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主义

张雷声、李梦云: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研究

字号+作者: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2023-04-14 09:44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张雷声、李梦云: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研究 '...

张雷声、李梦云: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十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我国迈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在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十五个方面总结了新时代十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变革,指明了在新征程上发展的动力和前行的目标。这对于研究党的指导思想、研究党的思想理论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来说,如何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走在发展的新征程上,进一步取得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主要从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意识、定位和建设三个方面,概括和分析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历史性成绩、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思路。
一、树立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意识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高度重视党的思想理论创新,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新时代十年,习近平在许多场合论述了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重要性。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1](P66)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特别要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的资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成果及其文化形态,如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我国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社会、生态、外交、国防、党建等领域形成的哲学社会科学思想和成果。”[1](P338-339)习近平特别强调了“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大增量。”[1](P339)高校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立德树人的阵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校,“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1](P377)研究和教学工作要从学科建设做起,“每个学科都要构建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1](P346)在习近平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一次会议上,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特别提到了“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基础地位,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马克思主义相关学科建设,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2]的问题,明确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作了定位。习近平的相关重要论述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学科发展的重要部署,为我们树立学科高质量发展意识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时代十年,在党和国家各项政策的大力推动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上规模、上层次,形成了学位点布局覆盖面大、学科性教学理念明确、教师队伍人数多、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基本格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基本格局的形成,反映了学科发展所取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第一,学位点布局覆盖面大。随着党的思想理论建设要求的不断提高和国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高质量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学位点布局的覆盖面增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底,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博士点数量达106个,硕士点数量达279个,覆盖了各地区的高校、党校和科研院所,成为国内所有学科中布点最多的学科。第二,学科性教学理念明确。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课教学和思政课教学中,始终贯彻学科发展理念的要求。以学科内涵及发展要求为支撑设置专业课程,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教学;特别是在思政课教学中,进一步明确了它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关系,以学科为支撑强化思政课教学的学理化,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学科性。第三,教师队伍可信可靠。思政课教师数量可观,据不完全统计,到2022年9月,人数达12.5万人。教师所在单位即学科依托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达1440多家。在习近平对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3](P330)的要求下,经过中宣部、教育部的培训和建设,教师们加强理论学习和素养提升,基本形成了一支政治可靠、专业较强、结构合理的学科建设队伍。第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国家需求的重大战略性学科,肩负着为党政机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任务。新时代十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和教育教学的优秀专业人才,他们活跃在科研、教学、出版、行政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新时代十年所取得的成绩,为我们树立学科高质量发展意识增强了信心、坚定了决心。
  新时代十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学科研究领域不够规范,现有的研究领域与学科内涵存在一定距离。学科发展的首要任务是明确学科研究的重点、范围及其特色。但是,在一级学科所属的各二级学科研究方向的建设中,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研究领域游离在本学科属性要求之外的现象。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从内涵上来看,它要求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形成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的运用,但在这个二级学科的建设中,研究领域的设定往往停留在或马克思主义哲学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上,甚至于具体设定为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等。其次,学科队伍发展不平衡,缺乏拔尖人才、高端人才。学科发展的依靠力量是有创新性、能力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但是,在一级学科所属的二级学科中,教师队伍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其发展处于不平衡状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这三个二级学科的教师数量,明显多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这三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队伍整体不强,高、精、尖人才紧缺,作为学科队伍核心与灵魂的学术带头人严重短缺,作为学科队伍中坚力量的学术骨干数量不足。再次,有组织科研能力较弱,成果质量总体不高。学科发展的显著标志是能够通过组织团队的力量产出符合本学科内涵要求的高质量成果。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科研水平总体不高。一是研究的问题导向不够明确,对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不注重集体攻关;二是缺少坐冷板凳坐出水平来的重大理论成果,存在着空泛化、标签化和教条主义、实用主义现象,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标志性成果极少;三是国际学术交流相对薄弱,学科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和话语权亟待提升。最后,学科建设不够规范,专业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学科发展的关键任务是能够培养出本学科服务于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国家发展战略要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但是,总体来看,人才培养的规范也较为欠缺。一是人才培养趋于同质化,缺乏专业的差异性,不同二级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必读书目上缺乏差异性;二是专业课程因人设课现象较为严重,存在着不遵循学科内在要求随意设课,或以哲学、经济学方面的课程替代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核心课程认识不清,以其他课程替代一级学科核心课程的情况;三是某些学位点的研究生培养还存在着偏离学科发展范围和规范性要求的现象。新时代十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我们树立学科高质量发展意识提出了迫切要求,同时也明确了改进的方向。
  树立学科高质量发展意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获得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学科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学科的负责人、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时刻绷紧高质量发展这根弦,在学科的研究领域和特色上遵循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在学科的建设领域及举措上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二、明晰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定位
