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13日电 题:多部门详解《“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
新华社记者 安蓓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明确了顶层设计和系统指引。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贸易司副司长张江波在13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规划是我国冷链物流领域第一份五年规划,首次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层面,对建设现代冷链物流体系作出全方位、系统性部署,提出一系列务实、可操作、可落地的具体举措,具有重要意义。
张江波介绍,规划聚焦“6+1”重点品类,包括肉类、水果、蔬菜、水产品、乳品、速冻食品等主要生鲜食品以及疫苗等医药产品,聚焦制约冷链物流发展的突出瓶颈和痛点难点卡点问题,对“十四五”时期冷链物流发展作出全面部署。
根据规划,到2025年,初步形成衔接产地销地、覆盖城市乡村、联通国内国际的冷链物流网络,基本建成符合我国国情和产业结构特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冷链物流体系,调节农产品跨季节供需、支撑冷链产品跨区域流通的能力和效率显著提高,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显著增强。
张江波说,冷链物流对减少农产品产后损失、扩大消费品优质供给、保障食品药品消费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充分发挥冷链物流对促进消费、改善社会民生的重要作用,规划重点从三个方面进行系统谋划。
一是在宏观层面,完善网络架构,拓展冷链物流服务网络覆盖“广度”和“深度”。建设“四横四纵”8条国家冷链物流骨干通道,串接农产品主产区和19个城市群,形成内外联通的国家冷链物流骨干通道网络,打造“三级节点、两大系统、一体化网络”的“321”冷链物流运行体系。二是在行业层面,创新组织模式,创新性地提出产销冷链集配中心建设。三是在运行层面,打造消费品双向冷链物流新通道,促进农民增收和消费升级。
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副司长宋丹阳说,下一步将加快补齐“最先一公里”冷链物流短板,优化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建立产地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健全要素支撑保障体系。
冷链物流连接田间地头、百姓餐桌,守护着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和生命安全,是重要的民生领域。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张大为说,下一步将完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推动冷链运输技术装备升级,创新冷链运输服务模式,健全冷链运输法规制度和标准。同时强化进口冷链食品物流重点环节和重要人员疫情防控要求。
“商务部将在流通领域重点抓好三项工作,着力增强三种能力。”商务部流通发展司副司长李刚说,一是抓产地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商品化处理能力;二是抓跨区域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干线冷链物流建设,增强流通主渠道冷链服务能力;三是抓终端零售网络“冷环境”建设,增强冷链配送能力。
农产品冷链物流关系基础民生保障,具有准公共特征。供销合作总社经济发展与改革部副部长、一级巡视员马继红说,供销合作系统将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网络,服务对象重点是小农户及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同时为政府宏观调控、应急保供提供支撑,兼具经营性和公益性的特点。
规划设置了12个专栏,系统提出21项工程,包括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设施补短板工程、冷链运输提质增效降本工程、销地冷链物流提升工程、骨干冷链物流企业培育工程等。“有针对性地推动冷链物流补短板、强弱项,实现高质量发展。”张江波说。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