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周末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你好,贺年卡……
梁真鹏
喜迎元旦,贺卡花哨。铺天盖地汹涌着,风雨欲来情满楼。有豪华自带音乐的,有价廉质朴一硬纸板的,有自制别出心裁的,散发馥郁的书画气息……凡此种种,缘于重情。相对地说,人们看重每年邮电部门发行的贺年(有奖)明信片,的确物美实惠,持久典雅。倘撷取温情的片言只语点缀一下,则无异鲜花绽放,信使传情,其间演绎人际交际几多情趣!
你问我敬您有多深?贺年卡代表我的心。小王给老师年年寄明信片,能否中奖,无关紧要。难忘师恩,儿时不求上进,调皮捣蛋,历届老师没有嫌弃他,以一颗颗仁慈爱心教育他感召他,他承认抵赖反抗悔改过,浪子回头金不换。而今的小王名副其实,是一所学府品学兼优的学生会干部。回眸往昔,游子油然而生悔悟:教学相长,幸福与美满相伴——良好的愿望,师长们由衷地舒心一笑。
明信片,有别于名片。名片挺唬人,明信片宁馨。长城卡、牡丹卡、绿卡、金卡离我们毕竟太遥远陌生,一枚枚贺卡普通熟稔而贴近现实。贞和龙是一对志同道合的恋人,不料他们的恋情遭遇家人极力反对。理由之根基是龙乃海参鱿鱼认不全的九等教员,贞虽忠贞不二,但胳膊扭不过大腿,暂且熄灭炽热情焰,各奔东西,等待良辰美景,再突击坚固壁垒;龙果真不负所望,天天一张贺卡。要在方寸空间表白心迹,他的特长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古典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子规半夜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汉江水。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现代的:你在他乡还好吗?愿你过得比我好。遥远的东方有条龙。气象新,新年好,好运来,来心坎。一加十,十加百,百加千千万;你和我,我和你,大家心相连。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问世间情为何物?哎呀呀,三个多月过去,九十九朵玫瑰打动姑娘芳心,这份执著几人能匹敌?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怎不感天地泣鬼神撼动泰山大人的傲慢与偏见呢?有情人终成眷属,一张张小贺卡胜过新潮“三大件”。姑娘珍藏厚厚一沓明信片至今珍爱依旧。
这个真实故事颇带浪漫悲壮的色彩,叫我如何不想精卫填海夸父追日愚公移山的意志及毅力!现在的社会,人人都抱怨劳累,好像肩头负着重担,心理承载疲惫;我的一句真诚祝福,你的生活居然精彩纷呈。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是多么和煦日暖,天晴气爽。电讯的发达终然替代不了古老的字墨,大家深谙此中理论,每逢新春倍思亲友。一卡在手,走遍神州。贺年卡遥寄情谊,大江南北的总勾起收卡人甜甜的笑和快乐记忆。
你好,贺年卡!
第8版(周末副刊)
专栏:路边拾翠
年画摊儿
朱卫成
年画儿是少时腊月的一道美丽风景。
过了腊八,平素冷清的小镇集市便渐渐热闹起来,年画摊也多在这时一家接一家先后摆了出来。年画摊儿一般很简陋,大都一面倚墙,另外三面用草绳绕着街边随处可见的合抱粗的榆树即成,依摊主年画数量多寡和树的间距大小,画摊大小不一。倚墙的一面挂了满墙的样品画,有风吹过,年画飘飘乱舞,摊主会忙不迭地用一根长竹竿压护着。界绳内用小凳支起的木板上,则摆满了一沓一沓的各种各样的年画,为防风刮也一律压了木片竹棍或残砖碎瓦什么的。
画摊所售的年画尽管不尽相同,大体上还比较一致,人民美术出版社的领袖像,天津杨柳青的丰收图、英雄谱,还有各省人民出版社的农家看农事、写春联离不了的一角钱一本的农历本。
