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群黄家远:菲律宾共产党的历史、理论与现状
自 1930 年 11 月成立以来,菲律宾共产党坚持与菲政府开展长期的武装斗争,是目前世界上为数不多仍然坚持武装斗争的共产党组织之一。在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共产党相继衰落的背景下,菲律宾共产党继续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菲律宾共产党的发展壮大及其对政局的影响引起了菲律宾国内各界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菲律宾共产党的发展历程
1.初创阶段
菲律宾共产党成立于 1930 年 11 月 7 日。1932 年,菲共由于其反政府行为被宣布为非法政党,被迫转入地下。为了保存力量,更好地开展工作,同年,菲共领导人佩德罗•阿坝得•桑托斯带领一部分党员建立了菲律宾社会党。1937 年,为了建立广泛的反法西斯人民阵线,菲政府承认菲共为合法政党。1938 年 11 月,菲共宣布与社会党合并,仍称菲律宾共产党。1941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菲共联合各地游击队建立抗日武装——人民抗日军,积极开展抗日武装活动,给予入侵日军以沉重的打击。二战后,菲共同政府谈判,决定放下武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开展工农群众运动。1946 年,菲共参加了大选,六名候选人当选。但是,政府却制造借口剥夺了他们的国会议员资格,并对原人民抗日军活动地区发动进攻。1948 年 5月,菲共在游击区召开中央扩大会议,确定武装斗争为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并决定将人民抗日军改为人民解放军,开始了与菲政府对抗的历程。1950 年 1 月,菲共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开展全面的武装斗争,并制定了两年夺取政权的计划。同年 10 月,菲共在城市的领导机构遭到破坏,武装斗争受挫。1956 年,受中共和苏共论战的影响,菲共内部也开始在关于革命道路的选择问题上出现了严重的分歧,此后菲共基本处于停滞状态。1967 年,菲共分裂为主战和主和两派。
2.重建阶段
1968 年 12 月 26 日,主张武装斗争的何塞•玛利亚•西松( Jose Maria Sison) 在中吕宋召开党代表大会,宣布重建菲共,西松被选为主席。代表大会规定新菲共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遵循全面的全国民主革命的路线,主张运用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1969 年 3月,菲共建立了新人民军( New People’s Army,简称 NPA) 。70 年代初,在党中央的领导下,菲共的发展逐渐走上了正轨,党员和武装力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自马科斯上台实行军法统治以后,菲共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其领导的群众运动被镇压。但菲共没有退缩,继续领导马尼拉及其他城市的广大群众发动政治游行示威。进入 80 年代,美国扶植下的马科斯政权日益失去人心,城市群众运动空前壮大。菲共抓住这一时机,采取分散兵力在全国创建游击战线的方针,同时加强城市工作,积极与群众运动及工会取得联系,扩大在城市的力量和在青年、劳工与宗教界的影响,菲共的力量又获得较大发展。到 80 年代中期已拥有3 万多人,其中新人民军拥有 2 万多人,活跃在全国 60 多个省。1986 年 8 月,菲共领导的全国民主阵线与阿基诺政府进行和谈,并于同年 11 月27 日达成停火协议。但 1987 年 2 月协议到期后,双方又重开战火。80 年代后期到 90 年代初,由于大批高级领导干部被捕或流亡海外,菲共的力量受到严重削弱。
3.恢复和发展阶段
1992 年,为了统一党内思想,菲共中央发动了“第二次整风运动”,重申以马列毛主义为指导,以农村包围城市为基本战略,以持久的人民战争为基本斗争方式。此外,菲共还对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托洛茨基主义等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潮进行了批判。在这之后,菲共的力量逐渐获得恢复和发展。拉莫斯政府成立后,分别于 1992 年和 1997 年两次在荷兰海牙与菲共举行和谈。1999 年 5 月,菲共因菲参议院批准《菲美访问部队协定》单方面终止和谈进程以示抗议。“9•11”事件后,菲政府对新人民军采取了包括军事打击在内的强硬措施。2002 年,菲政府将新人民军宣布为恐怖组织,并促使美国和欧盟也将新人民军列为国际恐怖组织,冻结其海外资产。2007 年 9 月 5 日,阿罗约总统签署赦免令,赦免菲共当中没有严重犯罪的党员和新人民军成员。2011 年 2 月,政府与菲共重启和谈,双方商定未来18 个月达成全面和解。政府不再视菲共为恐怖组织。当前,菲共与菲政府之间仍然冲突不断,边打边谈已经成为菲共与菲律宾政府之间关系的常态。
二、菲律宾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原因
首先,菲律宾土地占有不公,贫富分化严重。菲律宾是个农业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 2/3 以上。但自殖民地时期以来,菲律宾的土地占有不公问题就非常突出。16 世纪下半叶西班牙殖民者入侵菲律宾后,有权势的殖民官员和教会开始大规模地占有土地,从而形成了与美洲殖民地相似的封建庄园制度。20 世纪初,美国人统治菲律宾后,对教会土地进行收购和拍卖,又造就了一批大地主。根据 1953 年所作的调查统计,占有 50公顷土地的地主约 1. 4 万人,地主占有土地面积为241 万公顷,占全部农地面积的42%。自1953年以来,菲律宾的历届政府都以不同形式推行体现社会公正的土地改革,但由于遭到了以地主精英和大资产阶级为代表的特权阶级的强烈抵制,收效甚微。土地的分配不公导致了菲律宾的贫富差距不断加大。据统计,现在约 1/3 的菲律宾人每天生活费不到一美元。最有钱的一成菲律宾家庭占据了全国总收入的三成以上。菲律宾占人口20% 的最富裕阶层的开支是 20% 最贫穷人口开支的八倍。巨大的贫富鸿沟造成了菲律宾社会两极分化严重,社会矛盾异常尖锐,民众对政府的信心逐步丧失,这自然给菲共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现实土壤。
