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末,随着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新左翼运动的兴起,日本作为二战后处于对美从属地位的国家也兴起一股新左翼思潮,从日本共产党等传统左翼政党中分裂出来的人士和青年学生结合,形成了一股有组织的革命力量,发动了一场持久且影响深远的社会主义运动。他们坚持反对和批判日本共产党、社会党等传统左翼政党的和平议会道路,主张走激进的暴力革命路线。这股有组织的、不遵从传统左翼政治路线的新兴革命力量,被称为日本新左翼。60多年来,日本新左翼长期坚持暴力革命路线,未能在政治舞台上与右翼政权展开直接较量,也因与日本共产党、社会党等传统左翼力量存在较深的历史恩怨而未能实现联合斗争,一直是被学术界忽视的左翼力量,但它始终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推动日本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目前,中国学术界对世界新左翼运动诞生地——英国的新左翼运动关注度比较高,对其他国家的有关研究还比较薄弱。系统考察日本新左翼的缘起、历史演变和发展前景,从学理上阐释与其相关的深层次理论问题,可以为我们透视二战后日本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以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左翼运动提供一个重要窗口。一、20世纪50年代末日本新左翼的缘起
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美苏两大阵营对峙格局正式形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陷入分裂,世界局势动荡不安,再加上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矛盾不断激化,传统左翼政党放弃暴力革命路线加速“右转”等,推动了新左翼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在日本,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新左翼应运而生,它长期坚持开展暴力革命运动,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国际社会风起云涌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中期,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化,国内出现了大规模群众运动和罢工斗争,如英国核裁军运动、美国黑人民权运动、法国“五月风暴”、日本反安保条约斗争等,为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新左翼运动的兴起营造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在世界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的背景下,20世纪60年代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了一股“批判社会主义国家、传统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社会思潮,旨在探索一条区别于科学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的第三条社会主义道路”。在这一过程中,新左翼思潮率先在英国这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兴起,并迅速影响世界其他国家。这一时期,在世界范围内还爆发了一系列规模较大、目标明确、时间持久、影响深远的反体制、反传统、反战的青年学生运动,游行、示威、暴力行动时有发生,为新左翼运动爆发提供了重要力量来源。例如,在日本,1960年爆发了学生运动,在东京大学生抗议美国在日本建设军事基地、抵制艾森豪威尔访日,1961年日本青年学生发起反对日美安保条约的斗争等。