年画摊吸引了众多的乡下人。爱美是人的天性,物质生活的艰苦,并没有抑制人们对美的追求。辛勤劳作一年的乡里人,在赶集置办年货的同时,也忘不了买些年画儿,期望给烟熏火燎的土墙土屋增添亮色和新春的气象。尽管年画品种不算丰富,但不妨碍购买时的耐心,反复比较,细心挑选,买张领袖像贴中堂,买几张“打虎上山”之类的剧照贴两厢,买幅“海陆空”守大门,再买本农历本和几张红纸回去写春联……
年画摊儿也吸引着我,少时的我曾是年画摊的痴情观众。上午放了学,乘集市未散的功夫,一路小跑赶了来,钻入人堆,挤在画摊前看年画,一张张,一幅幅地扫描,看完一摊又转移阵地,驻足另一画摊,惟恐漏掉了新年画,以至忘了寒冷,忘了回家吃午饭;放了寒假,更是整个集日泡在画摊前观望。在如痴如醉乐此不疲的留恋中,看来看去,就心生奢望,想把英雄“请”进家门,贴在床头,朝暮相伴,毕竟那个年月是崇拜英雄、革命英雄主义主旋律鼓动一代人激情、英雄的事迹激励一代人成长进步的岁月。可幻想总被囊中空空和父母腊月中的焦虑之无情现实辗得粉碎。于是,留连画摊儿,亢奋中总多了一丝淡淡的忧愁。
年画,折射出一种心境,也折射出时代的变迁。留意如今的年画摊儿,出摊时间更早,内容更丰富,只是画摊儿前少了像我当初那样痴情的观众和热闹的争相选购年画的场景。时代在变,发展中的社会给人们提供了更美更大的生活空间,苦辣酸甜,坐卧视听,任由选择享受,谁还会有我当初那种欲求不得欲罢不能的尴尬和窘境呢?从这个角度讲,画摊儿的冷场,又令人欣慰。
蛰居小镇,洁白无瑕的居室,年末岁尾,除更换挂历作点缀外,不再需五颜六色的年画来装饰。但年年腊月仍去画摊前走走,彳亍其间,为的是寻觅那远去永不再来的美好的少年时光,追忆那段令人难忘的艰苦岁月里弥漫着浓郁乡情的习俗——因为多次听进城的父母讲,乡下近来也不再时兴贴花花绿绿的年画了。
天津杨柳青年画《女学堂演武》(附图片)
第8版(周末副刊)
专栏:多味斋
四川烧腊牛肉
杨云龙
《红岩》中的甫志高,党组织要他转移,他却为馋那二两烧腊误了时,吃得津津有味时被敌人抓了。这个叛徒是为嘴伤身的典型。不过,四川烧腊牛肉确有特色。
四川烧腊牛肉不仅具备香、麻、辣、酥味道,仅就视觉就令你垂涎。切下一块牛腿软筋,用快刀薄薄地片了,几滴红油一浸,对眼就能看见那边的你,入口那个滋味,没词了,只好请你自己尝去!
四川烧腊做工是很讲究的,制作有五步,且步步讲技巧用祖传,不然,摆在那里没人要。第一步,用做炮仗的硝按比例与适量的盐和均匀后,一层层地把牛肉抹遍,放在缸里一层层压实,一天一翻,使硝盐均匀入肉。一星期左右,拿起一块用刀从中切开,以硝盐刚浸入肉心为最好(肉心有一小点红色即可,这样卤出来的牛肉才红里透亮酥松可口),不可过头,过头肉带血水不好吃,浸不透肉又带泥腥,还是不好吃。第二步配卤料,卤料各有各的名堂,成品也就各俏各的。第三步是下锅卤,卤制时要绝对把握好火候,不可不酥,也不可过熟,起锅要绝对的沸汤,不然拖泥带水切不成薄透片。第四步是炼制红油,嘿,那也有讲究,油过熟有焦苦味,不熟有生臭味;下干海椒、花椒、胡椒不可过久也不可炼不出味。第五步是刀切,肉片既要薄透,又要顺纤维,还要不掉渣。这五步,除有人教外,就是你必须在反复实践中用心眼地一步一步地细揣。
以上不是正经八百的“四川烧腊”,只能算是具有独特地方风味的四川小吃“卤牛肉”,人们叫它“烧腊”,一是借用,二是随口。就是这卤牛肉,它能叫人白手起家成万元、十万元、百万元户。有一下岗职工,家里口吃众多,生活无着,多次寻死,我父见其可怜,传以杨氏卤牛肉法,不过三年,他就盖起了小洋楼。
正经八百的“四川烧腊”,是咸丰年间四川盐亭县云溪镇北街一回人发明的,那可是进贡京城的专特贡品啊!我祖父是直承者,听祖父介绍,其制作过程与卤牛肉有相通之处(卤牛肉是为适应四川亿万口众不得已而为之的简化之再简化),制作却绝精。浸肉与卤牛肉稍同,浸好的肉沥去血水下清水锅微微煮泡,待硝盐和泥腥去尽后,肉用香料汁浸透,穿上竹签放在窑炭上慢烤,烤一会抹一层芝麻油和三椒盐(胡椒、花椒、海椒焙脆压细与盐和匀)至心酥皮坚止,用快刀薄薄片了,少滴些许红油,在御碟上摆出几个红鲜鲜透明明的肉花。上菜的太监那个馋相,祖父的师祖说不出来,只有一脸记忆,我也就记不下来,只觉祖父说这话时眉头一皱,眼睛一小,嘴几撇,一脸不屑与鄙薄,叫我至今忘不得。
