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评中国21世纪战略优先发展国内经济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日本《世界周报》1月22日一期文章】题:中国21世纪的战略(作者 西胁文昭)
数千年来一直对世界产生影响的中华文明作为四大文明之一而闪烁着光辉;另一方面,在近代的100年中,中国也受尽了列强的侮辱。中国的这种荣光和耻辱是使如下的主旋律贯穿在中国21世纪战略中的原因:中国绝对不会把自己过去受凌辱的苦难强加给其它国家。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而且即使将来中国富强起来,也永远不谋求霸权。
两步走 实现大国构想
现在中国的中长期战略凝聚在1997年9月江泽民总书记在共产党的十五大上所作的3万字的报告中。
江总书记的报告把目前的中国说成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并提出了如下的目标: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中间阶段的“地区大国”,在世界政治中发挥制衡作用;在本世纪末成为最终阶段的“世界大国”,在世界政治中发挥指导作用。
要预测“中国的未来”,关键是预测21世纪“文明攻守”的前景。
另一方面,已故的邓小平在1989年尼克松访华时指出:“中国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原则来处理国际问题。”并明确表示,其由独立与生存、发展、参与(参加国际组织)等三个层面组成。邓小平表明了新的“国家利益的定义”。邓小平经常向党和政府的干部强调如下24个字:冷静观察,站稳脚跟,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绝不当头,并把其作为中国应遵循的对外基本态度。
根据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历史认识和国家战略目标以及已故邓小平所提出的国家利益的定义和“二十四字”方针,中国是如何描绘21世纪的国家战略和国防政策的呢?
“多极化”与“不结盟”并重
中国在国际领域的国家战略的关键词汇是“多极化”,而且“大国之间的调整”是关键。中国把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联合国宪章的精神与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并希望通过确立如下两点来“建立公正而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1)确立保护发展中国家利益的“普遍繁荣”;(2)确立“相互的安全保障观”,所谓的安全是相对的。
但是,在推进多极化的过程中,坚决贯彻“不结盟”的方针。
1999年10月,在剑桥大学发表演讲的国家主席江泽民就“中国人民的基本价值观”作了如下的全面阐述:(1)保障广大“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最大的人权保障;(2)把“独立自主”作为立国基础,创造了5000年的中华文明,在近代100多年中抵御外国的入侵,终于重新掌握了自己的命运;(3)参与与吸收并不是简单的模仿,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模式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模式都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必须走“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4)以中华民族的统一与团结为基础的中华振兴,最终将使中国成为关系到国内56个民族的根本利益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这是以实现“重视民众的自古以来的中国文明”同社会主义的统一为目标的价值观。
由此看来,中国21世纪战略的国家目标可以归纳为如下三点:“振兴中华”,“维护中国的价值观”,“复兴伟大的中华社会主义文明”。
国防政策服务经济建设
中国以此为基础制定了自己的国防政策。
首先,军事目标是:(1)捍卫主权和统一,保卫领土和安全;(2)不结盟,通过自己的力量建设国防;(3)维持最低限度的核威慑力量;(4)阻止台湾独立。
在军事战略上采取以如下三点为主的“积极防御战略”:(1)使战略上的防御同战术上的攻势实现统一;(2)在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中取胜;(3)迅速从半机械化和机械化过渡到自动化和信息化。
另外,国防建设服从并服务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大局。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21世纪的战略是首先发展经济,从而在本世纪中叶成为地区大国,在“坚持自主、统一和中国的价值观”的大原则下,贯彻不结盟方针,以“积极防御”为基本方针,谨慎推进国防和外交战略,增强国力,绝对不放弃社会主义,在21世纪末把中国建设成中华社会主义文明的世界大国。
对于中国21世纪的战略,有人提出这样的批评:“与其说是着眼于相互依赖关系,不如说是想把重点放在维持多极下大国之间的势力平衡上。这是危险的。”
但是,东洋学园大学教授朱建荣指出:“在政治、经济、军事和科学技术等方面,中国都无法与美国进行对抗。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主动加入国际组织,希望建立相互依赖关系,并以此避开美国的压力,与此同时,中国想通过参与来促进建立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新秩序。”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