其次,菲律宾共产党采取了成功的政策措施。针对土地分配不公的问题,菲共一直主张按照平均地权的原则分配土地,并制定了最高纲领及最低纲领。最高纲领是在取得人民民主革命胜利并建立国家民主政权以后,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再把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最低纲领是减租减息,提高农业工人工资,稳定农产品价格等。菲共的土地政策迎合了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并使革命根据地的农民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农民也积极响应菲共的行动,纷纷给菲共提供物质支持。与此同时,菲共还十分注意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并且与在农村中有广泛影响的天主教会建立了密切联系,菲共还强调革命后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欢迎一切为人民权利斗争的人参加。菲共这些做法使其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和支持。
第三,菲律宾军队战斗力相对较弱,策略不当。由于资金短缺,菲律宾的军事现代化进程缓慢,武器装备落后,军人素质较差。虽然菲政府军一直受美国军队训练,但他们只是教条式地应用美国军队的战术,却忽略了菲律宾山林岛国地势的具体实际。反观菲共领导的新人民军,虽然在人数及武器上处于绝对劣势,但菲共根据菲律宾岛国的特点,通过“化整为零”、“声东击西”、“机动灵活”、“等待战机”、“乘胜追击”等战术,充分利用地形优势与政府军进行周旋。新人民军多以三到五人为战斗小组的编制进行游击战,彼此之间相互策应,拉长战线,切断菲政府军的供应线,对数量武器都优于自己的政府军进行打击,这使得菲政府军难以应对,伤亡惨重。此外,菲律宾国内还存在着多种反政府武装如摩洛伊斯兰解放组织以及阿布沙耶夫、伊斯兰祈祷团等恐怖组织等,给战斗力本身就不强的菲政府军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使其分散了对菲共的注意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菲共提供了发展机遇和空间。
三、菲律宾共产党的理论主张
1.菲共的性质、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革命道路
菲律宾共产党声称该党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先锋队,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毛泽东主义。在他们看来,毛泽东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第三阶段,是世界无产阶级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对长期革命经验的总结,是菲律宾人民分析其历史和所处环境的最新的、最重要的和最有效的工具。菲共认为,菲律宾目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党的政治目标是通过持久的人民战争,推翻屈从于美帝国主义的买办资产阶级和大地主占主导地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体制,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并为社会主义革命作准备。菲共强调,只有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才得以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阶段,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继承与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是连续的不可分割的两个阶段,只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菲律宾民族民主革命才算基本上完成。
菲共坚持武装斗争是夺取政治权力斗争的主要形式,但同时也充分认识到开展城市合法斗争的重要性。菲共指出,城市的合法斗争是武装斗争的重要补充部分,合法斗争和武装斗争相互支持,缺一不可。其中,革命斗争的首要实现途径仍然是扎根于广大农村地区的武装斗争,而城市的合法斗争是不可或缺的次要实现途径。城市合法斗争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群众运动积极分子,将会给农村武装斗争输入优秀的革命战士,武装斗争和合法斗争都是人民战争的两个内在方面。此外,菲共也肯定了和谈的作用,认为和谈是与政府进行合法斗争的重要手段,不排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与政府进行和谈来结束内战。
2.菲共的政策主张
在政治方面,菲共主张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协调各革命阶级和阶层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是所有革命阶级和阶层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联合专政。在中央一级和省区一级政府要设人民代表大会。在较低一级的政权要有代表性的管理机构。各级人民代表将由平等的普选产生。菲共强调,在向人民民主国家过渡的过程中,必须发展革命根据地,建立独立的人民民主政权。在农村、工厂、学校和其他地方,建立革命委员会,作为全国各地政权的雏形或实际机构。民主集中制是未来国家政权的主要组织原则。
