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兴盛关乎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将文化建设工作置于重要地位。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释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了高度的思想前瞻性与理论自觉性。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党中央持续探索创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结晶,是坚定文化自信、保持文化自觉、坚守中国特色的思想淬炼,是立足中国文化实际、面向世界复杂问题、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观点创新。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关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领域的论述与思考,为改进优化我国当前的国际传播工作提供深刻洞见与思想指引。因此,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着力构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体系,激发中华文化鲜活的生命力,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正是我国在新时代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题中之义。
一、推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时代语境
新形势下,我国的国际传播面临旧的历史问题与新的战略目标。统筹推进基于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是顺应新的时代要求、应对国际舆论时代挑战、发挥国家文化软实力时代作用的战略依托。
(一)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时代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任务与时代使命。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强化中华文化传播推广和文明交流互鉴”,充分表明党和国家在精准研判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逐步推动中华文化从“走出去”到“走向世界”,再到“文明交流互鉴”,不断扩大和加深中华文化的传播范围与影响程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战略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绵延不断、与时俱进的中华文化,是人类灿烂文明与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所蕴含的精神智慧与价值理念,不仅为中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指引,更为实现全人类文明进步与社会前进贡献力量。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关键在于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效能、增进世界各国认同,这就要求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构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体系,挖掘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时代意蕴,为全面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赋能。
(二)应对国际舆论压力与冲突的时代挑战
当前,国际局势冲突不断、争端频发,国际舆论呈现愈加割裂之势。复杂多变的国际舆论环境对中国持续稳定发展形成挑战,中国的大国外交与国际传播亟须新的理论与实践方向。亚历山大·温特从建构主义视角指出国家间关系是由共有观念建构的,这些共有观念构成了文化,而成为国际体系的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在信息全球化时代,各国各地区的交往更多地表现为文化间的交往,文化作为核心要素对国际格局的变动起着关键的作用。
近年来,主张多元论、普遍主义和世界历史文化为基础的全球国际关系学逐渐兴起,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构建不断地从中华文化历史实践与背景知识中汲取思想资源,为探究与理解国际政治发展规律提供非西方的、多元化视角。有学者基于中国大国外交的“共生”文化内涵与制度渊源,指出共生不仅是中国大国外交的底色,也是国际体系与世界各国寻求最大合作的价值原则。面向大国力量的博弈挑战与国际舆论的变化多端,深刻领悟中华文化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在国际传播中注重发挥文化的通达作用,是应对国际舆论压力与冲突的有效路径之一。
(三)发挥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时代作用
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彰显与国际地位的稳固必然要求软实力和硬实力相辅相成。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价值观念变动交织。尽管硬实力在大国竞争中依然属于决定性因素,但软实力在有效实施外交政策与维护稳定国际关系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在国际舞台上,哪个国家能够争取更多国际话语权,哪个国家能够赢得更多国际社会的认同,就更加拥有国际影响力与吸引力。因此,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是为中国在国际社会获取更多理解与尊重、深化中国同世界各国文明共享共荣的关键途径。
