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辛向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国式现代化

字号+作者: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2022-12-30 10:33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辛向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国式现代化 '...

辛向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作出了完整的分析。报告明确指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论断内容极为丰富,既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道路方向,又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所包含的五大建设的要求;既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又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塑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作用。在这一本质要求中最根本、最关键的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毫无疑问,中国式现代化最本质的要求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一、中国共产党的党代会一以贯之地推进着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追求国家的现代化。从党的七大到二十大,除了党的九大、十大等少数党的代表大会之外,党的代表大会的报告都一以贯之地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问题。1945年4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明确提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1956年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使我们的国家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为了完成国家的工业化,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是必要的,或者还需要更多一点时间”。1964年12月至1965年1月,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召开,根据毛泽东提议,会议正式确定了在20世纪末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目标。尽管后来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当时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没有完全展开,但从工业化这“一化”到“四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
  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召开,十二大报告的题目就是“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这个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198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要求必须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提出:“到下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周年的时候,就能够达到第三步发展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指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现代化的关系,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进一步丰富了对现代化目标的认识,提出:“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200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大要求全党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指出: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扭住现代化建设,不断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201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的现代化目标作了系统科学擘画。报告指出: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二○二○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具体地描绘了2035年的目标:“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2022年10月召开的党的二十大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特征、蓝图以及实现路径都作了十分系统的阐述,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不仅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方面的鲜明特点,还强调了未来15年和30年的目标。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相比较,党的二十大报告对2035年的展望有很多新的内容:强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形成新发展格局,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更加健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阶,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国际安全体系和能力全面加强。可以说,党的二十大更全面地描绘了2035年的远景目标,更具体、更激动人心。党的二十大报告丰富了对于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内涵的认识,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还确定了未来五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关键时期的目标: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提升;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民精神生活更加丰富;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显著;平安中国扎实推进。
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地丰富和发展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宝库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包含着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深入探索。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包含着丰富的现代化思想。这包括:第一,清晰地描绘了四个现代化的蓝图。1957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扩大的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明确提出:“必须实行工业与农业同时并举,逐步建立现代化的工业和现代化的农业”。1957年,毛泽东指出:“我们一定会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959年冬到1960年春,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指出,在此前三个现代化基础上“要加上国防现代化”。1964年12月,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他指出:我们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第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毛泽东强调:“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第三,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毛泽东指出,要解决好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带有全局性的十个问题,即十大关系: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的理论成果,包含着一系列重要的现代化论断。这包括:第一,正式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一概念。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之后,邓小平一直在思考中国发展的目标问题。1979年3月21日,邓小平在会见英中文化协会执行委员会代表团团长马尔科姆·麦克唐纳时,第一次提出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的新概念。他说:“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现在我们的技术水平还是你们五十年代的水平。如果本世纪末能达到你们七十年代的水平,那就很了不起。”3月23日,邓小平在政治局会议上把他两天前提出的“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概括为“中国式的现代化”。