在经济方面,菲共主张没收帝国主义者和剥削阶级的财产以造福于无产阶级和半无产阶级。国有经济必须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并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允许民族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生产,但必须以不操纵和损害人民生活为前提。按照平均地权的原则将地主的土地无偿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在自耕农和小生产者中提倡合作化,作为走向社会主义的第一步。在一定时期内允许富农经济的存在。对没有重大罪行的地主也要给其生活出路。要根据具体情况在革命根据地发展生产,并对人民当中的各种利益进行适当调节。
在文化方面,菲共认为,没有人民的普遍觉醒,菲律宾革命就根本不能前进。因此,必须用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压倒现在的帝国主义的、封建的和反人民的文化。菲共主张在未来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实行免费教育,鼓励使用民族语言,以便加速传播革命的民族的文化。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散布的反动唯心主义和现存的迷信思想,将马列毛主义作为引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指针。
在对外政策方面,菲共倡导积极的、独立的、和平的外交政策。要求废除同美国和其他国家签订的一切不平等的外交条约。支持亚非拉被压迫人民的革命斗争。主张在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和国际统一战线政策下,积极与其他共产党通过单边或双边的会议来发展相互关系,扩大国际反帝战线,共同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3.菲共对当前国际和菲律宾国内形势的看法
第一,关于当前国际总体形势。菲共认为,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国际形势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美国虽然还是世界上头号资本主义国家和头号军事强国,但是已经不再是唯一的超级大国。新兴国家如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及南非的崛起极大地挑战了美国的霸权地位。这表明,旧的世界格局已经发生变化,新的世界格局正在形成。2011 年以来,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在北非和中东地区相继爆发,这是由世界资本主义统治危机引发的最为严重的大规模群众抗议活动。在人民强大的抗议运动面前,突尼斯总统易人,也门总统被迫下台,卡扎菲政权垮台。如今,美国等帝国主义又对叙利亚内政进行干涉。美国的干涉使北非和中东地区的局势更加复杂,进一步激化了该地区的动荡局势。菲共认为,美国之所以干涉他国内政,并以人道主义干涉为由发动战争,原因是自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经济受到了重创。在全球经济低迷的情况下,美国不得不以战争为手段来掠夺廉价劳动力、石油及原材料,扩大其市场和投资的影响力,以此来缓解金融危机引发的政治经济危机。
第二,关于阿基诺三世执政以来的菲律宾局势。菲共指出,自上台执政以来,阿基诺三世在菲律宾资产阶级财团的支持下,利用其掌控的媒体,大肆宣扬其资产阶级立场及亲美政策,违背了当初承诺把人民从贫困及苦难中解救出来的选举宣言。2012 年 4 月,菲律宾的实际失业人数将近970 万,占工人总人数的 24% ,大大超过了菲律宾政府对外公布的 280 万人。与此同时,国内油价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也在迅速上涨。而阿基诺政府却通过减少工人工资、加重人民的税负、减少社会公共开支的方式把金融危机带来的损失转嫁到了广大人民身上。为了换取美国的军事援助,阿基诺三世以放弃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为代价,公然宣布对美国开放领空权,并允许美国在国内建立军事基地并长期驻军。阿基诺三世还允许美国以“联合反恐”的名义在菲律宾国内收集情报,命令菲律宾国家警察局在必要时接受美国的调遣; 为了能够让美国在其领海上畅通无阻,他还居然专门设立了“国家海上观测中心”来配合美国的海上监察行动。菲共指出,阿基诺三世的所作所为使菲律宾完全受制于美国,沦为了美帝国主义的走狗,从而为美国及其他国家的垄断集团在菲进行掠夺与剥削铺平了道路。
第三,关于中菲南海争端。菲共认为,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美国和中国既是贸易合作伙伴又是竞争对手。为了限制中国在亚太地区日益增长的话语权,美国推出了针对中国的亚太战略。美国在日本、韩国、菲律宾及澳大利亚等国建立了军事基地,形成了对中国的军事包围圈,由此迫使中国在贸易、投资、政治、军事方面向美国妥协,以维护其在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利益。而阿基诺三世为了讨好美国,同时也是为了维护其统治利益,以菲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作后盾,甘于充当美国的马前卒来试探中国底线,放弃了与中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的机会。二战后,美国与菲律宾政府陆续签订了《菲美共同防御条约》( 1951 年) 、《军事防御条约》( 1956 年) 、《菲美部队访问协定》( 1998 年) ,美国的目的不是为了协助菲律宾抵御外敌,而是借菲律宾成就其在亚太地区的霸权。而阿基诺政府则借助这些条约来与中国争夺南海相关岛屿,并以此试探中国的态度。就目前来看,由于美国的干涉,通过外交及谈判的途径来解决南海领土归属争端就变得十分困难了。
菲共指出,中国历来不是一个好战的国家,在处理国际事务时,中国通常是通过积极的外交途径解决争端,而不像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那样通过狂轰乱炸来解决问题。中国之所以坚定地宣称南海诸岛是自己的固有领土,不仅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且是为了向美国、菲律宾表明其决不妥协的立场。对于当前南海领土争端的解决办法,菲共认为,首先,美国必须撤出驻菲美军,终止所谓的联合军演,停止在南海的一切行动; 其次,阿基诺三世必须断绝与美国的所有不平等关系,禁止美国在菲国内建立军事基地; 最后,美国停止对菲律宾内政的干涉,停止侵犯亚太地区。只有如此,中菲南海领土争端才能以和平方式解决。
