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快人快语
茅台·咖啡·礼品书
晴朗
现在节假日特多,春节仍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每逢此时市场上必是购销两旺,除了自己消费以外,礼品自然是少不了的。近几年,在忙活的商人中人们惊喜地看到了很多文化人的身影,一些出版社和书店从前一年底就开始准备文化年货,以满足春节期间人们的购买需要。
记得若干年前,茅台酒曾一度被视为最高档的礼品。虽然品质高超,但其价格对当时的人来说毕竟算得上高消费,因此基本上都当作礼品或摆设,没几个人舍得自己喝。记得当年有个小品演一瓶茅台我送你、你送他转了一大圈又回到原主人手中。的确,在当时茅台酒甭管送谁都是一份厚礼,而谁家的酒柜里摆着茅台瓶也自然是件相当体面的事。
后来“与国际接轨”之说进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咖啡开始走俏。虽然装潢精美、“滴滴香浓”,但多数人还是不习惯这洋玩意儿,有的人喝一杯三天睡不着觉。所以买的多喝的少,咖啡礼盒成了真正的礼品。买的人不喝把它送出去;得到的人也不喝把它摆起来,然后找个机会在过期之前再把它送出去。甭管是祝贺乔迁之喜还是探亲访友、求人办事,您拎着一盒精美的咖啡,准让人挑不出礼来。
物资越来越丰富,礼品也层出不穷。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精神产品开始成为时尚,礼品书越卖越火就足以说明这一点。近几年每当岁末都是图书的销售旺季,尤其是儿童读物。如今不缺吃不缺穿,又提倡科教兴国,给孩子买上几本书当然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可现在有些礼品书给人的感觉,似乎其礼品的功能远远超过了书本身的功能。
不信您到书店看看,甭管什么内容都可谓“气势恢弘”、“装潢华丽”。首先名字起得大,你叫“百科全书”、我叫“××大全”,反正从书名上显得特有价值。二是体积庞大,那些金版银版的巨著,都以几大箱论。单说少儿读物的精装本,前后封面就好似两块铁甲板,整个书不论分量还是厚度都可与大块砖头相比美,而且一套往往有好几本。您如果出门旅行想给孩子带一本路上看看,挑来挑去只好作罢,因为谁也不想背着一块板儿砖到处溜达。还有就是形式与内容脱节,装帧、美工、纸张都极其讲究,又让人爱不释手;可内容平平,有的一页没几个字,有的互相雷同,你说这书让孩子怎么能有兴趣呢?于是乎,买书的热情没减,可看书的兴趣没多少。尽管家长总是把“开卷有益”挂在嘴上,可一些看过或没看过的礼品书仍然尘封在书柜里,成了摆设。
好在书籍不像咖啡有保质期,那些束之高阁的气派非凡的礼品书,可以留一部分做收藏,另一部分还可当作礼品转送他人。只要人家家里有学生,甭管上幼儿园还是读大学,甭管过年过节还是过生日,您送上一套书既得体又有品位,保准没错儿。
我决不是抵触包装,也理解出版者的良苦用心。只是希望出版者能从书的内容上多下些工夫,别把那么好的纸张浪费了。也别让书籍这位灵魂的工程师重蹈茅台和咖啡的覆辙。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上网”众说纷纭 “国图”左右为难
本报记者 童古丽珂
——读者:国家图书馆网上服务,使广大读者有了阅览的新途径,利国利民,备受欢迎。
——作家、出版商:著作权人的权利必须受到尊重,网上权益更不能被侵害。但可将营利性和公益性的网站区别对待。
——法律专家:网上阅览必定会侵犯作者的经济权利和精神权利。作者的利益要得到保护。版权法不应滞后,当然立法也要考虑本国国情。
——国家图书馆:一方面作为公益事业,在国家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克服困难,利用新技术在网上为读者提供阅览服务。另一方面尽管作了严格的技术处理:只能浏览、不能下载,但仍怕被告侵权。因此呼吁有关法律尽早出台,并能给图书馆一定特许;同时呼吁中国作家提供自己的作品,为国家的公益事业作贡献。
