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5月,党中央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毛泽东同志两次在会上紧紧围绕抗日战争时期党的文艺事业作了《引言》与《结论》的重要讲话,后汇集成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正式发表。作为延安时期党在解放区发展文艺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讲话系统阐释了文艺与人民、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政治等诸多问题,有效地解决了文艺思想界的混乱与争端,发挥了文艺的动员和战斗功能,是党对知识分子尤其是文艺工作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经典文献。
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思想建设、理论建设的事业上最重要的文献之一”,《讲话》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1943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在《关于执行党的文艺政策的决定》中强调:“毛泽东同志讲话的全部精神,同样适用于一切文化部门,也同样适用于党的一切工作部门。全党应该认识这个文件不但是解决文艺观文化观问题的教育材料,并且也是一般的解决人生观与方法论问题的教育材料。在文本中,毛泽东集中阐释了文艺工作的两个基本问题,即“为何人”与“如何为”,“为何人”的问题关乎世界观,反映文艺工作者的思想境界与根本立场;“如何为”的问题关乎方法论,探讨的是文艺工作者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具体方法。尽管诞生于延安时期的《讲话》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但是其中蕴含的思想对于新时代党在文艺领域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与启示意义。一、文艺“为何人”?
毛泽东在《讲话》中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文艺为谁而作的问题关乎文艺工作者的思想问题,反映文艺工作者的世界观。在进行创作时,文艺工作者以自身价值立场出发赋予作品以一定的思想倾向,能够直接表明其文艺创作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间接反映自身的“站队”倾向,即阶级立场和阶级情感。
毛泽东的文艺“为何人”的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关于文艺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时代尚未明确提出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观点,彼时无产阶级文艺尚处在萌芽阶段,文艺作品面向的对象主要为资产阶级;20世纪初叶,无产阶级文艺得到初步发展,列宁明确提出革命文艺“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主张;在中国的抗日根据地,毛泽东再次重申了这一问题,明确了文艺工作者应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为人民大众特别是工农兵而创作。
(一)从“为资产阶级”到“为无产阶级”
1.“为资产阶级”
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文艺界存在一定的思想混乱与作风不正,“坚持个人主义的小资产阶级立场”的部分青年知识分子和文艺工作者持非无产阶级思想,文艺创作表现出“唯心论、教条主义、空想、空谈、轻视实践、脱离群众等等的缺点”。究其原因,毛泽东同志认为由于这部分文艺工作者是小资产阶级出身,因而只能立足于此,“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研究和描写知识分子上面”。
文艺“为资产阶级”的现状反映了党组织的思想建设出现问题,当时的许多党员,只是在组织上入党,思想上并未完全入党,甚至完全没有入党。部分文艺工作者受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不能理解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首先是一个有关阶级立场和阶级感情的问题,因而提出文艺的超阶级性,严重影响了文艺事业的健康发展,对抗战和革命事业造成了潜在危害,因而迫切需要转变其阶级立场。
2.“为无产阶级”
毛泽东同志认为,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首先必须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为了纠正文艺界的非无产阶级思想,他提出“要把资产阶级思想、小资产阶级思想加以破除,转变为无产阶级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消灭文艺工作者和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小资产阶级王国,进而祛除作品中的资产阶级情感表现,使之成为无产阶级团结教育人民、打击消灭敌人的有力文化武器。
《讲话》指出:中国的解放斗争要把握两条战线,即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
作为革命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艺工作只有从属于无产阶级领导,才能更好地推进革命进程,完成打倒敌人、民族解放的任务。因此,延安时期的中国新文化,必须“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只有保证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才能真正确保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根本方向。
(二)从“为人民大众”到“为工农兵”
1.“为人民大众”
《讲话》开篇直接阐明文艺工作者必须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这一根本立场决定了文艺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延安时期的中国新文化,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经过革命文艺家的创造形成的为人民大众的文化;同时,新文化中的新文学艺术也并不排斥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传统,而是要加以继承改造,将其转化成为人民大众服务的革命的东西。
“为人民大众”是文艺工作的根本原则。毛泽东从“五四”以来中国的革命文艺实践出发,用阶级分析的方法界定并分析了人民的内涵与特点,即包含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在内的四类人及其所体现的广大性与革命性,“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强调了人民的广大性,四类人在革命中的不同作用则说明了人民的革命性存在差异,但文艺的服务对象始终是包含此四类人在内的人民大众。
2.“为工农兵”
毛泽东同志强调,“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这就进一步具体地突出了人民大众中工农兵的主体地位,由于工人是革命的领导阶级,农民是革命中最广大最坚决的同盟军,兵士是革命战争的主力,这三类人是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焦点,因而文艺工作的重点面向对象是人民大众中的工农兵。
文艺“为工农兵”是文艺“为何人”问题的具体化细微化,“为无产阶级”从阶级层面表明了文艺工作的基本立足点,“为人民大众”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回应了无产阶级文艺工作的价值主体,“为工农兵”则从阶级成分角度具体规定了文艺工作的重点对象。由于工农兵在革命事业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因此文艺作品应重点面向此三类人而创作,如此方能把握文化战线,进而帮助中国革命。二、文艺“如何为”人民?