四、菲律宾共产党的组织状况
1.菲共的组织机构。同所有共产主义政党一样,菲共也建立了比较严密的组织体系。菲共的最高决策机构为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最高行政机构是中央委员会。中央委员会下设四个全国委员会( 全国群众运动委员会、全国宣传委员会、全国统一战线委员会、全国军事委员会) 和六个地方委员会( 北吕宋委员会、南吕宋委员会、中吕宋委员会、维萨亚斯委员会、棉兰老岛委员会、内格罗斯岛委员会) 。地方委员会还下属 16 个地区和岛屿党委会。菲共明确规定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党中央与 16 个地方组织是领导和被领导的上下级关系。在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前提下,地方组织可以根据实际来调整自己的策略,但不能与党中央背道而驰。
2.菲共的党员队伍。菲共重建时只有大约80 名党员干部,经过 40 多年的发展,目前党员人数已达到十万人左右。菲共明确规定了要从新人民军、革命根据地以及民族民主阵线中挑选出积极分子,经过阶级身份及家庭背景的调查,确保他们是工农阶级的精英分子,同时需要两名正式党员的介绍,才具备加入菲律宾共产党的资格。菲共对党员的基本要求是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备良好的组织和政治革命素养,积极参加党组织的活动。
3.菲共的统一战线。1973 年 4 月 24 日,菲共组建了其统一战线组织———全国民主阵线( National Democratic Front of the Philippines,简称NDFP) 。全国民主阵线下属的群众组织有: 工会革命委员会、全国农民协会、爱国青年组织、新妇女爱国运动、科迪勒拉人民民主阵线、基督教全国解放阵线、爱国教师协会、人民艺术家作家协会、爱国政府雇员协会、爱国卫生协会、人民科学工作者联盟、劳工组织联盟、人民律师委员会、摩洛革命组织、卢马德革命组织等。2011 年菲共又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制定了贯彻统一战线政策的阶级路线,即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争取城市小资产阶级以扩大革命基本力量,进而说服中产阶级加入无产阶级队伍,通过联合反动派中的先进分子以孤立最反动的敌人,鼓励统一战线参与、组织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斗争。
4.菲共的军事组织。1969 年 3 月 29 日,菲共重新组建了自己的武装力量——新人民军。在创建之时菲共就明确了其性质及任务: 新人民军是党在人民民主革命及未来社会主义阶段最重要的武装力量,目标是通过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及农村根据地的建设来建立独立自主的政权。新人民军成立之初仅有 60 名红军战士、9 杆自动步枪、26 杆火药枪。他们的主要活动地区为吕宋岛北部的科迪勒拉山区、米沙部群岛的萨马岛和班乃岛的农村、棉兰老岛的山区。20 世纪 80 年代,新人民军的人数曾一度发展到 2. 5 万人左右,后来由于政府军的围剿,部队人数大幅下降。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以来,新人民军的力量开始不断恢复。目前,新人民军约为 6000 人,建立了约 110多个游击战线,在全国一半以上的县市、90%的省份有活动,直接领导着几百万有组织的农民群众,影响人口数千万。现在每个游击战线已基本建立了连级规模的部队,并建立了主力排。
五、菲律宾共产党面临的挑战
经过 80 多年的发展,菲律宾共产党已经获得了广大中下层民众的支持,并发挥着愈来愈大的影响力,但这并不意味着菲共的未来一片坦途,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依然十分严峻。
1.菲共领导层路线分歧带来的挑战。菲共重建后,西松决定采取“两条腿走路”的革命策略,即在坚持武装斗争的同时,也不放弃通过议会选举上台执政的机会。然而菲共负责具体工作的副主席泰姆森( Tiamzon) 则坚持武装斗争是夺取政权的关键。由于西松在 1986 年 3 月流亡荷兰后不再担任党的最高领导人,这造成了菲共既定的路线方针得不到贯彻执行,从而使党的工作陷入了混乱的状态。
2.菲律宾政府的策略转变带来的挑战。鉴于军事打击的效果不彰,以及菲共的群众基础主要来自于农村的下层民众,近年来菲律宾政府放弃了以“消耗战”对付菲共的策略,转而采取了以“发展和人道关怀”等软实力为重点的“赢得人心”的军民合作项目——自由村庄计划( KalayaanBarangay Program) 。菲律宾政府已经为列入这一计划的 600 个村庄投入了 30 亿比索的资金。菲律宾政府的这一极具针对性的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菲共的群众基础,也使部分菲共党员干部发生动摇甚至脱离了菲共,从而对菲共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严重威胁。
3.外部环境的挑战。苏东剧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形势仍处于低潮,菲共孤立无援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9•11”事件后,美国又与菲律宾达成了共同反恐的协议,决定在菲律宾开辟反恐第二战场,并答应向菲律宾提供一亿美元援助用于反恐怖的军事和执法行动,对菲的军事援助也从原来的每年 200 万美元提高到 1000 万美元。美军还向菲律宾提供了包括运输机、军舰、迫击炮、巡逻艇以及直升机在内的武器装备。自2002 年以来,菲美“肩并肩”联合军演已举行 20多次。美国还以反恐名义陆续向棉兰老岛地区派驻近千名美军士兵。在这种情况下,菲共不仅战斗能力遭到较大削弱,而且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也受到挤压。鉴于上述因素,菲共想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可谓困难重重。
