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教育)
专栏:
新世纪教育走势
当我们满怀激情迎接新世纪曙光的时候,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教育将走向何方?据上海市教育科学院高教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预测,在即将到来的新世纪里,我们的教育将面临四大跃迁,也将带来新的挑战:
从一次性学习走向终身学习:在新世纪,教育将不再只是大中小学意义上的学历教育,而成为一个人的终身需求。
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再到普及教育:现在还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是据专家们预测,从2005年开始,教育资源不再呈现稀缺的情况下,如今的“盛况”可能不再。
从传统教育到国际化的教育:经济全球一体化,教育也会出现自己的“一体化”,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教育在某些方面也会与国际接轨。
从课堂教育到网络教育:当上网在每家每户都像看电视那么方便时,网络教育恐怕会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
展望新世纪,教育的终身化、社会化、国际化、网络化都是那么美好,但是随之而来的,人们会发现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有些甚至已经迫在眉睫:
学习需求与供给能力: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对每个公民来说,都是必备的素质。新世纪随着终身教育、社区教育都实施的时候,提供教育不再只是学校的“专利”。
加入世贸与国际论定:“入世”的热火也会烧到教育身上,尤其是高等教育。国际上有一个统一的衡定,说白了就是包括学历的相互认定等问题。
学习方式与网络信息:有人已经设想未来的教材将由网址组成,随时更新,10年用同一本教材的事情不再可能发生了。但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是否会随之变化呢?
办学主体多元化:知识经济社会是学习的社会。办学不再只是“官方”的职责,随着现代人从“单位人”向“社区人”转化,社区也会成为教育的载体,社区如何办教育?(姜澎 王柏玲)
第8版(教育)
专栏:
2000年是世纪之交的一年,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年。2000年教育发展如何,对于完成“九五”计划和《纲要》提出的本世纪奋斗目标,为国家在下世纪的长远发展奠定人才基础,至关重要。在这关键的一年里,中国的教育工作将在哪些方面深化、拓展?日前,本报记者采访了教育部有关负责人
2000年中国教育展望
本报记者 温红彦
加强德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今后的教育工作将把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灵魂,根据德育的总体目标以及社会发展和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规律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调整和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和要求。将按照不同年龄和学习阶段的理解和接受能力的不同,促进学科教育同德育的有机结合,帮助和引导学生从小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的法制意识和文明的行为习惯,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确保“两基”目标实现
今年是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的最后一年,确保“两基”实现,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政府将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继续搞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加大对“两基”的投入。
认真研究并切实解决“两基”工作中存在的经费严重不足、初中辍学率明显回升、中小学危房增多、初中入学人口进入高峰期,以及农村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等等突出问题。
继续扩大高校招生规模
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地区将加快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扩大包括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在内的高中阶段的招生规模。
继续扩大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2000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年度招生规模预计安排300万人左右。要使各类高等教育年度招生总量、普通高校招生录取率以及应届高中毕业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与去年相比有一定增长。
坚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支持发展民办高等教育。
进一步扩大研究生招生人数,加大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高新技术方面人才的培养力度。
继续推进高考制度改革
继续推进高考内容的改革;精心指导好有关省市高考科目设置的改革,扩大试点省份;推进录取手段的改革,使全国参加网上录取省市数、高校数和考生数进一步增加;支持有关省市进行两次考试的试点。
加大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的力度,从2000年起,取消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派遣证”。
