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今天(9月28日)是什么日子吗?
我们经常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那到底什么才算“优秀”的传统文化?又应如何去继承和弘扬?本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本文将从四个角度逐一探讨。
一、儒家
儒家,历来被视为优秀传统文化之典范。但从来如此,便对吗?
让我们仔细想一想,儒家产生于何时?春秋末期,此时正是社会巨变之际,奴隶制度渐隐,封建秩序初现。而这时儒家干了什么?号召恢复周礼。这不就是反动吗?这相当于明天要建立新中国了,结果有人跳出来说应当让溥仪来当皇帝。其荒谬不言而喻。从中我们也可看出儒家的阶级立场,它不是站在底层人民的立场上的。孔子说:“君子讳伤其类也。夫鸟兽之于不义也尚知辟之,而况乎丘哉!(君子忌讳自己的同类受到伤害啊!连飞鸟走兽对于不义的人事尚且知道避开,何况是我孔丘呢!)”可他却推行周礼,继续压迫残害他的同类。晏婴评价:“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儒者这种人,都能言善辩,是不能用法来规范他的;态度倨傲自以为是,不能任用他们来教育百姓;他们崇尚丧礼尽情致哀,为了使丧事隆重可以倾家荡产,这种礼俗不足取法;他们到处游说求职来进行政治活动,这种人不能用来掌理国事。自从圣君大贤先后过世,周朝王室已经衰微,礼乐的残缺有很长的时间了。现在孔子刻意讲究仪容服饰,繁琐地规定应对进退间的礼节规矩,连续几代都不能穷尽其中的学问,一辈子也不可能学清楚明白。国君想用这一套东西来改革我们齐国的礼俗,恐怕不是统治小百姓的好办法。)”
儒家的许多思想与当今国家指导思想有冲突。民族问题上,歧视少数民族。诸侯会盟时,有人表演少数民族舞乐,孔子大发雷霆。妇女问题上,歧视妇女。孔子说:“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听信妇人的话,就会失去亲信;过于接近妇女,就会使人败事亡身。)”对于周礼,孔子是一个文化复古主义者;但对于历史,他是一个历史虚无主义者,他以春秋笔法篡改历史,著成《春秋》。(以上来自《史记·孔子世家》)那么经济上呢?很遗憾,儒家讲究“士农工商”,商人是最低劣的。如果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儒家思想是根本用不上的。而众人最爱的宋朝,也以商品经济著称,这和儒家是没有半毛钱关系的。至于科学技术,儒家就更是一个缺席者。难怪闻一多先生说:“这是一帖理想的安眠药,因为这安眠药的魔力,中国社会便一觉睡了两千年。”(《什么是儒家》)。
儒家虽不恤民生,但读四书五经的人,也不乏心系苍生者。白居易说:“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梅尧臣说:“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张俞说:“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张养浩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可见其中是有真正心怀百姓的杰出人物的,但可惜的是他们也无法跳出时代的局限。如果我们因为他们杰出,而判定儒家正确,这就是以偏概全了。
我们对于儒家的态度必须是否定的。有人要跳出来说了,“儒家讲究仁义道德,你否定,你就是狼心狗肺!”我想说,“仁义道德”就只有儒家一个解释吗?儒家劝你善良,那马克思有让你去杀人放火吗?可见这还是以偏概全。墨子是孔子的反对者之一,但墨子也讲仁义,不过是释义不同罢了。我们反对孔子,但我们也应该讲“仁义”,不过是抛去等级意识的“仁义”,是社会主义下的“仁义”。这就好比我今天不开心,在街上暴打了一个人,结果后来警察告诉我这个人是小偷。打人是必须否定的,尤其是乱打人。但抓住了小偷,这是要表扬的。我们要的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而社会主义改造后的,还能叫儒家吗?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注意是让“传统文化”来契合“社会主义”,这才是所谓的“古为今用”。正如你可以说你长得像你爸,但不能说你爸长得像你。党中央讲得如此明白,不知为何到了基层就开始“尊孔复古”了。
二、复古潮流
复古潮流,或称国风、古风,深受年轻人追捧,也被视为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好兆头。它大致包括古装、老街古镇、戏曲。
来谈一谈见得最多的古装吧!最错误的观点,便是“身披古装即弘扬传统文化”,想反驳其实很简单。如果穿什么衣服弘扬什么文化,那么上至中央,下至保险房地产穿的西装,可不是弘扬了西方文化了。不是“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吗?