(作者单位:袁群,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央编译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黄家远,中共广西钦州市委党校)
网络编辑:张剑
一、菲律宾共产党的发展历程
1.初创阶段
菲律宾共产党成立于 1930 年 11 月 7 日。1932 年,菲共由于其反政府行为被宣布为非法政党,被迫转入地下。为了保存力量,更好地开展工作,同年,菲共领导人佩德罗•阿坝得•桑托斯带领一部分党员建立了菲律宾社会党。1937 年,为了建立广泛的反法西斯人民阵线,菲政府承认菲共为合法政党。1938 年 11 月,菲共宣布与社会党合并,仍称菲律宾共产党。1941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菲共联合各地游击队建立抗日武装——人民抗日军,积极开展抗日武装活动,给予入侵日军以沉重的打击。二战后,菲共同政府谈判,决定放下武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开展工农群众运动。1946 年,菲共参加了大选,六名候选人当选。但是,政府却制造借口剥夺了他们的国会议员资格,并对原人民抗日军活动地区发动进攻。1948 年 5月,菲共在游击区召开中央扩大会议,确定武装斗争为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并决定将人民抗日军改为人民解放军,开始了与菲政府对抗的历程。1950 年 1 月,菲共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开展全面的武装斗争,并制定了两年夺取政权的计划。同年 10 月,菲共在城市的领导机构遭到破坏,武装斗争受挫。1956 年,受中共和苏共论战的影响,菲共内部也开始在关于革命道路的选择问题上出现了严重的分歧,此后菲共基本处于停滞状态。1967 年,菲共分裂为主战和主和两派。
2.重建阶段
1968 年 12 月 26 日,主张武装斗争的何塞•玛利亚•西松( Jose Maria Sison) 在中吕宋召开党代表大会,宣布重建菲共,西松被选为主席。代表大会规定新菲共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遵循全面的全国民主革命的路线,主张运用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1969 年 3月,菲共建立了新人民军( New People’s Army,简称 NPA) 。70 年代初,在党中央的领导下,菲共的发展逐渐走上了正轨,党员和武装力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自马科斯上台实行军法统治以后,菲共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其领导的群众运动被镇压。但菲共没有退缩,继续领导马尼拉及其他城市的广大群众发动政治游行示威。进入 80 年代,美国扶植下的马科斯政权日益失去人心,城市群众运动空前壮大。菲共抓住这一时机,采取分散兵力在全国创建游击战线的方针,同时加强城市工作,积极与群众运动及工会取得联系,扩大在城市的力量和在青年、劳工与宗教界的影响,菲共的力量又获得较大发展。到 80 年代中期已拥有3 万多人,其中新人民军拥有 2 万多人,活跃在全国 60 多个省。1986 年 8 月,菲共领导的全国民主阵线与阿基诺政府进行和谈,并于同年 11 月27 日达成停火协议。但 1987 年 2 月协议到期后,双方又重开战火。80 年代后期到 90 年代初,由于大批高级领导干部被捕或流亡海外,菲共的力量受到严重削弱。
3.恢复和发展阶段
1992 年,为了统一党内思想,菲共中央发动了“第二次整风运动”,重申以马列毛主义为指导,以农村包围城市为基本战略,以持久的人民战争为基本斗争方式。此外,菲共还对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托洛茨基主义等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潮进行了批判。在这之后,菲共的力量逐渐获得恢复和发展。拉莫斯政府成立后,分别于 1992 年和 1997 年两次在荷兰海牙与菲共举行和谈。1999 年 5 月,菲共因菲参议院批准《菲美访问部队协定》单方面终止和谈进程以示抗议。“9•11”事件后,菲政府对新人民军采取了包括军事打击在内的强硬措施。2002 年,菲政府将新人民军宣布为恐怖组织,并促使美国和欧盟也将新人民军列为国际恐怖组织,冻结其海外资产。2007 年 9 月 5 日,阿罗约总统签署赦免令,赦免菲共当中没有严重犯罪的党员和新人民军成员。2011 年 2 月,政府与菲共重启和谈,双方商定未来18 个月达成全面和解。政府不再视菲共为恐怖组织。当前,菲共与菲政府之间仍然冲突不断,边打边谈已经成为菲共与菲律宾政府之间关系的常态。
二、菲律宾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原因
首先,菲律宾土地占有不公,贫富分化严重。菲律宾是个农业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 2/3 以上。但自殖民地时期以来,菲律宾的土地占有不公问题就非常突出。16 世纪下半叶西班牙殖民者入侵菲律宾后,有权势的殖民官员和教会开始大规模地占有土地,从而形成了与美洲殖民地相似的封建庄园制度。20 世纪初,美国人统治菲律宾后,对教会土地进行收购和拍卖,又造就了一批大地主。根据 1953 年所作的调查统计,占有 50公顷土地的地主约 1. 4 万人,地主占有土地面积为241 万公顷,占全部农地面积的42%。自1953年以来,菲律宾的历届政府都以不同形式推行体现社会公正的土地改革,但由于遭到了以地主精英和大资产阶级为代表的特权阶级的强烈抵制,收效甚微。土地的分配不公导致了菲律宾的贫富差距不断加大。据统计,现在约 1/3 的菲律宾人每天生活费不到一美元。最有钱的一成菲律宾家庭占据了全国总收入的三成以上。菲律宾占人口20% 的最富裕阶层的开支是 20% 最贫穷人口开支的八倍。巨大的贫富鸿沟造成了菲律宾社会两极分化严重,社会矛盾异常尖锐,民众对政府的信心逐步丧失,这自然给菲共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现实土壤。