  如果说树立学科高质量发展意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取得高质量发展的前提,那么,明晰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定位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取得高质量发展的首要方面。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中,学科高质量发展意识的“落地”,首先就在于把学科高质量发展定位在加强学科的学术体系建设上。可以认为,学术体系建设是学科发展的“生命”,是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根本。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学科的学术体系研究,对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问题作出了重要指示。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在分析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存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强”等问题的基础上,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关系,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个领域,涉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军事、党建等各个方面,不下大气力、不下苦功夫是难以掌握真谛、融会贯通的”,强调“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4]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5]习近平这里所说的“知识体系”,显然指的就是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集合”。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又进一步强调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三大体系”问题。他指出:“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6]对于一个学科的发展而言,在“三大体系”中,学术体系起着关键性作用。无论是学科体系还是话语体系,都离不开学术体系的支撑。习近平的重要讲话,引领我们从学术体系的建构上思考并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高质量发展。
  加强学科的学术体系建设,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新时代十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加强学术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以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为例。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已经形成了体系性的学科理论和概念,并在新时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学术体系以经典著作为“路标”、以思想发展为脉络、以理论创新为目标、以术语革命为引导、以理论论争为纽带、以思潮斗争为案例,在考察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基本历史阶段,揭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特别是与各国实际相结合而不断发展的规律,以及发展的当代趋势中建立起来;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正是在学术体系的基础上才得以建构的。围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学术体系,学科研究领域和内涵得到明确的呈现,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和著作研究、马克思主义通史研究、马克思主义国别史和阶段史研究、马克思主义专题史研究、马克思主义文献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研究等。当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的学术体系还存在着进一步深入和拓展的空间。相对而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等学科的学术体系,则存在着尚未得到构建的明显状态,这势必会影响学科研究领域设定的科学性、准确性,影响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构建的合理性。因此,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把学科建设的精力放到学术研究上,把功夫下在各二级学科学术体系的构建上,通过构建起的学术体系内容,进一步去明确学科研究的定位和研究领域的设定,以及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的构建。
  学术体系建设是否到位,在研究领域的定位上直接影响着学科发展的质量。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的任何一个二级学科来说,在建构自身的学术体系并设定研究领域中,都要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的道理学理哲理内在统一性”的原理。这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从学科内涵上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条重要思路。“党的创新理论的道理学理哲理”问题,是党的二十大期间习近平参加广西代表团讨论时提出的。道理学理哲理是对问题认识的三个不同层面,道理反映的是对问题内涵和要义的认识,学理强调的是对问题逻辑和体系的认识,而哲理则体现的是对问题本质和精髓的认识。这三个层面是高度统一的,道理是基础,学理和哲理则是通向更好地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桥梁。从道理到学理再到哲理,反映了人们对问题的认识不断达到高度、走向深度。道理学理哲理的统一,讲到底,解决的就是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语更知其道、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问题。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体系建构来说,必须把“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贯彻其中,充分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在学术体系构建上如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其他二级学科也应如此。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学术体系构建,不仅需要研究三个层面的基本原理,即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中提炼和概括出的基本原理,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在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分析具体实际中对这些基本原理的发展和创新,以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所形成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展现“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道理学理哲理;还需要在研究世界观、方法论及其内在统一的问题的基础上,展现世界观、方法论运用于对人类社会发展实践的分析,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所以能够得到发展和创新的真谛。“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两个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任何一个二级学科学术体系构建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研究的“看家本领”。
  学科的学术体系一旦得到构建,学科的研究定位和研究领域的设定也就有了依据。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体系,既可以规范学科的研究定位和研究领域的设定,也有利于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还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为例。上述分析可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术体系的构建,反映了整体性、普适性、结构性、发展性的特点,在研究领域的设定上也必须反映出这四大特点。那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范畴及科学体系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形成和发展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等,就会成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研究领域。符合学科内涵要求的研究领域的确定,对于学科建设者来说,可以产出真正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术成果。与研究领域相适应,形成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也必将能够培养出真正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教学等的专业人才。学科研究领域确定的准确性、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构建的合理性,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
三、加强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建设
  如果说树立学科高质量发展意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取得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明晰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定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取得高质量发展的首要方面,那么,加强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建设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获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中,学科高质量发展意识的落地、学科高质量发展定位的实现,还有赖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教师理论素养的提升、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认为,强化学科的建设领域及举措是学科发展的“支柱”,是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第一,做强马克思主义学院,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高质量发展。马克思主义学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决策的中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载体,做强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新时代以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得到了迅速发展,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也稳步推进。2015年,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提出了“建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实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工程”[7]的要求。截止到2019年7月,全国高校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达到37家,在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和加强思政课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37家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在1440多家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实属凤毛麟角。要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之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高质量发展,这就意味着,必须大力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朝着做强马克思主义学院方向努力。