这样的逻辑推理很简单,却未触及问题的根本,所以还得讲一讲深层次的东西。首先从商家角度,一些所谓的古装,徒有宽袍大袖之形,而无古韵文化之魂,简直就是“拙劣的小学生作业”。其次是买家角度。来看看有多累吧:
寻觅景点耗神费力,
租赁古装荷包受损,
穿戴繁琐身体疲惫,
聘请摄影成本不菲,
摆拍姿势绞尽脑汁。
最终却难言真正学到了什么,弘扬了何物。第三是古装本身。宽袍大袖不方便穿脱,穿多了热,做事不方便,上厕所也不方便。所以爱骑马射箭的唐朝人不喜欢穿,汗滴禾下土的农民不穿。穿的人是谁?“楼上王孙把扇摇”。
看来古装也没什么优点了,不能算优秀传统文化了。其实也不然。古装上有太多好东西了,只不过被消费主义的浪潮压到深海里去了。古人的素纱襌衣,几乎挑战现代工艺极限,这正是古人的智慧。绣着“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锦锻,几层楼高的织机,哪一个不是祖宗留下的宝藏?又有多少被利用起来了?
显然,一味复古不是出路,一味抛弃也不是出路。唯一的出路正是改造、融合。正如改良旗袍,既保留了古典之美,又融入了现代时尚元素,成为时代之宠儿。我们完全可以把古代服装上的织造法用在现代服装上,让团花纹、水波纹等传统纹样在现代服饰上绽放异彩,而不是去穿化纤做的“古装”。
其他类别也是一样的。大卫·哈维曾说:“巴黎只有一条街道——里沃利街,而这条街被复制于各处。”中国大概也只有一个古镇,也是被到处复制。这又传承和弘扬了什么?这样的复制人们早已反感了,网络上,人们开始找起了“没有商业开发的古镇”。
现在的古风歌曲也越来越抽象了,如果没有看歌词,几乎都是听不懂的。一个中国人,可能可以听懂英语听力题,但几乎听不懂自己国家的歌曲,这又弘扬了什么?每一首古风歌曲都要有一段戏腔,早已没了创意,又谈什么“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根本比不上大家天天骂的革命样板戏中的《智取威虎山》。
复古潮流一直陷在消费主义泥潭中,没有抓住“优秀”传统文化这根救命稻草,怕是没法复兴中华文化的。
三、语言文字
在语言文字运用上,也有一股歪风邪气,那就是写文言文,用生僻字。
先来看一些句子:“吾侪(音柴)新时代青年”“然观当下”“揆(音葵)诸当下”“诚愿吾辈青年”“能舍规矩耶?青年慎之。”这些是从一些高中作文杂志上找到的。如果您看得懂,自然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如果您看不懂,更知道他们在干什么。简单概括:不说人话。那么各位“名师”又是如何评价的呢?“语言雅正,文白相间,表达精炼。”给的基本上都是接近满分的分数。
如果去看一看翻译软件,会发现很多翻译软件会把简体中文和文言文作为两种语言。这也说明了所谓的“文白相间”,其实和《傅雷家书》中一会儿中文sometime English的文风是一样的。这些文章,包括上一句话,看起来有多别扭就不说了。
上面的那些作文里,有一个通篇文言文,却又引用了谷文昌的一句话:“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读文章时,我有一种窒息的感觉。但是读到这句话时,就像终于呼吸了一口新鲜空气。不过接下来,又是窒息。这个对比太明显了,把自己变成了运用文言文的反面教材。
记得今年5月,中国青年报在微博上,表扬了一份文言文致谢,说什么“仙气飘飘”“用词文雅、表达恳切,尽显文字功底和文化底蕴”。这份致谢写得到底有多糟糕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吾”这个称谓是比较傲慢的,而把老师、家人称为“之”“者”,更不知这是不是致谢。如果真的写的好也就算了,但实际上是写不好,侮辱了传统文化或者说文言文,又怎能不说是歪风邪气呢?
