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融进血脉的基因。红色文化是我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是党和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因此,传承红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底气十分重要。
一、红色文化与文化自信的内在联系
红色在中国象征着热血、激情和意志,它是中华民族十分喜爱的颜色。红色情结已经融入中华儿女的血液里,甚至成为中国的文化图腾。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奋发图强、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的精神写照。而我们常说的文化自信,则表现为对本民族文化的积极肯定,是发自内心的自豪与认同。这种自信不是盲目的自大与排外,而是秉持着包容与开放的理念,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的坚定信任。
文化是一种深沉持久的力量,一个国家的自信,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对自身文化的自信。红色文化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与文化自信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红色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红色文化中包含着自信自强的精神内核,在传承红色文化的过程中,人们会潜移默化地将其精神内核内化于心,并在生活中表现出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同时,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能够提气强神,有利于补足人们的精神之“钙”。第二,传承红色文化也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内在需要。在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建立起了独立自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孕育出了具有先进性、科学性的红色文化,传承红色文化有利于加深人们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知和认同,从而使其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二、传承红色文化以增强文化自信的途径
(一)创新红色文化表现形式
创新红色文化表现形式是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自信的现实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站在时代前沿,引领风气之先,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发挥更大威力。”只有注重创新形式、贴近生活,充分考虑红色文化与当今时代的契合度,才能持续扩大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充分发挥其精神引领价值。
创新红色文化表现形式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丰富与创新文化载体。“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时俱进,以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影响人民,即在当代社会,在保证其精神实质及内涵不变的情况下,使红色文化与时代接轨,通过动画、短视频等多样化载体呈现红色文化,从而更好地回应当代社会的文化需求。
第二,探索创新文化传播途径。除了加强理论宣传和学校教育之外,还可以通过发展红色旅游业、利用新媒介等方式传播红色文化。我国可以挖掘的红色旅游资源比较充足,文化旅游产品十分丰富。尤其是在2022年之后,人们出行更加自由,旅游业也迎来了恢复和发展的机会。文化学习的最好方式之一便是身临其境地感受文化内涵。红色文物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存,是红色人物、英雄事迹的鲜明标识,是厚植人们爱国情怀、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将抽象的精神品质转化为具体实际的鲜活教材。通过实地游览红色景点、了解红色故事,能够起到震撼感官、启迪心灵的作用,提升人们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感,提升人们的思想政治素养。与此同时,开发红色景点还能够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当地经济收入。尤其是一些革命老区、革命边区,大多处于山多人少、交通不便、工业薄弱的地方。发展红色旅游产业、挖掘红色文化价值,不仅有利于促进红色文化传承,保护红色文化资源,还有利于发展当地的经济,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近年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外出旅游的人数也在增多,这为红色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此外,在网络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时代背景下,原本自上而下的单向信息传播模式,变成了主客体之间双向互动的交流方式。网络传播方便快捷,人们获取信息更加直接,而且信息更新速度快,因此,利用网络传播红色文化是实现红色文化时代化、大众化、现代化的重要途径。网络空间是宣传红色文化、发挥红色文化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的重要阵地。在不放弃传统文化宣传方式的同时,要紧跟时代步伐,建设一批红色文物数字化展示平台,借助VR、AR等技术打造一系列文化体验产品,建立关于红色文物的线上博物馆、展览馆,实现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线上与线下共同推进。
(二)重视红色文物资源的研究和保护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考察工作时强调,要“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提出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16字文物保护方针。红色文物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历史记忆,保护红色文物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的有力回击。
第一,重视红色文物研究。红色文化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一部分,蕴含着中国人民坚强不屈、不懈奋斗,为实现民族独立而英勇斗争的精神品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保留下来的许多物质和非物质形式的文化遗存是红色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外化表现。要使红色文化的生命力得以延续,必须重视红色文物研究工作。加大红色文物的研究力度,是推动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在红色文物研究过程中,有关部门要提供大力支持,加强统筹协调,支持建设红色文化研究院、红色艺术创作基地,倡导举办红色文化讲座或论坛,释放红色文化的政治教育力量,加快红色文物研究成果的转化效率。可以红色文物研究为引领,深度挖掘红色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涵,带动红色文化创新发展,扩大红色文化的影响力。