在提出“为何人”的问题并阐明“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根本原则之后,《讲话》重点解决的是文艺“如何为”人民大众的问题,“如何为”的问题关乎方法论,探讨的是文艺工作者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具体方法,这正是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之处。因为文艺“为何人”这一问题在马克思经典作家那里已经得到解决,但在“如何为”这一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等人却语焉不详,毛泽东从态度、工作与学习三方面阐释了文艺“如何为人民大众”的具体方法,实现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开拓与创新。
(一)态度方面之“如何为”
立场决定对待具体事物的具体态度,文艺工作者首先要正确地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共产党员则“要站在党的立场,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立场涉及“站队”问题,而决定不同态度的因素是“对什么人”,态度的具体表现有“歌颂”与“暴露”。
1.态度的决定因素:“对什么人”
态度指文艺工作者基于自身价值观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主要通过其感受、情感和意向来表现。态度能够间接反映文艺工作者的立场,因为立场表明主体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持的态度。毛泽东同志认为,应该根据“对什么人”这一问题而具体采取不同的态度。
《讲话》指出,抗战时期有三种人,“一种是敌人,一种是统一战线中的同盟者,一种是自己人,这第三种人就是人民群众及其先锋队”。其一,敌人是革命工作的斗争对象,是阻碍革命事业发展的主体力量,具体包括日本帝国主义和一切人民的敌人,他们欺骗并残暴地对待人民,因而革命文艺工作者要对其采取“暴露”的态度;其二,统一战线中的同盟者阶级成分不同,包括以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为代表的进步势力,以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为代表的中间势力,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亲美派国民党和大资产阶级抗日派的顽固势力,他们对抗战的态度具有差异性,因而要综合采取“歌颂”与“暴露”的态度,即既联合又批评;其三,人民群众及其先锋队是推动革命发展的积极动力,理应“歌颂”,但对其缺点,应该有所“暴露”并长期教育,使之得到改造。
2.态度的具体表现:“歌颂”和“暴露”
毛泽东同志认为,文艺工作者的态度具体表现为“歌颂”与“暴露”及二者的相互结合,而真正的革命文艺家必须具备正确解决歌颂和暴露问题的能力,“一切危害人民群众的黑暗势力必须暴露之,一切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必须歌颂之,这就是革命文艺家的基本任务。”
“歌颂”与“暴露”的态度取决于文艺工作者的面向对象,即“对什么人”。“什么人”的划分界限则以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和行为倾向为参照标准,站在人民立场对面、欺压人民群众、危害人民利益的人属于应当“暴露”的人,深入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维护人民利益的人属于应当“歌颂”的人。然而,关于“什么人”的划分问题并非十分绝对且非黑即白,应当“暴露”的人也存在拥护人民利益、支持革命事业的可能因素与潜在倾向,应当“歌颂”的人也存在思想动摇、作风不正的细微缺点与现实弊端,因而“歌颂”与“暴露”的态度选择并不是非此即彼,而是要根据革命进程与具体对象的现实情况综合运用。但是,对于特定情境持不同立场的具体对象,文艺家的态度必须是清晰鲜明且无比坚定的。
(二)工作方面之“如何为”
工作是将文艺“为何人”的思想转变为文艺“如何为”人民大众的实践的具体表现形式,开展文艺工作的首要前提是明确工作的面向对象,而后采取相应的策略,确定工作重点和基本任务以实现最终目标。《讲话》指出,无产阶级领导的文艺工作的对象是工农兵及其干部,开展文艺工作的基本前提是到群众中去,重要任务是“普及”和“提高”。
1.工作的基本前提:到群众中去
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因而文艺家的第一步工作就是“到群众中去”,深入人民群众特别是工农兵的生活,推动文艺作品的大众化。如何做到这一点?毛泽东认为,具体做法是熟悉人民和通晓语言。
其一,熟悉人民。当时延安文艺界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脱离群众,即“文艺工作者同自己的描写对象和作品接受者不熟,或者简直生疏得很。”而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正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只有深入熟悉人民群众及其生活,才能有源源不断的艺术灵感源泉,进而创作出服务于人民大众的文艺作品,正如列宁所说,艺术“必须在广大劳动群众的最底层有其最深厚的根基。”
其二,通晓语言。语言是通向人民的重要桥梁,若文艺工作者不熟悉人民群众丰富生动的语言,就无法创作出为人民所接受的作品。毛泽东同志强调,文艺工作者要“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如此方能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以实现文艺作品的大众化。质言之,文艺作品不能定于阳春白雪与曲高和寡的基调,而要转化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下里巴人。
2.工作的重要任务:“普及”和“提高”
在“到群众中去”的基础之上,文艺工作的重要任务便是走“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道路。普及指文艺作品以简单浅显的形式呈现给人民大众以便其快速接受,即“大众化”;提高指通过文艺作品启蒙和教育人民群众、团结和鼓舞人民群众,逐渐使其在文化上获得自由,即“化大众”。
《讲话》指出,普及和提高的重点对象是工农兵,因此文艺工作者在教育工农兵之前首先要学习工农兵、从工农兵出发、全心全意到工农兵去,同时既要做普及工作的“同志”,也要做提高工作的“专门家”。普及即“大众化”要求文艺工作者联系群众、表现群众、做人民群众的忠实代言人,并运用通俗易懂、简约明了的形式呈现作品,“言语必须接近民众”,如此方能真切传达人民的革命意志和心声;提高即“化大众”首先要求文艺工作者对自己的思想进行深度地自我改造,进而创作出具有教育、指导和感染作用并能使人民大众的思想觉悟和文化理论水平有所提高的文艺作品。