  在做强马克思主义学院中,需要处理好教师资源的有限性与学科发展特色和优势的关系,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多为、有所少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在符合学科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重点培育特色学科,重点建设优势学科,使其成为高水平、高质量的学科,成为“标杆性”学科,从而以特色学科、优势学科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在做强马克思主义学院中,还需要注意三种倾向:一是避免把马克思主义学科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正确处理好广泛性与专业性、学科群与学科的关系;二是避免把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任务等同于思政课教学的建设任务,正确处理好学院、学科、教学、宣传的关系;三是避免把思政课教学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研究包括学术研究、教学研究、宣传研究、行动研究的关系。
  第二,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高质量发展。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研究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主体,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可以强化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新时代以来,教师整体素质趋于稳步提高。2015年,《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从建立立体化教材体系、教学人才体系、课堂教学体系、第二课堂教学体系、学科支撑体系、综合评价体系、条件保障体系等方面对加强队伍建设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7]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从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完善教师评聘和考核机制、配齐建强工作队伍等方面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问题。[8](P486-487)中宣部、教育部高度重视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从强化政治的可靠性、加强理想信念培育,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提高教学水平,加强科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加强专业建设、提升理论素养等方面加大了教师培训的力度。各高校也始终把提升教师整体素质作为促进学科发展的重要方面。尽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的整体素质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教师的学科归属意识不强,专业化程度不够,学科向心力较弱,特别是一些教师受限于学术背景、专业基础,难以承受专业转型的“代价”,从而导致学科队伍中出现一定程度的“非马化”现象,等等。这无疑会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高质量发展。“在马言马”“在马研马”“在马信马”,是衡量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能否真正成为一个建设者的首要尺度,是衡量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能否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首要标准。因此,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必须基于“马”,基于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高质量发展,要求教师,一是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从经典的学习中汲取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涵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升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境界。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要深入学、持久学、刻苦学,带着问题学、联系实际学,更好把科学思想理论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 [9](P26)给我们指明了学习的方法和方向。二是学历史。学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因为历史中积累的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包含着的对国家、社会、民族及个人成与败、兴与衰、安与危、正与邪、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等的思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会有着重要的启迪,对把握“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有着重要的意义。三是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读经典、学历史中悟透原理,悟透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9](P26)的老师,才能够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做到学思用贯通,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高质量发展。
  第三,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高质量发展。专业人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研究持续的“生力军”,专业人才培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关键。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标志。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问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对进一步完善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作了重要部署。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要“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制定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法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哲学、历史学等相关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启动实施卓越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计划”[10]的要求。《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进一步部署了“制定学科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建立本硕博相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7]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得到设立,为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质生源。与此同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通过课题组、学科评议组等形式,布置了“制定学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工作。在学科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具有指导意义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学科简介和基本要求以及核心课程教学指南等陆续出台,从而对各高校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较好的引导作用。取得的成绩是突出的,但存在的问题也是明显的。除了我们前面所提到的问题以外,还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必须引起重视。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人才培养“非马化”的问题,研究生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掌握不到位,学位论文的选题存在着偏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涵的现象。另一方面,研究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较弱,在占有的文献资料基础上处理文献资料的能力、综合概括能力较低,对所要研究的问题缺乏连贯性思维、贯通性认识,更缺乏逻辑思维,特别是不懂得学术尊严,不了解学术引证的目的,更不清楚什么是学术创新。新时代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势必要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研究生的学术研究和创新能力。
  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严格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内在要求,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设置;加强研究生过程管理,处理好基础理论研究和现实问题研究的关系、理论学习和理论运用的关系,着力培养研究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研究生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及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开题、写作和答辩等环节的管理;加强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的宣传教育能力培养和社会实践能力锻炼。
  作者简介:张雷声,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梦云,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年第3期
发布时间:2023-04-14 09:44:00
马研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