1956年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的秘密报告中全盘否定了斯大林。这份秘密报告在苏共党内和世界各国共产党、工人党中引起强烈反响,直接导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混乱状态,这也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新左翼运动爆发的导火索。同年10月,“匈牙利十月事件”爆发,这场被西方帝国主义和匈牙利国内反革命分子利用的大动乱,使苏联营造的“苏联是世界上真正民主国家”的舆论难以为继,更激发了世界各国青年力量对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的强烈不满情绪。然而,包括日本共产党在内的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社会党的领导集团对苏联军事干预“匈牙利十月事件”毫无反应,日本共产党内的青年学生党员则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并予以坚决批判,甚至脱离党组织,独立领导和发动反对斗争。在此背景下,新左翼运动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兴起。地处亚洲的日本也爆发了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反体制、反传统、反战的社会运动,推动新左翼运动迅速兴起和发展。
(二)日本国内政治经济矛盾激化
20世纪50年代,日本经济虽然恢复到了二战前的水平,但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的是劳动力和能源的粗放投入。50年代后半期,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日本也爆发了经济危机,社会动荡不安加剧,群众的不满情绪和阶级矛盾也不断被激化。60年代,日本经济尽管保持了高速增长,但主要依靠的依然是资本和能源的粗放投入,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以能源与资源的大量消耗、忽视环境和生态成本为显著特征,导致社会矛盾不断加剧,为新左翼的产生和发展增添了强大动力。
二战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并在日本推行民主改革,以保证日本不再成为美国乃至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威胁。然而,随着美苏两大对立阵营的世界格局的形成,美国开始扶持和武装日本,并将日本作为维护其亚洲利益的桥头堡。1951年,日本和美国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并据此签订了《美日行政协定》,以制度的形式保证美国可以继续霸占日本的一些岛屿、有权在日本驻扎军队和拥有大量军事基地,并将日本的自卫队置于美国控制之下。条约执行中,连续发生美军暴行事件,引起了日本民众的强烈反对。1960年,日本和美国在华盛顿对《日美安全保障条约》进行修改和补充,明确美国对日本的防卫义务。这进一步引起了日本民众和多数政党的反对,日本国内开展了大规模的群众示威游行等反对运动,日本新左翼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迅速发展起来的。同时,20世纪60年代,日本同美国和欧洲之间的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引起欧美国家的强烈不满,它们一方面实施贸易保护政策,另一方面要求日本开放国内市场、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贸易壁垒等,这给依靠出口推动经济发展的日本带来了严重冲击,也导致日本国内矛盾进一步加剧,推动了新左翼的迅速发展。
随着美苏冷战格局的形成和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改变了二战后对日本实施民主化改造的政策,由承认日本共产党和社会主义运动转变为镇压。面对这一挑战,以宫本显治为代表的日本共产党国际派,在掌握了党的领导权之后,为保存党的实力,取消了以往坚持暴力革命的政策方针,带领全党走上一条温和的、非暴力的和平议会道路。“日本社会党也放弃了暴力革命路线,主张走议会选举的和平发展道路。”日本传统左翼政党的这一根本转变,引起了国内青年力量的强烈不满,给很多青年学生党员造成巨大的心理冲击和伤害。大量亲共、亲左的社会组织纷纷与共产党、社会党决裂,加入新左翼组织,甚至直接发动和领导青年学生运动。一批从共产党、社会党中分裂出来的人士则直接充当起新左翼的领导力量,为新左翼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二、日本新左翼的历史演变
自20世纪50年代末兴起以来,新左翼长期坚持“批判共产党和社会党等既成左翼,坚持通过激进的暴力革命方式开展直接行动和实力斗争运动”,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经过60多年的发展,新左翼中的各个党组织几经分裂重组,有的已经消失,有的依然活跃于国内并继续领导社会主义运动。根据不同历史时期政策主张和社会影响力的差异,可以将新左翼的历史演变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日本新左翼勃然兴起(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
