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颜氏传承“匠心”精神
“随着更多合格中医传承人的成长,下一代中医,有望继承历代中医名家的‘匠心’精神,同时站在当今最新医学科技的肩膀上,行稳致远,并更加有效解决百姓需求。”
图为“国医大师”颜德馨在授课(资料图片)
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中医科拥有一栋独立的五层大楼,这在西医唱主角的大型综合性医院非常罕见。在大楼顶层,有一间“颜氏内科文化展示厅”,其中一块展板引述清朝后期江南名医费伯雄之言总结中医之道:“天下无神奇之法,只有平淡之法,平淡之极,乃为神奇。”
作为颜氏中医第三代传人的代表、同济大学中医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颜新教授,每周都要来第十人民医院中医科坐诊。她以近40年的从业经历体悟出这句经典总结,既蕴含着中医“大道若简、返璞归真”的哲学思想,也是中医从业者对方药心存敬畏、对医术精益求精、对病患仁心仁爱的“匠心”精神体现。而传承“匠心”精神,决定着中医命脉的存续,是针对“今天如何做中医”问题的最好回答。
图为颜德馨(左)、颜新父女(资料图片)
仁心仁爱成就海派颜氏
颜氏内科创始人颜亦鲁,1897年生于江苏丹阳,师从常州“孟河医派”四大家之一马培之的高徒贺季衡,早年在丹阳、南京行医,后来上海,著有《餐芝轩医集》。其长子颜德馨,为颜氏内科第二代传人,2009年当选国家首届“国医大师”,其七个子女中,有三人从事中医行业;今年60岁的颜新是颜德馨幼女,与任“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班”指导老师的大哥颜乾麟共为颜氏内科第三代传人代表。而颜氏内科第四代传人,不仅有颜氏家族年轻一代接力,还进一步扩展到家庭以外,人群不断壮大。
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开篇里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在颜新的记忆里,祖父和父亲既是中医大家,更是做人的楷模。
“祖父对待病人就像对待亲人一样和善。有一次,他路遇病友,不巧一口痰涌上喉咙,但祖父依然点头微笑,直待病友走过,他才转过身把痰吐到手帕里。这样的细节体现了对病人的尊重。许多病人都说,祖父仁心仁爱,见到他,病就好了一半。”颜新说。
颜亦鲁将“非凭药物图名利,但愿人身悉健康”作为家训,遇到家贫的病人,往往不收费。1989年,颜亦鲁以92岁高龄病逝。
作为海派中医代表性人物的颜德馨,今年也已96岁。他不仅在学术上开拓创新,提出“衡法”治疗原则,发展了“气血”学说,为诊治白血病、“非典”等疑难病及多种老年病建立了一套理论和治疗方法,而且数十年如一日以医院为家,淡泊名利,为病人健康、为中医发展付出“大爱”。
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颜德馨创建上海铁路医院(现第十人民医院前身)中医科初期,就打破传统,在住院病房设立了“小药房”,以满足病人随时用药、煎药需求。回到家中,无论多晚,只要有人叩门求医,他马上披衣出诊。1999年,颜德馨拿出多年积蓄40万元,设立中医药人才奖励基金,六年后正式成立“上海颜德馨中医药基金会”,一方面面向全国基层中医从业人员,每两年开展一次优秀论文评选;另一方面面向城市困难病患人群,坚持每周六在上海南京东路的蔡同德堂开设中医“善堂”,免费送医送药,颜氏内科传人轮流上阵,累计诊疗数千人次。
“真正的口碑在民间。前些年父亲曾因骨折做了髋关节置换手术,医院谢绝外人探视,闻讯赶来的病友把一捧捧鲜花摆满病房门口,祝福父亲早日康复。每日络绎不绝,花束今天清理了,第二天又摆满一地。”颜新说。
百年风雨,世事沧桑,但颜家仁心仁爱的医道从未改变,不仅树立了良好家风,也成就了颜氏内科,并成为海派中医的优秀代表。
图为颜新(右二)在为年轻一代讲解中医传统 吴宇摄
“中医真正的生命力是疗效”
颜氏内科生于民间,其使命与百姓病痛、疾苦息息相关,追求疗效成了颜氏内科的生命力所在。颜亦鲁、颜德馨父子一直主张,病人不仅有个体差异,还有地区和节令差异。江南地方的人,普遍体质柔和、脆弱,用药当与其他地方不同,而且应特别注意找出疾病背后的原因,辨证施治。久而久之,颜氏内科在秉承传统中医精髓的同时,形成了用药轻灵精炼、处方结构严谨、针对性强的特点。其用药虽少,却往往“四两拨千斤”,祛邪而不伤正,进而靠调动病人自身身体机能实现康复。
颜氏内科多年积累的医方又多又好,但颜家并不过于看重或强调“秘方”。在颜家看来,病人生病,往往不是单种原因,而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和牵制。“秘方”并不能包打天下,100个病人应该有100个不同的方子。而使用每一克药物都应有依据、有理由,即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效果。还要分清疾病的主要和次要矛盾,先解决主要方面,等病情好转后再解决次要方面,牵一发而动全身,要具备大局观。
颜新认为,这种以整体观念、独到眼光进行辨证施治、精准鉴别的优良传统,实质上是一种个性化治疗,更加具有中医特色,适合千万人群,这意味着中医在今天更适合开展精准治疗,也有别于依赖医疗器械更新换代、用几种药物解决一类疾病的“精准医疗”。
在颜新看来,有别于过去感染性疾病、用抗生素对抗性治疗,近年来的疾病多是代谢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和心理疾病,发病年龄也越来越年轻化。中医面对这一“疾病谱”改变所带来的挑战和竞争应该充满信心。同时,中医还要敢于向新的陌生领域、疑难杂症“进军”,善于借鉴人类先进技术和成果,只有不断解决新矛盾、新问题,才能壮大中医的生命力。
