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肋”是怎样生成的?
第16版(社会观察)专栏:编辑视角
“鸡肋”是怎样生成的?
赵蓓蓓
对许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来说,每年的年终总结犹如啃了多年的“鸡肋”,虽然食之无味,却又不得不啃,上面有要求啊。今年,山东青岛的各区市基层单位、政府机关部门终于可以不啃这个“鸡肋”了,因为,青岛市不再要求基层报送工作总结了。许多人为此叫好。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叫好?主要原因恐怕在于那种多年一贯制的“八股文”式的年终总结倒了众多人的胃口。谁愿意听没词找词、没话找话、“穿靴戴帽”的“瞎白话”?
实事求是地讲,如今许多总结材料已背离了总结的本意。那种言之无物的“八股文”,下面人爱写吗?不爱写。领导爱看吗?不爱看。可这种既无人爱写也无人爱看的东西为何会充斥各种总结材料之中且沿袭了这么多年?是观念使然、习惯使然还是制度使然?这是最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事实上,对大话空话套话,绝大多数人都是深恶痛绝的。对自己的亲朋好友,谁会以这种腔调说话?为什么在下面说话时都有声有色、有血有肉的,一上“台面”就变成了虚头巴脑、干瘪无味了?青岛市的做法给了人们一个启示。我们需要改变的不仅是总结的方式、管理的方式,更是思维的方式、做事的方式、说话的方式。
按理说,总结有其存在的价值。人还是需要回头看的。要看清、找准前行的路,就有必要弄清是怎么走过来的。无论是小结还是总结,都是对前进目标的一种寻求与矫正。所以,在这个问题上,糊弄别人或让别人糊弄,都是不负责任,都是自欺欺人。至于如何回头看,如何做总结,并无一定之规,可作各种尝试。求真务实是准则。骗别人容易骗自己难。其实谁心里都清楚自己真正需要什么,喜欢什么。既然不喜欢开长会、说假话、写“八股文”、搞形式主义,干嘛不改改?
青岛市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敢对相沿成习的东西说“不”。不过在进行新的尝试的时候,也应注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以防新的“鸡肋”生成。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