第8版(周末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种瓜得豆另有意味
初子
我花了二十多元钱,把这两位老先生从书店里带回家中。他俩作梦也不会想到彼此会被一后生缚绑在一块。
黄苗子说《种瓜得豆》显然是一种自炫。李光连说《散文技巧》却未见半点儿自炫。书页一张张掀过之后,其中暗香疏影饱览风霜的天趣使我备感亲切,觉得有写几笔的愿望。
先说苗子。老先生给自己的文集起名为《种瓜得豆》之余,仍觉得意犹未尽,自题《浣溪沙》一首作为序言,词曰:
老眼拈针学绣花,绣来陈谷烂芝麻。一壶酸酒笑胶牙。无奈画龙成曲蚓,可怜得豆种冬瓜。零缣秃管送年华。
是题解,更是自我不避俗怨的揶揄。同鲁迅的“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是一辙。全集分三辑,分别为《春雨》、《笑颦》和《今昔》。每篇文章都短小精悍,文笔诙谐,理趣自成。在读到其中《迷·悟》这篇文章时,我对他把“六祖惠能”的“迷时师度、悟了自度”观念引申于读书做学问上来很是投合,欣喜之余不禁放笔涂抹,说他文章“朴实、清新,不炫技艺,但神采翩然,借事说理如风行水面,澹荡不拘”。现回过头再看,也属我由衷之言,至少是苗子先生为文自然清澈的一面。
再说光连。从他的《后记》落款得晓,李先生在安徽师范大学供职。“他长期潜心研究散文,这本书稿从酝酿、构思到竣稿,历时六七年之久,可谓呕心沥血之作。”(《序言》)也是有目共睹,文章从散文的滥觞、分化、兴起和发展落笔,吞吐几千年的演变史,然后,泼墨于现代散文的特质、构思和内在美。条理明晰,叙述从容畅达,把刻板的说理融汇于具体作品的“浅析”之中。既感性又亲和,对现代散文习作中出现的弊病,分析极为透彻中肯。如在谈到散文叙事美中的《贵转折》时,他写道:“杨朔的某些散文恰在这一点(转折)上没有十分注意,有一种人为的‘转弯子’的作法。”简直是当理不让,入木三分,读来叫人击节。李先生首先是一位读者,然后才是一位理论家,所以,在教学为文的过程中不乏有见地的观点,这就是水准,无论是审美体验还是情感经验都能贯注于文中,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提高读者的阅读品味。有意思的是,李先生在论述《谐趣怡人》的篇什时,提到了黄苗子先生的散文《遗嘱》,说其有较强的戏谑性。我想,这算他俩知道要一同入我家中而先行在路上彼此打个招呼吧,上了年纪的人都很世故。蓦然间,多出一股亲密来。作品与理论也应该是这样,既能打上照面,又能独自完善,互不攀附,也不割地为主独霸山头。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话包涵了理论与实践互鉴共济的道理。看来,苗子先生在他的《后记》里说:“总算没有白吃人民的小米。”晚辈如我听得真是汗颜。
第8版(周末副刊)
专栏:迎澳门回归·迎接新世纪征文
胡絜青笑在新千年
李辉
胡絜青被鲜花簇拥着,被亲朋好友簇拥着。人们在笑,在作揖。后辈文化人,甭管六十、七十,在这位迎来九十五岁生日的老人眼里,总还是小青年。
老人很开心。切蛋糕,闻花香,听艺术家们朗诵自己的诗作和老舍当年写给她的家书,看人们展开她不同年代创作的书画作品,欣赏儿子舒乙翩翩起舞,悠悠然就跨进了新千年。文化界堪称人瑞的人士不算少,但能够像她这样热热闹闹、健健康康走进新世纪、走进新千年的人,委实难得。苦尽甘来,她最能体会其中的味道。
后辈友人中甘英的身份非常特别,不仅仅因为她是前北京市委第二书记刘仁的夫人,“文革”中和胡絜青有着相同的命运,还因为1931年胡絜青与老舍结婚时,她正好是婚礼上为胡絜青托过婚纱的小女孩。将近七十年过去,她很高兴能在庆贺胡絜青九十五华诞的场合,讲一番感人的话,然后,和胡絜青一起快乐地走进新千年。
像胡絜青这样的老人,漫长一生充满文化意味。且不说她讲述北京沦陷后的生动故事,成了老舍创作《四世同堂》的最好素材,她本人在画界的孜孜追求和不俗表现,也堪称佳话。拜齐白石为师,与陈半丁等举办联合画展,设计《菊花》特种邮票……步入古稀之年后仍充满活力,举办个展,出版画集,编撰关于老舍的书籍。她过得很充实,很有滋味。她知道,人生就该这样走才有意义。
