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莫斯科相信未来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12-25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莫斯科相信未来 第13版(国际周刊) 专栏: 莫斯科相信未来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吕岩松   在莫斯科市中心一家巴伐利亚餐馆,记者和俄罗斯同行阿布杜林先生'...

莫斯科相信未来

第13版(国际周刊)
专栏:

莫斯科相信未来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吕岩松
  在莫斯科市中心一家巴伐利亚餐馆,记者和俄罗斯同行阿布杜林先生一边品尝生鹿肉一边谈论着时局。窗外的行人步履匆匆,一位职员模样的姑娘行进中翘起肩头夹住手机并在本子上记录着什么。望着人们自信的神情和考究的衣着,不由想起十几年前莫斯科商店前黑压压的队伍、广场上飘舞的旗帜和示威者愤怒的面容。
  这座城市在许多方面已经同国际接轨,物价更是率先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准
  生活的巨变超乎想象。尽管莫斯科市容还是老样子,但置身其间不难发现这座城市在许多方面已经同国际接轨,物价更是率先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准。巴伐利亚餐馆这顿并不铺张的晚餐耗资4000多卢布,合人民币上千元。
  2003年俄罗斯已是第五年经济连续增长。据经济发展和贸易部预测,今年的增长率将超过6%,这为普京总统提出的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随着国家总体形势日趋好转,乐观者认为:经过多年探索,俄罗斯终于找到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已经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莫斯科大学的一位社会学教授在与记者交谈时预言生活水平的提高将使人们更注重精神世界,俄罗斯文化也将迎来复兴。
  受这种乐观情绪感染,人们变得更加自信,开始对个人的生活和事业做出长远规划。今年夏天,拥有80多亿美元资产的俄罗斯首富霍多尔科夫斯基宣称要在2007年淡出生意圈,并将在新一届总统选举到来前开始自己的政治生涯。出人意料的是,这位雄心勃勃的“石油巨子”,在严冬到来时因巨额诈骗、侵吞国家财产等罪名被关进监狱。
  其实,2003年由喜转悲的并非霍多尔科夫斯基一人。面对强力部门的咄咄攻势,惶惑不安的已经是整个大资本阶层。这固然同金融寡头们相似的发迹史以及共同的集团利益有关,但“唇亡齿寒”四个字还不足以揭示这一社会现象的深层含义。在12月7日举行的国家杜马(议会下院)选举中,被视为“自由民主派”的右翼政党全军覆没,左翼反对派也受到极大削弱。有人惊叹民主进程出现倒退,经济也将陷入新一轮动荡。
  这个国家尚未走出社会转型期,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领域都有一些重大关系有待理顺
  对这种悲观的看法,亲克里姆林宫的人士很不以为然,有人撰文指出,执政党和反对党力量失衡反映了当前的社会现实,克宫控制了新一届议会恰好说明近年来的大政方针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今后政府将放开手脚推进改革,俄还有可能以更快的速度发展。
  “国家稳定论”自有其道理。不过,俄罗斯2003年的政局走向也暴露出一些深层次问题。寡头风波以及新一届杜马选举结果清楚地表明这个国家尚未走出社会转型期,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领域都有一些重大关系有待理顺。
  一位理发师说:“治理国家同理发一样,先商量好怎么干,以后就不要变来变去了。
  著名评论家特列季亚科夫在《俄罗斯报》上撰文指出,虽然改革进行了十多年,但是“权力”和“财产”这两个基本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社会依旧分化为“亲苏联传统主义”和“市场现代化主义”两大阵营。面对经济市场化、政治多元化这一新现实,人们未能就社会体制的主要方面达成共识。在此情况下,既不可能有真正的政治稳定,也无法谈及精英阶层内部以及精英同社会其它阶层之间的和谐。《莫斯科新闻报》上的一篇评论则呼唤政权、资本和社会三者之间早日建立起相互信任关系。评论指出,只有达成新的社会契约才能形成正常的政治、经营氛围,并使国家的发展前景具有可预测性。
  “叶利钦时代主张自由主义,人们过了十年苦日子总算是看到了一点前景。现在又说要加强国家调控,这样做自然也有一番道理。不过我总觉得治理国家同理发一样,先商量好怎么干,以后就不要变来变去了。”在奥布鲁切娃街上的美容院,一位中年男子边为记者理发边讲述着他的政治见解和对2003年俄罗斯政局的看法。(附图片)
莫斯科市一家大型购物中心里浓厚的圣诞气氛。 新华社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