中华文化拥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是中国稳立于世界之林的独特优势,亦是中国实施国际传播战略的丰厚资源。中国在五千多年文明史中所创造出的价值观念连续贯通、自成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交融传承、相得益彰,在全球文化困境与危机面前具有突出优势。正如罗素所言,不同于西方文明中“占有、自恃、支配”的特征,中国文明以“宽容、友爱、和平”为基本精神,将会给予全人类以新的希望。因此,构建基于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体系,将其纳入我国国际传播战略,是增强并体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式。
二、构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体系的价值要义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构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体系是从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汲取理论养分,面向各国共同开拓全球观念新格局的历史机遇,对于扩大中国国际影响力和提升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价值。
(一)坚持“两个结合”担当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理论观点。在“两个结合”的要求下,我国国际传播战略理应遵循并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场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蕴高度契合,二者的结合扩展了现有的文化空间,彰显出中华文化独特的生命力。在“第二个结合”的指引下,应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历史逻辑与发展规律,着力推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走向纵深,担当起新时代背景下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新使命。
构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体系是落实“两个结合”要求的创新探索。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是对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与世界文化普遍共性的探索与融合,体现着中华文化创新发展、交流互鉴的主体性与自觉性。在时间维度层面,中华文化的丰厚积淀延展了国际传播与文明互鉴的历史跨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均有助于各国在文化交流中认识、理解、认同中国的历史、现在与未来。在空间维度层面,依托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面向全球各地区各民族,在不同文明的互动交融中超越地理界限、制度等级与分歧隔阂,以寻求“美美与共”的世界交往形态,为全人类的全面发展营造包容共进的文化生态环境。
(二)立足文化自信带动中华文化创新创造
文化自信是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立足点与向心力。坚持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激发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的内生动力,焕发发展与创新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孕育而出的中华文化,饱含着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观宇宙、观天下、观自然、观人文所积淀的深邃智慧,不仅向全球文明发展进程贡献了丰富的思想源泉、多彩的文化形态、独特的发明创造,而且为解决和应对当今世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供重要启示。构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体系,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坚定文化自信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的体现,也是助推中华文化与人类文明和谐共存,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的现实路径。
构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体系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基本前提是挖掘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与优秀品质,创造创新顺应时代要求和全球需求的文化理念与文化产品。这必然要求在中华文化的资源宝库中去粗取精、取精用宏,善于继承并改造转化符合时代价值的部分,不断充盈扩展优秀文化的时代内涵与表现形式。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面向全球各国各地区,在与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互动中,一方面能够不断发掘中华文化与各国文化间的共通理念,为强化中华文化的情感认同提供新的思路;另一方面能够不断吸纳多样文化的优秀特质,为创新中华文化的传播方式与国际表达提供有益借鉴。
(三)为国家和平稳定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良好的国际形象与积极的国际认同是国家和平稳定发展的有效前提。在信息全球化时代,国际舆论逐渐成为影响国家间利益博弈的关键因素,良好的国际形象对于一个国家的内部凝聚和对外交往至关重要。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强大的影响力,世界各国的中国观念加速变化。塑造与传播正面的国家形象,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认同,扩大中国的“朋友圈”,才能为我国各项政策的实施营造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这就需要从国家软实力建设着手,以文化吸引力消解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猜疑和忌惮,全面生动地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风采,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构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体系有助于增强中国的国际感召力和认同感,为我国和平稳定发展营造良好国际舆论环境。