老诗人萧三的妻子叶华早把对胡絜青的敬意和感激写在回忆录中了。这位加入中国籍的德国犹太女性,与萧三一同走过中国二十世纪的革命与磨难。她已年近九旬,在新近出版的回忆录《世纪之恋》中,特地写到她和萧三“文革”后期出狱后,一些“正派的、无所畏惧的人”来家里探望他们,其中便有“老舍的遗孀胡絜青”,并且来过多次。像老舍当年安慰过落难的丁玲一样,胡絜青自然而然表现出来的真诚和善良,温暖着她的同时代人。
真诚,善良,这样的情感,会是带给新千年的最好礼物。
殷楠 摄(附图片)
第8版(周末副刊)
专栏:大象书话
难得的《可爱的中国》
柯秉刚
我的这本《可爱的中国》影印本来得太不容易。
记得1966年下半年,一次偶然机会走进县城街头一处废品收购站,看到里面堆满书籍报刊。破“四旧”、批判封资修弄得人心惶惶,由于害怕沾上毒草,对横七竖八装潢精美的大部头的书不敢伸手,只是翻翻杂志。突然发现夹杂着一本线装的《可爱的中国》,翻开里面,毛边纸,红丝栏,每面十竖行,是方志敏的手稿影印本。
线装的《可爱的中国》从未见过,更何况是手稿影印本。于是要买这本书,营业员说这是破“四旧”收来的,不能卖!方志敏者,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军创始人之一,曾任闽浙赣工农民主政府主席,红十军政治委员,党的“六大”中央委员,为革命壮烈牺牲,是写入《毛泽东选集》的人物,按“文革”标准,也算一个革命派,他的书怎么成了“四旧”?中年营业员朝我佩戴的红袖章瞟了几眼,不知是以实际行动“支持革命小将”,还是被我的一番理论所打动,同意收一角钱,把书卖给我。交完钱,我连忙将书塞进衣服里层,用手掖紧,快步走回学校。心里惶恐的是:天下已经大乱,好多革命者眨眼间成了叛徒,谁知道如何评价方志敏?如果不是革命派,我从“四旧”堆里弄回他的毒草,那真是骑马没有碰上亲家,偏偏骑牛碰上亲家,肯定倒透霉。
我偷偷摸摸用一张造反派小报将书包紧,压到箱底。一直等到毕业离校,舆论对方志敏没有什么评说时才将书打开。《可爱的中国》包括《清贫》、《可爱的中国》两篇文稿和一封短信,冯雪峰同志在书中作了重要说明:文稿是方志敏就义前在狱中写的。为了随时准备牺牲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屠刀之下,他托人将文稿送给鲁迅先生,请鲁迅设法转交给党中央。1936年冯雪峰从陕北到上海,鲁迅将文稿交给他。当时党中央指示,设法将文稿保存在上海。冯雪峰便将文稿交给谢澹如先生。抗战期间,谢先生将文稿抄出,以《方志敏自传》的形式,在上海铅印出版了一次。解放后经中共中央宣传部同意,方志敏烈士的这两篇文稿和短信,以《可爱的中国》为书名,于1951年由上海出版公司影印三千册,195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根据原版再印五千册。本人所得就是1954年的影印本。
冯雪峰同志在出版说明中写道:“收集烈士的遗著以纪念烈士,这是对于我们的一种长远教育。”读《可爱的中国》,看到方志敏对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进行的血泪控拆,方志敏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情感跃然纸上,《可爱的中国》堪称爱国主义的千古绝唱。聆听方志敏那发自肺腑的声音:“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这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可爱的中国》影印本1951年在上海、1954年在北京出版发行两次后就音讯全无。如果说六七十年代没有再版是因冯雪峰问题的牵扯,那么1980年冯雪峰同志平反昭雪后为何仍无再版?去年是方志敏诞辰一百周年,在纪念方志敏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上,中央领导同志对方志敏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方志敏同志仍不失为一个典型楷模,《可爱的中国》中句句血泪文字,远远胜于那些现编现卖的言之无物空洞说教的书。