加快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步伐
加快学生生活后勤改革和学生公寓建设,把学校后勤服务系统成建制地从学校行政管理体系中规范分离出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后勤服务实体。
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高等学校水、电、气等基础设施的改造,加快高校必需的教学基础设施、必要的体育设施、计算机网络和图书馆现代化建设,从根本上解决高等学校后勤体制不适应、设施落后的状况。
全面实行教师资格制度
重视对教师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逐步构建开放型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全面启动国家、省、地市三级教育培训并完成2000年的培训目标。鼓励非师范高校参与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引导非师范高校的毕业生从事教师工作。
全面实行教师资格制度,推进教师聘任合同制,不适于担任教师职业的人员要转岗。2000年全国将基本解决民办教师问题。
增加教育投入,制止乱收费
继续落实中央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的工作,各地要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三个增长”。积极研究开拓多方筹措教育经费的新渠道,确保全国教育经费总量有较大增加。进一步落实农村教育费附加实行乡征、县管、乡用体制;继续落实国家义务教育工程中央专款和各级政府相应专项配套投入。
规范非义务阶段教育的收费,制止教育领域的各种乱收费和新的“双轨制”。
第8版(教育)
专栏:教育聚焦
新年新难题:
中学生辍学率反弹
孟华
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新千年已经来临,人才竞争对我国基础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就在提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战略目标进入最后攻坚阶段时,我们发现目前作为人才后备力量的中学生辍学率有所反弹,这一事实不由令我们忧心如焚。
人们还记得,1998年春季开学,山东省沂源县张家坡中学有10%的学生没有到校,当乡政府向辍学家长下发《勒令复学通知书》后,仍有近一半辍学学生没有返校。直到乡政府与学校诉诸于法律,将16名学生家长送上被告席时,许多人才如梦方醒。
这个曾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的案子过去已经一年多,但直到现在我们看到辍学风仍在一些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贫困地区、农村地区表现尤甚。有些地方通过“普九”验收后出现指标下滑,初中学生辍学率有所上升。这对于政府提出普及九年教育的战略目标来说不能不是个新的隐患。
出现这种情况,分析起来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从客观上看,在80年代末我国人口出生高峰期出生的人口目前已逐步进入初中入学年龄。在今后几年中,我国一些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将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初中学龄人口高峰问题,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村学生及少部分城镇下岗职工子女因交不起费用而被迫放弃学业的情况依然存在。
从主观上来看,一些家长受新的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不能正确认识就业分配双向选择的改革政策,认为继续读书缴费不如早点打工挣钱,有的法制观念淡薄,认为孩子上不上学是个人私事,别人无权干涉。同时现行课程偏难且脱离生活生产实践,使一些学生丧失继续求学的信心以及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学校没有凝聚力都是造成中学生辍学的重要原因。
针对这一问题,一些地区根据本地情况,抓紧研究对策已经取得了不少经验。
张家坡中学为制止学生辍学,将巩固率列入对教师考评,对家庭困难的学生采取“三联救助”,对厌学、学习困难的学生采取了“分层教学”,但正如其校长所说,因为一辈子吃了没知识亏而浑然不觉的家长大有人在,他们头脑中读书无用的观念根深蒂固。因此,要遏制辍学风从根本上还需要借助义务教育法这柄尚方宝剑。
宁夏中宁县一些乡镇先前适龄孩子入学率不足70%,近年狠抓了依法劝学,入学率已稳定在100%。在这里,法的强制性和威慑力是其他手段都不能替代的。
1997年就全部通过验收、成为湖北省第一个“普九”达标城市的荆门市则采取了一整套有效控制学生流失的措施:公开审理全国首例义务教育侵权案,旨在违法必究;把控流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工作目标责任制;有效控制乱收费,对贫困生实行减、免、缓政策;学校领导和教师深入流失学生家中苦心劝学;因材施教,防止学生因厌学流失。
这些地区的思路和办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为全国其他地区制止中学生辍学问题提供了借鉴。妥善解决中学生辍学问题将是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下世纪所面临的严峻考验,关键在于各地做到充分重视、因地制宜、勇于创新、依法保障。
第8版(教育)
专栏:杏坛感言
淡出教坛
萧铮
人生易老!世纪之末,我也退出教坛,回归陋室中去了。这真让人感慨系之!
1994年,我曾画过一幅“自画像”:《平平淡淡总是真》。题跋中有句云:“一名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的青年,经过30余年教育生涯的风磨水洗,忽忽焉演变而成了双鬓驻霜、眼疲神迟的衰惫老者了……”回顾自己近40年的从教经历,我虽然平凡如萝卜青菜,但不妨拈出若干枝叶供来者赏鉴咀嚼。如有回味,岂非幸事?如有教益,焉不快哉?
