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互动待善意
区隔“本土化”与“台独”
区隔民进党员与“台独”分子
区隔政治分歧与经贸交流
王家英文章:
钱其琛讲话的内容颇为善意,但善意中也重申了北京一贯的坚持,透露出来北京对台政策的一些可能变化和廷续。不过,如果台湾当局不愿在“九二共识”上作出一些有意义的让步或妥协,两岸僵局恐怕也难期望出现真正的突破。
【香港《新报》1月26日文章】题:北京对台政策的善意与坚持(作者 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研究统筹员王家英)
“江八点”发表七周年前夕,负责北京对台工作的中国副总理钱其琛针对过去一年台海局势的发展和未来展望作出了重要的讲话。有关讲话的内容颇为善意,但善意中也重申了北京一贯的坚持,透露出未来北京对台政策的一些可能变化和延续,值得台湾方面细心解读和重视。
善意主要来自三方面。首先,钱其琛整篇讲话的语调相当柔和感性,对台湾的历史处境和种种当家作主的诉求表现出罕有的深度理解和同情。例如:“去年以来,台湾同胞经受了经济衰退和自然灾害的双重侵袭,我们对此感同身受。我们希望台湾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又如:“长期以来,台湾同胞为摆脱殖民统治、反抗专制压迫、实现当家作主愿望,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我们充分理解他们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复杂历史心态,充分尊重他们的愿望和要求。”这些柔性诉求虽未必能即时赢得台湾民众对北京的信任与认同,但对在政治上长期僵持不下的两岸关系,无疑已带来重要的心理纾缓作用。
其次,在讲话中,钱其琛也特别对民进党伸出了善意和解之手:“我们认为,广大民进党成员与极少数顽固的‘台独’分子是有区别的。我们欢迎他们以适当身份前来参观、访问,增进了解。”由于过去北京一直将民进党定性为主张台独的政党,因此自民进党两年前赢得总统大选上台执政以来,北京始终对民进党政府采取不接触的“冷却”政策。如今北京试图将“广大民进党成员”和“极少数顽固的‘台独’分子”区分开来,并欢迎前者“以适当身份”前往大陆参访,多少反映出北京已开始调整其对待民进党的政策,藉对民进党的重新定位,为北京未来恢复与民进党政府的直接沟通接触以至谈判协商预作准备。
其三,钱其琛亦表示:“两岸双方已先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是双方一件大事,也是进一步发展两岸经贸关系的新契机……为推动两岸经济关系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我们愿意听取台湾各界人士关于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密切两岸经济关系的意见和建议。”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今年元旦的讲话已强调过两岸加入世贸的“新契机”,如今钱其琛再重申此点,并进一步提出“愿意听取台湾各界人士对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密切两岸经济关系的意见和建议”,似乎透露出今后北京的对台政策,会更多地着重经贸关系层面的开展,影响所及,对两岸现时的政治分歧,或许会以较为淡化或模糊化的方式处理。
然而,在上述的善意背后,北京的坚持还是十分清晰的,也就是“九二共识”。对于“九二共识”,钱其琛的定义是:“在双方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态度的前提下照顾各方利益,以灵活的方式求同存异,建立互信、务实谈判、面向未来。”而“一中原则”则是指“大陆与台湾同属一个中国”。
基于“一中原则”,尽管北京充分体谅和尊重台湾社会对“本土化”的诉求,但不能接受“台独”势力以“本土化”为旗号进行分裂活动。同样是基于“一中原则”,尽管北京“在促进恢复两岸对话与谈判的问题上,有最大的诚意,也有最大的包容性”,但坚决反对“台湾分裂势力企图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也“坚决反对任何外部干涉势力以任何借口阻挠中国的和平统一”。换言之,“九二共识”和“一中原则”,是北京对台政策释出善意的底线和基础。
就这一角度而言,虽然钱其琛这次“江八点”七周年讲话蕴含了不少的善意,但若然民进党政府不愿在北京所坚持的“九二共识”作出一些有意义的让步或妥协,一切善意也将无从把握,两岸僵局恐怕也难期望出现真正的突破。现在便要看民进党政府如何解读和回应北京的有关善意和坚持了。
许文彬文章:
钱其琛讲话确有意图打破两岸僵局的涵义。杜甫诗云:“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台湾何妨也将今番北京的新意,解读为诗中邻人客气相待的互动氛围,而考虑给以良性回应?