电脑走进寻常百姓家是近几年的事。随着数字化信息的迅猛发展,网上信息服务越来越火,有人预言未来的人们离不开网了。不管怎么说,反正网络发展这么快是人们始料不及的。当初想到的、没想到的,如今都在网络上实现了:网上看病、网上购物,就连坟墓都建在网上了。上网已不再是网虫们的事,一般老百姓尤其是青年人不少人都一“网”情深。随之而来的是网上官司,去年六作家网上版权诉讼引起了各方关注。像中国国家图书馆这样的非商业性公益网站,一面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一面担心被告侵权。对“国图”网上服务,各界都抱着支持和欢迎的态度,可一涉及“知识产权”则众说纷纭,见仁见智。
去年,一位河南偏僻山村的读者,在给国家图书馆信息中心的来信中写道:“假如没有你们的网站,我们这里的人是没有可能去国家级的图书殿堂里阅览的。”的确,现在不论你在世界什么地方,不论多么遥远多么偏僻,只要有一台微机、联上网便可以实现阅览“国图”藏书的愿望。一位留学生说:“你们使远离祖国的学子很方便地看到母语文献……将数理化基础书上网,使我们以后出国不必带太多书。”
当今时代,信息资源已成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财富。资源共享对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尤为重要。尽管我们国家十分重视文化建设,但毕竟底子薄、资金少,图书馆事业尤其是社区图书馆建设还是比较落后的,公共图书馆的人均书刊占有量也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据说北京公共图书馆的人均拥有书刊量不足一册,而基层和边远地区更为严重。一些地县级图书馆因为没钱已经十年没买书了。按照国际惯例,国家图书馆重点为国会和政府提供服务,兼顾为公众服务,书刊资料一般是不提供外借的,可由于中国国情,中国国家图书馆在这一点上并没有与国际接轨,肩负起了全民族普及科学文化、普及教育,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使命,成为全国读者的神圣殿堂。目前有十二万人拥有国图的对外借阅证。而1998年七八月间,“国图”网上阅览开通后当月就有五六十万点击次数,现在日平均近一百万点击次数,最高记录一天一百一十万点击次数,这在传统图书馆是不可想象的。据统计,一本书一个月曾被点击过两万次,如果在传统图书馆两万人看一本书,别说一个月时间不够,就是翻也翻烂了。网上阅览不仅不受地域时间限制,而且不必再有查卡片等繁琐的过程,只要轻轻敲打几下键盘,所需资讯便一目了然。方便读者、造福人民是最重要的。
互联网发展这么快,中国用户群去年6月才四百万,现已猛增到八百九十万。而在网络世界里西文占绝对优势,中文数据不到百分之一,其中多数还是海外及港澳台的华文信息。中文网站少,而且有真有假、有好有坏,参差不齐。像国家图书馆这样比较规范、权威的公益网站自然受到欢迎。有人担心如不加强中文网站的建设,网上全是西文,日久天长我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会消亡。甚至某一天醒来,我们要重演都德的《最后一课》,这听起来未免有些耸人听闻,但社会各界都希望加强我们自己网站的建设。“国图”网站也有责任办得更好。因为资金问题,馆藏的两千万册图书到今年3月只能有二十万册扫描上网,已是很无奈的事情,而比资金困难更让国图人感到压力的是“侵权”问题。
《著作权法》对图书馆、档案馆等公益事业给予了一定特许:为陈列或保存版本需要,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对出租、借阅没有限制。图书馆界认为,网上阅览服务是自身职能的延伸,作为公益网没有商业运作,既不营利、又不赚钱,加上只能浏览不能下载的技术处理,就像逛书店或到阅览室看书您怎么和作者打招呼呵?由于不能下载的限制,多数人只是浏览和查阅,真的在机器上把一套红楼梦看完,甭说身体吃不消,就是上网费、电话费远远超过了买书的钱。据调查,近百分之九十的人表示还要买书,网上阅览不能代替看书,因此也不至于太影响作者和书商的效益。