正因为珍贵,三十多年来,我一直将这本书珍藏身边,只有亲朋好友中想一睹方志敏文采的人来了,才小心地拿出来展示展示。
第8版(周末副刊)
专栏:
千年黄鹤楼又迎千年 钟鸣新世纪福泽家邦
编者:为迎接新千年,湖北武汉新铸千年吉祥钟,立于黄鹤楼畔。此文为吉祥钟上所镌之铭文。
公元1999年,岁次己卯,千载重周。我武汉市人民政府聚三楚精金,求举国良冶,以三千五百年历史为范,取七百二十万民心为炉,铸此洪钟于黄鹤楼畔。与五洲共迓世纪之晨,破千年之晓。并祝人民江山如金之固,如磐之坚。
维我武汉,中国名城,坐拥荆楚要地,优居华夏腹心。远自新石器时代,武昌放鹰台即有先民繁衍生息。殷商辟为南土,于黄陂筑盘龙城。自楚国熊渠开疆东拓,武汉遂入楚域。秦时辖属南郡。汉代为江夏郡沙羡县。三国孙权筑夏口城,武汉更为兵家所必争。南朝以迄于宋,武昌迭为郢州、鄂州治所。隋大业间,江夏、汉阳各具规模,武汉始有双城夹江之势。盛唐民丰物阜,鄂州渐成舟车四达之东南巨镇。及至宋代,干戈鼎沸,胡马长驱,岳飞设帅府于江夏,北望中原,屡挫金兵。元朝置湖广行省,俟反元烽火大炽,徐寿辉、陈友谅先后以汉阳、江夏为都。明成化初,汉水改道由龟山之北入江,自此汉口从汉阳析出。明末至清,终因九省通衢之利而居四大名镇之首。武汉也成三镇鼎立之局。
武汉八千平方公里明山秀水,自古为人文鼎盛之地。屈原瘁心忧国,行吟泽畔,留下千古绝唱。伯牙毁琴谢知音,传为百代佳话。祢衡有汉阳鹦鹉之赋。李白有江城梅花之作。崔灏白云黄鹤名篇推为唐律之首。韵士书家,文光墨宝,流风余绪,一脉长存。
由古入近,西力东渐。兵连祸结,国病民疡。然而随汉口开埠,三镇新型工商蔚起,现代学堂勃兴。武汉迅速发展为中国近代大都市,并成风云际会之时代舞台。1911年武昌首义,举国景从,帝制终结,共和肇始。此后北伐军兴,武汉旋为国民政府之首都。抗日战争爆发,保卫大武汉之役气薄云天。几多前贤先哲不胜追念,无数忠魂义魄与日月并明。
1949年5月,武汉历史开启新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年,神州移天换斗,武汉万象刷新。改革开放更带来三镇蒸蒸,百业腾腾。今日之武汉,江上长桥迭出,巨轮竞进。城区广厦摩天,立交匝地。看商旅如云,往来水陆空中。企业鳞集,遍布四境千乡。科教兴国,世称惟楚有才。几度战胜洪水,武汉人以同心合胆、御灾撼患而誉满九州。
人间改岁,纪元晋千,四方献瑞,天慰民欣。此洪钟乃先人潜德幽光,丰功盛业,开百岁之华,结千秋之实。叩问历史,应答未来,我中华儿女闻此钟声,当自策自励,相与奋勉,勇展鹏程,雄飞于世,无忝于百代祖宗,无愧于后来子孙。
江汉朝宗,其流汤汤。
天地交泰,四海同光。
钟鸣盛世,福泽家邦。
中华崛起,祖国永昌。
第8版(周末副刊)
专栏:大地书影
芳草茵茵——田野笔记选录
费孝通 著
这是费孝通在田野调查中“随笔成记、顺思成文”的文章选集。这些文章很难划清学术和生活、论文和散文的界限,虽然跨度达六十年,但均表现出一种率直、生动、真切的风格。在老一辈学者中,费孝通是特别重视田野调查的,而且把田野调查、实地研究作为自己的生命状态,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行行重行行”。他为此曾付出沉重的代价——1935年在赴广西调查中,他不幸误踏陷阱负重伤,新婚妻子王同惠溺水身亡。这次不幸的调查留下了这对“小夫妻”(吴文藻语)永恒的结晶《桂行通讯》,也就是本书的开篇,从中不难看出费孝通日后的学术取向。(附图片)
第8版(周末副刊)
专栏:
足球在中国的形状(漫画) 徐鹏飞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