文艺工作的普及与提高是有机统一的辩证关系,普及是提高的前提,提高是普及的进阶,普及的程度决定提高的效果,提高的成效给予普及以指导,而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普及和提高具有不同的地位和重要性。
(三)学习方面之“如何为”
《讲话》指出文艺工作者要学习两方面的内容,即“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学习社会”,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理论层面的具体要求,旨在用无产阶级思想武装文艺工作者头脑;学习社会是实践层面的具体要求,旨在将文艺工作者的无产阶级思想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实际力量,这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宝贵品质。
1.理论层面: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
《讲话》指出,文艺工作者首先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针对当时部分文艺工作者缺少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与无产阶级思想,追求所谓的超阶级的爱、抽象的爱以及抽象的自由、抽象的人性等问题,毛泽东同志认为“应该很彻底地清算这种影响,很虚心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是一切革命者都应该学习的科学理论。当时延安文艺界存在作风不正的问题,究其原因就在于许多党员只是“在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并没有完全入党,甚至完全没有入党。”因而头脑中存在着非无产阶级的肮脏东西,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则是改造其思想的必经途径。文艺工作者作为革命队伍的一份力量,必然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工作方法,掌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创造出真正属于人民大众的文艺作品。
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旨在用无产阶级思想武装文艺工作者的头脑,理清非无产阶级思想的欺骗性和虚伪性,发扬无产阶级思想的进步性和革命性,进而创作出革命的文艺作品,转化为推动抗战事业发展的巨大力量。
2.实践层面:学习社会及阶级关系
《讲话》指出,文艺工作者既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又要学习社会,即“要研究社会上的各个阶级,研究它们的相互关系和各自状况,研究它们的面貌和它们的心理”。学习理论要与学习社会相结合,理论才能避免僵化与教条倾向;同时,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只有学习社会,理论才能与时俱进并彰显其改造世界的生命力。
学习社会要求文艺工作者首先深入研究社会各阶级状况及其相互关系。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而革命文艺创作的必要前提是了解现实的社会状况。而当时延安文艺界的部分文艺工作者缺少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文艺创作存在脱离实际与脱离群众的问题,作品呈现为“毫无内容、毫无生气的空中楼阁”,严重影响工农兵及其干部的思想状态。因此,在实践中学习社会及其阶级关系,是文艺工作者转变立足点、用无产阶级思想武装头脑的必由之路。
只有深入了解社会及阶级关系,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去观察社会,文艺工作者才能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忠实代言人,其创作的文艺作品才能有丰富的内容和正确的方向,进而推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发展。三、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现实启示
延安文艺座谈会是党的历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政治教育大会,广大文艺工作者在《讲话》精神的指导鼓励下,坚持为人民大众、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创作出大批适应抗战需要、深受人民欢迎的优秀文艺作品,充分发挥了革命文艺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正如作家萧军所言“从那以后,大家都照着《讲话》的方向、道路和目标去做,果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一成功的历史经验为新时代党在文艺领域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启示。
(一)文艺工作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文艺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思想路线落实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正因如此,党的文艺事业才能拥有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与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文艺事业才能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才能繁荣发展,进而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只有坚持和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不断创新、繁荣发展。新时代,党必须不断提高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造就一支党的文艺工作者队伍,同时要努力掌握文艺发展的规律,为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活动提供各种有利条件,以符合文艺规律的方式领导文艺工作,帮助广大文艺工作者找准历史方位,把握根本方向;文艺工作者则要提高政治站位,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积极支持并贯彻落实党的文艺路线和方针政策。