其次,菲律宾共产党采取了成功的政策措施。针对土地分配不公的问题,菲共一直主张按照平均地权的原则分配土地,并制定了最高纲领及最低纲领。最高纲领是在取得人民民主革命胜利并建立国家民主政权以后,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再把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最低纲领是减租减息,提高农业工人工资,稳定农产品价格等。菲共的土地政策迎合了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并使革命根据地的农民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农民也积极响应菲共的行动,纷纷给菲共提供物质支持。与此同时,菲共还十分注意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并且与在农村中有广泛影响的天主教会建立了密切联系,菲共还强调革命后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欢迎一切为人民权利斗争的人参加。菲共这些做法使其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和支持。
第三,菲律宾军队战斗力相对较弱,策略不当。由于资金短缺,菲律宾的军事现代化进程缓慢,武器装备落后,军人素质较差。虽然菲政府军一直受美国军队训练,但他们只是教条式地应用美国军队的战术,却忽略了菲律宾山林岛国地势的具体实际。反观菲共领导的新人民军,虽然在人数及武器上处于绝对劣势,但菲共根据菲律宾岛国的特点,通过“化整为零”、“声东击西”、“机动灵活”、“等待战机”、“乘胜追击”等战术,充分利用地形优势与政府军进行周旋。新人民军多以三到五人为战斗小组的编制进行游击战,彼此之间相互策应,拉长战线,切断菲政府军的供应线,对数量武器都优于自己的政府军进行打击,这使得菲政府军难以应对,伤亡惨重。此外,菲律宾国内还存在着多种反政府武装如摩洛伊斯兰解放组织以及阿布沙耶夫、伊斯兰祈祷团等恐怖组织等,给战斗力本身就不强的菲政府军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使其分散了对菲共的注意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菲共提供了发展机遇和空间。
三、菲律宾共产党的理论主张
1.菲共的性质、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革命道路
菲律宾共产党声称该党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先锋队,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毛泽东主义。在他们看来,毛泽东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第三阶段,是世界无产阶级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对长期革命经验的总结,是菲律宾人民分析其历史和所处环境的最新的、最重要的和最有效的工具。菲共认为,菲律宾目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党的政治目标是通过持久的人民战争,推翻屈从于美帝国主义的买办资产阶级和大地主占主导地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体制,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并为社会主义革命作准备。菲共强调,只有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才得以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阶段,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继承与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是连续的不可分割的两个阶段,只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菲律宾民族民主革命才算基本上完成。
菲共坚持武装斗争是夺取政治权力斗争的主要形式,但同时也充分认识到开展城市合法斗争的重要性。菲共指出,城市的合法斗争是武装斗争的重要补充部分,合法斗争和武装斗争相互支持,缺一不可。其中,革命斗争的首要实现途径仍然是扎根于广大农村地区的武装斗争,而城市的合法斗争是不可或缺的次要实现途径。城市合法斗争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群众运动积极分子,将会给农村武装斗争输入优秀的革命战士,武装斗争和合法斗争都是人民战争的两个内在方面。此外,菲共也肯定了和谈的作用,认为和谈是与政府进行合法斗争的重要手段,不排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与政府进行和谈来结束内战。
2.菲共的政策主张
在政治方面,菲共主张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协调各革命阶级和阶层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是所有革命阶级和阶层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联合专政。在中央一级和省区一级政府要设人民代表大会。在较低一级的政权要有代表性的管理机构。各级人民代表将由平等的普选产生。菲共强调,在向人民民主国家过渡的过程中,必须发展革命根据地,建立独立的人民民主政权。在农村、工厂、学校和其他地方,建立革命委员会,作为全国各地政权的雏形或实际机构。民主集中制是未来国家政权的主要组织原则。
在经济方面,菲共主张没收帝国主义者和剥削阶级的财产以造福于无产阶级和半无产阶级。国有经济必须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并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允许民族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生产,但必须以不操纵和损害人民生活为前提。按照平均地权的原则将地主的土地无偿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在自耕农和小生产者中提倡合作化,作为走向社会主义的第一步。在一定时期内允许富农经济的存在。对没有重大罪行的地主也要给其生活出路。要根据具体情况在革命根据地发展生产,并对人民当中的各种利益进行适当调节。