去年六作家网上诉讼引起各界的关注,最近又有未经证实的消息说,有几位中国作家把著作网上发表权卖给了境外的网络公司。所以人们对文学作者的关注,似乎超过了其他作者。作家们也普遍意识到著作权应当受到法律保护。有的认为上网会侵犯他们的权益;有的则认为应分别对待,对于公益事业将其作品上网是可以的,但应通知本人,以示对作家著作权的尊重。对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性网站,则必须事先取得作者的同意。
为此,法律界人士说:目前具体的网上版权立法还没出台,1996年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只是作了一些规定。有的法律专家认为我国的版权法宁可超前,不可滞后。就像马路刚修好不管有多少人走,先要装上红绿灯。没有一定之规早晚会乱作一团。现在世界各国的规定与做法都不尽相同,我们在立法时当然要考虑中国国情,不应该照搬哪一个国家的模式。同时对数字图书馆的性质要在法律上作出明确界定。
国家图书馆表示,“国图”代表国家形象,应做遵纪守法典范。所以在网络开通的时候首先郑重声明:如果哪位作家对哪篇作品有异议,他们会立即拿下来。第二,网站作了严格的技术处理:只能阅览不能下载(即不能拷贝到自己机器上、不能打印),有效地保护了作者和出版者的权益。另外重申自己的非营利性和公益性。
为了“国图”网站的健康发展,为了广大读者乃至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国家图书馆呼吁相关法律尽早出台,并希望国家立法时考虑国情和图书馆的特点,给公益网站一定的特许。国家图书馆还向中国作家发出了“关于接纳中国作家进入国家图书馆网站支持中文信息建设的公开信”,呼吁作家提供自己的作品为国家的公益事业作贡献。
1949年开放的新文化阅览室
文献数字化中心阅览室(附图片)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繁荣音乐创作方案提上议程
1月下旬,中国音协召开音乐创作会议,就繁荣音乐创作、迎接建党八十周年音乐创作等问题进行研讨。中国文联党组已将迎接新世纪和建党八十周年的音乐创作活动列入今年的重要业务活动之一。拟在广泛发动和精心组织的前提下,采取普遍征集与重点委约相结合的办法抓好这项工作。具体分为:组织阶段(1月下旬—3月底),创作和征集阶段,新作品试唱、试奏和修改、加工阶段(9月上旬—10月底),新作品的推介、宣传阶段(11月上旬—12月底)。(阿玉)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艺坛星踪
徐沛东忙完《西施》 忙《屈原》
提起徐沛东的音乐作品,咱们中的许多人都能不费思索地说出几个:《爱我中华》、《种太阳》、《亚洲雄风》、《苦乐年华》、《不能这样活》、《命运不是辘轱》、《篱笆墙的影子》、《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我热恋的故乡》等歌曲,还有电影《摇滚青年》、电视剧《篱笆·女人和狗》三部曲、《东周列国》、《雍正王朝》、《和平年代》的音乐也都脍炙人口。
1999年徐沛东又是一个丰收年,由北京团市委组织创作的《中国,我属于你》及《中国永远收获希望》、《中国新闻工作者之歌》都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奖”。为新中国五十年大庆创作的《今霄久久》、《天地喜洋洋》也获得成功。
徐沛东除专业工作外,还担任了很多社会职务,比如全国青联委员、北京市青联常委、北京市政协委员等,经常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不时还亲自登台放歌,绝对称得上专业水准,做嘉宾或节目主持人更是得心应手,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和喜爱。
最近为电视连续剧《战国红艳——西施》完成了主题音乐,徐沛东又忙着为电视连续剧《屈原》创作主题曲。