20世纪50年代末,一种不同于传统左翼革命路线的新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运动在日本勃然兴起。这场反传统的运动,是一场以从共产党、社会党中分裂出来的力量为领导核心、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有组织的激进社会运动。新左翼虽然没有得到主流社会的认可,但对解决社会矛盾、启迪人们思想、开拓人们思路等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1957年,以黑田宽一、太田龙为首的共产党党员,从党内分裂出来成立了日本托洛茨基主义联盟(也称“第四国际日本支部”),同年12月,该组织改名为革命的共产主义者同盟。1958年,日本共产党中领导全日本学生自治联合总会(以下简称“全学联”)运动的青年学生党员,从党内分裂出来成立了共产主义者同盟。这两个组织的成立标志着日本新左翼正式形成。后来,这两个组织经过多次分裂、重组,形成了由多个党派组成的“革命的共产主义同盟派”(简称“革共同派”)和“共产主义者同盟派”(简称“共产同派”)。
1960年,日本社会党青年部成立了日本社会主义青年同盟,这一组织一经成立便加入反对修改《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的斗争和三池煤矿工人斗争。后来,这一组织从日本社会党中分裂出来并发展成为独立的政治组织,经过多次分裂、重组,发展演变为多个党派,统称为“社会主义青年同盟派”(简称“社青同”派或者“革劳协”派),成为日本新左翼的重要组成部分。
1958年,时任日本共产党中央监察委员会主任的春日庄次郎以及中央委员山田六左卫门、西川彦义、龟山幸三、内藤知周等提出通过走民主主义道路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主张,这与党章党纲规定的革命路线完全相反。1961年,他们先后宣布退党,最终发展为独立的政治组织,在指导思想上他们坚持“结构改革论”,因此也被称为“结构改革派”。受中苏论战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分裂的影响,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发生了路线之争。由此,日本共产党的主要力量表示坚持独立自主地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坚决反对任何外国政党的干涉,但党内却出现了因路线分歧而分裂党的恶性事件。志贺义雄、铃木市藏、神山茂夫、中野重治等表示要追随苏联,支持苏联部分停止核武器试验条约的意见,最终在1964年5月被开除出党,此后联合成立独立的政治组织,被称为“苏联派”。实际上,“结构改革派”的思想遵循了赫鲁晓夫路线,与“苏联派”主张支持苏联路线具有一致性,也将他们统称为“苏联派—结构改革派”。与之完全相反,日本共产党内反对苏联路线的部分党员则选择支持中国共产党,坚持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并最终从党内分裂出来,与1955年因支持德田球一路线而从日本共产党内分裂出来的力量一起被称为“中国派”(或“亲中共派”)。在日本,“苏联派—结构改革派”和“中国派”这两个思想完全对立的党派都属于新左翼的组成部分,在日本积极组织和领导青年学生开展反体制的暴力革命运动。
1968—1970年,主要由无党派组成的全国自治会共同斗争会议(以下简称“全共斗”)活跃起来,一股无政府主义思潮伴随着学园斗争在日本兴起,并最终发展成为“无政府主义派”,积极开展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成为新左翼的一个组成部分。
至此,在日本形成了以“革命的共产主义同盟派”“共产主义者同盟派”“社会主义青年同盟派”“苏联派—结构改革派”“中国派”“无政府主义派”六个派别为代表的新左翼。每个派别内部都存在多个政党,各派别之间、各派别内部各政党之间又先后经过分裂、重组、合并,展现出新左翼发展演变的具体形态。在整个20世纪60年代,反对修改《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的斗争是日本社会主义运动一个大的时代背景。新左翼以各个大学为活动阵地,以青年学生为团结对象,广泛开展各种反体制的暴力革命斗争。为阻止修改《日美安全保障条约》、抗议学园斗争、要求美国返还冲绳等,新左翼纷纷联合全共斗、全学联,积极团结和领导青年学生发动了一系列暴力革命事件。以反对修改《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的斗争、成田机场抗争、东京大学事件、冲绳抗争、反对越南战争等为标志,新左翼领导的社会主义运动达到高潮。新左翼得到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民众支持,组织力量得以巩固和充实,社会影响力大大增强。据统计,到1969年,新左翼成员已经达到5.35万人。
(二)日本新左翼在分裂中走向衰落(20世纪70—80年代)
