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央视一套播出了很多朋友期待的电视连续剧《老中医》,该剧由实力派演员陈宝国、冯远征、曹可凡、许晴等等主演。其实,自从我记事儿起,我们中国每隔十几年便有一部影响较大的、关于中医药的影视剧作问世,比如在上世纪80年代有部电影叫做《乱世郎中》,说的是主人公在军阀混战的乱世当中,创立外伤用药“白药”的故事。
而在本世纪初,由李保田、沈傲君等主演的《神医喜来乐》更是被人们津津乐道。而也是在那个时期,网络开始日益普及,人们可以在网上看到关于中医的争论,很多人也参与了其中。该剧中体现了很多偏方,比如用咬花椒的方式治牙疼,这其中的道理其实很简单:花椒本来就是麻的,可以起到麻痹神经从而镇痛的作用。
由于该片反响较好,后来又拍摄了续集,但个人认为续集不如第一部好,因为有明显的中医方面的错误。比如:八国联军进北京后,慈禧逃到了西安,心浮气躁,于是喜来乐给开了六味地黄丸,于是一向看他不顺眼的御医就算是抓到了他的把柄了,向慈禧弹劾他说:太后乃是女子,为什么要给太后开男人的药!多亏了喜来乐比较机智,回应说:太后虽是女儿身,但她做的却是男人的事儿,大清的社稷全凭这一点儿得以维持……慈禧听后大悦。喜来乐又躲过一劫。
这其实便是一个错误!中药里从来就没有哪种药材或者成药只能是男人吃,或者是只能是女人吃的!只能说某种药材常用于女科或者是常用于男科而已。可见《神医喜来乐》续集的编剧功课远远没有做好。六味地黄丸是治疗肾阴虚的,男人有肾阴虚,女人就没有肾阴虚?这个问题,御医难道不懂?其实啊,御医的水平都是相当高的,尽管很多影视剧为了凸显民间中医的水平,往往把御医塑造出墨守成规、顽固不化甚至嫉贤妒能的形象。其实,作为中医如果经常伺候皇亲国戚,搁谁也不敢用奇招,出了问题担待不起啊!
而今天我们要讨论的《老中医》,我们看资料说编剧做了大量的功课,而且去剧中人物的故地采风,应当不会出现前面所说的、低级的中医错误了!不过,该剧一开篇主人公翁泉海(陈宝国饰演)就摊上了一起人命官司,用现在的话说是一起“医疗事故”:患者喝了他的药一命呜呼了。
其实通过剧情我们得知,这不是翁泉海的水平不行,而是患者家属没有遵照他的医嘱,在服用他的方子的同时,还服用了其他中医之前开的剩下的药,结果两副药冲突了,导致了患者的死亡。
而该剧通过冯远征饰演的另外一位中医的话多次强调:中药有十八反十九畏之说,意思是有的中药材不能一起用,因为在一起的用话要么有毒,要么失效。当然了,这个问题即便在中医学界内部也是有争论的,有的人认为没有那么严重,这里面说的药有的也是可以一起用的。但是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普通人最好明白:中药服用不当对身体也不好。而作为从业者,最好也不要犯这个忌讳,否则出了问题法律层面根本不支持你!
说到这个问题,我们认为《老中医》第一集其实就暴露了中医的一个缺陷,法律层面无法认定的一个缺陷。那就是:中医的诊断方法往往无法进行客观界定,比如号脉。其实号脉这个东西,是非常主观的东西,比如一位老中医是博士导师,他带五六个学生,先后给一位患者号脉,那号出的结果很有可能谁和谁也不一样。
所以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这样准确率才高。很多人迷信中医的号脉,很多中医也声称患者来了啥也不用说,伸胳膊就行了,他单凭号脉就能知道患者哪里不舒服(其实望诊也许对他来说也是不可缺少的)。
这事儿怎么说呢?我们认为作为患者应该明白:我们不否认中医界有那种高手高手高高手,但是为了自身的安全,最好请大夫四诊合参,能够做到这样诊断然后开方治病,把患者的病痛解除,已经是很不错的中医了。
假如您愿意再听我们多说几句话的话,那就是:“望闻问切”,切脉放在最后,意思是说假如前几种方法可以确诊,就不一定非要切脉。换句话说,切脉远远不如前几种方法靠谱!
而这个问题西医就不大容易出现,西医诊断经常靠医疗检测设备:血常规单子打出来,各种细胞数量是多少就是多少,不会存在不同的大夫有不同的结论的现象。如果血常规不准,那也是机子的事儿,和大夫没有关系。所以出了问题,西医很容易摆脱责任。
而中医则不然,剧中翁泉海被捕后只是说自己:诊断无误,用药准确。可你诊断到底有没有错误,是无从查证的。好在在剧中有其他中医的帮助,翁泉海总算有惊无险地出狱了,可他的名声受损了,患者不敢找他来看病了。他将如何应对,这是我们对以后剧集的期待。
说到这里您也许感到奇怪,本文作者到底做啥的?爱写谍战剧的评论,说起中医来还头头是道?其实,有时候看病和谍战剧挖卧底的意思差不多:谍战剧中看上去非常坏的一个人,也许是好人。一个非常好的人,也许是潜伏于我方的特务!而一个人经常上火,吃点儿败火药就下去了,过段时间就又上火,那他到底是热性体质?还是寒性体质?患者的病态哪个是本质?哪个是假象?这就需要层层剥茧,找出真凶啊!
好了,如果您觉得我的文章还算有点儿意思,就多加关注吧!如果您对我的观点有看法,就多多留言评论吧!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