一谓立敬业心。凡事预则立,凡事敬则成。人再多能,才识再佳,立志则要专一。多志等于无志,多业决难专业。从教再清苦,于己有所用,于人系一生。无教育,无教师,材不能养,民不能强,国不能盛。专心致志,乐育英才,鞠躬尽瘁,纵使不能题名金榜,却必然铭刻在世道人心。
一谓有平常心。当教师必然清贫:书中没有黄金屋,学生并非聚宝盆。有些人借编考题试卷或办班补课家教而得微利,虽也能获得些许营屋之费,然身价何增?倒多了些铜臭之熏,得不偿失。人以淡泊为上,真正取淡泊真谛者,非清贫师尊莫属!
一谓生欢喜心。许多人重名利,被沉重的思考、严峻的氛围压得气不敢喘,减不得负,因而缺少幽默。敬业尚须乐业,其乐融融,人生才有创造,生命才有春天!
回眸大半生,还是得多失少。假如岁月可逆,我将仍选择当个教师。
(作者系上海市南汇县新场中学退休教师)
第8版(教育)
专栏:
悠悠师生情
——记南京琅琊路小学教师秦利秀
本报记者 龚永泉
现年49岁的南京琅琊路小学教师秦利秀,五年前患了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仅骨髓穿刺检查就做了几十次,目前病情进入缓解状态,已回到家中休养。她称这是同病魔殊死斗争的五年,也是享受悠悠师生情的五年!
“秦老师患白血病住院了!”1994年7月,消息在师生们中传开,学生和一些家长纷纷赶到医院探望。已毕业升入初中的学生送来一张张慰问卡,落款是“你的孩子”、“你的女儿”,一个女生折了52只纸鹤,代表全班52位同学;新接手的三年级每人送了一只水果,每个水果上贴有一张祝福的纸条。秦利秀噙着热泪把纸条一张张贴在了床头。
秦利秀惊讶地发现,平时不善言谈的学生忽然变得口若悬河,又是说故事又是讲笑话。但最后却露了马脚:他捅了捅旁边的同学:“我讲完了,下面该你了!”原来,为了让秦利秀“笑口常开”,孩子们事先作了一番认真的准备!
去年8月24日,七年前毕业班的33名同学精心安排举行了一个“秦老师,我们18岁了”的主题“班会”:“秦老师,是你启蒙了我们怎么做人,让我们健康地成长。现在我们18岁了,我们成人了,我们都是你永远的儿子、女儿。”
医护人员和病友都感叹秦利秀教的学生好,学生们都说秦老师是一位好老师。琅琊路小学是江苏省闻名的实验小学,1981年提出了让学生成为“三个小主人”,即集体的小主人、学习的小主人、生活的小主人,秦利秀为此作出了自己的探索和贡献。
秦利秀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开展了“让学生当一堂课的老师”活动,让学生轮流上讲台。在“做生活的小主人”校外活动中,把同学们分成8个小组,每人拿出2元零花钱,分组去买菜,每个学生都动手做一道菜,并像饭店一样起一个别致的菜名,相互评议,共同品尝。
班上哪个学生过生日,都能收到秦利秀自费购买的小礼物和一句祝福的话语,这名学生还可以临时担任一天中队长。她还让学生在课堂上说出自己的优点,并得到她用明信片书写的“优点单”,当然,优点单的末尾也总有一点殷切的“希望”,班上不少学生把“优点单”带回家里贴在墙上,有的学生至今还珍藏着自己的“优点单”。
有一个男生比较调皮,秦利秀与家长密切配合教育孩子,效果很好。1998年,该生已升入高三,应家长的要求,一年时间里,秦利秀坚持每个星期与该生通一次电话,1999年已如愿考入军事院校。
…………
目睹学生和一些家长与秦利秀有情有义的交往,一位来自农村的病友连称她是“好人有好报”,秦利秀说:“其实,自己也有着急发脾气的时候,对调皮的学生甚至还狠狠地批评过,但学生和家长最后记得的总是老师的好处。若要有下辈子,我还做一个小学教师。”
第8版(教育)
专栏:
现代远程教育开创新时代
——访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李星
李红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国有四所由教育部批准的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院校已全部开学,走上正轨。在新的千年,我国的远程教育如何发展?日前,笔者采访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络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李星。
李教授于1982年至1991年在美国留学和工作期间,正是美国电脑、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李教授说,从教育规律来讲,美国的现代远程教育也仍处于起步阶段。