(二)文艺工作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切革命者都应该学习的科学,文艺工作者不能是例外。”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有效改造世界的普遍真理,文艺工作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即是说,文艺工作者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世界和社会、观察文学和艺术,只有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文艺工作的理论基础,文艺创作才能有正确的发展方向,“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
文艺工作者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又要旗帜鲜明地批驳各种社会错误思潮,与反马克思主义和反社会主义思想作坚决斗争。当今时代,各种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相互激荡,诸如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等错误思潮与反动文化潜移默化地腐蚀着中国人民的思想,企图否定马克思主义、否定社会主义道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复杂性与严峻性,坚决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文艺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
(三)文艺工作要坚持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根本立场
人民的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源于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文艺创作必须走进人民群众、扎根人民生活,才能从人民群众的宝贵实践经验中汲取养分与灵感;同时,只有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艺工作者才能真正表达人民心声、反映群众意愿,代表人民利益,创作出传递社会正能量与主旋律的精品力作,进而提高人民精神境界、培育人民高尚灵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
文艺应当“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脱离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要坚持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根本立场,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真正把人民群众放在第一位。只有站稳人民立场、胸怀人民情怀、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创作出记录人民实践、反映人民意愿的精神产品,才能创造出满足人民大众精神需求的文化食粮,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文艺精品。
(四)文艺工作要坚持政治内容与艺术形式的统一
文艺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政治的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文艺作品反映着这一时期政治与文化的发展内容,作为上层建筑,政治和文化要保持统一性,“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文艺作品若是只有正确的政治内容而缺乏合适的艺术形式,则不能真正发挥教育引导人民的作用;若是只有完美的艺术形式而缺乏正确的政治内容,又会严重侵蚀人民群众的思想,阻碍社会主义事业的进步,因此,文艺创作要坚持政治内容与艺术形式的统一。
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要清醒认识自己担负的历史使命与时代重任,聆听社会声音、反映时代精神,努力创造出兼具正确政治方向与完美艺术形式的文艺作品。一方面,文艺工作者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旗帜鲜明地批驳错误思潮,坚定不移地宣传主流价值。在面对危害人民利益、反对社会主义的文艺糟粕时,文艺工作者要敏锐识别、敢于亮剑;另一方面,文艺工作者要采取完美的艺术形式,以人民群众及其生活实践为创作源泉,运用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艺术表现形式呈现真正反映人民心声的文艺作品,使之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四、结语
作为中国共产党对文艺工作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经典文献,《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首次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层面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的文艺“为何人”与“如何为”的基本问题。关于文艺“为何人”的问题,毛泽东同志强调文艺应基于无产阶级的立场、为人民大众特别是工农兵服务;关于文艺“如何为”人民大众服务的问题,《讲话》从态度、工作、学习三方面进行了具体阐释,态度方面,强调文艺工作者要根据“对什么人”灵活采用“歌颂”和“暴露”或二者相结合的态度;工作方面,指出文艺工作者应到群众中去,运用“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方法;学习方面,明确文艺工作者要同时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社会阶级关系。尽管诞生于延安时期的《讲话》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但是其中蕴含的思想为新时代党在文艺领域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启示。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发布时间:2023-09-0408:53:00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