第二,建立红色文物档案与信息监测系统。有步骤、有条理地对红色文化遗址遗迹进行分类普查,完善相关资料信息。梳理红色文物资源,做好红色文物的记录、整理、归档、保管工作。同时,红色文物档案的编辑和整理要注意历史性和逻辑性相统一。建立动态的信息监测系统,全面掌握遗址遗迹的变动情况。科学规划红色文物的保护、开发工作,做到井然有序、有条不紊。加大对红色文物的保护力度,尤其是对一些面临破损或者已经损坏的文物要尽力抢救,建立专门机构负责管理,着力解决保护不力、管理不善的问题,严防自然损坏与人为破坏。注重发挥法律的保障作用,鼓励各地出台红色文化遗址保护性法规。
第三,调动多元主体参与红色文物资源保护与管理。除了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红色文物资源的管理外,还要鼓励人民群众及社会组织也加入保护红色文物的队伍当中去。因为很多红色文物资源分布在偏僻的山区,如果当地群众没有较强的保护意识,仅仅依靠相关部门,难以做到全面落实。要进行积极的宣传教育工作,使人们形成保护红色文物资源人人有责、人人参与的意识,养成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
(三)鼓励以人民为导向的文艺创作
红色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它既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更是后代不断汲取养分的源泉。文化具有传承性,对于红色文化也要坚持继承和发展,对此,可以立足于当代中国现实,通过开展以人民为导向的文艺创作,推动红色文化创新性发展。
首先,在作品创造上,可以制定关于创作优秀红色文艺作品的奖助措施、设立红色文化宣传专项基金、红色文化建设专项基金等,为文艺创作者生产精品、良品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统筹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物保护等工作,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红色文化建设重点项目,争取充裕的资金扶持。鼓励各地高校、党校、社科机构等研究力量支持红色文艺作品创作。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研究阐释好红色文化,创作出更多有水平、有内涵、有影响力的文艺作品,以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
其次,在创作主体上,要尊重和支持文艺工作者。建立针对优秀文艺工作者的奖励机制,使一切优秀成果得到肯定,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作的社会氛围,为文艺工作者注入不竭的创作动力。要加强文艺工作队伍建设,通过推动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研融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的创作型人才,激发文艺创作领域的创新活力,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的名家大师。
最后,在创作方向上,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红色文艺作品只有做到为人民服务,才能被人民群众所接受和认可。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文化工作者必须有为人民服务的高度的热忱,必须联系群众。”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强调:“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只有尊重历史、以人民为导向创作的文艺作品,才能真正起到传承与发扬红色文化的作用。
(四)加强中外文化交流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而实现心相通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强文化交流。在中华文化数千年的发展史中,对外文化传播和交流从未停止。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红色文化的对外交流和传播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对外形象。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非常重要的无形资产,红色文化由于其独特的产 生和发展背景,包含大量党史文化、治国理政观念等,因此红色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与国家形象的塑造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全面对外开放的背景下,加强中外文化交流, 讲好中国故事,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讲好中国故事,必须积极主动、久久为功。要想国际社会了解和接受我们,就要主动把我们的想法说清楚……推动内宣外宣一体发展,奏响交响乐、唱响大合唱,把中国故事讲得愈来愈精彩,让中国声音 愈来愈洪亮。”要讲好红色故事,一方面可以通过内宣,对来华留学生进行红色文化传播。在课堂上可以把词语讲解和红色文化知识结合起来。课下推荐相关红色影视作品或书籍。还可以鼓励留学生到红色景区进行社会实践,以便其加深对红色文化的了解。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外宣,积极走出去对外进行文化交流。在对外进行红色文化交流和传播的时候,受众是其他国家的人民,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存在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接受心理上的差异,因此必须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尊重受众的文化习惯。尤其是在面向受众进行红色文化的翻译时,要尽量避免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这样才能获得受众的认同。
文化是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重要力量。民族自信归根结底是文化的自信,民族复兴一定程度上也是文化的复兴。在新的赶考路上,不忘初心、奋勇向前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方针,也是推动红色文化在当代发展、延续的内在要求。一个民族要想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保持民族性,否则就是被同化了的死亡的民族。红色文化 标志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地,树立了一座座精神丰碑,是中国精神的结晶,是体现民族性的重要代表。“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文章来源:《时代报告》2024年第2期
网络编辑:静穆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