界最大的贸易组织中获得应有的地位,为我国农业和粮食生产经营带来多种机遇。下面,着重对三点加以阐述。
  改善国际经贸环境,有利于农产品对外贸易。二十一世纪,国际贸易规范将主要由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主的多边贸易体制来制定。“入世”后,我国可以和世贸组织的成员国或地区在相对稳定的贸易环境中,即在多边的、稳定的、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原则下进行贸易,享受其他国家和地区关税减让和非关税减让的好处,从而有效地消除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受到的歧视性待遇,公平合理地解决可能出现的贸易摩擦。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既有利于我国进口所需要的农产品,也有利于扩大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的出口。目前,除粮食、棉花、羊毛等在国际市场缺乏优势之外,我国的猪肉、牛肉、羊肉价格比国际市场价格分别低50%—80%;水果价格比国际市场价格低40%—70%;花卉、蔬菜价格也很低。只要进一步改善品种结构和优化产品质量,我国的这些农产品就具有价格和质量的双重优势,可进一步扩大出口,在国际市场上占有更大的份额。
  有利于扩大新品种和新技术引进,调整农业和粮食结构。实现我国农业和粮食产业现代化,是包括产业制度创新、经营方式转换、市场结构和资源配置优化的系统工程。由于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各种资源分布不平衡,所以其优化配置需要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进行,开展技术和品种交流,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农粮板块基本上被“禁锢”在自我封闭的循环系统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改革开放以来,与国外农业品种、技术的交流成为加速我国农业和粮食生产发展的助推器。从七十年代末开始逐步引进的机械化饲养、网箱养鱼、农产品加工和储藏保鲜、食品加工、地膜覆盖、优良品种等先进技术与品种资源,明显提高了我国农业和粮食产业的现代化水平。可以相信,抓住“入世”的契机,我国必将进一步扩大农业和粮食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从而有力地促进农业和粮食结构调整。
  促进农业和粮食生产经营机制的改革,有利于同国际市场接轨。世贸组织是一个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开放、自由的国际贸易组织。我国“入世”后,将按照世贸组织的贸易法规、政策和原则,有力地推动农业和粮食经营体制进一步深化改革。这包括:创建精简、效能、适应现代化、市场化需要的生产经营管理体制;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促进国有粮食企业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促进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探索农产品内外贸协调统一、优势互补的新体制;进一步完善农业和粮食产业化经营的新型组织经营形式;加快农业和粮食生产经营的“两个根本性转变”,提高科技贡献率。随着这些改革举措的加快实施和不断完善,我国农业和粮食生产经营将更快地与国际市场接轨,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广度和深度会不断增大,对经济全球化的总趋势将越来越适应,从而提高我国作为农产品贸易大国的地位。
  挑战不容忽视
  在客观地看到“入世”给我国农业和粮食生产经营带来多方面机遇的同时,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入世”也使我国农业和粮食生产经营面临挑战。就粮食贸易而言,配额内关税率为1%—3%,配额外关税率为66%—80%。“入世”将增加配额市场准入量,这意味着市场竞争加剧,粮、棉、豆等失去竞争优势的产品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挑战。
  对农产品市场的挑战。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业连年丰收,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由资源约束型转变为资源、需求双重约束型,出现了阶段性、结构性供过于求的状况。此外,在九十年代以前,我国粮、棉价格水平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具有竞争优势。然而,近十年来我国粮食成本平均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如今已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在这种供求和价格条件下,增加配额市场准入量,对我国农产品市场将可能带来三种挑战,即质量挑战、数量挑战和价格挑战,从而对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主产区带来不利影响。例如,南方省区可能从国际市场进口饲料玉米,而减少或不再从东北玉米主产区购粮,从而加重国内农产品市场的压力。