20世纪70年代初期,新左翼继续开展一系列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反对右翼政府的斗争。例如,阻止《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再次更新、返还冲绳运动、反对越南战争、反对美国在日本建设军事基地、成田机场抗争等,青年学生多次与政府的“机动队”发生直接暴力冲突,导致部分青年学生被捕,甚至被殴打致死,推动了新左翼运动进入第二次高潮。然而,随着越南战争结束、中日建交,以及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日本国内局势趋于稳定,新左翼的社会基础不断被瓦解。新左翼各派内部由于政策主张不同,不断发生分裂、重组,各派之间也发生了夺权斗争和暴力事件。新左翼出现了组织多样化、碎片化的发展趋势,导致其在分裂中逐渐走向衰落。
一方面,日本全学联、全共斗是具有无党派色彩的学生组织,新左翼的介入导致二者关于领导权之争异常激烈,这也加剧了新左翼的内耗和分裂,使新左翼逐渐失去了知识界力量和普通民众的支持。特别是1970年《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再次更新以及1975年越南战争结束,意味着日本右翼当局在以青年学生为核心的学园斗争中取得了胜利,标志着新左翼的抗争以失败告终。青年学生运动的热潮也随之消退,大批普通青年学生纷纷退出新左翼,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新左翼运动随之失去动力和力量来源。另一方面,新左翼是暂时性的庞杂的政治组织,在组织中每个人在自己的生存条件、社会经历、实践感受的基础上,以自己的理解、愿望、感情、意识和思维方式参与新左翼运动,难以对新左翼领导的社会运动形成思想共识。同时,新左翼各派内部及各派之间因为意识形态存在分歧、路线主张不同,以及相互争夺群众力量等,导致夺权、内讧等恶性事件频发,甚至发生一些政党的领导人被杀害的事件。这直接导致新左翼的领导力量不断被削弱,加速了新左翼的衰落速度。
(三)日本新左翼在变革中继续走向衰退(20世纪90年代至今)
随着苏东剧变的发生,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长期低潮,日本社会主义运动受到巨大冲击。日本社会党崩溃、改组,日本共产党的积极变革迎来短期发展但难以抑制衰退的大趋势,新左翼成员也纷纷脱离组织。这一时期,日本新左翼依然坚持暴力革命路线。例如,1992年,新左翼在反对日本政府向柬埔寨派自卫队和日本天皇访华的斗争中,制造了恐怖袭击事件并开展了游击斗争。随着日本政治右倾化以及民众保守化趋势不断加强,新左翼的暴力革命路线很明显不再符合日本的具体国情,这也导致其衰落进一步加速,新左翼日渐式微。据统计,到1999年时,日本新左翼成员已经减少到2.7万人。
21世纪初,随着二战后成长起来的成员步入老年,新左翼组织内老龄化问题不断凸显,世代更替矛盾尖锐,进一步加剧了新左翼的生存危机。为了缓解老龄化矛盾、防止被其他政党孤立,新左翼开始尝试革新,“隐藏自己的党派性、暴力性,改变以往的过激行为方式,逐步融入到日本的工人运动中来”,通过参加议会选举、工人运动、社会运动,重建青年组织,以及参加集会、游行、示威等合法活动的方式来增强自身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以吸纳新成员,巩固和扩大支持者。但是,这些革新举措并未能有效遏制新左翼衰退的趋势。
2010年以来,为进一步适应日本社会发展,新左翼主要围绕消灭核电问题、反贫困问题、反全球化问题、反对美国在日本驻军及建立新的军事基地问题、反对日本向海外派兵、反性别歧视等开展各种合法的政治斗争和社会运动。2014年,属于共产主义者同盟派的新左翼力量——共产主义者同盟(统一委员会)以“开辟新时代左翼力量团结新局面”为主题,对新左翼内部曾经出现的内讧事件进行了批判性总结,呼吁新左翼不仅要实现共产主义力量团结,包括社会民主党和无政府主义者在内的反资本主义、反帝国主义运动的力量也要联合起来,以推动日本社会主义运动复兴。但这并未得到新左翼的呼应,也看不到新左翼力量联合的迹象。
截至2022年1月,新左翼所属6个派别的10多个政党中,成员仅剩1.94万人。根据目前发展形势来看,新左翼虽然已经开始弱化党派色彩,并彻底改变了暴力革命路线,主张开展和平的议会斗争,塑造革新政党的形象,注重加强与年轻一代的联系并吸纳其入党,但这些革新举措依然未能扭转其衰退趋势。三、日本新左翼的发展特点
日本新左翼以推翻资本主义统治为近期的革命任务,追求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但因具体指导思想的不同,导致各派别之间、各派内部各政党之间政策主张和社会运动具有明显差异性。
(一)深受共产主义影响