谈到我国开办现代远程教育的意义,李教授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他说,中国最重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源。通过教育,能够把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巨大的人才优势。现代远程教育所具有的跨越时空的特点使广大边远地区的学生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成为可能。
怎样才能办好现代远程教育?李星教授说,开展现代远程教育一定要以质量控制为核心。现代远程教育的质量标准为:第一,它培养出来的学生水平不低于在校生;第二,它培养的学生水平有可能高于在校生。这是因为它是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交互参与式学习方式,可实行终身教育。如利用因特网扩大学生的视野和交流范围。因此,政府宏观管理现代远程教育时,一定要以保证质量为核心,同时,要充分发挥学校自主办学的积极性,在保证教学质量前提下,基于因特网,采取多样化的办学模式、传输手段开展现代远程教育。
中国第一所网民爱心希望小学日前在云南省蒙自县水田乡摇头村揭幕,村里12名适龄儿童成为首批学生。
新华社记者 陈飞 摄(附图片)
第8版(教育)
专栏:
新年寄语
蓦然回首,一个风云变幻的百年就要终结。世界在我们企盼的眸子里又将开始一个新的百年。
时间原是常数,本无所谓始也无所谓终的,但人们总愿意赋予这种纪年的更替以不同寻常的意义,不为别的,只为寄托人们对似水流年的眷恋,激发继续前行的信心和勇气。因此,每到这样的关节,仿佛时间要经历一次痛苦而欣喜的分娩,才能等来新一轮红日的初生。
中国的现代教育也已走过百年,岁月悠悠,却如白驹过隙一般。本世纪初倡导新学的呼声犹在耳畔、50年代移植的苏联模式依稀可见,改革开放带来了教育蓬勃发展的局面。和全世界人们的心情一样,站在新百年的门槛上,我们对未来的中国教育也充满了不同寻常的企盼。
我们都感觉到了,在世纪之交,教育正酝酿着一次巨变。“信息社会”、“教育社会”、“学习社会”,“终身教育”、“大众教育”、“网络教育”,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到处是雨后春笋般的新名词、新概念。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注目,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与国家安危、民族兴衰息息相关。
拉封丹在《农夫和他的孩子们》这首寓言诗中写道:“千万别卖掉祖先留下的家产,因为财富蕴藏其间。”对于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大国,教育就是我们的家产;我们能够拥有的财富,就是提高全民素质,把人口负担变成人力资源。教育是21世纪我们能否赢得综合国力竞争优势的法宝,它的使命多么重要!
当然,新世纪的教育不会仅仅是“芝麻开门”之类的秘诀,它更是使人类朝着正义、和平、自由迈进的阶梯,这才是教育的本意。因此我们说,教育是真善美的薪火相传。
今天,我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大政方针已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动员号角已经吹响。亲爱的读者,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需要广开言路,需要大家的广泛参与,也需要鞭策和鼓励。让我们拿出智慧和信心,共同办好这块教育专版。
·编者·
第8版(教育)
专栏:
为了38年前的约定
1962年夏,即将毕业的北京110中学高三(2)班的全体同学约定:2000年1月1日下午1点钟大家相聚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第一级台阶前。
38年后,17名同学准时赴约,天安门广场上充满了老同学的欢声笑语。
上图:如今,意气风发,肩并肩跨进新千年。
左图:当年,踌躇满志,即将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新华社记者刘宇 摄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