写文言文,终究还是能看懂一点的。但是讲话时,还用文言文,那还听得懂吗?英文是表音文字,写出来的文字就是发音,所以读会比写清晰,这也就是外国影视剧没有字幕的原因。中文作为表意文字,表音方面不是很清晰,有很多同音字。所以电视要有字幕,歌曲要配歌词,才听得明白。文言文,是“文”章上用的语“言”“文”字,不适合讲出来。本来文言文就不常用,不符合我们的习惯,再加上各种同音字,简直不知所云。
关于这个问题,郭松民老师写过一篇《析“吾辈自强”》。里面有几句话实在是太贴切了:“半文不白,不中不洋,不伦不类”“‘吾辈’不同于‘我们’,‘吾辈’是与‘尔等’不同的,‘吾辈’是有文化的,‘尔等’是没有文化的。”不得不说是当今很多“知识分子”的写照。就连孔老夫子也说过:“巧言,令色,鲜矣仁(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这些人,怎么不听他们“至圣先师”的话呢?天天想着复古,却又天天忘祖。
关于生僻字,今年是龙年,过年时大家应该见识了它们的威力。媒体们一边劝年轻人脱下“孔乙己的长衫”,一边又教大伙“茴的四个写法”,实属奇观。生僻字,“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在生活中还是别用了。
难道讲人话、干人事很难吗?其实不难,只不过有的人不愿罢了。此调不改正,势必出修正。
四、中医药
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但其一直受打压。以至前段时间有中医被认定为传播封建迷信。
深究其原因,除了部分立场有问题的,其他都还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中医药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哲学和实践基础上的。由于中国传统哲学中有些唯心主义观点,有些“唯物主义者”就判了它死刑,还牵连到了中医药。古代巫医不分,反封建迷信的人就把它们一起送进监狱。于是去追捧“明白清晰”的西医了。
的确,那些旧思想是要抛弃的。但中医药是千锤百炼的实践结晶,其正确性不容置疑。西药为人工合成,中药则源于自然,两者在获取途径上迥异,却都须经过严格的临床验证。西药临床试验不过几年,中药则是进行了上千年的大型试验。比如,夏天中暑必喝藿香正气水,它好不好用,抗不抗暑,是有目共睹的,是外国人都称赞的。中医有“穴位”,这是外国没有的,神秘莫测。但是头痛时轻揉太阳穴,一定会舒缓;眼保健操之后,视界必豁然开朗,这正是实践得出来的真知灼见。至于像算命一样的把脉,也早已有人进行解析,证明了合理性。
西医直接明白,中医则朦胧含蓄,但“实践验证”就是它的正确、有用的盾牌。正如网友所言:“西医能让你明明白白地死了,中医能让你迷迷糊糊地活着。”
相较于其他“优秀”传统文化,中医药是最受迫害的,我们必须为它平反。现在,“批斗”中医的风气已逐渐扭转,老黄历上也有印一些食疗方子,中药打成粉装进了胶囊,抗疫时也有中药汤来抗病毒,电视上出现了中医节目。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为中医药“平反”,仍任重而道远。
五、总结
立足整体来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最大的毛病莫过于没有用好辩证法。
什么是辩证法?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但不是让你一刀切来看问题,不是儒家有坏就有好,把坏的切掉,留下的就是好的。这无异于馒头皮发霉了,把皮剥了吃里面。儒家正如这个馒头,是整个都不能吃。能吃的是“馒头”这一类食物,能利用的是“道德仁义”这些词语。对于儒家的错误看法,是切少了。
古代中医药的巫术部分是不正确的,就把中医全扔了吧。这好比一个鸡蛋,蛋壳上粘了鸡粪,你就把蛋扔了。对于中医药的错误看法,是扔多了。
可见,辩证法的运用不简单,如果一刀切两半,什么都不管,浅尝辄止,那还是“形而上学”。想用好辩证法,要不断学习、勇于实践、深入思考。
但是,辩证法只是政治书的一个单元,又如何不断学习呢?每年顶多两次名义上的“社会实践”,又如何去勇于实践呢?全年无休的“双八小时学习制”(每天学习十六小时),又怎么有时间去深入思考呢?讲一个身边“正确运用辩证法”的例子:老师问“万圣节”有必要过吗,答案竟是有必要!意思是这个西方的宗教节日我们也必须过?这有运用辩证法吗?竟然有!是过节的形式要辩证思考……实在脑回路清奇,尚不知这是不是优秀的节日,直接开始辩证思考过节形式。正如西谚:把马车放在马前面。考试要求要有辩证思维,至于是“真的辩证法”还是“有转折词也算辩证法”就不得而知了。
祝愿大家都有时间去思考,去实践,不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怕是只能放在书本里看看了。
作者本人是高中生,也没有太多时间精力去学习、实践、思考,欢迎同志们批评指正。
注: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文/Karl,本文为作者投稿红歌会网的原创稿件】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