新左翼与共产党、社会党等传统左翼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它们都深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及其重大变化的影响。在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和“中苏论战”两个国际共运史上的重要历史节点,日本共产党内部围绕革命道路之争、思想路线之争分裂出来一大批党员人士,这些力量与青年学生组织相结合形成新的政党或者政治组织。例如,1965年从革命的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分裂出来日本革命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第四国际日本支部),1967年分裂出第四国际日本支部(布尔什维克—列宁主义派),1991年再次分裂出日本革命的共产主义者同盟(JRCL)、国际主义劳动者协议会、第四国际日本支部重建准备小组(MELT)。有的派别内部的政党因领导人的思想分歧再次分裂、重组,从而形成新的政党。例如,从共产党中分裂出来至今依然保留“日本共产党”这个名称的包括:日本共产党(日本之声)、日本共产党(左派)、日本共产党(马克思—列宁主义)、日本共产党(行动派)。无论是新左翼还是传统左翼,都坚持反对资本主义统治、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只是在反对资本主义过程中它们的具体指导思想和政策主张方面存在较大分歧。
(二)理论体系不完善、不规范
新左翼长期以来坚持反对资本主义、以实现共产主义为远大目标,但它们对时代发展变化的反应相对滞后,未能及时推进指导思想的民族化、时代化。进入21世纪,新左翼放弃了暴力革命路线,走上了议会选举的和平发展道路,但是由于指导思想长期脱离本国具体国情,理论体系不完善,其对民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不断减弱。例如,在对资本主义批判方面,新左翼能够尖锐地指出和批判资本主义的弊端与症结,反对日本右翼政权、反对天皇制、消灭核武器等,但它们对如何突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克服资本主义危机未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三)组织发展多样化、碎片化
目前,新左翼在指导思想、政策主张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这也导致其组织发展呈现多样化、碎片化的问题。指导思想上,不仅有马克思列宁主义、列宁主义、斯大林主义、毛泽东思想,还有托洛茨基主义等。指导思想的不同导致各个派别在具体政策主张和基本立场上也不尽相同,这削弱了彼此团结合作的基础,加剧了彼此的对抗与冲突。即使在同一个新左翼派别内部,各政党之间也因为具体指导思想的不同而产生分歧,难以联合起来共同开展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
(四)内部矛盾重重、分化严重
新左翼内部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等长期盛行,不能结合实际情况运用马克思主义,这常常导致党内成员因为意见分歧而发生分裂党的事件,甚至是领导人一言不合便“另立山头”。例如,在20世纪70年代,从共产主义者同盟派中分裂出了“马克思主义青年同盟”“共产主义同盟赤军派”“共产主义者同盟战旗派”“共产主义者同盟叛旗派”“共产主义者同盟(全国委员会)”。此外,新左翼内部各政党之间还发生过多起夺权、内讧,甚至是暴力、杀人事件等,相互之间存在很深的历史恩怨,具有深刻的、难以调和的内部矛盾。这种内耗、分化必然导致新左翼加速衰退。如今,新左翼各党派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和信任,难以达成思想共识,更难以在求同存异原则下实现团结协作,这也加剧了新左翼日渐式微的发展困境。
(五)政治地位边缘化
长期以来,新左翼的政策主张比共产党、社会党等传统左翼政党更加激进,且长期被右翼政府视为“极左暴力集团”“过激派”并加以监视和镇压。21世纪以来,新左翼主张走议会选举的和平发展道路,通过参加地方议会选举、开展社会运动、发表声明、进行街头抗议等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但其社会影响力相当有限,长期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在议会制国家中,议席多寡是衡量一个政党影响力强弱的重要指标。由于未按《政治资金规正法》要求向总务省申报自己的议会选举政策主张并推荐议会候选人,新左翼大多没有资格以政党的名义参加议会选举,也不可能获得政党助成金。即使有些政党推选了自己的候选人,也难以当选。从日本2021年众议院选举、2022年参议院选举的结果来看,新左翼所属议员均没有当选,在地方议会中也仅有个别政党拥有少量议席。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日本新左翼的政治影响力非常有限,长期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四、日本新左翼的未来发展前景