【台湾《中国时报》1月25日文章】题:两岸互启对话大门 迎接春暖(作者 国策顾问许文彬)
在“江八点”发表七周年纪念场合,中共副总理钱其琛昨日正式对台湾方面释出友善的气氛,“国台办”新闻局长张铭清的谈话也软调而感性,时间点刚好选在阿扁政府新内阁人事甫行底定之际,显示确有意图打破两岸僵局的涵义。两岸当局实应走下前此高筑墙篱的台阶,为双方人民的福祉着想,求同存异,毅然开启接触对话的深锁门扉,迎接冬去春来的海峡暖意。
在“国台办”发言人的语汇中,不难察觉到一些别具新意的说法,例如:强调“违背台湾同胞意愿的专制政权,将永远不会再现”;较诸去年钱其琛只说对台湾同胞曾经长期遭受专制压迫的痛苦,表示“深切同情”,今年北京已更进一步用“保证的口吻”,刻意想去除台湾人民遭受过旧国民党政权专制压迫而“害怕统一”的疑虑。而此次钱其琛将广大台湾同胞当家作主的要求,理解为“与台独有本质上的不同”;较诸去年钱氏只对“台湾同胞当家作主的强烈愿望”表示“尊重”而已,而未明确理解为“与台独区隔”,在语意上更为清晰。再如,欢迎“广大民进党成员”以适当名义到大陆参访,希能增进了解;如此明白表达,不加修饰,尚属首次。
我同时也注意到中共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所发表的另一个别具新意的说法,那就是强调海峡两岸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进一步发展两岸经贸关系的新契机”、“愿意听取台湾各界人士对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密切两岸经济关系的意见与建议”,又说“不以政治分歧干扰两岸经贸交流”等语。其实,两岸何尝不可经由世界贸易组织这个平台上的善意互动,从而于经贸交流领域累积互信,进而渐次消弭政治上的分歧呢?
但愿民进党主政的新内阁,也能够用新思维,用新眼界,在两岸关系转型的如此关键时刻,勇敢地踏出稳健的新步伐,以迈向“双赢”的新境界。杜甫诗云:“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我方何妨也将今番北京的软调新意,解读为诗中邻人客气相待的互动氛围,而思有以良性回应?
蔡玮文章:
对长期观察两岸关系走向的人来说,钱其琛讲话有许多重要意涵,或所谓的“潜台词”。现在球已回到台北这边,就看台北是要顺势操作,改善两岸关系,或是还要逆势而为,倒打北京一耙?
【新加坡《联合早报》1月26日文章】题:大陆对台政策的变与不变(作者 台湾学者蔡玮)
日前,中国国台办副主任周明伟曾在美预告,钱其琛在“江八点”七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将有新意,希望各界密切留意。事实果然如此,中国共产党政权对原则的坚定和策略的灵活确实让人印象深刻。
由钱其琛24日在北京的座谈会内容看来,中国大陆方面不变的是仍然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强调“九二共识”,推销“一国两制”,并说两岸都应积极维护台海和平,促成“三通”的早日实现,并推动两岸人员、经贸、文化的交流等等。
钱其琛的谈话除了说之以理之外,也有诱之以利、动之以情。其中尤以“我们真诚希望台湾同胞不分省籍,不分地域,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大陆“主张不以政治分歧干扰两岸经贸交流”,“可由两岸民间行业组织……进行商谈……尽快通起来”等等最足以体现大陆的立场。
对于状况外的人来说,这些谈话表面看来好像了无新意,但对长期观察两岸关系走向的人来说,这其中还有许多重要意涵,或所谓的“潜台词”。首先,这意味着中国大陆对台湾内部局势发展的关切,希望台湾能够发展出一个较健全的心态与社会,然后在这个理性,而非统独、族群的基础上和中国大陆发展关系,其中是有一些善意与期许。
其次,中国主张不以政治分歧来干扰两岸经贸交流,这其实既是北京的一贯政策,但也可能意味着两岸之间的政治僵局(尤其是高阶的政治问题)还会持续一段时日,而所谓由两岸民间企业进行磋商,其实更意味着只要台北不接受“九二共识”,两岸两会(海基会与海协会)之间的复谈更是毫无指望,否则北京大可不必如此表述。
除此而外,我们关切的重点当然更是钱其琛谈话内容中的“新意”部分。除了把“广大”台湾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与“少数”搞台独的人士区分开来之外,中国也认为“广大民进党成员与极少数顽固的‘台独’分子是有区别的”,北京“欢迎他们以适当身份”前往大陆参观访问,以增加了解。这从好的一方面来说,北京或许已经认识到终究必须和民进党打交道的现实。既然多数的民进党员不是台独基本教义分子,那么双方进行对话、接触事属当然。
其实,中国此时采取对台灵活策略,对中美台三边关系也会有所影响。就美国国家利益而言,华府固然不希望两岸水乳交融,但显然更不愿双方兵戎相见,而把美国卷入其中。既然北京主动对台示好,有助双方降低紧张,我们可以合理预见华府会对中国此举给予肯定。
现在球已回到台北这边,就看台北是要顺势操作,改善两岸关系,或是还要逆势而为,倒打北京一耙,给它一点脸色瞧瞧。台北究竟如何正确解读北京的行动,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回应都是学问(或许最好的时机应该是在农历春节前的除夕夜)。如果有人认为北京此举不过再度证明大陆不过是个纸老虎,拿民进党政府毫无办法,仍要继续进一步测试北京的容忍底线,那么两岸关系恶化并非没有可能。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