(阿童)(附图片)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争挖祖坟
池北偶诗
朱根华画
匪徒盗墓猖狂,
历代祖坟遭殃。
你挖秦俑汉璧,
他掘唐鼎宋缸。
以往手工作业,
如今机械精良;
过去个人单干,
现在团伙登场。
偷窃大批古物,
走私变卖分赃。
此风如不煞住,
遗产将被毁光,
愧对列宗列祖,
难求子孙原谅。(附图片)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看台人语
电视节目少来些“克隆”
自从湖南电视台办的“快乐大本营”、“玫瑰之约”火起来之后,各地的电视媒体争相效仿,一时间“克隆”出来的“欢乐×××”、“玫瑰××”充斥各地银屏。结果是良莠不齐,有的“克隆”成功,有的“克隆”得不尽如人意。每当周末黄金时间,各台都把自己的“克隆技术”当作“拳头作品”纷纷抛出,于是电视上的掌声、笑声真假难辨,都大同小异地忙着找对象,忙着配对,忙着找小朋友提各种问题。至于节目“克隆”的技术如何,品位有多高,是否有人看却无人问津了,反正也“克隆”了一回,“火”了一把。
电视作为媒体的一种,其功能决非仅仅是娱乐性,一些好的给人以某些启迪的专题好节目同样会吸引观众,根本用不着才思枯竭似的各台齐过“独木桥”。电视节目的好坏,关键在于创意,要新鲜,昔日的“正大综艺”之所以受欢迎也在于它独创的风格,而今天电视节目中如此雷同的“克隆”实在不可取。 西安 李健彪
“玫瑰之约”难约工农大众
湖南卫视“玫瑰之约”节目,是一个以恋爱婚姻家庭为特色的综艺性节目。该节目曾以丰富的内涵和轻松活泼的形式,赢得了众多观众的喝彩。但缺点也不少,最突出的是在选择嘉宾时远离了工农大众。有诗为证:“玫瑰之约”开新花,才子佳人九百八。厂长经理占六成,干部教师二百八。工农大众哪里找?只有两期开农(厂)家。快快敞开“玫瑰”门,放眼大众多奇葩。不拘一格约工农,百姓参与才像话。
湖南衡阳 邓湘源
“反派”角色见光彩
《刑警本色》敢于触及社会阴暗面,尤以王奎荣饰演的公安局副局长潘荣、李幼斌饰演的黑社会头目周诗万这两个形象最为成功,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潘荣是公安队伍中蜕化变质的败类,周诗万是擅出诡计的幕后人物,演员走入人物内心,揭示角色的心理轨迹,表演不脸谱化,增加了全剧的可看性,殊为难得。 上海 俞鸣洪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露露”杯郭小川诗歌大奖赛揭晓
“露露”杯郭小川诗歌大奖赛日前在承德市揭晓并召开颁奖大会。著名词人贺敬之出席会议颁奖并讲了话。
此次诗歌大赛,从三千多份来稿中评选出十六名获奖作品。即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五名;三等奖十名。优秀作品奖若干。(刘兰松)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零点乐队演出《粉墨人生》
1999岁末,零点乐队演唱会在北京展览馆剧场,一曲《粉墨人生》唱毕,全场听众欢呼不绝。
《粉墨人生》惊叹于京剧艺术的魅力,赞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青衣的水袖,似仙女下凡;小丑的功底,他最是全面。”歌曲创作,体现出流行音乐努力向传统文化吸取有益营养的深入尝试,刚劲奔放的流行旋律与铿锵顿挫的京剧艺术进行了一次饶有趣味的融合。从而使这首歌在审美上产生了较强烈的陌生化效果。在这里,流行音乐惯用的电吉他、架子鼓与京剧中的京胡、锣等民族乐器有机结合,主唱周小鸥浑厚激越的嗓音与穿透力极强的京剧女声伴唱交相辉映,共同营造出一个全新的声音世界。《粉墨人生》是零点乐队的一首突破性作品,在音乐精神上,它依然闪耀着“零点情结”,铮铮男儿也有一腔温暖人心的似水柔情;在音乐形式上,他们却开启了另一扇大门。(王晖)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