当前,日本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二战后的最低谷,共产党、社会民主党等传统左翼政党加速衰退,新左翼拓展自身政治生存空间的难度非常大,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一)外部挑战不断增大
21世纪以来,尽管大部分新左翼已经放弃暴力革命路线,改为走和平议会斗争和群众斗争相结合的道路来实现推翻右翼政权的目标,但这未能有效改变民众对新左翼是激进左翼政党的传统印象,而这也是新左翼失去群众基础和阶级基础的重要原因。同时,在日本现存的政党格局中,执政的自民党、公明党互补性强,自公执政联盟稳定且具备可持续性,“一强多弱”的政党格局成为日本政治的新常态。自公执政联盟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民意根基,无论在国家还是地方层面都具有绝对优势,再加上右翼政权掌握着国家舆论导向,不断加强反共、反社会主义的宣传,大大压缩了传统左翼和新左翼的生存空间。特别是日本警察厅和公安调查厅始终监视着新左翼,时刻掌握着它们的发展动态,这导致普通民众根本不愿意靠近新左翼。此外,日本新左翼多属于地方性政党,活动范围和群众基础有限,根本不可能形成全国性影响力,更难以在国际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国内外影响力都非常有限。随着日本政治右倾化、民众保守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日本传统左翼政党加速衰退,新左翼面临生存和发展困境且短期内难以走出。
(二)派系矛盾尖锐且资源匮乏
近年来,新左翼的政策主张表现出较强的趋同性,加强彼此间的团结协作的意愿不断增强,但因为长期以来党派繁多、矛盾尖锐等原因难以形成团结合作的局面。按照阶级立场和意识形态划分,目前日本传统左翼政党除了共产党、社会民主党外,还有立宪民主党、国民民主党、令和新选组,左翼政党的多样化、碎片化对新左翼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产生了严重冲击。大部分新左翼与共产党存在着深厚的历史恩怨,不可能参加共产党主张的在野党统一战线。同时,无论是议会选举,还是社会运动,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然而,新左翼大多数以社会组织的形式存在,根本不可能得到政党助成金等国家经费的支持,其日常活动仅仅依靠党费、个人捐款和营业性收入来维持,这些经费不仅金额相当有限而且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严重制约着新左翼的议会斗争能力、思想宣传工作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这些矛盾必将进一步加剧新左翼的发展困境。
(三)社会支持度日益下降
《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天皇制的长期延续,标志着新左翼的抗争以失败而告终,其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也随之被瓦解。总体上来说,21世纪以来,日本民众的保守化趋势不断加强,意识形态对日本民众的凝聚作用大大减弱。民众更加关注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注重自身利益的实现、追求个性与平等,在议会选举中更倾向于根据一个政党的政绩和议会候选人的个人魅力来投票,放弃了对固定党派的支持。据统计,在日本选民中无党派选民已经高达30%—40%,他们对议会选举结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支持新左翼的选民数量几乎为零。特别是青年一代对政治淡漠,参与政治生活的意愿锐减,不愿意加入和支持固定的党派。新左翼相对守旧、对社会发展变化反应滞后,直接导致其思想政策主张和发起的社会运动对青年一代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大大降低。再加上二战后成长起来的新左翼成员大都进入老年,老龄化直接制约着新左翼的可持续发展。这些也是日本左翼力量面临的共同挑战。当前,新左翼坚持在人权问题、反贫困问题、反全球化问题、美国在日本的军事基地问题、核电问题等领域开展斗争。这些政策主张一定程度上与共产党、社会民主党等传统左翼政党的政策主张具有相似性,导致日本传统左翼与新左翼之间、新左翼内部之间存在群众基础之争,这必将进一步加剧日本左翼力量的整体式微。因此,新左翼获得社会力量支持的难度越来越大,发展空间不断被压缩,未来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3年第2期发布时间:2023-06-2010:13:00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