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标题

阿尔巴尼亚:这里的春节也守夜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2002-02-07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阿尔巴尼亚:这里的春节也守夜 在亚洲,尤其是我们中国,每年人们都欢庆春节。殊不知,在欧洲的阿尔巴尼亚也过“春节”,但日期是每年的3月14日。这一天,来自全'...

阿尔巴尼亚:这里的春节也守夜


在亚洲,尤其是我们中国,每年人们都欢庆春节。殊不知,在欧洲的阿尔巴尼亚也过“春节”,但日期是每年的3月14日。这一天,来自全国各地及周边国家的阿族人都聚集到中部的文化名城———爱尔巴桑,以其独特的形式欢天喜地地迎接春节的到来。
“夏节”·“春节”·“花节”
阿尔巴尼亚的春节,原称“夏节”。据阿国友人说,按照这个国家的传统历法,一年只分冬夏两季,每年的3月14日则是冬去夏来的日子,遂称“夏节”。如今,一年既然分春夏秋冬四季,“夏节”也就自然改称“春节”了。
3月14日还称“花节”。地处阿尔巴尼亚中部盆地、素有“花城”美称的爱尔巴桑,3月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蝴蝶花、野菊花、紫罗兰等竞相开放,争奇斗艳,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爱尔巴桑城及其周边地区欢度春节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据说是阿尔巴尼亚人的祖先——伊里尔人留下的传统。3月14日这一天,阿尔巴尼亚人所信奉的扎娜自然女神步出位于爱尔巴桑城郊的庙宇,把春天送到人间,宣告新年复始。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则载歌载舞地奔向庙宇,向扎娜女神膜拜祈祷,企盼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
据记载,近一个世纪来,爱尔巴桑人只有1944年没有庆祝春节,那一年德国法西斯占领了阿尔巴尼亚。
“除夕”·“守夜”·“巴罗库麦”
阿尔巴尼亚的春节活动从3月13日开始,相当于中国的“除夕”吧。这天,爱尔巴桑满城彩旗招展,市中心的古城堡下搭起舞台,周围是一片花的海洋。来自首都地拉那、港口都拉斯和周边国家的客人使该市的所有旅馆爆满,许多人不得不住在好客的市民家中。
按照传统习惯,家庭主妇们从13日中午就开始准备“除夕大餐”:烧火鸡、烧全羊必不可少;核桃、无花果干、苹果、木瓜、蜂蜜和其他土特产应有尽有;而别有风味的甜点“巴罗库麦”则令人垂涎欲滴。这种甜点是一种金黄色的圆饼,用玉米面、食糖、黄油、鸡蛋加上当地特有的一种作料调制烧烤而成,松软香甜,味道好极了。据说制作“巴罗库麦”是爱尔巴桑主妇的“专利”,其他地方的人则做不出它特有的香味来。
晚上,全家人和来客聚在一起,欢声笑语,觥筹交错,尽情享受家庭主妇的厨艺。
酒足饭饱之后,人们拥到市中心广场观看文艺演出,直至夜深。而老祖母则留在家里“守夜”,手里捧着白天采集的鲜花和绿草,从一个房间走到另一个房间,把花草分放到每个亲人的床头上,让大自然保佑他们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平安,无灾无难。
“夏袋”·“热血少年”·“春姑娘”
第二天清晨,不等太阳上山,人们就起床了。青年们忙着去为满山遍野的橄榄林施肥,老年人把庭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孩子们穿新衣、戴新帽,肩上挎着用红、白双色线编织的“夏袋”——据说白线象征着少年的洁白无瑕,红线象征着鲜血,即“热血少年”迎接夏日的来临。他们走街串巷,为邻居和孤寡老人分送“巴罗库麦”和礼品。这一天孩子们的举止必须文明,要“请”字不离口,表现机灵,对大人的问话对答如流。对方接过礼物后,用绿草沾着清水洒在孩子们的头上,并回赠鲜花,寓意把冬天的寒冷和一切病魔统统洗掉,并祝福孩子们夏日凉爽、交好运。更有趣的是,孩子们这一天还是定婚男女相互馈赠信物的“使者”。
记者去年有幸去爱尔巴桑参加14日的春节活动。那天上午,只见市民们倾城出动,聚集在横贯东西的主要大道两旁,等候乐团和狂欢队到来。9时整,身着民族服装的乐队奏起了欢快的迎春曲,一列主要由中小学师生组成的狂欢队伍出现在街头,男孩子打扮成绅士模样,女孩们穿着漂亮的衣裙,一些老师装扮成“春姑娘”,有的孩子戴着动物面具。为首的是由一匹神俊的大白马拉的胶轮车,车上满载着粮食,一名白衣少年头顶着刚出锅的“巴罗库麦”。队伍中,春姑娘和一名胸前挂着大地球的姑娘特别令人注目。地球上是一只口衔橄榄枝的和平鸽,寓意深刻。
艺术搭台,商业唱戏。这一天,“爱尔巴桑春节博览会”也同时开幕,本市以及其他地区的厂商把琳琅满目的商品摆上了展台,供参观者欣赏选购。
近年来,阿尔巴尼亚总统迈达尼连年同爱尔巴桑人一起欢庆春节。去年的春节虽然小雨下下停停,一些节目被迫取消,但这丝毫没有减弱喜庆的气氛,更不能说“天公不作美”,因为“春雨贵如油”嘛!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