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S_Editor P{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4pt;}.TRS_Editor DIV{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4pt;}.TRS_Editor TD{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4pt;}.TRS_Editor TH{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4pt;}.TRS_Editor SPAN{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4pt;}.TRS_Editor FONT{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4pt;}.TRS_Editor UL{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4pt;}.TRS_Editor LI{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4pt;}.TRS_Editor A{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4pt;}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并就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系统论述和全面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哲学社会科学战线应该认真回顾这八年建设历程,在新征程中展现新作为,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深刻认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新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战线要提高站位,认真审视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重要意义,准确理解和把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价值意义。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理论赋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最大的政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开创性的伟大事业,如此重大的人类历史创新实践,必然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支撑。哲学社会科学战线要自觉承担起政治责任,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与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紧密结合起来,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重大部署,梳理聚合现有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及时开启预见性的战略研究,伴随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开展应用研究,积极提供智力支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进程中,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天地广阔。要通过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扎实开展调查研究,切实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做到文以载道、研以致用。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出发,着眼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应该而且能够产出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获得更大的资政治学平台。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党的理论创新提供学理支撑。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形成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党的理论创新来源于实践,也必将吸纳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有益成果。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最基本的是要服务新时代党中央治国理政。立足中国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必将与党的理论创新形成更大的契合,不断强化其学理支撑作用。这也要求哲学社会科学战线要自觉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作为各学科的基本学科素养,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与党的理论创新同频共振。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哲学社会科学战线的崇高使命。近代以来,从学科来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总体上是哲学社会科学西学东渐的结果。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来源于西方社会实践的哲学社会科学,必然带着西方社会制度的烙印和基因,契合着对西方社会的解读。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则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存在诸多不同甚至本质差异。在这种情况下,用既有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则会遇到许多学术困局,特别是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学科理论难以准确解读和支撑中国实践。解决中国的问题,提出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要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探索了系列成功之路,亦需要在学理上加强总结提炼,这也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丰厚的实践滋养。哲学社会科学战线要增强学术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贯通中西的基础之上形成更有学术话语权的成果,努力作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原创性贡献,求得世界学术格局中应有的地位。对此,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战线要充满自信。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的八年,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以及课程体系、教材体系等方面的建设扎实推进。但是,仍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发力、持续用力,进一步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步伐。
要系统推动面向实践的学术研究。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关注实践还不够。一些学科设置同社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在既有的学术考核评价体系下,一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简单从事从文献到文献的研究,缺少实践层面的学术关怀。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问题,是要解决研究重心向实践倾斜的问题,也就是要牢固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树立重视研究实践问题的价值取向,形成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辅相成、学术研究和成果应用相互促进的良好学术发展局面。
要注重总结中国成功实践的规律性认识。在解决人类普遍面对的诸多问题中,中国的成功实践探索了有别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积极经验,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其背后体现的是中国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而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战线对这些规律的总结和凝练还远远不够。要注意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理优势,精心探究中国成功实践所蕴含的内在规律,形成规律性认识的学理表达,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中国成功实践的规律,就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源头活水。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接上这个源头活水,就会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理论创新素材,倍增学术研究的功效。
要强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理化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做学理化阐释的主力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先后调整设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汇聚了一大批具有较好马克思主义素养的专业人才队伍,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二级学科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过程,也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学理化阐释的过程。其他学科也要增强学理化阐释自觉,既要立足本学科展开学理化阐释,也要注意从不同学科出发形成整体性的学理化阐释效果。特别是要就学科研究问题所对应的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整体性地从学科角度加以审视,完整、准确、全面地做出学理化阐释,力求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
要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也强调了自主知识体系之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性作用。做好这项工作要从每个学科发力,要增强学科中人的自觉性主动性。每个学科都要增强创新发展意识,不能因循守旧、故步自封,要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和党的创新理论,从打造标识性概念做起,重构学科知识体系,切实增强学科知识体系建设的自主性,体现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要求。
汇聚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极其繁重的任务,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已经站在新的起点上,要在形成合力上下更大功夫,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质效。
要强化发展规划。要进一步加强重要人才、重要阵地、重大研究规划、重大研究项目、重大资金分配、重大评价评奖活动的统筹管理。要有针对性地统筹国家层面研究和地方层面研究,优化科研布局,合理配置资源,注重激发地方研究力量的积极性,全面增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能力。高校、党校(行政院校)、部队院校、科研院所、党政部门研究机构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等“五路大军”要协同作战。“五路大军”的主管部门要摸清现状,在新的起点上再次谋划,持续发力。要有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行动、硬举措,制定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要统筹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统筹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要发挥好每路大军的优势开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协同攻关,建立起常态化的联系协调机制和重大课题集中攻关机制。
要强化价值引领。国家及部门的哲学社会科学课题要在选题上作出更充分的引导,有组织有计划地列出重点选题,集中一段时期重点支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高校、社科院、党校及部队院校的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要求,及时融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成果,条件成熟的要积极开设独立的课程,不断完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课程体系。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学术评价体系要及时作出调整,要鼓励学者参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在学术评价中提升相关学术研究成果的权重。唯有每个学科都形成广泛认同的价值追求,才能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要整合学科队伍。高校、社科院、党校等各有特点。一定层面来看,高校侧重知识构建;社科院侧重实践规律表达;党校侧重党的创新理论阐释,用学术讲政治;党政部门研究机构侧重实践经验总结。具体到每个学科的发展,要推动不同学科从不同方面同向发力,形成融合建设的格局。也就是要增强各自学科建设的开放性,注意在课程教学、课题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吸纳其他学科力量加入。要加强同一学科的学术交流,各取所长,推动学科融合发展,增强学科的中国特色。
要积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为指导和解读中国实践服务,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开天辟地的探索,往往需要综合性的理论支撑。这也要求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从学术上看,这是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形成突破的需要,唯其如此,才能尽快掌握国际学术话语权。从实践上看,学科交叉融合才能提升哲学社会科学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力量。既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也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在人工智能时代,更要注重运用人工智能手段赋能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网络编辑:保罗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8月8日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