在文化方面,菲共认为,没有人民的普遍觉醒,菲律宾革命就根本不能前进。因此,必须用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压倒现在的帝国主义的、封建的和反人民的文化。菲共主张在未来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实行免费教育,鼓励使用民族语言,以便加速传播革命的民族的文化。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散布的反动唯心主义和现存的迷信思想,将马列毛主义作为引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指针。
在对外政策方面,菲共倡导积极的、独立的、和平的外交政策。要求废除同美国和其他国家签订的一切不平等的外交条约。支持亚非拉被压迫人民的革命斗争。主张在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和国际统一战线政策下,积极与其他共产党通过单边或双边的会议来发展相互关系,扩大国际反帝战线,共同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3.菲共对当前国际和菲律宾国内形势的看法
第一,关于当前国际总体形势。菲共认为,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国际形势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美国虽然还是世界上头号资本主义国家和头号军事强国,但是已经不再是唯一的超级大国。新兴国家如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及南非的崛起极大地挑战了美国的霸权地位。这表明,旧的世界格局已经发生变化,新的世界格局正在形成。2011 年以来,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在北非和中东地区相继爆发,这是由世界资本主义统治危机引发的最为严重的大规模群众抗议活动。在人民强大的抗议运动面前,突尼斯总统易人,也门总统被迫下台,卡扎菲政权垮台。如今,美国等帝国主义又对叙利亚内政进行干涉。美国的干涉使北非和中东地区的局势更加复杂,进一步激化了该地区的动荡局势。菲共认为,美国之所以干涉他国内政,并以人道主义干涉为由发动战争,原因是自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经济受到了重创。在全球经济低迷的情况下,美国不得不以战争为手段来掠夺廉价劳动力、石油及原材料,扩大其市场和投资的影响力,以此来缓解金融危机引发的政治经济危机。
第二,关于阿基诺三世执政以来的菲律宾局势。菲共指出,自上台执政以来,阿基诺三世在菲律宾资产阶级财团的支持下,利用其掌控的媒体,大肆宣扬其资产阶级立场及亲美政策,违背了当初承诺把人民从贫困及苦难中解救出来的选举宣言。2012 年 4 月,菲律宾的实际失业人数将近970 万,占工人总人数的 24% ,大大超过了菲律宾政府对外公布的 280 万人。与此同时,国内油价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也在迅速上涨。而阿基诺政府却通过减少工人工资、加重人民的税负、减少社会公共开支的方式把金融危机带来的损失转嫁到了广大人民身上。为了换取美国的军事援助,阿基诺三世以放弃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为代价,公然宣布对美国开放领空权,并允许美国在国内建立军事基地并长期驻军。阿基诺三世还允许美国以“联合反恐”的名义在菲律宾国内收集情报,命令菲律宾国家警察局在必要时接受美国的调遣; 为了能够让美国在其领海上畅通无阻,他还居然专门设立了“国家海上观测中心”来配合美国的海上监察行动。菲共指出,阿基诺三世的所作所为使菲律宾完全受制于美国,沦为了美帝国主义的走狗,从而为美国及其他国家的垄断集团在菲进行掠夺与剥削铺平了道路。
第三,关于中菲南海争端。菲共认为,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美国和中国既是贸易合作伙伴又是竞争对手。为了限制中国在亚太地区日益增长的话语权,美国推出了针对中国的亚太战略。美国在日本、韩国、菲律宾及澳大利亚等国建立了军事基地,形成了对中国的军事包围圈,由此迫使中国在贸易、投资、政治、军事方面向美国妥协,以维护其在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利益。而阿基诺三世为了讨好美国,同时也是为了维护其统治利益,以菲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作后盾,甘于充当美国的马前卒来试探中国底线,放弃了与中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的机会。二战后,美国与菲律宾政府陆续签订了《菲美共同防御条约》( 1951 年) 、《军事防御条约》( 1956 年) 、《菲美部队访问协定》( 1998 年) ,美国的目的不是为了协助菲律宾抵御外敌,而是借菲律宾成就其在亚太地区的霸权。而阿基诺政府则借助这些条约来与中国争夺南海相关岛屿,并以此试探中国的态度。就目前来看,由于美国的干涉,通过外交及谈判的途径来解决南海领土归属争端就变得十分困难了。
菲共指出,中国历来不是一个好战的国家,在处理国际事务时,中国通常是通过积极的外交途径解决争端,而不像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那样通过狂轰乱炸来解决问题。中国之所以坚定地宣称南海诸岛是自己的固有领土,不仅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且是为了向美国、菲律宾表明其决不妥协的立场。对于当前南海领土争端的解决办法,菲共认为,首先,美国必须撤出驻菲美军,终止所谓的联合军演,停止在南海的一切行动; 其次,阿基诺三世必须断绝与美国的所有不平等关系,禁止美国在菲国内建立军事基地; 最后,美国停止对菲律宾内政的干涉,停止侵犯亚太地区。只有如此,中菲南海领土争端才能以和平方式解决。
四、菲律宾共产党的组织状况