邓小平明确强调:“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20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基于中国实际与时代特征提出了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并且首次提出了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第一步,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第二,江泽民提出新“三步走”战略,将现代化的目标确定为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到2010年,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0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第三,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这就是: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速度和效益的关系,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第一、二、三产业的关系,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关系,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的关系,收入分配中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关系,扩大对外开放和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若干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关系。第四,不断探索现代化的规律。2009年9月,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就新中国成立以来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识和实践进行了第16次集体学习,学习聚焦新中国成立60年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在主持学习时,胡锦涛指出:“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着力探索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在我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和时代发展的条件下进行的,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深刻认识和把握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又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殊规律。”在进入21世纪后,我们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发扬求真务实精神,从我国实际出发,坚持不懈地探索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不断创造性地研究和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特别是要解决好现代化建设中的统筹兼顾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这些方面的统筹拓展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的理论成果,包含着重要的系统性原创性现代化观。这一现代化观包括:第一,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不能用西方现代化的已有模式去框定后发国家现代化的道路,各国的现代化道路应该由本国人民自己选择,由本国人民去创造,任何想用自己的现代化模式去塑造他国的做法都是错误的。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接力奋进的历史进程,是一代人接着一代人去努力的过程,“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走过弯路,也遭遇过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意志和决心始终没有动摇”。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有五个显著特征,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反观西方的现代化,不仅是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和两极分化的现代化,而且是殖民掠夺的现代化,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道路无一例外都是走了暴力掠夺殖民地的道路,这一道路是以其他国家落后为代价而换来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第四,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是借鉴其他国家现代化基础之上的创新版。从历史进程看,我国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一个是“串联式”,一个是“并联式”。这一点,习近平阐述得很清晰。他指出:“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形成的问题可以有一个较大的时空进行解决,而“并联式”的发展过程形成的问题往往积压在同一个时空中,问题解决的难度难以想象和复杂。总之,中国式现代化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
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地确保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一重大原则,“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乎中国式现代化兴衰成败的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推进面临着很多复杂的难题,尤其是那些想诱导中国式现代化离开正确方向的思潮纷纭复杂。我们党始终清醒地把握着正确的方向,使现代化既没有回到老路上,也没有走到邪路、歧路上。
  改革开放之初,社会上出现一种思潮,崇拜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由民主,甚至希望中国走西方的现代化道路。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多次指出,中国要搞现代化,绝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他说:“我们搞四个现代化建设,人们常常忘记是什么样的四个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失败论”甚嚣尘上。在这个时期,有一种思潮在中国出现,就是希望中国搞现代化就是搞新自由主义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反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针对这种观点,江泽民在1993年11月讲,一些西方国家经常用他们的民主、自由、人权观念和政治制度模式向别国施加影响,“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他们对市场经济表示‘赞赏’,因为有生意好做,但反对市场经济前面的社会主义这个定语。西方有些人想让我们在政治体制改革上迈出他们所希望的步子”。“西方一些人推行他们那种多党制的目的,就是要把一些发展中国家纳入他们的发展模式,变成他们的附庸。”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一些西方国家感觉到中国现代化发展似乎给他们带来某种威胁,要么鼓吹“中国威胁论”,要么诱导中国遵循所谓西方国家制定的“国际规则”“国际秩序”,总是试图把中国的现代化纳入西方现代化的框架。针对这种图谋,胡锦涛指出:“我们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世界上一些发展中国家盲目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导致了严重的社会政治后果,这方面教训我们一定要引为警戒。”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较量更加激烈,两种现代化道路的竞争也更加激烈。一些西方国家的政要总是试图把中国的现代化纳入西方现代化的轨道,对此,习近平给予了旗帜鲜明的驳斥。第一,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应当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不能搞“新自由主义”。一旦搞“新自由主义”,中国的现代化就会被葬送,必然会走上歧路。习近平指出:“我要讲清楚,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不是一回事,不能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给学派的翻版,更要防止有些人用他们的解释来宣扬‘新自由主义’,借机制造负面舆论。”供给学派强调的重点是减税,只注重供给而忽视需求,只注重市场功能而忽视政府作用。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最关键的是我们强调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的是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不是像供给学派那样是为了少数人的利益。第二,有的国家的现代化在西方价值观念鼓捣下,整天乱哄哄的。习近平指出:“我们有些人甚至党内有的同志却没有看清这里面暗藏的玄机,认为西方‘普世价值’经过了几百年,为什么不能认同?西方一些政治话语为什么不能借用?接受了我们也不会有什么大的损失,为什么非要拧着来?有的人奉西方理论、西方话语为金科玉律,不知不觉成了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吹鼓手。”西方的“普世价值”就是试图用西方多党制、议会制、三权鼎立来作为现代化的判断标准,认为不向这个目标发展的国家,就不能被看作现代化国家。对此,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指出:“必须警惕和防范西方所谓‘宪政’、多党轮流执政、‘三权鼎立’等政治思潮的侵蚀影响。”第三,实现现代化决不能走西方那种法治道路。有的人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应该以西方现代化所表现出来的法治精神、契约精神为方向,甚至认为,不走西方的法治道路就无法实现真正的现代化。针对这一观点,习近平一直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他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要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走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决不能照搬别国模式和做法,决不能走西方‘宪政’、‘三权鼎立’、‘司法独立’的路子。”这些论断确保了我们能够在正确的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式现代化以其宏大的历史叙事、震撼人心的现实冲击、拨动琴弦的未来蓝图,不仅书写着中国现代化的奇迹,而且引导着人类现代化历史新进程。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研究员)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年第10期。
发布时间:2022-12-30 10:33:00
马研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成果快递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