在长期的国际传播实践中,官方化、口号式、宣教式的传播成效有限,而文化对于跨越地域、跨越语种、跨越意识形态的交流具有天然优势。基于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强调对中国文化亲和力的彰显和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共建,将“亲、诚、惠、容”的交往理念渗透于中国故事的讲述、中国声音的传播和中国形象的塑造中,唤起全球各民族不同文化所蕴含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共同追求。构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体系旨在充分发挥中华文化的包容力与感染力,以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和博采众长的宽广格局,获得国际社会的跨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
(四)为推进世界文明多样性贡献中国智慧
文化差异并非威胁世界和平的“洪水猛兽”,人类文明正是在不同文化激荡碰撞、交互融合中才得以延续、传承和创新。“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四个“共同倡导”跳脱西方主导的“中心—边缘”式秩序框架,以中华文化的“和合”“大同”理念为建立世界文明新秩序提供思路,为推动人类文明持续繁荣贡献智慧。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正是要为倡导世界文明多样性提供思想经验,阐明携手各国共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主张。
构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体系是对中华文化推动世界文明多样性的意义价值的彰显与阐释。中华文明在世界多元文明体系中具有独特魅力与引领作用,从商贸互通、遣使往来到如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带一路”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始终追求和深化不同文明之间互通互鉴、交流交融。集多元文化于一体是中华文明的本质特征,连贯、连续的中华文明发展史就是文化多样性的历史实践,可以成为推动世界文明多样性的智慧源泉与经验宝库。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不仅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更让国际社会在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中思考人类文明的未来,呼吁各国以世界视野共同探寻全球文明和平共存的多种可能。
三、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体系的战略布局
要将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体系的构建摆在全局性的战略位置,在资源层面、情感层面、渠道层面、效果层面谋篇布局,从提升塑造力、感召力、传播力和影响力着手,加快形成助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走入民心的新格局。
(一)强化塑造力:基于中国特色整合文化资源
丰厚的文化资源是布局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体系的有力支撑,中国特色是中华文化的底色与灵魂,走向世界是国际传播的目标导向,这就需要整合重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资源。
首先,蓄好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凝练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精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一方面,要坚定文化自信,厚植文化历史根基,传承优秀文化血脉,拓展优势文化资源,深度挖掘中华文化的特有品质与精神内核;另一方面,立足中国特色,凸显中华文明的主体性与多样性,将富有中国味、中华情、民族魂的文化精神与国宝、国学、国风等文化产品推向世界。
其次,挖掘中华文化的时代内涵,打造循环创新的资源体系。中华文化不仅蕴含着古老中国的基因密码,更不断注入现代中国的新鲜血液,应盘活不同文化优势资源,凝聚文化创新动力。一是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价值内核,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互融合,拓展中华文化的时空维度;二是引导主流文化与多元文化各自彰显,面向全球、全社会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开展中华文化的差异化创造;三是助推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形成合力,为中华文化的创意开发、元素设计、风格创新注入鲜活灵感。
最后,定位中华文化的国际坐标,寻求高维高阶的共通理念。中华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绵绵不绝的生机与活力,更是世界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面向深度参与全球文明发展进程,中华文化不能仅仅围绕自身独特性自说自话,而要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寻求新的立足点,在人类文明更高维度空间提炼各国相通的理念价值。在全人类面临的命题、使命与挑战中凝练形成全球社会的普遍共识与共同愿景,整合形成中华文化与人类文明共存共享的价值观念资源。
(二)提升感召力:基于全球民意寻求情感认同
全球民意直接反映国际社会有关国际事务及相关国家的认知观念与情感倾向。中华文化国际传播面向的是国际公众,是一个个鲜活的、有情感的人,中外文化交流的达成最终是要走进和触动国际公众的内心。因此,只有掌握并利用全球民意数据,了解不同国家受众的需求偏好,建立价值共享的情感连接,才能让中华文化真正获得国际公众的认同。