  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挑战。很显然,我国农业和粮食的资源约束性是难以改变的。人口多、耕地少、生产规模小,全国人均耕地仅一点五亩,有的地方人均耕地不足半亩,是个大劣势。而资源丰富、耕地广袤正是一些国家的优势,生产规模大,成本低,效益高。这就决定了我国多种农产品生产“入世”后必将面临低关税进口农产品的挑战。
  对农民收入和劳力就业的挑战。增加农民收入和扩大剩余劳力就业,是当今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头等任务。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仍是种植业。国外农产品的进口,会对作为小规模生产者的中国农民的收入来源和就业机会造成影响。特别是在小麦、玉米、大豆主产区的华北和东北地区,非农产业还较薄弱,对农民收入和就业的压力会更重一些。为维持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需要帮助和支持他们开辟新产业,增加新财源。
  虽然“入世”对我国农业和粮食生产可能带来压力,但并不可怕。客观地说,“入世”带来的压力和挑战是正常的。只要变压力为动力,积极应对,迎接挑战,就一定能赢得我国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持续发展。
  积极趋利避害
  加强学习,澄清误解,树立“世贸”意识。在我国,对“入世”还存在种种误解。诸如:“入世”就等于立即全面开放市场,完全实行自由市场经济;“入世”逐步开放金融、保险市场,就等于完全放开国内资本市场;“入世”承诺关税配额市场准入就等于让出“市场份额”;“入世”后准许国外粮食输入,会危及国家粮食安全,等等。产生上述误解的主要原因是:对世贸组织及其规则不了解;对中国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全局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不清楚;对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之间的关系不能辩证地认识。以市场准入为例,在世贸组织规则中是这样定义的:市场准入是指允许在一定时间内进口的产品数量,但这个准入量不是必须进口,而是需要就进口,不需要就不进口。因此,所谓市场准入不存在让出国内市场份额的问题。再如,进口粮食将危及中国粮食安全的看法,也是没有根据的。一般而言,只有失去本国的粮食主动权,才有可能危害粮食安全。依据我国政府发布的粮食白皮书《中国的粮食问题》的结论,全国粮食自给率保持在95%是安全可行的。按目前国内粮食总产量五亿吨计算,5%的粮食进口量为二千五百万吨。假定到缓冲期结束的2004年全部完成配额市场准入量,进口量最多也只有二千一百八十万吨,比二千五百万吨还少三百二十万吨。何况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稳定地达到五亿吨,并牢牢控制着国家粮食储备和粮食进出口的主动权。所以,那种“入世”会危及中国粮食安全的担心,是不必要的。
  调整结构,优化质量,增强竞争优势。适应“入世”后竞争加剧的新形势,我国农业和粮食产业的一个应当采取的战略步骤是:以国内、国际大市场需求为导向,依靠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持,调整农业和粮食结构,改善品种,优化质量,降低成本,改进服务,增强产品质量、价格和贸易服务的竞争优势。具体而言,要调整农业和粮食地区布局结构;调整农业和粮食品种结构;调整大农业内部结构,在山区“退耕还林”,在牧区“退耕还牧”,在湖区“退耕还渔”,既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办法,又开辟增加生产适应国际市场需求、具有竞争优势的新产品的广阔空间。
  深化改革,创新制度,转变流通形式。“入世”不是产业概念,而完全是一个体制概念或组织制度概念。要掌握“入世”后的主动权,必须深化改革,建立起适应开放化、自由化贸易体制和激烈国际市场竞争需要的流通体制和企业制度。一是进一步深化、完善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在坚持和完善以“三项政策、一项改革”为重点的粮改举措下,适应“入世”后的新形势,要切实采取以下改革举措:以市场为导向,实行优质优价,拉开质量档次差价;进一步健全粮食市场体系,探索新的流通方式,如实行代理制销售等;加大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力度,要通过“三改一加强”,特别是通过资产重组实现整体搞活,并进一步降低费用、转岗分流、减员增效,建立灵活的经营机制。同时,组建若干具有实力和带动力的“航空母舰”,以增强国际竞争力。二是进一步完善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外贸体制。“入世”后,建立高效、灵活、少环节、低成本的农产品外贸体制,显得更为迫切。当前具有突破意义的改革是变农产品内贸与外贸分割的体制为协调统一的新体制,即以联合或联营形式实现农产品内外贸一体化,并采取外贸代理制服务的新形式。其要点是: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出口商品基地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纽带,以贸工农一体化为组织经营形式。
  尽快制定《农产品反倾销法》,维护国内市场稳定。为了规避风险,世贸组织制定了一套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等领域的风险防范机制。例如,世贸组织成员国可根据反倾销协议、反补贴协议进行反倾销。借鉴国外的做法,我国要尽快制定《农产品反倾销法》,防范国外不法投机者,以有效保护国内市场稳定。 XKE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