“父亲曾经多次提醒我,中医真正的生命力是疗效。不仅要满足于看感冒一类的小毛病,而且要多看大病重病、疑难杂症。这样才能提高自己,解除更多病患的痛苦。”
图为颜氏内科传承人颜新(左)与侄女颜琼枝在交流医术 吴宇摄
“‘匠心’精神的实质,应该是坚定信仰,传承中医精髓,精通中医药理论,坚持中医主体思维,专业敬业,辨证论治,个性化治疗,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严谨耐心,并注重情感交流,不断提高自己,深化中医内涵。如此,才能为千家万户的民众解除疾苦。”颜新说。
上世纪60年代后期,颜德馨开创性运用雄黄粉(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成为国内最早使用“毒药”有效治疗急慢性白血病的中医代表。上世纪80年代,颜德馨又从气血理论出发,深入研究心脑血管疾病与淤血的关系,提出“久病必有淤、怪病必有淤”,“气虚血淤乃人体衰老之主因”的学术新观点,完善了“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的中医气血辨证学理论,创立了中医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病的新思路。2003年“非典”肆虐,时年83岁的颜德馨坚持在第一线,担任上海市中医防治专家组顾问,中医治疗指导组组长,参加制定中医中药预防“非典”的方案,对中医临床一线工作进行指导,参加远程会诊,还指导了广东和香港地区的“非典”治疗工作。
2000年,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成立了上海市中医心脑血管病临床医学中心,在中医诊治心脑血管病等疑难病方面不断探索创新;2012年又入选“十二五”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相关临床研究拓展至中医治疗高脂血症、冠脉介入术后再狭窄、心律失常、慢性心功能不全等领域。同样由颜氏内科传承人领衔的同济大学中医研究所,也坚持科研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方向,向心脑血管疾病、溃疡性结肠炎等医学难题发起挑战。
图为颜德馨、颜新父女在工作室合影(资料图片)
“下一代中医更弱还是更强?”
除了每周三个半天在上海三家三级甲等医院诊治病人外,颜新另一个重要角色是同济大学“中医大师传承人才培养计划”(简称“中医大师班”)的教务长兼执行主任。这一始于2008年、由颜德馨倡导并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的项目,实质内容就是尊重中医传承规律,加强中医师承教育;目标是让全国数十万中医队伍中的顶尖人才更加坚定中医从业信念,树立中医主体思想,提升用中医思维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本领。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古代先贤的话,似乎也是送给今天中医从业者的座右铭,颜新对此体会尤深。
1973年,17岁的颜新进入上海江湾机械厂当工人,一年半后成为一名“工人医生”。1980年,她进入大学,正式走上中医求索之路。在刻苦攻读了十几年并获得博士学位后,真正让颜新“想通”中医、明白中医真谛并且医术突飞猛进的,还是参加了“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班”、师承父亲颜德馨之后。
图为同济大学中医专业研究生在颜氏内科历代传人榜前了解中医传统 吴宇摄
“从1997年起,我就跟在父亲身边‘抄方子’,整整五年。他看病时的激情投入与尽心尽责,他沉浸于历代医书中的学习思索,都对我产生了莫大的影响而且是全方位的。这种传统的耳濡目染、言传身教,是院校书本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两者需要取长补短。”颜新说。
五年来,“中医大师班”已培养两期、共18名中医顶尖人才。只有获得中医学博士学位、临床经验超过十年的优秀中医人才,方能报名“中医大师班”。一旦通过笔试和面试,这个学生就要跟着颜德馨、邓铁涛、朱良春、路志正、张琪、周仲英等全国六位“国医大师”系统学习,大大超越了一个老师带一个学生的传统格局。
图为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中医科医生在观看已有约百年历史的颜亦鲁诊所招牌 吴宇摄
近年来,面对现代医学科技的突飞猛进以及部分中医院出现的“西化”现象,许多人产生了“下一代中医更弱还是更强”的疑问。在颜新看来,“中医大师班”是为中医未来存续命脉的一项“火种工程”,是一项富于远见和韬略的举措,也是颜氏内科为中国中医事业承担起的一份责任。
“随着更多合格中医传承人的成长,下一代中医,有望继承历代中医名家的‘匠心’精神,同时站在当今最新医学科技的肩膀上,行稳致远,并更加有效解决百姓需求。”颜新说。
颜新曾经开有一门《中医各家学说》课。这门中医史学课程,汇集了从先秦到民国的众多著名中医大家的生平、著作、经历乃至家境、性格和经典故事,特别注重其精神境界的开掘,多年来每到开学,就被众多抢课的学子“秒杀”。
中医代有传承,就如明末著名医学家张景岳引用《庄子》所言:“必有真人,而后有真知,而后有真医,医之为道,岂易言哉。”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