一是实施全球民意调查,研判国际舆论态势。鼓励并依托专业调查公司、高校、科研院所、智库等机构实施全球民意调查,确保信息采集、调查方式及数据分析的专业性与科学性。民意调查不仅要以全球视野描摹全球社会公众心目中的中国观念,还应通过多元考察维度全方位了解国际格局动态。全球民意调查要勾勒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情感版图,掌握各国认知观念的差异特征,更要全面了解被调查国的世界观念、民族信念与人文理念,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战略布局提供依据。基于民意数据,开展系统科学的研究分析,精准预测国际舆论发展趋势,为适时调整工作方向提供数据支撑。
二是精准对接情感需求,增进中外民心相通。在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发展背景下,各国文化普遍存在差异性与变动性。以情感为重要变量的国际传播实践,需要从共在立场、共享资源、共通叙事及共融理念等层面着力。基于民意走势,了解民心向背,找准国际公众对中国的兴趣点,挖掘理念相通的共鸣点,聚焦强化情感连接的发力点。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应面向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及不同人群的文化特质与价值需求,展开精准化、在地化、分众化的跨文化传播,形成促进中国与各国人民相知相交、友好互信的新局面。
(三)扩大传播力:基于多方赋能创设全媒体传播环境
在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全媒体传播环境中,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体系的构建需要在科技、商业、产业及人才等层面挖掘资源潜力、激活创新动力、增强传播效力,实现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的转型升级和传播效果的最大化与最优化。
首先,以科技创新赋能中华文化的全球数字传播。依托移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先进科技手段,创新中华文化的传播内容与呈现方式。基于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算法推荐等技术,驱动中华文化的信息精准推送、传播场景重塑、用户沉浸体验等效果的实现。基于中华文化优势资源,着力开发“科技+”人文精神、艺术美学、景观风光、民俗民情等多元素融合的数字文化传播形态,打造多层级、立体化、广辐射的国际传播体系。
其次,以商业贸易拓展中华文化的品牌渠道传播。大力推进中国企业、中国品牌的海外传播实践,将中华文化的故事、声音、理念融入商贸往来与品牌塑造中。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外商务交流、区域经贸合作的带动下,鼓励中国企业和中国品牌成为承载中国文化精神的“名片”和传播中华文明的“使者”。在提升经济效益与扩展经贸合作中融入文化传播,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与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硬实力的有效结合,发掘并展现中华文化的商业价值,提升中国企业和中国品牌的文化魅力与国际知名度。
再次,以产业振兴整合中华文化的传播资源集群。着力发展传媒、文创、文旅、文娱、会展等新型产业形态,推动中华文化“出海”与中国风格“出圈”。以中国特色文化为内核打造多元化、全流程产业链,基于全球市场的消费者需求与商业运作模式,兼顾线上与线下,联动国内与国外,融合实体与虚拟,打造具有传统中式美学、中华民族气韵和现代流行趋势的文化产业集群。不仅要吸引国外民众来华了解、体验中华文化,更要让中华文化在世界各国实现在地化、本土化传播。
最后,以人才建设助力中华文化的传播效能提升。建设具有人文底蕴、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国际传播人才队伍。第一,培养符合战略需求的全媒体专业人才,使其能够具备全媒体传播专业技能,不断积累扎实深厚的人文素养,承担起传承与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第二,组建聚焦钻研中华文化国际传播领域的研究团队,锚定新形势下国家传播战略重大需求,在理论思想探究、制度体系谋划、实践路径探索等层面开展系统性研究;第三,支持鼓励海外华人华侨、国际友华人士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桥梁人群,挖掘提供有助于其在社交媒体、自媒体平台传播的叙事素材,依托其丰富的跨文化交流实践获取对中外文化共通价值的理解。
(四)拓宽影响力:基于交流互鉴共享文明成果
文化因多元互通而繁荣多彩。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不仅要大力推动文化走出去、走向世界,更要广泛参与全球文明的互动、互鉴、互助,同各国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硕果。
一是阐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构建基于世界文明多样性的话语体系。作为多元民族文化互鉴共生的典型范本,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创新性是世界各国文明共存共荣的智慧源泉。要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分享和平发展新经验,主动阐述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在宣介中国思想与中国方案的话语实践中体现促进文明多样性发展的宗旨,创造旨在重建国际文明新秩序的新概念与新表述,创设世界各国在交流互动中焕发新生、实现共赢的时代语境。
二是以对话共存破解对立冲突,以接纳文化差异促进交流互鉴。即使在一些国家推行逆全球化以及“脱钩”“断链”的情形下,对话与合作依然是全世界的共同愿景。“文明多姿多彩、发展道路多元多样,这是世界应有的样子。人类历史不会终结于一种文明、一种制度。”系统阐述中华文化以交流、互鉴与共存超越隔阂、冲突与优越的“和合”理念,对国强必霸、穷兵黩武等西方强权论、冲突论形成有力回应,为不同文明开展平等对话、寻求共生之道提供新思路。面向跨越国界、超越文化的全球性挑战,依托“一带一路”倡议、“三大全球倡议”,以互学互鉴增进世界各国对文化差异与观念分歧的理解认同,凝聚全球价值共识。
中华文化是读懂中国、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一把钥匙,亦是推动中国走向世界、引领全球发展浪潮的一只齿轮。构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体系即以文化为支点,撬动各国交流互鉴的需求与活力,擘画人类文明发展共进的新蓝图。
文章来源:《中国编辑》2024年第4期
网络编辑:静穆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