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承载着现代化建设的时代重任,也同时承载着持续推进人的现代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使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既是实践主体,也是价值主体,更是终极目的。现代化的核心在于人的现代化,没有人的现代化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我们要深刻认识十八大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部署,把人的全面发展摆上更为紧要的战略地位,积极探索一条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的现代化新路。
推进人的现代化建设任务重大而紧迫
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推进人的现代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面临着重大的机遇,也面对着一系列挑战,必须深刻把握其重要性与紧迫性,从而不断增强自觉性与科学性。
社会整体现代化离不开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社会整体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在社会整体现代化进程中,人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人的需要、主体意识和能力,人的生存和发展方式及其作用发挥,既受到社会现代化的影响,也影响着社会现代化。社会整体现代化是指社会全面变革旧有传统、发展现代文明的过程,不仅包括物的现代化,更包括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不仅是社会整体现代化的必要组成,而且是影响社会整体现代化尤为关键的一环。社会整体现代化是一个具有主体意识的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实践的客观历史过程,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前提和动力。
世界现代化的实践证明人的现代化不容忽视。考察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可以发现,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之间往往呈现一种不平衡性,最常见的是“人的建设”滞后于“物的建设”。西方国家的经验教训表明,人的现代化一旦被忽视或在这一问题上有所迟疑、滞后,必然带来巨大的危害与祸患。人类要是不想自酿自饮片面发展的苦酒,就必须正视现代化进程中的这一突出问题,重视推进人的现代化。
在我国推进人的现代化具有特殊紧迫性。又好又快推进现代化,是中国这样的后发国家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重大历史使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能否在充分学习借鉴西方已有经验探索和规律性认识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避免西方现代化进程中实际呈现出的各种弊端、失误和教训,从而以较小的代价完成现代化的目标,这既关系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在当代世界的竞争,也关系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能否顺畅,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能否得以充分彰显。
人的现代化具有丰富深刻的内涵与要求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出发,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重点把握好人的现代化的发展重点与演进规律,在积极提升和完善人的现代化素质中更具体有效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客观标准角度看,人的现代化由一系列衡量指数,如衣、食、住、行等的水准构成,这些方面又必须以经济的现代化作为基础。但是,如果从人的主体性角度看,实现人的现代化,就是推进人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即推进包括人的思想观念、素质能力、行为方式、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现代转型。
思想、观念和意识的现代化。思想观念的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的灵魂。思想观念的现代化,是指人的思想观念和心理状态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它主要包括人的价值观念、精神态度、思想意识、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现代化。具体表现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培育现代公民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责任意识、法治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等。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的经验表明,人的现代化离不开现代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成长与互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立足优秀的中华文化,我们更应当通过时代精神与民族文化气质的内在契合来丰富完善人们的精神世界,推进人的思想观念的现代化。
素质能力的现代化。一般来说,人的素质能力主要包括品质、体质、智能和潜能。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人只有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全面发展各种能力,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发展,才能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新加坡资政李光耀曾说过:“不论采取什么制度,起决定作用的是实行这个制度的人的素质。”世界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也表明,对人力资本采取优于对物质、货币资本的投资,推动人的素质能力现代化,是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行为方式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既要内化于心,又要外化于行,即通过人的行为加以体现与反映。行为方式现代化,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采取积极、理性、文明的行动,积极而负责任地参与社会生活。一些发达国家十分注重对现代公民行为的养成教育。例如,美国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与方式以引导公民养成良好的行为方式。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移民热潮的这段时期,美国公民教育主要针对新移民,培养新移民的现代行为习惯。20世纪以后,美国公民教育则更多地注重培养公民的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公民积极地参与到各项社群活动中,提高公民的社会参与能力。
社会关系的现代化。社会关系的现代化,就是要求在社会的多元化变革转型中,人们拥有广泛的政治参与;随着社会与地理的流动性增强,人口流动和发展越来越充分;各种利益主体的需求能得到较充分的兼顾与满足,弱势群体享有越来越多的机会;社会阶层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得到有效缓解和疏导,社会关系进一步趋于和谐等。
不断探索人的现代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进步的同时,人的现代化建设也在稳步推进。正因如此,十八大报告在总结历史成就时深刻指明,我们“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在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征程中,我们必须更好地推动人的现代化与社会整体现代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第一发展要务,为人的现代化持续奠定坚实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践行“发展是硬道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人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发展的理解更加全面、更为科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布局中,“第一要义”仍然是“发展”,但这必须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这种理论的清醒,反映出对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的深刻把握。
坚持推进思想解放、促进人的观念意识现代化,为改革攻坚提供新的精神动力。在当代中国,推进思想观念的现代化,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相适应的改革开放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民主法制意识等。改革的突破往往首先来自于思想观念的先行,现代化的思想观念,才能引领和带动现代化的实践深化。
坚持把人的全面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全面推进公民素质能力方面的现代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和目标追求。实际上,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与高度重视人、重视人力资源、积极推进人的素质能力建设是密不可分的。早在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就明确提出实现科技现代化必须大力培养、选拔人才。此后,根据新的形势任务,又提出了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标要求。在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又把人才提升到“第一资源”的战略高度,全力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同时,在我国人的素质能力建设中,始终把人的道德品质作为基础,放在首位;在人才建设与干部队伍建设上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坚持党建创新与社会管理创新互动互促,大力推进人的社会关系的现代化。人的社会关系的现代化,涉及面广、包容量大,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深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抓好党的自身建设,同时,始终高度重视群众工作,积极化解各种矛盾与问题,不断探索构建社会主义新型人际交往、促进人的社会关系的现代化新路。党建创新与社会管理创新互动互促,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鲜明特征之一。进入新世纪,我们党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突出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社会关系的处理上进一步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念、共产党人的执政智慧与社会主义的本质优越性,有力地推进了社会关系的现代化步伐。
网络编辑:客卿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