1.菲共的组织机构。同所有共产主义政党一样,菲共也建立了比较严密的组织体系。菲共的最高决策机构为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最高行政机构是中央委员会。中央委员会下设四个全国委员会( 全国群众运动委员会、全国宣传委员会、全国统一战线委员会、全国军事委员会) 和六个地方委员会( 北吕宋委员会、南吕宋委员会、中吕宋委员会、维萨亚斯委员会、棉兰老岛委员会、内格罗斯岛委员会) 。地方委员会还下属 16 个地区和岛屿党委会。菲共明确规定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党中央与 16 个地方组织是领导和被领导的上下级关系。在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前提下,地方组织可以根据实际来调整自己的策略,但不能与党中央背道而驰。
2.菲共的党员队伍。菲共重建时只有大约80 名党员干部,经过 40 多年的发展,目前党员人数已达到十万人左右。菲共明确规定了要从新人民军、革命根据地以及民族民主阵线中挑选出积极分子,经过阶级身份及家庭背景的调查,确保他们是工农阶级的精英分子,同时需要两名正式党员的介绍,才具备加入菲律宾共产党的资格。菲共对党员的基本要求是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备良好的组织和政治革命素养,积极参加党组织的活动。
3.菲共的统一战线。1973 年 4 月 24 日,菲共组建了其统一战线组织———全国民主阵线( National Democratic Front of the Philippines,简称NDFP) 。全国民主阵线下属的群众组织有: 工会革命委员会、全国农民协会、爱国青年组织、新妇女爱国运动、科迪勒拉人民民主阵线、基督教全国解放阵线、爱国教师协会、人民艺术家作家协会、爱国政府雇员协会、爱国卫生协会、人民科学工作者联盟、劳工组织联盟、人民律师委员会、摩洛革命组织、卢马德革命组织等。2011 年菲共又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制定了贯彻统一战线政策的阶级路线,即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争取城市小资产阶级以扩大革命基本力量,进而说服中产阶级加入无产阶级队伍,通过联合反动派中的先进分子以孤立最反动的敌人,鼓励统一战线参与、组织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斗争。
4.菲共的军事组织。1969 年 3 月 29 日,菲共重新组建了自己的武装力量——新人民军。在创建之时菲共就明确了其性质及任务: 新人民军是党在人民民主革命及未来社会主义阶段最重要的武装力量,目标是通过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及农村根据地的建设来建立独立自主的政权。新人民军成立之初仅有 60 名红军战士、9 杆自动步枪、26 杆火药枪。他们的主要活动地区为吕宋岛北部的科迪勒拉山区、米沙部群岛的萨马岛和班乃岛的农村、棉兰老岛的山区。20 世纪 80 年代,新人民军的人数曾一度发展到 2. 5 万人左右,后来由于政府军的围剿,部队人数大幅下降。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以来,新人民军的力量开始不断恢复。目前,新人民军约为 6000 人,建立了约 110多个游击战线,在全国一半以上的县市、90%的省份有活动,直接领导着几百万有组织的农民群众,影响人口数千万。现在每个游击战线已基本建立了连级规模的部队,并建立了主力排。
五、菲律宾共产党面临的挑战
经过 80 多年的发展,菲律宾共产党已经获得了广大中下层民众的支持,并发挥着愈来愈大的影响力,但这并不意味着菲共的未来一片坦途,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依然十分严峻。
1.菲共领导层路线分歧带来的挑战。菲共重建后,西松决定采取“两条腿走路”的革命策略,即在坚持武装斗争的同时,也不放弃通过议会选举上台执政的机会。然而菲共负责具体工作的副主席泰姆森( Tiamzon) 则坚持武装斗争是夺取政权的关键。由于西松在 1986 年 3 月流亡荷兰后不再担任党的最高领导人,这造成了菲共既定的路线方针得不到贯彻执行,从而使党的工作陷入了混乱的状态。
2.菲律宾政府的策略转变带来的挑战。鉴于军事打击的效果不彰,以及菲共的群众基础主要来自于农村的下层民众,近年来菲律宾政府放弃了以“消耗战”对付菲共的策略,转而采取了以“发展和人道关怀”等软实力为重点的“赢得人心”的军民合作项目——自由村庄计划( KalayaanBarangay Program) 。菲律宾政府已经为列入这一计划的 600 个村庄投入了 30 亿比索的资金。菲律宾政府的这一极具针对性的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菲共的群众基础,也使部分菲共党员干部发生动摇甚至脱离了菲共,从而对菲共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严重威胁。
3.外部环境的挑战。苏东剧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形势仍处于低潮,菲共孤立无援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9•11”事件后,美国又与菲律宾达成了共同反恐的协议,决定在菲律宾开辟反恐第二战场,并答应向菲律宾提供一亿美元援助用于反恐怖的军事和执法行动,对菲的军事援助也从原来的每年 200 万美元提高到 1000 万美元。美军还向菲律宾提供了包括运输机、军舰、迫击炮、巡逻艇以及直升机在内的武器装备。自2002 年以来,菲美“肩并肩”联合军演已举行 20多次。美国还以反恐名义陆续向棉兰老岛地区派驻近千名美军士兵。在这种情况下,菲共不仅战斗能力遭到较大削弱,而且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也受到挤压。鉴于上述因素,菲共想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可谓困难重重。
(作者单位:袁群,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央编译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黄家远,中共广西钦州市委党校)
网络编辑:张剑
发布时间:2015-01-19 22:01:36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